•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本介紹與研究架構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達,加上全球化的趨勢無可抵擋,今天全世界已然在生活意識形態上不自覺地跟 隨著殖民帝國主義的價值觀在運作。亞洲淪為次殖民地 ── 台灣一直追隨資本 主義的殖民腳步亦步亦趨地前進,台語流行歌曲也充分反應出這個後殖民時代的 文化,兀自在東亞狹窄角落中眾聲喧嘩著。

第四節 文獻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於台語流行歌曲的定位與文本推薦方面文獻,散見於各圖書出版及刊物 上,大部份都附屬於台灣流行音樂、台灣民族音樂、台灣電影以及台灣社會學研 究中一段不可缺的主題,片斷地敘述戰爭前後台灣民間社會吸收西方及日本流傳 過來的殖民文化經過沉殿及融匯後,成為本土大眾文化中的一個主流,由於台灣 的特殊政治背景,讓這一塊土地孕育出多彩多姿的文化特色。專注於後殖民論點 切入的學術性研究就顯得較為欠缺,一方面也因為後殖民論述的開啟時間距今並 不長,另一方面是因為歷經政權更易,在社會文化形態穩定之前易陷於禁忌區 域,導致文本逐漸佚失,所幸近年來政風漸開,研究者開始能夠擺脫壓抑的無形 牢籠,讓新一代的學術界樂於朝向隱忍時代的夾縫中,坦然去挖掘與鑽研,讓歷 史的門扉從容開啟,豐富了後殖民學術的視野。李敏勇在《台灣歌謠追想曲》(莊 永明著)的前序中說道:

人民與土地的聲息畢竟是不能任意長期壓抑的。隨著台灣自我重建力量的不 斷展現,自我歷史的追尋像一扇一扇被封閉的窗的開啟:我們看到了被隔斷的影 像;我們聽到了被隔絕的聲音;我們重新連結了許多原應是我們的卻仿佛與我們 不相連的歷史(莊永明,1999:4)。

台語流行歌曲的誕生與繁衍已將近一個世紀,在二戰前後不管是日本殖民或 國府治理的後殖民期間,甚至於音樂血脈所傳承五百年來各個殖民母國統治間所 遺留下來的許多隱晦的破碎元素,從來都沒有改變其書寫內在壓抑的靈魂,這是 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人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

當前從後現代理念作為基礎研討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文獻,由於八零年代之 前所有理論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受到美國式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的影響,美國社會 學主流在戰後的研究方法以「理論的」和「經驗的」來區分研究課題,而採取實 證主義之認識論立場為主,無形中窄化了理論的意涵,以致於台灣對於以後現代 理論為根基的研究仍然十分貧乏,以歐洲社會學理論諸大師(如 Max, Weber, Durkheim, Parsons, Habermas, Giddens or Bourdieu 等)作為研究基礎的論述遲至 80 年代中期才漸漸有學者接觸及引進,葉啟政在著作《社會學和本土化》中有 很確切的描述:

大體上,台灣地區對社會學「理論」潮流移值式學習,每十年可構成一個階 段,而又可以 1980 年為主要分水嶺分成兩大段。前段的特色是美國社會學理論 基礎為主導,而後段則以歐洲,尤其是德國與法國的現代社會思想為重心(葉啟 政,2001:84)。

台灣戰後赴國外學習的留學生又以美國為大宗,因此在社會學理論上緊貼著 美國社會學發展潮流而走,比較重要的如康德、史賓塞等早期古典理論大師被引 用外,幾乎都是美國理論的天下。1970 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不斷地朝向國 際化門戶開放為努力方向,至今仍然持續地維持成長的態勢,現代化表面呈現的

1945~1971

1945 年至 1971 年間台語流行歌曲以背景環

作者引用 Timothy Mitchell 的殖民埃及,傅 科(Foucault)的生物政治(Biology politics)的 觀念進行對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的描述,包

採用歐美流行的「國權理論」(State theory) 為途徑,探討戰後台灣統治當局如何因應內

1950、60 年代「日 本曲台語歌」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柯永輝 碩士 論文

解讀台灣流行音 樂中的女性意涵

以男性的立場,立基於流行音樂作為社會的 文化實踐,從台灣的流行音樂所反映出來的 社會、歷史情境所顯露的性別意涵,藉著解 構父權意識型態所構築的性別神話,為兩性 構築新的性別認知文化架構。

1994

誠如葉啟政教授所言,年輕一代對西方理論的吸收,與早期被動的單向接受 到後來主動的多元找尋,事實上即多少是貼著本土社會變遷之脈動的感動而進行

48,對於台語歌曲主題的後殖民研究,當前尚為剛剛起步的階段,大多數研究者 都側重在歷史學的蒐尋與探討,以 1980 年代以後歐洲古典社會學理論為基礎的 研究畢竟尚在少數,如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柯永輝的碩士論文《解讀台灣流行音 樂中的女性意涵》。還有文化研究學會 2003 年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 研討會,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陳其澎發表之〈”框架”台灣:日治時期殖民 現代性的研究〉引用Timothy Mitchell的殖民埃及,傅科(Foucault)的生物政治 (Biology politics)的觀念進行對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的描述,包括輿圖建構、輕便 鐵路建設、水利建設、博覽會、皇民化教育等研究分析,解讀與闡明日治時期殖 民現代性中各式隱藏性意涵。都是以創新的後現代理論為基礎的研究方向。至於 其他相關研究台語流行歌曲的論述均在歷史學中尋找主題,也免不了地輕觸後殖 民的台灣族群意識,這都是研究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資料。

本論文擬突破歷史學的大敘述性研究方向,以後現代理論大師傅科的考古學 及系譜學觀點,來詮釋閩南語歌曲的混雜聲音、多元性意識、斷裂意指、模糊的 主體自覺、複調敘事觀點、多聲部音樂結構、歷史的不確定性、宿命性的言說、

時代的轉折、社會的矛盾與衝突、生活的多災多難等,這些存在於台灣交替不已 的歷史轉折與文化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對立下,以台語流行歌曲書寫為文本,在台 灣脫離殖民帝國統治後又落入另一個再殖民母國的蹂躪,印證了巴赫汀「文化轉 型期」的「眾聲喧嘩」核心內涵,呈現出一個移民與殖民的文化書寫拼圖。

48 請參閱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2001,頁 96,巨流圖書公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