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貳章、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

台灣於 1993 年步入高齡化社會,自 1994 年開始實施全民健保後,便有許多 研究分析不同年齡層的醫療需求。本研究為了探討選舉事件介入前後,與高齡人 口醫療利用的關聯,所以蒐集相關的文獻,了解台灣政治選舉背景與高齡人口的 醫療利用的通盤情形。本章在第一節首先回顧高齡人口在醫療利用上的特性,以 及過去文獻探討對健保資料庫的死亡判定準則,接著,指出研究結果利用健保資 料庫判斷就醫常住地的辦法;然後,整理台灣的選舉文化與成功老化的具備因素;

之後,了解如何評估事件介入對死亡風險與醫療需求的影響,並學習量化及比較 前後的差異。最後,引用國外文獻的研究結果,說明選舉衍生的社會事件及氛圍,

與健康的變化有甚麼關聯。第二節與第三節介紹本文所使用高齡人口健保資料庫,

以及其他官方資料來源,如中選會選舉資料庫、內政部統計處、行政院性別統計 資料庫等。第四節則簡述本研究中有使用到的分析方法與處理後的資料品質。

第一節、文獻回顧

一、高齡人口醫療利用與死亡距離的相關研究

針對高齡人口的醫療需求與利用。張鴻仁(2002)指出全民健保醫療利用呈 現集中化,高使用者主要為高齡人口、住院、慢性病急重症病患,人數約佔全體 健保的 20%,但其花費卻佔全體醫療費用的 75%。內政部 2018 年的數據更進一 步顯示老年人口雖然只佔全體人口的 14%,但是健保藥費卻占全年總藥費比率約 40%。另一方面,李大正、楊靜利、王德睦(2011)研究指出醫療費用隨著年齡 增加而增加。然而,老年人的平均醫療費用比年輕人高的關鍵不只是年齡較大,

還有老年人較年輕人更接近死亡,所以考慮人口老化與醫療費用的關聯時,必須 納入「死亡距離」的考量;研究也顯示,個人醫療費用的高峰集中於死亡前一段

國外學者 Zweifel 與 Werblow(2004)則說明年齡增加和平均醫療開支之間的正 相關,反映的只是高死亡成本和高齡人口高死亡率的作用,且疾病身故者的醫療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及戶籍人口(household registry population),這 些方式各有特色及適用場合,洪永泰(1995)曾提出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異,

並認為常住人口為經常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口,較能反映各地區的國民實際生活

會活動。此外,之後 Crowther 等學者(2002)更加入第四個要件─正向靈性(positive spirituality),指出宗教信仰與靈性力量等對於高齡者的正向影響性。另一方面,

整理目前世界各地實施的高齡友善城市指標,如附表 2-1 所示,已有許多案例將 社會融入、公民參與等相關項目納入考量。綜合以上,本研究決定從社會參與的 角度切入,以台灣最普遍的政治參與方式─選舉,做為研究中的介入事件,重新

顧漢凌(2006)透過差異中的差異方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研究 在醫療資源缺乏地區增設大型醫院後,醫療使用的變化,實證結果顯示,增設大

在國外文獻方面,Williams & Medlock(2017)發現競選活動可能對健康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積極和消極影響,實證結果顯示美國總統大選 2008 年歐巴馬(Barack Obama)

以及 2016 年川普當選(Donald Trump)前後,都使美國的種族情緒產生兩極化 的現象;而且川普當選後更讓當地的少數族群產生壓力。在選舉結束後大環境的 改變下,Lee 等人(2015)研究結果說明生活在具有高度種族偏見的社區中,與 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Leitner(2016)研究指出,居住於高偏見地區的黑 人和白人居民,患有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且對黑人有較大的影響。Hatzenbuehler 等人(2014)則發現居住在有高度反同性的社區中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和雙性 戀者,其死亡風險是低偏見社區的三倍。由以上可知,政治氣候所帶來的社會氛 圍影響,不容小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