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情色文學/文化/翻譯研究

儘管目前現有的情色研究方向多元,歷年來成果豐碩,但與翻譯學相關,或 對翻譯實務工作有所助益的研究,卻是寥寥無幾。關於西洋情色文學/文本的翻 譯研究現況,賴守正(2003)曾於《西洋情色文學史》中的〈代譯序:情色文 學與翻譯〉8說明如下:

情色文學向來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淫穢作品,數世紀以來常遭查禁焚毀的 命運。一些倖存的情色經典直到晚近才得以重見天日,與讀者公開見面。情 色文學本身都已妾身未明,情色文學翻譯的尷尬地位可想而知。因此過往學 者討論(文學)翻譯時,往往以經典文學作品的翻譯為焦點,論及情色文學 翻譯的論文即便不是絕無僅有,亦是屈指可數。

如上所述,西洋情色文學在歷史上屢屢遭受打壓禁制,西洋情色文學的翻譯 研究自然更為匱乏。以英國作家 D.H. 勞倫斯的情色名作《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Lady Chatterley's Lover)為例,其相關論述主要集中在女性主義的性解放思 潮,深入探究性愛觀、身體論述等主題,例如陳瑩純(2008)〈D.H.勞倫斯《查 泰萊夫人的情人》:人際關係中之女性〉、陳彥璁(2007)海明威〈《旭日東昇》

與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父權社會式微的意象與女性的自決〉、林愷蒂

(2004)〈勞倫斯《兒子與情人》、《戀愛中的女人》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 女性之平衡哲學觀〉、張億收(2003)〈論《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身體的論述〉,

以及賴碧君(2003)〈海蓮娜‧西蘇之「女性書寫」及「性歡愉」之概念:以勞 倫斯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為例〉等等,欠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書的翻 譯相關研究,其他情色文學中譯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至於譯入語的中文情色研究方面,探討翻譯的論文亦少之又少。事實上,中 文情色文學的相關論著相當豐富,針對《金瓶梅》等古典情色文學的研究多如牛 毛,還包括其他被視為「淫書」的明清豔情小說,例如《肉蒲團》、《嬌紅傳》、

《西廂記》、《天緣奇遇》、《僧尼孽海》、《桃花影》、《春燈鬧》等等。碩 博士論文中,相關主題有胡衍南(2001)的〈食、色交歡的文本——《金瓶梅》

飲食文化與性愛文化研究〉、呂文翠(2004)〈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

《海上花列傳》研究〉、梁欣芸(2005)〈《金瓶梅》「男女偷情」主題研究〉、

8 賴守正(2003)《西洋情色文學史》〈代譯序:情色文學與翻譯〉,國立編譯館世界學術譯著,

台北市:麥田,頁 12。

李志宏(2002)〈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 現為論述中心〉,以及劉慎元(2003)〈明清艷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等 等。專書論著或論文出版集方面,則包括鍾雯(1994)《四大禁書與性文化》、

張國星(1993)編著之《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 1993)、康 正果(1996)《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以及陳益源(2001)《古典 小說與情色文學》等書。

然而以上中文情色文學的論述,多將研究重點放在明清豔情小說中的情色書 寫,包括性愛相關情節的寫作手法、場景細節、角色心理、作品結構,並針對豔 情小說文類,分析其脈絡發展、文體成規、版本考證、前後影響等等。另外也有 許多情色研究以文化的觀點詮釋,透過豔情文字的敘述,探討中國傳統的性觀 念、性意識、性文化特徵,以至於男女關係、審美價值、飲食譬喻、社會現象等 面向。但無論從情色文學或情色文化的角度切入,這類文獻對中文情色用語本身 的研究皆相當有限,因此無法為中文譯者在處理情色用語方面,提供實用的翻譯 建議,或相關語彙的參考。

情色研究相關主題中,還有一塊主流的領域,便是當代情色文化研究,尤其 是言情小說(羅曼史小說)分析,以及成人影片及情色藝術電影等當代情色文化 論述。相關研究大多出自大眾傳播領域,包括楊秀梅(2006)〈台灣通俗言情 小說的性愛觀分析〉、林佳樺(2003)〈性與真實:本土言情小說讀者之閱讀 論述〉、許秀珮(2002)〈羅曼史小說:女人寫給女人的書〉等等,藉由各類 言情或情色作品,探討當代社會與情色文化的內涵。這類研究以情色為主軸,大 多著重於社會文化層面的分析,對情色用語的涉及甚淺,就情色語言翻譯的論文 研究或實務工作而言,參考價值並不高。

最後回歸到翻譯研究的領域,近幾年字幕翻譯研究的相關論文為數不少,通 常以某部電影、影集或動畫為例,討論字幕翻譯的各個面向。目前已發表的論文 包括秦佩佩(1997)〈談英—中字幕翻譯的精簡原則〉、陳月霞(1997)〈論感 嘆詞之字幕翻譯〉、葉慧芳(1998)〈從溝通理論談影片字幕與配音翻譯之異同:

以卡通影片「Sauerkraut-酸菜鎮上一家親」為例〉,以及陳家倩(2004)〈從

《黑色追緝令》探討粗話的電影字幕中譯〉。近年的字幕翻譯研究則更為豐富有 趣,包括林嘉倫(2007)〈試析美國喜劇電影中文字幕的台式中文現象〉、謝漢 聲(2008)〈《王牌冤家》 電影字幕翻譯研究〉、蔡宗樺(2008)〈字幕翻譯 中的文化詞語和語言幽默翻譯策略:以美國喜劇影集「六人行」為例〉、盧珮文

(2008)〈從「語用對等」角度探討情境喜劇幽默成分的翻譯——以《六人行》

字幕英翻中為例〉,以及胡琦君(2008)〈從卡通《辛普森家庭》第一季影集探 討俚語的字幕翻譯〉等研究。各論文探討的主題多元,例如字幕翻譯的精簡原則、

感嘆詞翻譯、粗話翻譯、台式中譯、文化詞語和語言幽默翻譯,以及俚語的字幕 翻譯等等,然而對於情色語言字幕中譯的研究,仍幾近於零。現有的翻譯研究鮮

少涉及情色相關主題,更缺乏情色用語有系統的整理與論述。

縱觀以上分析,目前針對中文情色用語的研究仍頗為貧乏,情色文學或影視 作品翻譯的相關論文更是欠缺。就情色翻譯研究尤其是翻譯實務工作而言,筆者 認為大辣出版社的《簡明性愛辭典》、布克文化出版的《性愛 200 擊:200 個讓 你/妳大開眼界的性名詞》,以及性林文化出版的《性感帶出場——勇敢秀出性 魅力》的附錄內容,可謂目前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工具書,摘錄內容列於本論文 附錄之中。

有鑑於目前中文翻譯學界在情色用語的研究仍相當匱乏,本論文將以《慾》

劇字幕的文本例子,針對情色語言的中譯處理,為學術界提供有系統的論述;尤 其為翻譯的實務工作者,提供情色用語的各項分類整理,以及中文譯法的評析與 建議。希望這份字幕譯文研究,能同時對翻譯的學術及實務層面有所貢獻,為翻 譯研究人員與各界的中文譯者提供參考。

(二)字幕特性與字幕翻譯原則

本論文既以美國影集《慾望城市》DVD 影碟的台灣中文字幕為文本,不免 俗地要說明字幕翻譯的特性,以及字幕翻譯的各項原則。然而,為了避免與過去 眾多字幕翻譯研究重複,而流於老生常談,此節將簡略說明字幕翻譯的種種限 制,以及字幕譯者必須掌握的重點原則。

英國知名翻譯理論家莫娜‧貝克(Mona Baker)透過語料庫的整理與分析,

發現適切的譯文具有明朗化(Explicitation)、精簡化(Simplification)及常規化

(Normalization)的特徵9。因此理想的翻譯應符合明朗化、簡化以及常規化的 傾向,盡可能讓語句的意義具體明確,並讓語言本身或/及訊息內容簡化,同時 採取較普遍、常用的表達方式,將原文的訊息譯入目標語。

這三種特徵尤其可用來說明影視字幕翻譯原則,以因應字幕翻譯特殊的性質 與限制。首先,字幕翻譯有其時間限制,字幕必須配合畫面,與對白或旁白同步 出現。而且字幕停留的時間也有規定,字幕停留太短,觀眾可能來不及吸收訊息 內容;字幕停留太長,則會影響到接續的畫面,造成影片內容與字幕不相符,而 令觀眾感到困惑。其次,字幕翻譯也有空間上的侷限,每個畫面出現的字數有其

9 見 Mona Baker “Investigating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Approach”

Pathway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Ed. P. and J. M. Bravo Valladolid, Spain: University of Valladolid, 2001. 頁 47-56,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中心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的教授研究專長簡介

<http://www.llc.manchester.ac.uk/ctis/aboutus/staff/baker >。

規定,一行不得超過十三個字,一次最多兩行,避免字幕遮蓋太多畫面。此外,

譯者在進行較長句子的斷句時,不能破壞詞意的完整性,以免造成觀眾理解上的 困擾;遇到倒裝句等較特殊的句型,也要巧妙處理中文及英文詞序的差異,要考 慮字幕與聲音的配合,同時盡量不違背中文慣用詞序。

字幕譯者還有一項挑戰,由於字幕本與畫面為一體,字幕必須配合所出現的 畫面,包括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狀態、所處背景等,而非一行獨立的文 字。以《慾望城市》影集而言,情色用語的內容及形式往往生動多變,在不同情 境下常有不同的意義及用法,譯者更應依據故事情節及人物演出,選擇與當時情 境最適切的譯文用字,避免觀眾在字幕與畫面之間產生混淆,徒增誤會。

綜合以上時間、空間、詞序、情境等各項限制,字幕譯者尤其需要依循以上 三大翻譯原則,盡量採用簡單常見的語法,以及具體明確的措辭,避免使用複雜 的語言結構,或富含意喻的抽象文字,並使用符合譯入語觀眾習慣的用詞說法,

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以精簡的字數,傳達出最多的原文訊息,具體實踐「明朗 化」、「精簡化」、「常規化」的原則。

(三)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

美國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曾提出著名的「動態等值理論」

(Dynamic Equivalence)10,建立翻譯的溝通理論。奈達強調翻譯不只是將語 言在字意、詞意、句意的層次上單純地轉換,而是要讓讀者的反應與接受度,盡 量接近原文讀者,譯文才算達到效果。因此譯者應致力將原文的意義重現,而非

(Dynamic Equivalence)10,建立翻譯的溝通理論。奈達強調翻譯不只是將語 言在字意、詞意、句意的層次上單純地轉換,而是要讓讀者的反應與接受度,盡 量接近原文讀者,譯文才算達到效果。因此譯者應致力將原文的意義重現,而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