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三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捐贈動機、價格彈性與所得彈性

民眾產生捐贈行為的動機究竟為何?Andreoni(2001)整理經濟學家 多年探討的結果,而提出三種理由解釋捐贈行為:第一種觀點認為捐贈仍 然屬於自利行為,捐贈者希望可藉由捐贈得到更好的服務,如捐贈給歌劇 院是為了可以得到更大的包廂、更好的服務;第二種觀點認為捐贈為捐贈 者自利的延伸,捐贈者希望該受捐贈機構存在以備不時之需;第三種觀點 為捐贈者仁慈感的滿足,捐贈者從事捐贈行為而獲得滿足感而效用增加,

因此可將捐贈視為財貨的消費行為。

實驗經濟學亦對於捐贈行為有所探討,List(2008)整理了與捐贈行 為相關之實驗經濟學文獻,彙整出與捐贈行為相關的 6 個主題,其中與本 研究較有關的主題分別是:民眾對於不同性質的捐贈訊息如何反應、民眾 對於政府不同補貼捐贈行為的政策如何反應、不同地區不同職業捐贈者的 捐贈行為是否有所差異。以下分別探討各主題的實驗結果。

於民眾對於捐贈訊息反應之實驗中,Croson and Shang(2005)利用電 話 實 驗 民 眾 對 於 社 會 中 各 種 對 於 捐 贈 的 正 面 訊 息 ( upward social information)如何反應。7結果發現,正面訊息將會對已經有從事捐贈的民 眾有較大的影響,將會刺激已捐贈民眾從事更多捐贈。

於民眾對於不同補貼政策反應之實驗中,Eckel and Grossman(2008)

利用廣播實驗,測試民眾對於不一樣補助捐贈行為的方法反應使否有所差 異。實驗中將補助方法分為退款與配合補助(rebates and matching grants),

退款是指一旦民眾從事捐贈行為,不久後便會的得到一定比例的退款;而

7 在 Croson and Shang(2005)所使用的實驗是:在電話實驗中,跟民眾說明其他人亦從事捐贈 行為,藉此測試民眾對此訊息的反應。因此正面訊息即為告知其他人亦有從事捐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配合補助是指一旦民眾從事捐贈行為,則研究員將會配合捐出一定比例的 金額。最終結果發現,配合補助的補助方式將會刺激民眾從事較多的捐贈 行為。

於不同職業之捐贈者反應實驗中,Carpenter et al.(2008)將受測者分 為大學生與佛蒙特州(Vermont)居民進行實驗。實驗中給予受測者 100 元美金的支配權,讓受測者決定如何分配,可從事捐贈行為或者留下來自 行使用。最終發現不同背景的捐贈者捐贈行為會有所差異,結果指出,非 學生族群將會從事較多的捐贈行為且非學生族群將 100 元美金全數捐出的 比例遠遠出過學生族群。說明了捐贈行為確實會因為捐贈者的背景不同而 有所差異。

捐贈價格彈性是政府政策有效與否的重要指標,因此該彈性的估算相 當重要。但經過多年討論與研究,研究所估計出的結果卻常常不一樣,因 此捐贈價格彈性之大小並沒有相當明確的結果。Peloza and Steel(2005)

整理眾多捐贈文獻後,得出大多數研究所估計出的捐贈價格彈性介於-2.5 到-1.5 之間。而眾多研究中,以 Robinson(1990)計算出的捐贈價格彈性 最大,估計捐贈價格彈性為-7.07,表示捐贈價格上升將會導致捐贈行為的 減少;相反的,Wu and Ricketts(1999)利用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及美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所提供 1979 年至 1986 年個別納稅義務人的報稅資料,利用此追蹤資料(panel data)進行分 析,卻發現價格捐贈彈性為+0.12,表示捐贈價格上升將會刺激捐贈行為的 增加。

Andreoni(2001)則將捐贈相關文獻分類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 捐贈相關文獻使用橫斷面資料為主,以 Clotfelter(1990)為代表,估計出 若捐贈者的捐贈價格上升 10%,則將會減少 13%的捐贈,即捐贈價格彈性 為-1.3;第二個時期的捐贈相關文章使用追蹤資料為主,以 Randolph(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為代表,估計出若捐贈者的捐贈價格上升 10%,則將會減少 5%的捐贈,

即捐贈價格彈性為-0.5。

研究也發現,捐贈價格彈性與捐贈所得彈性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國家 資料而不同。Wu(2003)利用臺灣 921 地震之資料推估出來價格彈性約為 -2.54,而所得彈性約為 1.54。而進一步整理捐贈相關之國內外文獻後,發 現利用臺灣與新加坡等文化背景較相近的資料,所估計出的價格彈性與捐 贈彈性將比利用美國資料所估計出的彈性大。Chua and Wong(1999)利用 新加坡的資料,估計出的捐贈價格彈性為-3 至-6;而 Clotfelter and Steuerle

(1981)利用美國的捐贈資料,估計出的捐贈價格彈性為-1.27、所得彈性 為 0.78。

第二節 結構性轉變與天然災害

民眾的行為決策在不同的情況下勢必有所不同,然而在時間的推移之 下,民眾的想法與所面對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外在環境必有所 改變。有些改變來自經年累積的自然演變,有些來自突發性的衝擊改變,

但無論如何,民眾的經濟決策或反應必會隨著不同的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 或調整。

在結構性轉變的文獻中,Stevens and Adams(1986)的研究指出,紐 西蘭家戶用電的長期與短期價格彈性的估計值,有明顯地差異性存在;更 重要的是,他們發現 1976 年至 1981 年的價格彈性是顯著低於 1970 年至 1975 年的估計結果,表示在紐西蘭家庭對於家戶用電的價格反應已存在結 構性的改變。

Hughes et al.(2006)以美國的石油消費為研究對象,估計 1974 年至 2006 年的石油價格彈性與所得彈性。他們發現 2001 年至 2006 年的石油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格彈性,其估計範圍約在-0.034 至-0.077 之間,遠低於 1975 年至 1980 年 的-0.21 至-0.34 範圍;然而所得彈性在兩個期間卻沒有明顯的差異存在。

從上述的研究可知,消費者的價格彈性或所得彈性在不同的時期是有可能 存在結構性的不同。

而一旦有天然災害發生,往往世界各地將會舉辦慈善活動、援助災區。

這一類的新聞屢見不鮮,由此可猜測天然災害的發生將會喚起民眾的慈悲 心、刺激民眾從事捐贈行為,因此有學者開始以天然災害為研究對象,探 討天然災害對於捐贈行為的影響。

如前所述,Wu(2003)利用臺灣 921 地震的資料探討民眾捐贈行為,

而發現偏好相依(preference interdependence)之情況確實存在。該研究發 現家戶之捐贈行為將會受到其他家戶的捐贈與所得影響,若其他家戶的捐 贈增加,則家戶之捐贈行為將會增加;若其他家戶的所得上升,則家戶之 捐贈行為將會減少。

Brown and Minty(2008)利用 2004 年南亞海嘯之資料探討傳播媒體 對於民眾捐贈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夜間新聞每增加一分鐘對於災 區的報導,則民眾的平均捐贈量將會增加 0.036 的標準差,亦會刺激民眾 的平均每日捐贈金額增加 13.2%。而在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或 者是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每多刊登 700 字對於災區的報導,

則民眾的平均每日捐贈金額將會增加 18.2%。本研究說明傳播媒體對於災 區的報導將會明顯影響民眾的捐贈行為。

Brown et al.(2009)再利用美國 2004 年南亞海嘯之資料,探討天然災 害是否有刺激民眾從事捐贈行為的效果。而估計出天然災害將對於民眾的 捐贈行為有強烈的正相關,且捐贈給慈善機構與貧窮援助機構之捐贈行為 變化最為明顯。但此天災導致的捐贈行為改變,可能是民眾將會較往常從 事更多捐贈行為,但亦有可能僅僅是將其他受捐贈機構應得之捐贈金額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為捐贈至受災地區。因此雖然災區的受捐贈額上升,卻導致其他接受捐贈 機構的受捐贈額下降,而最終的捐贈總額不變。因此,對於天災與捐贈行 為的關係仍然無法下一定論。

綜上所述,捐贈價格彈性雖為判斷政府捐贈扣抵政策之效果有效與否 的重要指標,但捐贈價格彈性不但沒有明確的數值,甚至連政府的租稅政 策效果是否有助於刺激捐贈行為都產生不確定的結果。同時,也發現民眾 之捐贈有偏好相依之情況,且天然災害確實會影響民眾的捐贈行為,有助 於刺激捐贈行為的提升。

而 921 地震對於臺灣確實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因此臺灣各學術領域的 研究對於 921 地震亦投以相當大的關注。社會工作領域中,林萬億(2002)

便以 921 地震時新北市地區的受災戶為研究對象,探討災害救援中,社會 工作服務者的角色及成效。而研究發現 70.7%的受訪者對新北市的救災投 入給予正面評價。此外,受災戶目前的生活適應滿意度中,社會暨心理關 懷站的服務也是被評價較高者之一。

家庭醫學方面,釋宗惇等(2003)亦以 921 地震為研究主題,利用問 卷調查的方式,對民眾在 921 地震後對於死亡概念與死亡態度等議題進行 統計分析,以供將來針對危險群進行推動生與死教育的參考。

心理學方面,許文耀(2003)以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探討 921 地震 發生之後,災民對於資源的流失與社會支持會如何影響其心理症狀。進而 利用此實證結果說明 921 地震時,災民所產生心理症狀與心理學理論的有 效性。

因此,本研究將利用捐贈價格彈性為研究主題,進而分析臺灣 921 地 震對於捐贈行為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