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灌溉用的地下水抽水馬達

第五章 結論

照片 2- 1 灌溉用的地下水抽水馬達

圖 2-7 花壇鄉水系圖 資料出處:研究者繪製

第二節、人文環境

一、交通

花壇鄉位於彰化縣山線鄉鎮,鐵公路運輸系統完整而發達,西部縱貫 線山海兩線於彰化市會合後,經花壇南下,於本鄉設有一站。公路則有省 道、縣道、鄉道(產業道路)南北與東西交錯,共構出發達之網絡。(圖 2-10)

花壇鄉現以交通以公路運輸為主,而以省道與縣道為主幹,連通南北 向與東西向,並輔與綿密之鄉間道路,對於農業土地使用上與農產運送上 有相當大的影響。平原區在稻米栽種與收割時,處處可見大型機械之操 作,因為、農田旁多有可供機械進出的路,更能方面機械的進出,方面農 民與包工業者進行機器的施作。然而、台地區近年因省道 74 與縣道的整 建,配合政府推動,台地的農業產銷有形成許多休閒農業趨勢。

圖 2-8 花壇鄉交通道路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二、人口

到民國 97 年 10 月為止花壇鄉現有 18 村、 298 鄰。總戶數為 12367 戶;

總人口數為 46080 人。人口最多前五名的村依序為長沙村(人口:5977 人)、白沙村(人口:5254 人)、橋頭村(人口:4141 人)、花壇村(人口:

4012 人)、文德村(人口:3196 人)、五村人口占全鄉人口比為 49%,將 近半成人口。其主要分布平原區於之村落,或是屬本身為橫跨平原區與台 地區之村落,尤其是在彰員路以西屬彰化平原位置居多。(圖 2-11)

在農業人口方面、民國 70 年之前農家戶數與人數在所佔總人數和總戶 數比例上皆有一半以上,70 年之後總戶數和總人數雖然上升,但農家比例 卻持續下跌,農業人口逐年遞減,91 年之後比例均不到三成(圖 2-12)。

顯示農業從業人口在本研究區內有漸漸轉型的樣態,以低人力高收入的觀 光農業趨勢,或以機械化操作取代高人力耕作的型態,成為主要農家之操 作取向。在農業耕地方面,水田面積逐年遞減,旱田因台地開發,在 70 年代之前,則有緩慢逐漸增加的趨勢,在 80 年後開始減少,總農業積卻呈 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圖 2-13)。平均每位農民耕地面積也逐漸減少,平均 每戶農戶所擁有的農地均未達一公頃,屬小農經營。

圖 2-9 花壇鄉人口分布圖 資料來源:花壇鄉戶政所。研究者繪製。

農家總人數

轉作、開放大宗穀物進口、農業綜合調整方案、推行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

3.加強治災防洪,

第三章 花壇鄉平原區農業土地利用之變遷

23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24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作物的總面積為 999.4 公頃。全部生產總面積為 2240.65 公頃。各總類土地

25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26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27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28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29變遷資料分析引用 1.彰化縣統計要覽 2.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民國七十年之後花壇鄉平原區總栽植面積呈現,生產面積縮減與作物 單一化的現象。首先、總生產面積從 70 年的 1070.66 公頃減少到 80 年的 898.35 公頃,到了 90 年總生產面積減為 780.71 公頃,最近的 96 年總生產 面積為 690.05 公頃。而各項作物生產面積更是大幅減少。因此、農業土地 利用型態有被其它使用型態所侵吞,以及顯示平原區農民轉變使用的狀 況。另外、作物從以稻米為主雜作其他作物的使用型態,轉變為以稻米契 作單一化經營的行為,顯示農民對於土地栽植使用更多依賴米廠與農會的 支持,並大量依賴機械化經營使用農地的行為。

小結:

民國七十年之前花壇鄉平原區總栽植面積,呈現生產面積與效能的擴 張提升。總生產面積從民國 40 年的 1780.5 公頃、到了民國 50 年的 1895.4 公頃、到了民國 60 年更增加到了 2240.65 公頃。農業生產為平原區的主要 經營型態,其主要經營性質為以稻米過半為主且雜作蔬菜類與特有作物的 經營型態。其中、蔬菜類為提供自用與零售市場需求,比例逐年下降(圖 3-1)(照片 3-4);特有作物卻是逐年提升,從 13%到 28%成長到 45%(圖 3-2),顯示有其因政策與加工需求導向的經營型態。花壇鄉因自日治開始 有發展出油脂加工廠 3 家、其主要以花生為其原料,醬油加工廠 3 家與樹 薯製粉工廠 9 家等。特有作物因受到加工廠收購,故農民兼以雜作。30後因 受到大型機械化生產衝擊,70 年代陸續關閉。特有作物因缺乏產銷、故不 再為農民種植。民國七十年之後花壇鄉平原區主要農作物呈現以稻米為主 的專一作物生產的土地利用型態。31(圖 3-4)(照片 3-3)

30資料出處:1. 謝英從等撰(2006)。花壇鄉志。花壇鄉:花壇鄉公所2.實察訪問(2009)

31資料出處:實察訪問(2009)

圖 3-1 花壇鄉特用作物生產面積統計圖(單位:公頃)

第二節 稻米種植面積之現況與轉變

現在本區農業農業土地利用型態為生產主要為稻米栽植。(圖 3-5)

圖 3-5 民國 96 年花壇鄉平原區作物生產分布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實察訪問 整理繪製。

本區農業生產以稻米為主,包括粳(蓬萊)、長秈(在來)、長糯,

是花壇鄉重要的農產品(圖 3-6、圖 3-7),為一年二收栽培區。稻米是屬 於禾本科、稻屬的植物,從品種特性上栽培稻主要分為粳稻(japonica)、秈 稻(indica)及爪哇稻(javanica)三類群。花壇長久以來種植的在來米,則屬於 秈米,秈米之米粒透明、細長。至於糯米則分為梗糯及秈糯,粳糯之外觀 為白色不透明、米粒短圓;秈糯則外觀白色不透明、米粒細長。

日據時代以前,花壇的稻米只有秈稻品種。日本人佔領台灣以後,稱 台灣產的秈米為「在來米」,即「本地米」的意思;並為了供應日本國內 食米的需求,每年都從台灣進口大量稻米。但是日本人對在來米不太適 應,於是便引進日本品種在台灣栽培,直到民國 15 年才在台灣栽植成功。

為了與日本當地生產的稻米有所區別,特別將在台灣生產的日本種米(粳米)

取名為「蓬萊米」,即「來自蓬萊仙島的米」的意思。32

3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稻米品質資訊網 http://www.coa.gov.tw/program/rice/index.htm

33資料出處:實察訪問(2009)

34資料出處:實察訪問(2009)

35資料出處:實察訪問(2009)

決、加上抽水機使用方便,有形成全面使用的趨勢。

表 3-1 稻米分類表

類型 米粒外觀特性 米飯特性 一般用途

粳 米

圓短、透明(部分 品種米粒有局部 白粉質)

介於糯、秈之間 一般食米

秈 米 細長、透明度高 煮熟後米飯較

乾、鬆

蘿蔔糕、米 粉、炒飯

粳 糯 圓短、白色不透

釀酒、米糕

糯 米

秈 糯 細長、白色不透

煮熟後米飯較 軟、黏

八寶粥、粽子

出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在來 (長秈) 蓬萊(粳米) 長糯 照片3-1 各種稻米圖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照片3-2 八堡圳支線-劉厝圳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研究者攝影

圖 3-6 彰化縣 96 年稻作生產面積比較圖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主計室編,《彰化縣統計年鑑》、《彰化縣統計要覽》。

研究者整理繪製。

圖 3-7 彰化縣 70 年稻作生產面積比較圖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主計室編,《彰化縣統計年鑑》、《彰化縣統計要覽》。

研究者整理繪製。

照片 3-3 平原區內農業土地利用-稻作單一栽植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照片 3-4 稻田旁栽植供應自己需求的菜園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照片 3-5 聯合收穫機 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2009)

照片 3-6 曳引機 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2009)

照片 3-7 動力插秧機 資料來源:受訪者提供(2009)

第三節 魚苗寮之轉變

一、 區域位 置與自然環境

魚苗寮 位於花壇鄉長 沙村內,為彰化平原與八 卦台地交接 處 。 基本上、東至彰 員路東 200 公尺,西至禾田巷,南到學 前路與忠孝 街,北到北 玄宮與長沙村活 動中心。其總面積為 150 公頃。(圖 3-8、

圖 3-9) 因為於八 卦臺地與平原交 界處,姑娘廟 溪經過,湧泉 自然 湧出, 水質極佳,現 在當地家庭仍 有泉井使用 ( 照片 3-4) 。

二、 發展 狀況

擁有兩 百多年歷史的 魚苗寮,也是 花壇鄉的特 色之一。魚苗 寮 從前是 各類淡水魚苗 的發源地,中 部淡水魚苗 養殖的集散中 心,南 北往來 的魚販聚集在 此進貨,漁 民養殖兼批發,讓魚苗寮 風光一時。

自清朝 乾隆年間起, 兩岸商賈往來 頻繁,當時 中國潮州、汕 頭地區 的船隻 來台購買白米 和茶葉時,也 會順道帶來 些當地的魚苗 。船隻 在鹿港 下貨,商賈們 希望找一處與 大陸水質相 近的地方飼養 ,一路 尋覓到 八卦山下、擁 有豐富天然湧 泉的花壇鄉,魚苗寮因此 產生。36

自清代 起養殖魚塭為 看天塭,養殖 草、鰱、鯉、鯁等 混 養 為 主 , 但因魚 苗無法自己繁 殖,必需從大 陸潮、汕地 區進口,再經 由海運 自鹿港 上岸,以肩挑 到魚苗寮來養 殖,富裕的 人才吃的起。 日治後 因交通 的修築,擴 張其魚苗的銷 售通路、以 及日本殖民政 府的重視,

因此、 開始迅速發達 起來。當時魚 苗輸入以廣 東及江西兩省 為多,

輸入港 口為汕頭、香 港、廈門。季 節為 5-8 及 12-2 月。 光復後魚苗 寮的魚 苗仍以海運為 主,輸入期為 每年五月中 旬到隔年二月 中旬,

最盛時為 6-7 月,因政府 規定在基隆港。所以 、基隆至香港 為惟一 的對口 取得魚苗的路 線。當時、據 漁民回憶得 知每 100 萬 尾需資金

36蔣敏全(2006),《長沙村的故事》。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10-12 萬元。魚苗 寮漁民由大陸 取得魚苗(魚花仔,尚不 能放入養魚

而代之,同時自 70 年代之後、家庭人口結構 改變,人民生 活飲食的

去在溪河裡,常可見到、現已絕跡的碩大河蚌( 照片 3-7) ,也在這裡也

成魚塭 廢棄濕地化、填土改栽植 其他農作、轉變為育苗 養殖..等土地 利用模 式。

照片 3-4 龍虎井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照片 3-5 魚苗寮荒蕪的魚塭 資料來源:實察訪問(2009)

圖 3-8 魚苗寮位置圖 研究者整理繪製。

圖 3-8 魚苗寮位置圖 研究者整理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