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7 土方開採後景觀

第五章 結論

照片 4- 17 土方開採後景觀

第五章 結論

台灣的土地利用一直是經濟活動的具體呈現,彰化縣花壇鄉農業土地 利用在這數十年也產生不同的轉變。

民國七十年之前花壇鄉平原區土地利用型態,呈現生產面積與效能的 擴張提升。農業生產為平原區的主要經營型態,其主要經營性質為以稻米 過半為主且雜作蔬菜類與特有作物的經營型態。其中、蔬菜類比例逐年下 降、特有作物逐年提升。民國七十年之後花壇鄉平原區因特有作物缺乏產 銷、故不再為農民種植。主要農作物呈現以稻米為主的專一作物生產的土 地利用型態。另外、魚苗寮地區因自然湧泉豐富,形成養殖淡水漁業的土 地利用型態。在七十年代之前因自然環境得宜,加上市場需求,政府的獎 勵與交通建設推動,漸漸形成以養殖草、鰱、鯉、鯁等淡水魚類為主的魚 塭養殖,養殖面積最多曾近 50 公頃,並發展出以畜養鴨子的區域,用以 供應養殖所需。形成本研究區內獨樹一幟的土地利用模式。但是在民國七 十年代之後因市場的萎縮、經營環境的轉變,魚塭開始廢棄濕地化、填土 改栽植其他農作、轉變為育苗養殖、以及生態觀光休閒等土地利用模式。

民國七十年代之前台地區的土地利用型態,呈現農作物多樣化的利用 型態、除原本栽植品種、又加上許多新品種之植入;以及大批原生林區開 闢成為可利用的果園或栽植竹筍、使原本蒼翠之原始林相日漸轉,成為果 園處處的田園景況。民國七十年之後花壇鄉台地區土地利用型態轉變有栽 植作物轉變、其主要農作物仍為水果類為主、但是加入花卉類的茉莉花、

以及蔬菜類竹筍的擴大生產。另外、因存在許多土地不當人為開發、旱地 雜作的作物栽植面積不斷減少,以及拋荒情形日益嚴重的土地利用型態。

研究中發現民國 70 年代為其轉變的關鍵分野,其土地利用的變遷受 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自然條件的先天限定、個體經營條件的狀態、社會 經濟條件的轉變、政府政策條件的衝擊…等因素。本研究依 Clapham 所提 出人文生態系的三個領域----政策面向(enviromental domain)、個體經營面

向(policy making domain)、環境面向(individual-management domain)歸

的非農業使用模式。

所以、花壇鄉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主要受到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現 象,以及人與決策者相互作用的影響,產生不同空間型態的改變。而空間 型態為空間決策的產物,現有的型態也會對未來空間決策造成影響,產生 互相作用的影響過程。因此、花壇鄉農業土地利用變遷的現象為一複合因 素所形成的現象,並互相影響作用,在時間的過程下,產生不同的變遷現 象。這些領域也會相互作用以及改變,所以造成土地利用上如同有機生態 體的變化。

總論之、花壇鄉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深受到環境的變化、政府政策的 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經營者的組織與意識的轉化有著相互影響的 因素,造就花壇鄉農業土地利用現況的轉變。

圖5-1 花壇鄉作物生產分布圖 資料出處:研究者繪製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1.台灣農村經濟學會(2005)。台灣稻米政策調整之模擬評估。台北市:行 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2.台灣省農林廳(1991)。彰化縣農地利用綜合規劃報告。南投:台灣省 農林廳。

3.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1981)。台灣地區農業區域發展初步規劃分縣報 告。台北市: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

4.安倍明義(2003)。台灣地名研究。台北市:武陵出版公司。

5.周國屏等主撰(1997)。彰化市志 第四章地質與地形。彰化市:彰化市 公所出版。

6.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編繪(1991)。彰化縣花壇鄉行政區域圖。花壇 鄉:花壇鄉公所。

7.殷章甫(1975)。經濟發展與土地利用。台北市:一文出版社。

8.許文昌、林玉祥(2008)。土地利用。台北市:高點書局。

9.郭大玄編著(2008)。地理。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

10.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台北市:南天書局出版 11.陳世雄(1996)。農場經營。台北市:三民書局。

12.陳國川(1999)。臺灣區域發展的過程與特色。收於許健夫主編(1999),

臺灣省高級中學教學輔導叢書-地理科教學研究專輯(五)(頁233-256)。

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13.張德粹(1975)。土地經濟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14.張德粹(1966)。農業經濟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15.張梅英、洪天(1998)。台灣非都市土地利用管制之檢討與改進。土地

資源永續利用與土地使用管制論文集。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

16.農委會(2005)。台灣農家要覽。台北市:豐年社。

17.熊中果(1984)。農業發展策略。台北市:聯經出版。

18.蔣敏全(2006)。長沙村的故事。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19.劉健哲(1994)。土地利用規劃與管制-台灣、德國之比較研究。台北 市:正中書局。

20.潘俊明(2009)。繁殖魚苗的日子。未出刊。

21.盧泰福、黃愛(1996)。八卦山脈的演化。彰化市:彰化縣文化中心。

22.謝英從等撰(2006)。花壇鄉志。花壇鄉:花壇鄉公所。

2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85),臺灣地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與探勘報 告。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

24.韓乾(2001)。土地資源經濟學。台中市:滄海書局。

25.蘇志超(1999)。比較土地政策。台北市:五南出版。

二、論文

1.王燕只(2005),戰後莿桐地區農業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碩士論文。

2. 石再添、楊貴三(1985)。八卦臺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師大地理研究 報告,11,頁173~182。

3.林佳慧(2002),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林瑞昌(2006),新社河階群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周國屏(1979),景美新店地區土地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周詠真、周國屏 (1982) ,虎尾鎮的土地利用,地理學研究,6,頁 119-133。

7.周詠賢(1980),嘉義市區的土地利用及其空間結構,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柯文珍(2008),太平巿的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以農業、工業和遊憩 休閒業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9.施玫芳(2006),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0.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 報告,6,頁209。

11.孫細(2000),從區域特色重構台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台灣師 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曹治中 (1978) ,台中地區都市核心土地利用之地理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莊翰華、張喬復(2009),農村休閒農場經營策略,第六屆農村規劃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出版。

14.楊貴三(1985)。八卦臺地的活斷層與地形面。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 十一期。臺北:師大地理研究所。

15.黃瓊慧(2001),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 檳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趙佩儀(2001),八卦台地土地利用的變遷,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17.劉春鈴(2008),名間鄉農業土地利用空間類型差異性之研究,國立台 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8.鄒克萬、張曜麟(2004),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式之研究,國 立師範大學地理學報,35,頁38。

19.蕭仁貴(2006),南投縣埔里鎮茭白筍產銷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彰 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網頁

1.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

http://mdares.coa.gov.tw/view.php?catid=1337 2.花壇鄉公所

http://www.huatan.gov.tw/a01/a01_02.asp 3.花壇鄉戶政事務所

http://www.chht.gov.tw/people.htm 4.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210.69.71.26/afa/afa_frame.jsp 5.彰化縣綜合發展計畫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changhwa_1/PLAN/divide/right1 -1.htm

6.彰化縣政府主計室

http://www.chcg.gov.tw/accounting/07static/static01.asp 7.環保署地方資料庫

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Chunghua/Hwatan/index.htm 四、英文部分

1. Clapham W.B. , Human Ecosytem , Machilian(1981), pub.Co.Inc , New York, pp.1-7.

2. B. Eickhout, H. van Meij, A. Tabeau, T. van Rheenen(2007),Economic and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four European land use scenarios,Land Use Policy,24, pp.562–575.

3. Mather,A.S.(1986).Land Use .London :Longman .

4. Norton William(1998)Human Geography,Oxford University,pp.153 5. Nareeluck Wannasai, Rajendra P. Shrestha(2008),Role of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farm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on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rasae Watershed, Thailand,Land Use Policy, 25 , pp.214–224.

6.Ostwald Madelene&Chen Deliang (2007),Land-use change: Impacts of climate variations and policies among small-scale farmers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Land Use Policy ,23, pp.361–371.

7. Palomaki,M.J.&Noble,A.G.(1995).Greenhouse Horticulture and Economic Transition,The Geography Review,80(2), pp.173-180.

8. Robin,H. B.(1981).Land Use and Living Space.London :Methuen .

9. Ryavec,K.E.(2001).Land use/cover change in central Tibet,c.1830-1990:

devisinga GIS methodology to study a historical Tibetan land decree,The Geography Journal,167(4), pp.342-357.

10. Rajesh Bahadur Thapa, Yuji Murayama(2008),Land evaluation for

peri-urban agriculture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Hanoi,Land Use Policy,25, pp.225–239.

11. Michael Williams(1994),The relation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1),pp.14-15。

12. Williams,S.(1998). Tourism Geography. Lodon New York:Routle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