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異同,並通過「何謂國家」、「如何塑造國家認同」、「國家論述的知識基礎」這三 個問題,說明他們的思想意義。

第二節、文獻回顧

在文獻回顧部分,先各自說明目前嚴復研究、章太炎研究的重要文獻與特色,

再說明先行研究關於比較嚴復與章太炎思想的重點為何,是否還有可拓展的部 分。

(一) 嚴復研究

關於嚴復的研究,所關懷面向環繞著這三個主題﹕嚴復譯本、按語與原著間 的關係、嚴復的政治活動與政治傾向、嚴復與自由主義的關聯,這三個問題,通 常以嚴復為個案,而藉他的觀察與遭遇到的挫折,來探討現代中國思想與政治問 題。

在先行研究中,往往針對嚴復譯著的特性,探討嚴復和他所處時代間的關聯。

如韓承樺的《語言、翻譯與思想-嚴譯《羣學肄言》之研究》以斯賓塞 (Herbert Spencer﹐1820-1903)的《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與嚴復翻譯的

《羣學肄言》相對照,考察其異同,同時,說明《羣學肄言》一書的內容與影響,

也藉嚴復與章太炎的論辯,說明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生根的過程。7戚學民的《嚴 復《政治講義》之研究》則以約翰‧西萊(John Seely﹐1934-1895)的《政治學 科導論》(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與嚴復的《政治講義》相對照,說明 嚴復所理解的自由與政治為何,並說明他跟清廷立憲間的關聯。8王憲明的《語 言、翻譯與政治》分析甄克斯(Edward Jenks﹐1861-1939)的《政治簡史》(A Short

7 韓承樺,《審重咨學-嚴復翻譯群學肄言之研究》(台北﹕五南,2013)。

8 戚學民,《嚴復《政治講義》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History of Politics)與嚴譯的《社會通詮》說明嚴復如何理解社會、國家、小己

等概念,並說明環繞此書形成的政治紛爭與社會影響。9

除了嚴復與其時代的關聯外,研究者亦重視嚴復與當代中國思想間的關聯。

例如,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將嚴復的譯作的中西方思想區分成兩類:

一類是以強調人的活力與能力的浮士德-普羅米修斯氣質(“Faustian-Promethean natur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dynamism”),著重在自然界的征服與人類社會 內部的充分表現,及其必然帶來的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1864-1920)意 義上的社會-經濟機器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另一類,則是廣義的社會

-政治理想主義,如自由、平等、民主與社會主義。10

史華慈從嚴復身上所提取這兩組分析範疇,不光是為了處理嚴復的思想與譯 作間的關係。林同奇認為,這是史華慈有意組織的一場對話:「史氏將此書定名 為《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也許可以證明這點:主標題標示了共同關切,副 標題則指向一種對話。...貫穿全書的,實質上是一場在史氏主持下進行的中西 思想對話。這場對話背後的主題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意識。其實它不僅涉及尋求國 家富強與維護個人自由之間的張力,即『無限追求富強和實現諸多社會/政治價 值--乃至於更根本的人生價值之間的關係問題』11

史華慈所主持的這一場對話,可分作兩個面向看待,其一,是史華慈個人的 現實關懷:思索當時的極權國家如何藉由壓抑公民權、思想自由等社會價值,以 實現富強,也因此,史華慈才會本質化地將個人主義視作是一種終極價值與目的,

任何將其視作手段的,都是一種歪曲。黃克武則針對此點,認為嚴復未如史華慈 所詮釋那樣,未理解個人價值在本質上的意義,同時,個人也非作為達成目的的 手段,無論是「己輕群重」或「己重群輕」,都為嚴復所反對,嚴復真正強調的 是植根於中國傳統的「群己平衡」,而這與毛澤東思想所代表的集體主義截然異

9 王憲明,《語言、翻譯與政治:嚴復譯《社會通詮》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 葉鳳美譯,史華慈著,《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頁223-224。

11 許紀霖、宋宏編,《史華慈論中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頁344。

6

趣。12嚴復未理解的,其實是彌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黃克武譯為彌 爾,本文則通稱穆勒)的自由的所以然,即悲觀主義認識論(epistemological pessism)的面向。13

藉由史華慈與黃克武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二人以嚴復為個案,來探討更 大的問題。史華慈的關切,主要觀察嚴復如何思考韋伯意義下近代化力量與社會

-政治理想主義這兩組分析範疇,並將其譯介到中國,研究者能否在這些誤讀、

改寫、創造的過程中,重組一個不同於西方思想史脈絡的現代史。黃克武的提問 則是﹕「嚴復的政治活動與政治傾向(黃克武稱之為調適),為何在近代中國受 到忽略﹖」他藉由分析《群己權介論》譯本與原文的差異,認為儒家傳統的「樂 觀主義認識論」與當時流行的進步史觀,使得他無法將「自由的所以然」譯介到 中國,而此點始終不被後來的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們所意識到。如果自由是嚴復乃 至於嚴復研究者所關懷的重心,那麼,當近代化力量,與社會-政治理想主義這 兩組分析範疇,被放置在一起討論時,無論是黃克武所思考的:「自由主義該當 如何在中國落實﹖其相關阻礙為何?」或是,史華慈所強調的個人至上的自由,

背後所隱含的問題:「自由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被漠視﹖現下的我們完成了這樣 的理想了嗎﹖」這些疑問,都是我們目前仍應思考的問題。

2.章太炎

相較於嚴復研究多將研究重點放在嚴復的譯本和原著間的關聯,關於章太炎 研究則將討論主軸放在﹕政治活動與論爭、日本因素影響、中國學術(樸學、史 學、佛學)的傳承這三個面向,隨著研究主題不同,對其思想內容的側重亦有區 別。14

12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台北﹕允晨出版社,1998),

頁3-4。

13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頁4。

14 關於章太炎研究的綜述,詳細可參考陳學然,〈章太炎研究現況與書目索引(一)〉,《中國文哲

7

8 元論」視角談論章太炎,參照對象即是以賽亞‧柏林(Sir Isaiah Berlin﹐1909-

1997)21;慕唯仁(Viren Murthy)以環球資本主義說明章太炎當時所處的歷史 位置,參照對象即是盧卡奇(Lukács György,1885-1971)22;劉紀蕙以國家與 支配分析章太炎的國家思想,參照對象是阿岡本(Giorgio Agamben)23;汪暉從 個體與平等思索章太炎的當代意義,參照對象是查爾斯‧泰勒(Charles Margrave

22 Viren Murthy﹐The Polit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Leiden﹕Brill﹐2011),pp.4-5.

23 劉紀蕙,〈法與生命的悖論:論章太炎的政治性與批判史觀〉,《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 (2015年3月),頁43-44。

9

26 Viren Murthy﹐The Polit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Leiden﹕Brill﹐2011).pp4-5.

27 汪榮祖,〈Viren Murthy,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書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期(2012),頁147-158。

10

解釋讓我們須重新思考,章太炎當年所未意識到的問題,在經過近百年後,研究 者是否能有新的後見之明。

3.比較嚴復與章太炎思想的相關著作

關於嚴復與章太炎間思想的比較,可分為四個部分:嚴復譯介的進化論對章 太炎的影響、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與斯賓塞《群學肄言》的比較、環繞《社 會通詮》的論辯、全球資本主義背景下重估嚴復與章太炎思想。由這四個的面向 的研究,可約略看出,除了第一點外,先行研究多針對嚴復與章太炎二人的政治 立場及各自的論辯思想資源進行考察,進而針對嚴、章二人的差異,說明其思想 史意義。

在嚴復譯介的進化論對章太炎的影響中,王汎森在《章太炎的思想》中,將 章太炎的思想背景分成「乾嘉學統」、「晚清諸子學興起」、「嚴復的影響」、「佛學 的洗禮」四個面向,而「嚴復的影響」一節,則著重在兩人書信交誼與嚴復譯介 的「進化論」影響。例如,《訄書》中的〈族制〉、〈原變〉等文,都明顯有進化 論的色彩,不過,王汎森認為佛學很快地取代「進化論」,成為章太炎解釋問題 的新理論架構。28在這部分,王汎森強調嚴復對章太炎的影響,著重在進化論與 章太炎著作的關聯。

環繞《社會通詮》的論爭,先行研究在討論嚴復《社會通詮》與按語與章太 炎的〈《社會通詮》商兌〉論爭問題及意義時,多針對民族主義的合法性,以及 如何解釋中國這兩個問題進行討論,但是,對這場論爭的意義各自有其側重。例 如,王憲明在描述這場論爭時,從兩人針對民族主義、宗法社會觀點的差異進行 分析,但認為章太炎提倡的反滿革命,雖能建立現代國家,但其負面影響便是損 及領土完整,該節則結穴在《社會通詮》理論雖未必受到革命黨人歡迎,但歷史

28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頁36-40。

11

12

相較於上述著作,單就中國的背景談論中國,汪暉則是在全球資本主義現代 性下的背景,考察嚴復與章太炎是如何作出應對與取捨的,他認為嚴復屬於「名 的世界」,而章太炎則是「齊物的世界」。「名的世界」是一個企圖通過知識的合 理化而抵達的合理化的世界體制,「名」的關係的界定,主要建立在事物的功能 關係之中;而「齊物的世界」是對名的徹底摒棄,因而它實際上完全否定了事物 之間的功能關係。通過功能性關係的界定,「名的世界」實施了對世界各種關係 的控制,並把他們置於一種等級結構之中;而放棄對世界功能關係的界定,則意 味對一切等級結構的否定,從而也是對一切制度性的實踐的否定。34這兩種世界 觀的差異,反映了他們如何整合自身的思想資源。前面所提的慕唯仁研究,便是 承襲汪暉的看法。

有趣的是,在慕唯仁的研究中,以盧卡奇作為章太炎的參照對象,盧卡奇《歷 史與階級意識》的〈論物化〉一文中,他所要反省的,是韋伯所描述的社會-經 濟機器的「合理化」這樣的歷史背景與問題,與史華慈的切入視角相同,不過,

在史華慈的著作中,韋伯的理論作為嚴復各著作的背景,但是,在慕唯仁處,則

在史華慈的著作中,韋伯的理論作為嚴復各著作的背景,但是,在慕唯仁處,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