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關研究中多為單一背景學習者,對於不同背景的學習者以及第一語言為漢字之學 習者的關連性亦較少提及。

有鑑於前述種種,本論文的寫作希望能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何謂漢字習得?

第一語言之漢字習得有何特點?中文母語者與漢字圈漢字母語者其間的異同為 何?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有何特點?同程度不同母語者及不同程度同母 語者漢字習得的異同為何?第一語言學習者與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漢字習 得之異同為何?第一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是否能作為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 者漢字習得之參考與借鏡?如何能增進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效 果?解決上述問題之後能為漢字教學乃至於整個華語教學帶來何種啟發與貢 獻?

為了解決以上諸多問題,筆者擬以「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 究」為題,將考察第一語言學習者及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並分 析比較其中的異同。從兩種學習者的漢字習得特性著手,並以第一語言學習者的 漢字習得為借鏡進行實驗,欲從中找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期達到良好的 漢字習得效果。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欲研究漢字習得問題,首先應從漢字本體著手,討論漢字的特性。其次,探 討漢字習得過程及策略,以瞭解不同程度、不同背景之學習者漢字習得的規律。

最後,則回顧漢字教學相關研究,以期改進當前對外漢字教學。因此本論文之文 獻探討分為三個部分,亦即漢字本體研究、漢字習得研究以及漢字教學研究。討 論重心在於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相關文獻回顧。

一、漢字本體相關研究

由於漢字本體相關研究不勝枚舉,因此本文選擇與對外華語教學關係密切者 來加以討論。要研究漢字本體因素,可從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來談,當然還 要包括三者間的複雜關係。

(一)字形方面:

施正宇(1998)從漢字的幾何性質出發,他認為從漢字學習的全過程看,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形書寫是成就漢字能力的基礎,並強調書寫在漢字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本論文將 按照字形書寫的順序,由小而大,由部分而整體加以分析。以下便分為筆畫筆順、

偏旁部件及整字三個部分:

1.筆畫、筆順:

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可由筆順、部件再到整字,筆者將相關文獻分析如下:

首先探討兩岸對於筆順的規範,中華民國教育部在1996 年為統一筆順書 寫,編定了《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第一版,收錄常用字4808 字。中國 大陸於1997 年國家語委標準化工作委員會編定了《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

列出7000 個通用字的筆順。足見兩岸對於筆順均有標準的規範。中華民國教育 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設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以教育部(1999)出 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為基礎,以教育部4808 個常用字標準楷書 的筆順學習為主,進行筆順動畫的製作。主要目的在利於寫字教學,並增加外籍 學習者漢字習得動機,因此採取中英對照介面。該網站之筆順為教學使用,至於 非教學現場所習慣的筆順,則採取包容的態度,並無排他性。黃靜吟(2004)也 歸納出若干通則提供教師教學時參考。有關正體漢字的研究,周亞民(2009)說 明漢字本體在華語文學習的角色,並提出利用漢字知識本體作為語言資源,增加 電腦處理正體中文的能力,提升正體字資訊在網路的優勢,增加學習正體字的需 求。

關於筆畫、筆順的研究,萬葉馨(1996)討論漢字構形因素對筆順規則的影 響,認為決定筆順的重要關鍵是均衡,首重合理分割空間。費錦昌(1997)、易 洪川(1998)均認為漢字筆畫應有規範,當前的筆畫規範未達標準。費錦昌更提 出該問題將「影響對外和對內漢字教學的效率」,是討論筆畫規範的重要文章。

因此可知兩岸對於漢字筆順均有相關規範,雖有規範但一般的書寫習慣未必 卻遵照筆順規範。學者認為筆畫、筆順有相當重要的關鍵作用,雖可提供對外漢 字教學參考,但相關研究多以中文母語者為主要探討對象。

2.偏旁、部件:

其次是偏旁部件方面。傳統的偏旁分析注重漢字本身的系統,相關研究有李 大遂(2002)認為偏旁是漢字體系中重要的結構單位,堅持採用傳統的偏旁分析 法,並根據學習者程度,循序漸進地使學習者的偏旁認知逐漸提升。

部件分析法則有張旺熹(1990)透過部件分析,提出以形象直觀的角度來從 事部件結構教學,能減輕學生記憶負擔,也是漢字自學的重要手段。蘇培成(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首先提出討論末級部件及確定切分層次等問題,主要的關鍵在於漢字的構字原 則,不能有怪異切分。

崔永華(1997)通過分析「漢語水平考試辭彙大綱」使用的漢字和構成這些 漢字的部件來說明利用漢字部件進行漢字教學的可行性和相關問題。崔永華

(1999)還將整字的部件區分為獨體字、部首偏旁及其他部件三大類,並提出「基 本部件+基本字」的漢字教學方法。萬葉馨(1999)認為應界定字符的角色(屬 於音符或意符),並提出在漢字教學中充分利用字符來提高學習者識記漢字的效 率。

黃沛榮(2001)亦提出從「部件」的角度切入識字教學。所謂「部件」是書 寫的最小單位,它介乎筆畫和部首之間,可能小至筆畫,也可能大至偏旁。從部 件切入識字教學有利於字形記憶,直接或間接提高識字及寫字的效果,「如果配 合字源,語文遊戲等方法來教導學生,效果更顯著」。邢紅兵(2005)分析了漢 字的使用情形,對於大綱中各等級的漢字分別進行了漢字部件、成字部件、部件 構字能力以及漢字結構類型等統計分析,並提出「利用漢字部件進行漢字教學是 可行的並且是經濟的」。

但由於字形的差異,海峽兩岸對漢字基礎部件的數目有不同的計算,黃沛榮

(2001)曾對臺灣教育部4808個常用字作分析,共得出440個部件。至於中國國 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1997年發布的《信息處理用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

件規範》 (簡稱《漢字部件規範》 ) ,對漢字部件學起了重大的意義,將20902個漢

字進行拆分,統計分析得560個基礎部件,較臺灣的多120個。

筆者由以上討論發現,部件的相關研究研究多以對外漢字教學為主要對象,

並認為部件在對外漢字教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但兩岸部件的數量是否 影響到漢字習得,則有待進一步考察。此外,部件研究多以教學者為主,少從學 習者立場來探討,例如學習者對於部件的認知為何?學習者能否習得所有部件?

部件對於漢字習得有何助益?等問題均應詳加探討。

3.整字:

筆畫是漢字的部分,部件也是組成漢字的部分,因此最重要的是正字法,亦 即關於漢字構形的研究。朱志平(2002)提到識字應先於寫字,應在教學中運用 漢字的構形特徵,並指出當前漢字教學是文隨語,談不上有規律地學習漢字。該 文雖指出當前漢字教學的問題,但需更進一步在實際教學中驗證。

(二)字音方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馮麗萍(1998)對於「漢語水準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中 2905 的漢字中的 1920 個形聲字進行統計,並提出漢字教學建議。萬葉馨(2000)指出漢字教學 中「重字不重音」的問題,對外漢字教學應加強聲旁與形聲字的讀音關係、比較 聲旁與形聲字的使用頻率以及討論漢字表音功能與閱讀時的漢字語音轉錄現 象。對於形聲字與教學有較深入的討論。李大遂(2001)對於表音偏旁的來源及 其與形聲字之關連均做了討論,並分析自古以來重意輕音的觀念,並提出教學建 議。

以上均從對外漢字教學出發,認為形聲字之表音、表義功能對於漢字教學有 相當的助益。

(三)字義方面:

關於形聲字表義的研究有:德國學者顧安達(Andreas Guder-Manitius)

(1999、2007)都探討了形聲字表義狀況,並且將表義度分為三級,提出在漢字 教學中介紹偏旁表義功能有助於減少外籍學習者習得漢字的難度。李蕊(2005)

分析「國家漢辦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漢字表」形聲字形符之表義 度,並認為教學時應集中於高表義度、高構字能力的形聲字形旁,並認為高表義 度與高構字度的形聲字義符對於漢字教學有相當的助益。該文討論漢字字義與習 得之關連,對於本論文之研究有直接的啟發。

此外,盧國屏(2008)提出了「積木理論」,認為漢字系統是由五百個左右 的「初文」堆疊出來的。他認為漢字可以組裝也可以拆解,藉由拆解「文」來理 解新「字」的意義,正如同堆積木一般。以上專書或論文的研究對於漢字本體知 識有相當的助益,為漢字習得研究的基礎,但立論大多基於數據統計分析,僅提 出教學建議,並未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研究成果。除此之外,相較於其他文字系 統,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初學者往往無法光從漢字的字形推論 其字義與字音,每個字都要記憶其形、音、義三者。相關的研究成果在後文關於 漢字習得認知、漢字習得策略有更進一步的討論。

二、漢字習得相關研究

相對於由漢字本身出發的本體研究,漢字習得研究乃是從學習者之習得過程 出發所進行的研究。本文由認知理論相關文獻出發,擬以認知理論為基礎進行下 一階段的研究。其次,由於本文研究重點在於漢字習得,欲考察第一語言學習者 之漢字習得過程,以及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過程,並且做一對比。因此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