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探討

析入門》(台北:東方,1969),與 Martha Wolfensteine 載於《孩童心理分析 研究》(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Glencoe, IL:Free Press.28, 1973)

中關於重大生命創傷理論之〈失親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lost parent),

以獲得分析理論之學理基礎。繼以由閱讀Jean Claude Bologne 之《法式裸露》

(Histoire de la pudeur, Paris: Hachette Littérature, 1986),以及 Jean-Paul Kaufmann 原著,謝強、馬月翻譯之《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Corps de

Femmes, Regards d’Hommes,台北:先覺,2002),以具體瞭解人類對身體

與社會如何形成相互關係與衝突的歷史。

恥感情緒的分析牽涉哲學倫理學中之道德法則論述,因筆者並非哲學專 業,因此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研讀道德法則與恥感理論,並經由業師阮若缺教 授的指引,閱讀相當艱澀的Georges Bataille之著作,如主旨於「惡」之研究 之《文學與惡》(La littérature et le mal, Paris: Gallimard, 1990),與他另一本 關於色情研究的作品《色情主義》(L'érotisme, Paris : Éditions de Minuit, 1957)。Bataille的研究展現了西方長期以來,對人類心靈「黑盒子」的直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注視,此種對「惡」的關注,幾乎是東西文化研究的最大差異。西方思想由 於宗教氛圍的薰陶,對心靈邪惡的關注,產生了超越東方人「性善」與「性 惡」迴避態度之外的直接剖析,因此對牽涉道德與文藝創作的論文書寫深具 提綱挈領之效。

此外,在「性意識」的研究方面,由Jennifer Harding 所著之《性的扮 演:陰/陽特質的實踐》(Sex acts :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1998),與 Lynne Thornton 所著之《東 方風情畫中的女性》(La femme dans la peinture orientaliste, Paris:Acer Édition, 1985),兩本著作皆為以兩性對等,或以女性圖像為研究客體之專著,有助 於深入了解西方意識之中,對性與兩性實質差異,以及以西方文化為本位,

觀看異國文化作為第二性的文化霸權思想,與衍生奇特的複製異文化場域,

作為潛在性意識發洩途徑的觀念。

(二)視覺與美學理論:

在研究「觀看者」心理狀態方面,由John Berger 所著之《觀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London: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972),研究客 體與自體如何成為審美的可能,以及人類潛意識與社會文化對視覺藝術的影 響分析,對論文寫作而言,是相當重要之參考依據;而由Linda Nochlin 所 著之《呈現女性》(Representing Women,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99)

則對「被觀看者」之心理狀態與受制約的形式做了精闢的分析。

(三)畫家專述部份:

本篇論文所引之參考書籍,其研究之範圍大多橫跨藝術史、社會學、與 心理學。然就引證之部份,則特重文獻之精要部份,與學者之獨特見解。故 就畫家專述書籍,擷取行文之藝術史、社會學、與心理學分析,以為佐證:

【一】藝術史部份:

由閱讀當代藝術史大師 E. H. Gombrich 所著之《藝術史》(Histoire de

l’Art, Paris: Flammarion, 1990) 與 H. W. Jansen 所著之《藝術史》(Histoire d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l’Art, Paris: Edition Cercle d’Art, 1991),依時間順序選出庫爾培、馬內、克林

姆、羅特列克、畢卡索、馬格利特、培根等七位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對西方 美術史具決定性影響之畫家,以畫家之專著與傳記,研究其作品風格與重大 生命事件與社會之影響。

【二】社會學部分:

由 Sylvain Amic 所編輯的《裸像:被背叛的傳統》(The Nude:

Tradition Transgressed)以社會觀察的角度,紀錄十八至十九世紀巴黎藝壇的變遷細

節,並勾勒出畫家與社會相互交流的具體輪廓,對於考證該時代對裸體形象 的關鍵影響,是很具立場的參考佐證。由T.J.Clark 所著之《現代生活之畫:

馬內與朋友筆下的巴黎》(The Paintings of Modern Life, Paris in the Art of

Manet and His Followers)則將寫作範圍規劃於城市史之中,以馬內與巴黎

為人與地中心描述現代藝術家筆下的契闊談讌,與繪畫逐步邁向現代的艱澀 醞釀過程。

【三】心理學部份:

Gottfried Fliedl所著之《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與Douglas Cooper所著之《亨利‧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以及A.M.

Hammacher所著之《賀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從心理分析角度分析 創作意識,並引證文獻中多樣的紀錄,其藝術史觀與心理學的書寫形式,對 本篇論文以創作意識與圖像分析,男女關係、女性圖像、身體與社會關係,

以及恥感道德意識之系統書寫有深刻影響。Dawn Ades與 Andrew Forge合著 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以及John Berger《畢卡索的成與敗》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則將父權的反抗心理與性意識於藝術創 作的衝擊,做了深刻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