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history」譯為「近代史」,10將「contemporary」譯為「現代の、当代の、現 代的な」,11可見此二種和製漢詞之「現代」原譯與「近代」極易混淆。又根 據劉祚昌等主編之《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世界近代史可分為兩大時期:第 一時期從 1640 年到 1870 年,第二時期從 1871 年到 1917 年。12由於本次研究 範圍為多為近代史第二時期,至現代時期的畫家,故以「近現代」一詞權之。

據此,筆者將題目定為「論恥感情緒對西方近現代繪畫之影響」,研究此一 時期,西方所出現影響後世深遠、以恥感情緒作為創作手法的繪畫藝術大 師,分析何以此一時期出現如此現象?其緣由為何?其發展形式為何?其延 續脈絡為何?其終極目標為何?以及對人類繪畫藝術史進程有何特定意 義?皆為值得探究之議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架構 

歐洲社會在人類由近代步入現代的過程中,扮演超越哲學家與規劃者的 對照實驗群組,今日習以為常的人際關係概念與哲學思想,皆定型於十九世 紀風雲變幻的歐洲。以巴黎為中心的文化群體凝結過熱的戰火,如雲的智者 挾睿智名言席捲長期政體更替不絕的舊大陸,為世界降下革新的春雨。研究 此一時期之文化史必然驚異於工業革命之後,人類遭逢前所未有之巨大生活 環境變遷所產生的適應能力,與隨之而來潛伏於次文化之中,獨立於傳統之 外,難以定名的心理關係樣態。哲人與藝術家於彼時如實地紀錄了人類從觀 念上的古代跨入近代至現代之層次變化,使後繼者依然能找尋對照時代的印 刻。其中,手執畫筆的藝術家,將自身投入於廣大卻又封閉的平面繪畫體系 之中。哲學家與社會學者、心理學者試圖解決人類跨入初步近代、現代被拋 擲於工業文明架構下所面對的問題,而藝術家卻讓作品內容直接與社會衝 突,讓觀者發覺自身似乎正步入某種完全不同於宗教氛圍的罪與褻瀆儀式 中,茫然不知應以何種方式面對畫面中混亂時代對視覺倫理井井有條的玷污

10 小稻義男主編,《新英和大詞典》(東京:研究社,1980),1000。

11 同上註,1362。

12 劉祚昌等,《世界史》,近代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

科學。自柏拉圖(Plato,428/427 BC ~ 348/347 BC)撰述《大希庇阿斯篇》

13 施太格繆勒(Wolfgang Stegmüller)原著,王炳文等譯,《當代哲學主流》(Hauptströmmugen der Gegenwartsphilosophie)(北京:商務,2000),19。

14 Jennifer Harding, Sex acts :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1998), 31.

“ vision connects us to truth as it distances us from the corporeal.”

15 Ibid, 31.

“ …a biotechnical gaze restructures space to see the invisible, and makes the body intelligible, and controllable, on an infinitely small scale as a mosaic of detachable part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Hippias, grater),對美學進行初步的研究之後,美學曾長期為哲學中之一 脈分枝,漸隨社會與科學發展,直至十八世紀,由德國哲學家包姆嘉頓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之研究將美學自哲學中脫胎 為獨立學科。美學與倫理學同為研究美與惡之分別,然而倫理學重視人類的 內在本質與相處的合理關係,美學則研究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建立審 美理想;美學與心理學亦同為研究人類心理,然而心理學研究一般的心理活 動,美學則研究審美的特殊心理活動。16繪畫作品與社會相互的發生影響與 制約作用,使群體意識發生變化,根源於繪畫作品本為社會傳達信息的符 號。因此,審美非封閉現象,而是社會性的複雜思維,研究繪畫美學即為研 究群體意識與繪畫之間的相互影響。

在研究程序上,我們以啟蒙時代以後的歷史發展為脈絡,討論對藝術史 學之中以法國為主要具開創性關聯核心之重要歐洲畫家,舉其重要作品,作 四個面向之時代性風格論述:

(一)探索畫家重大生命事件與社會氛圍。

(二)對照特定創作圖像的恥感意識之源。

(三)針對畫家人格與作品之社會回饋。

(四)畫家所開創之藝術性影響。

據此,本論文以時代為垂直軸心,四個研究面向為水平架構,將之區分 成十九世紀之「世紀末的原慾啟蒙」;二十世紀之「世紀初的華麗褻瀆與畸 形肉身」;以及二十世紀中期之「潛意識時代的自我遺棄者」三個主要章節,

探討工業革命後的社會心理學的圖像性發展,與新時代環境、新人造物所形 成之新象徵,以及宗教影響力日漸衰微的道德機制下,隨之而起的近代哲 學、心理學,如何成為新時代指導人類如何懷疑的另類制約,使恥感成為測 量人性恆常又善變的浮動之最終尺度。

受限於筆者的研究能力與篇幅,僅選擇西洋近現代重要畫家中,企圖突

16 參閱:劉叔成,《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1999),12-13。以及蓋格爾(Moritz Geiger)

原著,霍桂桓譯,《藝術的意味》(Die Bedeutung der Kunst)(北京:華夏,1999),2-3。

析入門》(台北:東方,1969),與 Martha Wolfensteine 載於《孩童心理分析 研究》(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Glencoe, IL:Free Press.28, 1973)

中關於重大生命創傷理論之〈失親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lost parent),

以獲得分析理論之學理基礎。繼以由閱讀Jean Claude Bologne 之《法式裸露》

(Histoire de la pudeur, Paris: Hachette Littérature, 1986),以及 Jean-Paul Kaufmann 原著,謝強、馬月翻譯之《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Corps de

Femmes, Regards d’Hommes,台北:先覺,2002),以具體瞭解人類對身體

與社會如何形成相互關係與衝突的歷史。

恥感情緒的分析牽涉哲學倫理學中之道德法則論述,因筆者並非哲學專 業,因此花了相當長的時間研讀道德法則與恥感理論,並經由業師阮若缺教 授的指引,閱讀相當艱澀的Georges Bataille之著作,如主旨於「惡」之研究 之《文學與惡》(La littérature et le mal, Paris: Gallimard, 1990),與他另一本 關於色情研究的作品《色情主義》(L'érotisme, Paris : Éditions de Minuit, 1957)。Bataille的研究展現了西方長期以來,對人類心靈「黑盒子」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