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42-49)

(一) 人際延伸(Social boundary expansion)

人際延伸(social boundary expansion)意旨人們透過各種不同方式將其人際 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或社交圈(social circle)向外拓展,這樣的延伸 將建構於對他人的社會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of others),若個人對於社會

35

與他人的接受度高,則其在人際延伸的範圍上亦將更加開闊(Lorr & McNair, 1965)。過往研究中常提及人際延伸對於建構個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提 升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性(Arezzo & Giudici, 2017),同時也強調個人若缺 乏人際互動,對生、心理都會有顯著的不良影響與易觸發負面情緒和感受(例如:

孤寂、沮喪、焦慮等)(Drageset, et al., 2011;Prieto-Flores, et al., 2011),而此種 負面影響在熟齡族群身上更顯重要。除此之外,人際延伸亦能添增個人在學習與 成長的機會,透過人際延伸得以拓展視野,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事物。新傳播科 技的出現扮演了強化角色,由於少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個人從中獲取更多人 際延伸機會,而在網路社群參與中,不僅能夠拓展知能,更重要的是取得自己在 其中的新定位、新關係、以及新的投入與歸屬感受(Talò, Mannarini, & Rochira, 2014)。

Leist(2013)的研究說明人際延伸對熟齡族群在因應老化過程的重要性,更 特別提及網路社群(online communities)在人際延伸中所扮演的角色,據研究結 果指出:網路社群的出現,讓熟齡族群能夠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投身社群媒 體或討論區,從中獲得更多社會接觸(social contact)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

在生活中遭遇困難時,亦能從網路社群中隨時提供或汲取不間斷的社會支持

(social support)力量;整體而言,克服寂寥感、釋放壓力、提升主控與自我效 能感是新傳播科技所帶給熟齡群體的正向影響。然而,它的出現亦可能為熟齡族 群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個資可能被他人誤用或盜用、容易接收錯誤資訊而受害 等風險提高。

(二) 新傳播科技對人際延伸的強化作用(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the enhancer of social boundary expansion)

本研究認為新傳播科技對於人際延伸的強化作用可從「社會支持網絡/知己 網絡 (social support network/confident network)」、「情境崩解/延伸(context collapse/extension )」、「 社 交 活 動 ( 動 員 與 被 動 員 )( social activities coordination/mobilization)」、「媒體資訊作為健康管理(health coping with media information)」、「家庭溝通(family communication)」等五個人際延伸面向來進一 步加以探討。

1、社會支持網絡/知己網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 Confident network)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網絡中包含:

配偶、子女、親戚或家庭成員、朋友等,透過這樣的網絡關係,個人能在其中汲 取所需之各種不同面向的支持,例如:情感或資訊上的支持(Rains & Keating, 2011;Wright & Miller, 2010);而知己網絡(confidant network)更是社會支持網 絡中,對自己特別具有意義的一群人所組成(Litwin & Stoeckel, 2013;McPherson, et al., 2009),無論在生活中遇到好事、壞事或是難以對眾人啟齒的憂慮,這群人 都是可以完全放心分享的親密對象,有了這樣的網絡關係存在,亦能提升個人的

36

生活品質與幸福感,降低抑鬱與焦慮感受(Silva, et al., 2018)。

新傳播科技的發展則讓人際網絡有更多機會向外延伸,人們可透過各種新型 態管道與溝通方式來拓展個人的人際網絡,並從中尋求與獲得社會支持(Ellison, et al., 2011;Wright & Bell, 2003),而支持網絡的疆界與範圍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 間限制,個人得以取得更多元的關係網絡與人際連結(Carr, et al., 2016)。Litwin 與 Stoeckel(2013)、Silva 等學者(2018)的研究更進一步提出知己網絡對於熟 齡生活品質與幸福感的重要性,研究結果顯示:熟齡族群的身邊若缺乏知己網絡,

相較於擁有知己網絡的,幸福感確實會較低;而透過新傳播科技的崛起,他們得 以獲取更多元人際延伸管道,找尋到專屬於個人的知己網絡,添增生活的豐富與 快樂,更能從中獲得各面向的社會支持感受,以利面對與排解老後的各種問題。

2、情境崩解/延伸(Context collapse/ extension)

所謂情境崩解(context collapse)意旨當不同的社會網絡與群體受眾同時出 現在同一個互動場合,會讓人容易對受眾產生模糊、甚至扭曲的認識;一般社交 媒體中的互動多依賴文字或圖片,面對面互動(face-to-face interaction)的情境線 索(例如:表情、語調、手勢、身體語言…等)相對減少很多,常會帶來交流與 理解上的阻礙與添增關係處理的複雜程度(Marwick & Boyd, 2011)。當人們處於 新型態的社交媒體中,社交疆界(social boundary)亦開始拓展,有別於傳統媒 介,在新傳播科技所分享的內容、訊息與動態,有機會能被更多人「同時」看見,

個人發布的各項內容(包含:文章、照片或影片等)都必須在心裡先設想好觀眾

(audience)會是誰(Litt, 2012;Marwick & Boyd, 2011),進而在處理社交媒體 上的隱私問題,會變得更加小心翼翼且嚴格管理(Beam, et al., 2018;Child &

Staracher, 2016;Vitak, 2012),例如:透過社群平台既有功能來設定各種不同觀 看權限的社交圈(social circle)來管理貼文可以審視的人群範圍。

如同Goffman(1959)在過去研究中所示,生活就像演戲一般有前台(front stage)與後台(backstage)之別,每個人都會想要在特定時間、場合、與個別群 體間呈現出不一樣的自己,得以做好自我呈現(self-presentation)與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然而,由於愈來愈多人使用共通平台,將導致社交圈 重疊(overlap)與難以區隔(segmentation),在空間、時間與社交上的界線變得 逐漸不明確的狀態下,情境崩解(context collapse)的狀態亦趨嚴重(Boyd, 2011)。 一旦當同一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過多不同的社交圈重疊,私人與公開、個人與集 體的分野都不再清楚,反而會使人們不知該如何自處,導致不敢任意發文或轉貼 內容。當人們不知道如何在同一平台上跟所有的朋友圈表現自己時,就會選擇不 表現,亦即不分享私人訊息來作回應,這也是在社群媒體中,私人的生活貼文越 來越少的原因;或是愈來愈多人選擇移轉至相對較少人使用的社群媒體來保有自 我隱私空間。

不過,在文獻回顧中我們也發現,過往研究中多加探討的是情境崩解所帶來 的「網路疆界的混亂與焦慮」、「隱私管理與擔憂」或「同步公開揭露的壓力」…

等負面效果,卻較少提及情境崩解也許可能透過延伸而帶來的正面影響。然而,

37

情境崩解是否必然會伴隨負向效果、抑或是有產生正向效果的可能性?目前尚未 有所定論,過往研究亦少有討論。本研究試圖推論:新傳播科技對於群眾所帶來 的影響,特別是對於熟齡族群的影響,並非全然皆為負面的,反倒是會有正向助 益的可能,例如:透過情境崩解/延伸,熟齡族群能拓展心境與視野、更加了解現 代社會與年輕人的思維等。

對於情境崩解所衍生的效果(包含正向與負向),本研究擬透過Higgins(1997)

調節焦點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中所提及的雙元面向進一步加以論述,

此理論中說明人們如何趨近積極目標與迴避消極目標的狀態,可用以闡釋新傳播 科技所帶來「情境崩解的雙元效果」(如圖 19 所示)。其一,就情境崩解對人際 延伸的影響而論,我們擬使用「預防焦點」來探討情境崩解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

包含:「難以區隔受眾」、「過度保護隱私」與「形象管理壓力」;其二,我們擬使 用「促進焦點」來檢視情境崩解可能產生的正向效果,包含:「社交圈的拓展」、

「新思維的學習」與「新事物的體驗」。

圖 19 情境崩解衍生之雙元效果

3、社交活動(動員與被動員)(Social activities coordination/mobilization)

社交活動(social activities)意旨與社會互動、與社會連結、以及高度參與社 會活動,並且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參與(Bassuk, et al., 1999), 社交活動(動員與被動員)(social activities coordination/mobilization)則是用以說 明人們主動邀約他人或被他人邀約,進而參與社交活動。過去研究中多提及社交 活動對熟齡族群改善生活的重要性,例如:Fiori 等學者(2006)的研究證實透過 社交有機會讓長者增進自身與朋友及家人之間的連結關係,特別是朋友間的社交 關係,對於提升個人心理健康很有幫助;而在 Cattan 等學者(2005)、Drageset

(2004)與 Tse(2010)的研究中則同步證實:透過社交活動參與建立社交網絡

38

(social networks),確實有助於降低長者的社交隔離(social isolation)與孤獨感

(loneliness),並能有效提升健康。

關於熟齡日常的活動類型,Glass 等學者(1999)與 Mendes de Leon 等學者

(2002)將其大致分類為三種,包含:社會型(social)(例如:上教堂、看電影 戲劇、到餐廳用餐、觀看體育賽事、短程旅遊、玩牌、參與遊戲、或社會團體活 動等)、健身型(fitness)(例如:游泳、散步、體能訓練等)、與產出型(productive)

(例如:從事園藝活動、備餐、購物、有酬勞或無酬勞之社區工作、或從事其他 類型志願工作等);而 Lennartsson 與 Silverstein(2001)的研究中則將其劃分為 四種類型:社交友誼型活動(social-friendship activities)(例如:拜訪友人或被友 人探訪等)、社會文化型(social-cultural activities)(例如:看電影、戲劇、聽音 樂會或參觀博物館、至餐廳用餐、參加讀書會等)、獨立久坐型(solitary-sedentary activities)(例如:看書、讀報、玩填字遊戲等)、獨立動態型(solitary-active activities)

(例如:從事園藝活動、興趣嗜好)。

對熟齡族群而言,面對從工作到退休的生活轉折,無痛轉換人生安排和重心 的過程實為相當艱鉅的挑戰,而在多數的日常活動中,社交活動參與將可能是改 善他們的生活與健康的重要轉機。除了親友所給予的支持以外,若長者能沈浸於 具有意義、且有活力的社交與休閒活動中,例如:從事志願服務、接觸社會、參 與宗教活動、參與社交活動、擁有可投入的興趣和休閒,多數研究中已證實能有 效地為晚年生活帶來各種好處,不僅能延緩衰老症狀、降低患病與死亡的風險,

更能有效促進個人健康、提升生活滿意度(Bath & Gardiner, 2005;Bennett et al., 2006;Lennartsson & Silverstein, 2001;Ljungquist, et al., 1996;Rowe & Kahn, 1998;

Welin, et al., 1992;Wolinsky, et al., 1995)。

網路科技進步與新媒體出現以後,社交活動(動員與被動員)的時間、地點

網路科技進步與新媒體出現以後,社交活動(動員與被動員)的時間、地點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