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Copied!
2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第二期第四次調查執行報告

張卿卿 陶振超 主編

計畫編號:MOST 108-2420-H-001-005-SS2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二○二一年七月

(2)

i

第二期第四次參與委員

(除計劃主持人外,其餘依姓名首字筆劃排列)

張卿卿 計畫主持人 中研院人社中心特聘研究員

陶振超 共同主持人 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林芝璇 問卷規劃小組委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施琮仁 問卷規劃小組委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怡璇 問卷規劃小組委員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張郁敏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張鳳琴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 潘令妍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博士

韓義興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蕭丞傑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助理教授

Nick Bowman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 Associate Professor, Communication Studies

Texas Tech University

(3)

ii

目錄

壹、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 1

一、 本資料庫計畫背景 ... 1

二、 本資料庫歷年執行狀況 ... 2

三、 本資料庫前期資料學術發表情形 ... 2

四、 本資料庫推廣情形 ... 9

五、 「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平台的內容建置情形 ... 18

貳、 第二期第四次與第五次調查主題規劃 ... 29

一、 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 31

二、 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 ... 34

三、 新傳播科技之於生活與人際延伸的結果與調節變數(Outcomes

and moderators of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o life & social boundary expansion) ... 41

參、 調查問卷規劃 ... 44

一、 面訪問卷規劃 ... 44

二、 第二期第四次問卷研擬過程 ... 46

肆、 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調查 ... 53

一、 調查規劃 ... 53

二、 抽樣設計 ... 54

三、 調查執行 ... 57

四、 資料檢核 ... 60

五、 調查結果 ... 62

六、 樣本加權 ... 65

伍、 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調查 ... 76

一、 調查規劃 ... 76

二、 抽樣設計 ... 77

三、 調查執行 ... 79

四、 資料檢核 ... 79

五、 調查結果 ... 81

六、 樣本加權 ... 83

陸、 調查單位介紹 ... 85

一、 一般民眾面訪調查 ... 85

二、 青少年調查 ... 86

柒、 國際合作 ... 88

一、 邀請外國學者擔任出題委員 ... 88

參考文獻 ... 89

(4)

iii

附錄一 認知訪談結果紀錄彙整

1-1.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 96-109 1-2.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 110-116 附錄二 正式調查問卷

2-1.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正式調查問卷 117-150 2-2.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正式調查問卷說明 151-181 2-3.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正式調查問卷 182-212

2-4.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正式調查問卷說明 213-219 附錄三 問卷題組概念與量表來源

3-1.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 220-237 3-2.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 238-253 附錄四 一般民眾面訪調查樣本膨脹配置

4-1.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膨脹配置 254-259 附錄五 歷年專題座談、電子報與展集

5-1.專題座談 260-263 5-2.電子報 264-266 5-3.展集 267

(5)

iv

圖目錄

圖 1 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10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11

圖 3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照片... 12

圖 4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粉絲專頁... 15

圖 5 蹦新聞於其網站上刊登本資料庫的電子報... 16

圖 6 節錄於傳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 16

圖 7 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首頁改版前後差異... 18

圖 8 響應式網頁設計(手機介面) ... 19

圖 9 網站首頁-「電子報(E-Newsletters)」... 19

圖 10 網站首頁-「展集」 ... 20

圖 11 網站首頁-「最新消息」 ... 20

圖 12 網站首頁-「產業新聞」 ... 20

圖 13 TCS 調查資料下載 ... 21

圖 14 舊版「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英文網站 ... 21

圖 15 新版「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英文網站... 21

圖 16 傳播調查資料庫-電子報 ... 24

圖 17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 ... 25

圖 18 每週精選傳播產業新聞... 27

圖 19 情境崩解衍生之雙元效果... 37

圖 20 新傳播科技之於生活與人際延伸的影響... 41

圖 21 青少年調查流程... 76

圖 22 青少年調查抽樣流程... 77

圖 23 青少年調查複查流程... 80

(6)

v

表目錄

表 1 傳播調查資料庫歷年主題與執行情況... 1

表 2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各年度專題座談發表概況... 2

表 3 中華傳播學會專題座談發表(2020 年及 2021 年) ... 2

表 4 各期次調查資料發表期刊論文概況... 4

表 5 論文收錄之資料庫及期刊... 4

表 6 期刊論文發表(按作者筆劃與資料期次排序) ... 5

表 7 宣傳方式和與之對應的宣傳對象一覽表... 9

表 8 科技部記者會發表主題(2015 年 7 月 15 日) ... 10

表 9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之列表(2019 下半年至今) ... 12

表 10 課堂宣傳回饋單整理(統計 2020/10 與 2021/03 共 68 人) ... 13

表 11 「臺灣閱聽人樣貌」專書收錄內容 ... 17

表 12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歷年電子報主題(2019 年 11 月後) ... 24

表 13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歷年展集主題... 25

表 14 二期四次與五次調查主題架構... 30

表 15 資料庫整體題目架構... 44

表 16 第二期第四次調查問卷規劃小組委員... 46

表 17 第二期第四次問卷小組會議日程與議程要項... 47

表 18 青少年 FGD 訪談提綱... 49

表 19 青少年焦點團體訪談時間與受訪者組成... 50

表 20 青少年焦點團體訪談結果整理... 50

表 21 資料庫歷年 18 至 35 歲樣本實際數量(一期三次至二期二次) ... 53

表 22 主樣本之抽樣設計表(2,000 案) ... 55

表 23 年輕樣本之抽樣設計表(400 案) ... 56

表 24 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調查問卷作廢一覽表... 59

表 25 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調查最適訪問結果統計表:主樣本... 62

表 26 第二期第四次一般民眾調查最適訪問結果統計表:年輕樣本.. 64

表 27 主樣本代表性檢定(未加權) ... 69

表 28 年輕樣本代表性檢定(未加權) ... 70

表 29 主樣本代表性檢定(不等機率抽樣加權後) ... 71

表 30 年輕樣本代表性檢定(不等機率抽樣加權後) ... 72

表 31 主樣本代表性檢定(多變項反覆加權法加權後) ... 73

表 32 年輕樣本代表性檢定(多變項反覆加權法加權後) ... 74

表 33 青少年調查各層人口占比... 77

表 34 青少年調查各層需抽取樣本數... 78

表 35 青少年調查各層需抽取學校數... 78

(7)

vi

表 36 青少年預試調查完成份數... 81 表 37 青少年正式調查完成份數... 82 表 38 第二期第四次青少年正式調查加權前後樣本代表性檢定... 84

(8)

1

壹、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一、 本資料庫計畫背景

自 2011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以下簡稱本資料庫)成為科技部的獨立計 畫以來,已經完成了第一期第一次到第五次、第二期第一次到第四次,共九年的 調查,目前正在進行第十年度之第二期第五次計畫。為了更深入且全面地掌握臺 灣民眾傳播行為、媒體使用的變化與趨勢,本資料庫每年的調查問卷皆會保留固 定的基本題組,並加入依據當年度社會現況所訂定的次主題題組。期望透過具代 表性的調查,清楚描繪、記錄臺灣社會的媒體使用變遷,並建置完整豐富的傳播 資料庫。

本資料庫的問卷規劃,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部份,第一部份為每年詢問的「基 本題組」,聚焦在傳播媒體接觸行為(固定主題包含:人際及通訊篇、報紙篇、

雜誌篇、廣播篇、電視篇以及網路使用行為篇),第二部份為「媒體特色題組」, 主要詢問民眾對媒體的評價,此二部份每年以相同的題目進行調查,不僅可以反 應調查當下的民眾媒體使用行為,更可進行跨年度的資料比較,分析台灣民眾的 媒體變化脈動。

第三部分為定期詢問的「新媒體使用行為題組」(例如:社群媒體、即時通 訊軟體、戲劇、電玩等媒體),由於民眾對於這些新媒體的接受度日增,已經是 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調劑品,因此透過定期的追蹤新媒體的使用行為,了解新媒 體之趨勢與影響。

第四部份為「當年主軸題組」,每年根據當下台灣社會發展現況、國際傳媒 趨勢,擬定當年度的重要調查方向,本資料庫曾透過企劃書徵求、審查、文獻蒐 集,及邀請傳播領域專家學者加入研究團隊等方式,研擬問卷題目。

計畫開展至今,本資料庫已完成第一期共五年、第二期第一年至第四年的全 臺調查訪談,各期次主題如下表 1。資料庫每年皆會公開上年度的調查資料於計 畫官網(「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至今已上架第一期共五次、第二期第一 次、第二次資料及第三次資料,供大眾免費下載,內容包含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

抽樣方法、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此外,本官網也提供圖像化 主題報告、電子報,以圖表方式呈現調查結果,希望瀏覽對象除了研究者外,還 可以觸及傳播業者與一般民眾。

(9)

1

表 1 傳播調查資料庫歷年主題與執行情況

期次 年度 主題 面訪執行期間 完訪樣本數

第一期

第一次 2012 主題素養與傳播 2012/07/01~2012/09/10 2,000 份 第二次 2013 網路使用行為 2013/06/10~2013/09/10 2,000 份 第三次 2014 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青少年 2014/05/03~2014/06/20 1,959 份 一般民眾 2014/08/20~2014/11/30 2,013 份 第四次 2015 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 2015/11/14~2016/01/15 2,002 份 第五次 2016 風險與災害傳播 2016/09/27~2016/11/30 2,098 份

第二期

第一次 2017 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 青少年 2017/05/18~2017/06/29 1,852 份 一般民眾 2017/08/23~2017/11/05 2,138 份 第二次 2018 媒介使用與社會互動 2018/07/04~2018/10/11 2,028 份 第三次 2019 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I 2019/07/01~2019/10/20 追蹤樣本1,272 份

新增樣本 728 份

第四次 2020 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青少年 2020/11/11~2021/01/19 1,696 份 一般民眾 2020/09/21~2020/12/13 主樣本2,109 份

加抽年輕樣本459 份 第五次 2021 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 ※待疫情減緩後執行 追蹤樣本預計1,370 份

新增樣本預計1,100 份

(10)

2

二、 本資料庫歷年執行狀況

傳播調查資料庫歷年主題與執行時間、完訪樣本數整理如上表1,每年調查 資料皆於隔年7 月於「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釋出,包含資料釋出及引 用辦法、抽樣方法、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等,供大眾免費下載。

三、 本資料庫前期資料學術發表情形

(一) 專題座談論文

本資料庫問卷規劃小組的成員每年皆會使用該期次的調查資料撰寫論文,並 在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以專題座談的方式發表,歷年發表專題論文共 69 篇(如下 表 2),並羅列 2020 年及 2021 年中華傳播學年會之專題座談主題、發表者、論 文篇名於表 3,歷年整理請見附錄五。

表 2 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各年度專題座談發表概況

年度 資料期數 該年發表專題論文數

2013 一期一次 7

2014 一期二次 7

2015 一期三次 10

2016 一期四次 5

2017 一期五次 7

2018 二期一次 9

2019 二期二次 7

2020 二期三次 7

2021 二期四次 10

總計

69

表 3 中華傳播學會專題座談發表(2020 年及 2021 年) 專題

講座 年度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二期三次: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

II

專題一:數位時代的人際溝通與網路安全感知:追蹤調查的實證結果

發表者 論文篇名

2020

中華 傳播學

年會

賴至慧 Do Perceptions of Social Networks on Facebook Matter? A Study of Network Perceptions and Outcomes

林日璇 謝雨生

Longitudinal social grooming transition patterns on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11)

3

蔡欣怡 網路安全保護動機與行為探討

專題二:數位時代的政治傳播與新聞接收:追蹤調查的實證結果

發表者 論文篇名

林淑芳 怒轉貼文:情緒對政治資訊分享、社群媒體人物關注、與政治討論之影響

陶振超 偏見同化與態度極化:單向或雙向?

俞 蘋 Identifying Changes in Online News Repertories Over Time 張卿卿 Fake News:Audience Perceptions and Concerted Coping Strategies 專題

講座 年度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二期四次: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專題一:媒體使用與社會連結

發表者 論文篇名

2021

中華 傳播學

年會

張卿卿 手機側邊交談的雙歧社會體驗與心理健康

陶振超 網紅解除了你的心防?以趨避理論檢視娛樂說服

施琮仁 不實訊息的辨認與事實查核行為:公民推理能力的角色 專題二:媒體使用與自我功效

發表者 論文篇名

林芝璇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on individuals’ engagement with influencer communication

陳怡璇

Too much information to make an efficient consumer decision? An examination of product information seeking, consumer knowledge, and social media influencer exposure.

蕭丞傑 我在雲端欣賞美:探討社群媒體情境中藝術美學體驗之前因與影響 潘令妍 從人際影響到自我感知:探討新媒體的日常生活美學化過程

專題三:從外在資訊尋求到內在需求滿足:青少年線上媒介使用行為面貌

發表者 論文篇名

張郁敏 Z 世代媒介多工動機與消費決策信心:從眾、任務相關性、與資訊可 診斷性之調節連續中介效果

張鳳琴 Adolescents’ on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role of eHealth literac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韓義興 以自我決定論探討青少年線上學習需求滿足幸福感及成就感之影響

(二) 期刊論文

問卷規劃小組成員亦會將使用調查結果所撰寫之論文投稿至國內外期刊,另 外,本計畫每年7 月皆會公開釋出前一年度之調查資料問卷檔及 SPSS 檔讓其他 學者或學生使用並投稿論文,截至2021 年 4 月,發表期刊論文共 44 篇(各期次 調查資料發表論文概況如表 4),其中有 12 篇收錄於 SSCI、1 篇收錄於 SCIE、

(12)

4

29 篇收錄於 TSSCI、2 篇則為其他(整理如表 5),所有期刊論文依年份列出於 表 6。

表 4 各期次調查資料發表期刊論文概況

資料期數 期次調查主題 該調查發表期刊論文數

一期一次 主題素養與傳播 6

一期二次 網路使用行為 6

一期三次 媒體的娛樂與社交功能 9

一期四次 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 6

一期五次 風險與災害傳播 6

二期一次 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 8

二期二次 媒介使用與社會互動 1

二期三次 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影響II 2

總計

44

表 5 論文收錄之資料庫及期刊

收錄資料庫 期刊名稱 (按字母或筆畫順序) 期刊論文數

SSCI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1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

Digital Journalism 1

Health Communication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1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3 New Media & Society 1

SCIE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1

TSSCI

中華傳播學刊 14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1

東吳政治學報 1

教育與心理研究 1

傳播與社會學刊 6

新聞學研究 5

資訊社會研究 1

其它 台灣研究 1

傳播文化 1

總計

44

(13)

5

表 6 期刊論文發表(按作者筆劃與資料期次排序)

年份 作者 資料期數 期刊文章

2014

林日璇 一期一次 社交媒體 vs. 線上遊戲:台灣成人網路使用、媒介慣 習與人際互動。中華傳播學刊,25,99-132。(TSSCI) 張卿卿 一期一次 從認知與情感雙歧檢視台灣民眾的廣告規避與趨近行

為。中華傳播學刊,25,71-98。(TSSCI)

2015

徐美苓 一期一次 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中華傳 播學刊,27,99-136。(TSSCI)

郭貞 一期一次 Web 2.0 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轉變: 檢驗 AISAS 網路消費模式。中華傳播學刊,27,139-165。(TSSCI) 陶振超 一期一次 網際網路與友誼網絡:取代、擴大、或強化。傳播與

社會學刊,34,57-88。(TSSCI)

盧鴻毅 一期一次

媒體報導的健康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感知對健康資訊 尋求行為的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34,89-115。

(TSSCI)

張郁敏 一期二次 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 究,124,83-116。(TSSCI)

Lin, J. H. T. 一期二次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 in Facebook use and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 national sample.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8(3), 173-180. (SSCI)

2016

林淑芳 一期二次

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活 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傳播與社會學刊,37,25- 56。(TSSCI)

張卿卿 一期二次 以網路購物為例探討媒介作為娛樂的功能。中華傳播 學刊,29,3-43。(TSSCI)

Lin, J. H. T. 一期二次

Need for relatedness: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examining attachment styles, Facebook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2), 153-173. (SSCI)

王嵩音 一期三次 家長介入行為影響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之研 究。中華傳播學刊,30,31-59。(TSSCI)

林淑芳 一期三次 青少年網路素養、家長介入、與網路使用經驗。中華 傳播學刊,30,3-29。(TSSCI)

張卿卿 一期三次 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行為探討:多元動機 之觀點。中華傳播學刊,30,61-107。(TSSCI)

(14)

6

年份 作者 資料期數 期刊文章

張郁敏

蔡介元 一期三次

網路素人創作內容決策歷程與觸動點分析:循序樣式 探勘技術之應用。中華傳播學刊,30,109-139。

(TSSCI)

2017

林日璇 一期三次

你怎麼加臉書「好友」? 連結策略與感知社會支持及 心理幸福感的關聯性。資訊社會研究,32,113-149。

(TSSCI)

施琮仁 一期三次 台灣網路霸凌現況、原因與影響:以青少年族群為對 象。中華傳播學刊,32,203-240。(TSSCI)

陶振超 一期三次 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新聞學 研究,131,49-86。(TSSCI)

陶振超 一期三次 傳播個人性與動員:社交媒體比親身接觸、大眾媒體 更有效。傳播與社會學刊,41,41-80。(TSSCI) 王嵩音 一期四次 是「異議」?還是「疏離」? 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度與

政治參與。傳播文化,16,104-131。

張卿卿 一期四次 政黨雙歧不確定的糾結:成因、決策過程、媒體接收 與行為意向。中華傳播學刊,32,167-202。(TSSCI)

2018

林淑芳 一期四次

社群媒體與政治公民參與:網路政治討論頻率與政治 討論異質性的中介角色。傳播與社會學刊,44,25- 48。(TSSCI)

鄧詠竹 曾子容 詹大千

一期五次

健康資訊傳播對民眾空氣汙染風險認知的影響。台灣 公共衛生雜誌,37(4),435-452。(TSSCI)

2019

吳岱芸 一期三次

從「暫時擴張自我界限」觀點檢視台灣青少年的電玩 遊戲動機與行為。中華傳播學刊,35,159-198。

(TSSCI) 王瀚

陳超 一期四次 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研究,1,50- 59。

Chao Chen, Yu Bai, Rui Wang

一期四次

Online political efficac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mediation analysis based on the evidence from Taiwan.

New Media & Society.21(8),1667-1696.(SSCI)

林宗弘 一期五次 數位貧窮與天災風險資訊來源:來自臺灣傳播調查的 證據。新聞學研究,138,131-162。(TSSCI)

邱玉蟬

李芳盈 一期五次

傳播不平等與健康不平等:資訊來源對食安風險感知 與預防行為的影響。中華傳播學刊,36,3-38。

(TSSCI)

俞 蘋 一期五次 健康與傳播理論觀點:食品安全資訊接收管道、 風險 認知與感知、資訊分享管道與預防措施間的模型建

(15)

7

年份 作者 資料期數 期刊文章

構。新聞學研究,138,75-130。(TSSCI)

徐美苓 一期五次 風險感知、價值觀、議題傳播及空污防制行為意向。

新聞學研究,138,25-74。(TSSCI)

俞蘋 二期一次 有心或無意?:社群媒體上的新聞與政治資訊使用。

中華傳播學刊,36,29-79。(TSSCI) Lai, C. H. 二期一次

Motivations, Usage, and Perceive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and Beyond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3),126-145. (SSCI)

Lai, H. M., Hsieh, P. J., Zhang, R. C.

二期一次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students’ use of Facebook an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 gender-based comparison.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8, 533-548.

(SSCI)

Lin, J. H. T. 二期一次

Strategic Social Grooming: Emergent Social Grooming Styles on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4(3),

90-107. (SSCI)

2020

Hsiao, C. C. 一期二次

Understanding content sharing on the internet: test of a cognitive-affective-conative model.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44(7), 1289-1306. (SCIE)

林聰吉 張一彬 黃妍甄

一期四次 政治興趣、網路政治參與以及傳統政治參與。東吳政 治學報,38(1),113-161。(TSSCI)

Chang, C. 一期五次

Self-control–centered empowerment model: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health knowledge as drivers of empowerment seeking through health communica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1-12.(SSCI)

曾淑萍 二期一次 青少年校園霸凌經驗、道德疏離與生活滿意度關聯性 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43(2),65-94。(TSSCI) Rebecca Ping

Yu 二期一次

Use of Messaging Apps and Social Network Sites Among Older Adults: A Mixed-Method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4, 4453-4473. (SSCI)

Yue Tan 二期一次

News framing of adolescents’ use of Facebook in Taiwanese newspapers.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17(3), 322-338. (SSCI)

2021

施琮仁 二期一次 公與私的交會:探討社交媒體、網路霸凌與自我觀感 之關聯性。傳播與社會學刊,56,93-125。(TSSCI)

(16)

8

年份 作者 資料期數 期刊文章

Rebecca Ping

Yu 二期二次

The Emergence of Surveillanc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ebook Privacy Management, Online

Government Surveillance, and Online Political Express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SSCI)

Lin, J. H.;

Hsieh, Y. H. 二期三次

Longitudinal social grooming transition patterns on Facebook, soci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SCI)(forthcoming)

Chang, C. 二期三次 Fake News: Audience Perceptions and Concerted Coping

Strategies. Digital Journalism. (SSCI)(forthcoming)

(17)

9

四、 本資料庫推廣情形

本資料庫為了拓展知名度和增加使用率,主要以下列11 種方式推廣:

(一)記者會宣傳、(二)研討會宣傳、(三)工作坊、(四)課堂宣傳、(五)

電子信件推廣、(六)碩博班論文獎、(七)臉書粉絲專頁、(八)每週產業新 聞、(九)產業合作、(十)傳播行為輪廓圖像化主題式報告、(十一)發行專 書。資料庫每年依照各期不同狀況新增不同推廣方式,例如曾於2015 年舉辦臺 灣傳播調查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廣邀媒體參與,讓更多學者、學子、產業界 人士與民眾得知資料庫釋出資訊與內容,近期也積極爭取與傳播產業及國際單 位合作,以及統整歷年資料庫調查以出版專書─「台灣民眾閱聽人樣貌:現象 篇與理論篇」,描繪台灣特有的傳播圖像。針對不同的宣傳方式,與之對應的宣 傳對象亦不相同,請見表 7。詳細推廣內容請見後續說明:

表 7 宣傳方式和與之對應的宣傳對象一覽表

方式 對象

記者 會宣

研討 會宣

工作

課堂 宣傳

電子 信件 推廣

碩博 班論 文獎

臉書 粉絲 專頁

每週 產業 新聞

產業 合作

圖象 化報

發行 專書

傳播或

相關領域學者 V V V V V

學生 V V V V V V V V V

資料庫會員 V V V V V V

一般民眾 (非資料庫會 員)

V V V V V V V

外國學者

與外國民眾

(一) 記者會宣傳

鑑於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累積豐厚的學術能量,科技部於2015 年 7 月舉辦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研究成果發表會」,應邀平面、網路、廣播新聞等媒體,

增加傳播調查資料庫的曝光機會,同時讓更多專家學者、學生、業者以及一般民 眾可以透過媒體獲得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三次釋出資訊以及調查主題內容。

記者會由計畫主持人張卿卿老師與共同主持人陶振超老師一起主持,並邀請 一期三次參與問卷小組之老師針對調查結果與研究發現進行發表及分享,分享內 容請見表 8:

(18)

10

表 8 科技部記者會發表主題(2015 年 7 月 15 日)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研究成果發表會

分享人 分享主題

張卿卿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王嵩音 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影響因素 林淑芳 青少年網路素養與使用調查

施琮仁 青少年網路霸凌

林日璇 不得不用臉書:一成二青少年害怕錯過社交活動 陶振超 青少年的友誼網絡與傳播網絡

(二) 研討會宣傳

1、國內研討會宣傳

為在國內學術社群推廣「臺灣傳播資料庫」,本計畫成員自2012 年開始,每 年皆於中華傳播學年會中發放中文宣傳酷卡,提供與會者自由索取。主持人並於 該年度專題座談介紹本資料庫計畫背景、當年度執行成果,及宣傳本資料庫網站 平台。中文宣傳酷卡如下圖 1 所示,在宣傳卡上面詳列了關於資料庫的資訊以 及下載方式,提供使用者詳細的下載途徑。

圖 1 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19)

11

2、國外研討會宣傳

國外宣傳部份,本資料庫亦從 2012 年開始印製英文宣傳酷卡(如圖 2)在 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中發放,並於發表 會會場介紹與推廣本資料庫網站平台。透過國際化的方式,讓資料庫能夠廣為國 外學者使用。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三) 工作坊

本資料庫不定期會舉辦工作坊,廣邀不同領域的學者們進行學術研討,透過 專業知識的切磋與交流,一起為學術領域締造更多的佳績和創新。

在二期五次計畫執行期間,為了能更加瞭解該次調查加抽的「熟齡族群」特 質,邀請政治大學企管系別蓮蒂特聘教授進行主題為「熟齡的幸福想望與老後生 活挑戰─自主、健康、學習、享樂、陪伴、分享、出行等生活面向」之工作坊,

透過別教授過往在學界與業界的寶貴經驗,分享熟齡族群特有的行為與想法,問 卷小組委員亦將工作坊所獲取的知識應用於調查的問卷設計;此外,本次的工作 坊,開放給一般民眾與學生共同參加,讓更多人能因此次演講而有更多的啟發。

另外,本計畫問卷小組委員(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王嵩音教授、政治大學傳播 學院施琮仁副教授)亦受「中研院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之邀,於其舉辦 的「從生育、養育到教育-『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價值與應用工作坊」中分 享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資料使用經驗與研究成果,藉此平台向更多大眾宣傳資料庫 的應用價值與對社會的積極貢獻。

未來,本資料庫亦會陸續籌辦各類工作坊,供學者、學子與一般大眾進修。

(20)

12

(四) 課堂宣傳

本計畫每學期皆會向有修習傳播資料分析碩博班課程的同學介紹資料庫,鼓 勵同學們多多運用此學術資源,像是可用於撰寫課堂報告、研討會論文或是碩博 士論文,並邀請同學們投稿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論文獎。圖 3 為本計畫到各大專 院校宣傳之照片,表 9 為 2019 年至 2021 年課堂宣傳之列表。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宣傳推廣的品質,以及了解學生的需求,本資料庫也會 在課堂宣傳結束後,請同學填寫回饋單,廣納學子的意見,以利推動本資料庫後 續的相關發展,回饋單的內容與回饋請見表 10。

未來,除了北部學校之外,亦會到中南部有傳播相關科系的學校(例如:陽 明交通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等)進行宣傳推廣,並規劃相關推廣方式,例 如:課堂宣傳或工作坊。此外,過去較著重於針對需撰寫論文的碩博士生宣傳,

未來也會加強對大學生的宣傳,例如:至大學部的研究方法課堂中宣傳,望能進 一步地增強本資料庫的能見度

圖 3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照片

表 9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之列表(2019 下半年至今)

宣傳時間 宣傳學系/課程 宣傳對象 課堂人數

2019/10/24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理論 碩博士 約30 人 2019/11/18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05/22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統計分析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10/20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10/21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27 人 2021/03/23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統計分析 碩博士 約8 人 2021/03/25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進階量化研究 碩博士 約18 人

(21)

13

表 10 課堂宣傳回饋單整理(統計 2020/10 與 2021/03 共 68 人)

(4)其他:自己有興趣了解的議題、分析向客戶報告

54%

46%

40% 45% 50% 55% 60%

(01) 有 (02) 沒有

1、請問在我們來介紹之前,您有沒有聽過「臺灣傳播 調查資料庫」?

51%

44%

1%

0%

0%

0% 10% 20% 30% 40% 50% 60%

(01) 很想要 (02) 有一點想要 (03) 普通 (04) 有點不想要(跳答5.) (05) 很不想要(跳答5.)

2. 請問您聽完「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的介紹後,您

多想使用本資料庫?

88%

37%

69%

0% 20% 40% 60% 80% 100%

(01) 撰寫碩士論文 (02) 撰寫研討會論文 (03) 撰寫課堂報告

3、請問您想利用將資料庫的資料做什麼?(可複選)

66%

63%

60%

51%

46%

37%

34%

22%

22%

1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9)社群媒體與線上線下行為 (1)民眾的媒體使用頻率 (8)社群媒體與社會信任 (2)民眾獲得資訊的來源 (4)媒體評價 (10)社群媒體與社會監控 (3)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5)風險災害傳播相關行為 (6)網路成癮 (7)網路霸凌

4.請問您對本資料庫有興趣的主題為何?(可複選)

(22)

14

5.請問您不想使用本資料庫的原因為何?(可複選) 第2 題答(1)、(2)、(3)者,不需回答本題

(1)跟我的論文無關(0%) (2)對調查的主題沒興趣(0%) (3)介紹不吸引人(0%) 6. 聽完介紹後,您覺得有哪些部分介紹不夠深入,還想再多瞭解?

開放題答案:能否調查其他議題嗎;可舉案例;想了解調查執行細節;想應徵 面訪員;可能註冊後會比較瞭解。

8. 請問您對於傳播資料庫是否有其他期許與建議嗎?

開放題答案:加入更多不同面向的主題;大量的文獻資料整理,讓人感到非常 有興趣;希望在戲劇可以提供固定幾年定期追蹤;希望能有視覺化的圖表;宣 傳盡量加快。

(五) 電子信件推廣

為了讓更多碩博班同學與相關領域的教授得知本資料庫,本資料庫規劃每年 請國內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之系辦人員協助發送推廣之電子信件,亦邀請曾參與本 資料庫問卷規劃小組之成員協助以電子信件向相關人士介紹本資料庫。

(六) 碩博班論文獎

本資料庫經抽樣全臺民眾以進行傳播行為的面訪調查至今已邁入第 10 年,

又每年依據當下社會情況搭配不同主題的調查,而使本資料庫擁有豐富多元、深 入淺出的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紀錄。因此特別舉辦碩、博士論文獎,期待學子能以 此資料庫為基礎,開展社會領域研究,至目前為止,已舉辦了5 屆論文獎,每年 9 月新學期開學後即開始徵稿宣傳,徵稿約至隔年 2 月底,並邀集審查委員評論 各篇投稿文章以及選定獲獎文章。

(七) 臉書粉絲專頁

有鑑於全球及臺灣民眾使用臉書與社群網站的行為愈趨普遍,本資料庫於 2014 年 10 月開設臉書專頁(如圖 4 左),並邀請傳播領域及各界有興趣之學者、

學子,及民眾按讚。本臉書專頁之推廣策略為以親切之內容,吸引各界人士關注 傳播產業或學界新知,並進而認識、瞭解本資料庫,及使用本資料庫之調查數據。

本期臉書專頁內容大致有「產業新聞」、「電子報」、「節慶祝福」、「本計畫最 新消息」等訊息。每則貼文皆以平易近人之文字及本資料庫自行製作之圖片(包

43%

54%

41%

0% 10% 20% 30% 40% 50% 60%

(1)寄發電子郵件 (2)公布於臉書粉絲專頁 (3)公布在資料庫網站上

7.承上題,您希望透過哪些管道得知相關資訊?(可複 選)

(23)

15

含gif 動態圖,如圖 4 右)構成,期望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將傳播相關消息及本資 料庫的近況,分享給本資料庫的粉絲及臺灣民眾,並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本計畫每週皆會經由「洞察報告」分析每則貼文之觸及人數與分享次數,發 現「節慶祝福」、「恭賀得獎」等較歡樂、軟性的文章通常會有較高的觸及人數、

分享轉發次數、按讚數。此外,我們也會邀請按讚貼文但尚未按讚的人對粉專按 讚,令其獲取更多的傳播消息。

本資料庫專頁的粉絲人數正穩定成長。截至2021 年 4 月 12 日粉絲人數已有 1668 人,未來亦會持續宣傳推廣,以增加本資料庫的知名度。

圖 4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粉絲專頁

(八) 每週產業新聞

由於傳播科技快速發展,產業動態變化萬千,資料庫網站每日皆從各大新聞 網站挑選傳播領域重要的四則新聞,整理並分享於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上,讓閱 聽眾能即時掌握傳播產業之趨勢與走向。從2019 年 10 月開始,每週也會從中精 選5 篇相關新聞,寄送給資料庫會員瀏覽查看精選傳播新聞,透過主動發送新聞 的方式增加與會員的互動連結,同時並增加資料庫提供資訊之價值。

截至目前為止,本資料庫會員人數共有4343 人,並有 2142 位會員(約 5 成)

願意訂閱每週產業新聞。

(九) 產業合作

為了提高資料庫的能見度,除了與學術界的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外,我們 亦積極尋求與各產業合作的機會,例如:2019 年年初與新興媒體網站「蹦新聞」

達成協議,授權其能轉載本資料庫的電子報(如圖 5),以利更多民眾能迅速獲 取最新的臺灣傳播行為概況。

(24)

16

圖 5 蹦新聞於其網站上刊登本資料庫的電子報

(十) 傳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

本資料庫自2021 年起,定期發送近 5 年(2015-2019 年)最新釋出資料之傳 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透過視覺化圖片的方式呈現近5 年的傳播行為變化(如 圖 6),使讀者能快速掌握傳播行為趨勢,並藉此提供新聞業者撰寫傳播行為變 化之可靠素材。

圖 6 節錄於傳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

(十一) 發行專書

自2012 年開始至今本資料庫已開展 10 年的調查,主要著重於臺灣民眾傳播 行為調查,且因聚焦在「臺灣」民眾的連續性調查,更能呈現出近幾年臺灣在地 民眾的傳播行為輪廓,亦累積不少深具學術價值之資料。因應此優勢,本資料庫 於 2020 年出版臺灣傳播行為變遷之系列書籍─「臺灣民眾閱聽人樣貌:現象篇

(25)

17

(上冊)與理論篇(下冊)」。

書籍章節的安排,分為「傳播行為變遷─現象篇」以及「傳播學術發展─理 論篇」兩部份,請見表 11。「現象篇」部分根據歷年蒐集的傳播調查資料庫之基 本題數據資料描繪臺灣民眾媒體閱聽行為輪廓,並分析歷年的轉變與闡述其意涵,

有以下七個章節:(一)臺灣傳統媒體使用行為;(二)臺灣民眾之新聞閱聽情形、

信任感知與評價;(三)臺灣民眾之人際溝通模式;(四)臺灣民眾之網路使用行 為;(五)臺灣民眾之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六)臺灣民眾之影音娛樂閱聽行為;

(七)臺灣民眾之數位遊戲遊玩行為。而「理論篇」部分,則收錄過去以資料庫 為依據所撰寫的期刊文章,且具有理論價值者,將有五大類別:(一)社交篇;

(二)素養篇;(三)政治傳播;(四)健康與風險;(五)數位生活,共收錄11 篇文章。

透過本資料庫歷年蒐集到的數據進行台灣傳播現象的描繪,且藉由理論的解 釋與現象發展的說明,來理解其行為的意涵,期許該專書能成為各大專院校傳播 學院碩士相關課程的參考書籍,培育下一代傳播的學術尖兵。

表 11 「臺灣閱聽人樣貌」專書收錄內容 臺灣閱聽人樣貌:現象篇

第一章 臺灣傳統媒體使用行為

第二章 臺灣民眾之新聞閱聽情形、信任感知與評價 第三章 臺灣民眾之人際溝通模式

第四章 臺灣民眾之網路使用行為 第五章 臺灣民眾之社群媒體使用行為 第六章 臺灣民眾之影音娛樂閱聽行為 第七章 臺灣民眾之數位遊戲遊玩行為

臺灣閱聽人樣貌:理論篇 社交篇: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陶振超 社交媒體的動員力量:網絡機會模式之觀點

林日璇 社交媒體 vs.線上遊戲:台灣成人網路使用、媒介慣習與人際互動 素養篇:網路公民的生存之道

林淑芳 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 徐美苓 影響新聞可信度與新聞素養效能因素之探討

政治傳播:「滑政」取寵的世界 俞 蘋 有心或無意?:社群媒體上的新聞與政治資訊使用

王嵩音 是「異議」?還是「疏離」?網路使用者的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 健康與風險:攸關生命的資訊

盧鴻毅 媒體報導的健康資訊重要性及可信度感知對健康資訊尋求行為的影響 林宗弘 數位貧窮與天災風險資訊來源:來自台灣傳播調查的證據

(26)

18

數位生活:一波網路時代的浪潮

張卿卿 線上影音接收、傳散與產製上傳行為探討:多元動機之觀點

郭 貞 Web 2.0 時代台灣消費者購物模式的轉變:檢驗 AISAS 網路消費模式 張郁敏 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

五、 「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平台的內容建置情形 自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Taiwan Communication Survey, TCS)於 2012 年開 始進行調查時,便建立獨立網站,網站主要目的為釋出每期傳播調查的資料及引 用辦法、抽樣方法、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等,供學界、產業界 與一般民眾參考使用。為了使網站更貼近人性化的設計,方便使用者使用,本網 站共經歷四個版本,分別為 2012 年第一版的「傳播產學知識家」、2014 年 5 月 第二版的「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2017 年 5 月第三版的「TCS 臺灣傳播調查 資料庫」,以及今年2020 年 5 月加入響應式網頁設計的第四版「臺灣傳播調查資 料庫」,共經歷三次更新,最近一次改版與前期網站主要差異如下。

(一) 新舊網站差異

1、 網站風格從可愛向量圖改為寫實成熟風

前期網站風格較為可愛討喜,本次改版一改前期的俏皮風格,轉為寫實成熟 風,以襯托出本調查的專業性(見圖 7,左邊為舊版,右邊為新版)。

圖 7 傳播調查資料庫網站首頁改版前後差異

2、 RWD 響應式網頁設計

隨著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傳統網頁設計的方式已無法滿足所有瀏 覽裝置,如:使用畫面較小的平板或智慧型手機瀏覽傳統網頁時,容易有頁面過 寬所造成的瀏覽不便。為解決此窘境,本次改版以「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27)

19

Web Design,簡稱 RWD)」的技術來製作網站,網頁能隨著使用者網頁瀏覽裝置 解析度的大小,自動變化網頁的寬度及頁面配置,讓使用者在瀏覽網站時,能以 最適合閱讀的格式呈現(見圖 8)。

圖 8 響應式網頁設計(手機介面)

3、 變更首頁電子報陳列形式

網站首頁電子報陳列部分,前期網站提供前6 期最新的電子報,並以方塊形 狀整齊的排列在首頁當中,為了使整體版面更有變化與設計感,新版網站首頁的 電子報呈列形式改以左右滑動方式選取電子報,讓整體畫面顯得更活潑輕快(見 圖 9)。

圖 9 網站首頁-「電子報(E-Newsletters)」

(28)

20

4、 將「電子報」中的「展集」獨立出來,並陳列於首頁

前期「電子報」與「展集」皆共同羅列在「電子報」大項目中,然而兩者屬 性不盡然相同,因此本次改版中將把「電子報」與「展集」分開陳列於首頁中(見 圖 10)。

圖 10 網站首頁-「展集」

5、 將「最新消息」與「產業新聞」一併放到首頁

前期網站若使用者欲觀看「最新消息」與「產業新聞」,必須再點其他路徑才 得以閱讀,其過程較為繁複,又此兩區的更新頻率甚高,為了讓使用者能直接快 速的在首頁就能找到已更新的相關訊息,新網站已將此兩區域的內容移至到首頁,

方便使用者能快速的選取(見圖11、圖 12)。

6、 重整「TCS 資料下載頁面」架構

前期網站的「TCS 資料下載頁面」無法一頁綜覽所有期次的下載資料,為了 讓使用者能對所有的資料一目瞭然,新網站採用人性化表格的呈現方式,讓使用 者能快速找到欲下載的檔案(見圖 13)。

圖 11 網站首頁-「最新消息」 圖 12 網站首頁-「產業新聞」

(29)

21

圖 13 TCS 調查資料下載

7、 英文網站改版新增部分

為了更有效地將資料庫推展至國際,資料庫的英文網站亦在本次改版擴增相 關內容,增加的項目有「團隊介紹」、「TCS 調查簡介」等,網站內容與設計比前 期網站相對多樣與豐富(見圖 14、圖 15)。

圖 14 舊版「TCS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英文網站

圖 15 新版「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英文 網站

(二) 網站介紹

資料庫網站內容主要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為「最新消息」,第二為「關於我們」, 第三是「傳播調查資料」,第四是「學術交流」,最後一個為「產業交流」。本資 料庫網站具有豐富的學界與產業界資料,並以直覺化、視覺化之方式呈現,致力

(30)

22

於將資料庫之調查問卷、數據等資料推廣給學界、產業界與對大眾傳播領域有興 趣的民眾,並期許本資料庫能成為臺灣、亞洲,至全球傳播調查的指標。以下將 詳細介紹網站內容:

1、 「最新消息」專區

本網站第一個子頁為「最新消息」,內有定期更新之傳播領域學術界與產業界 最新活動消息,其分類有「論文徵稿」、「學術活動」、「傳播競賽」,及「實務講 座」。「論文徵稿」收錄臺灣各傳播或社會期刊、學刊,或研討會之徵稿訊息;「學 術活動」為臺灣傳播及社會領域研討會報名資訊。而「傳播競賽」和「實務講座」

則包含媒體、廣告,與行銷等業界相關講座、競賽之報名資訊。

2、 「關於我們」專區

第二個子頁為「關於我們」,其分類有「計畫緣起」、「服務目標與對象」與「團 隊介紹」。「計畫緣起」與「服務目標與對象」主要介紹本資料庫的緣起與目標,

「關於我們」則是提供每年參與資料庫問卷研擬的專家學者之名單給大眾參考。

3、 「傳播調查資料」專區

第三個子頁面為「傳播調查資料」,其分類為「TCS 調查簡介」、「TCS 調查資 料下載」、「TCS 成果分享」、「TCS 電子報」與「TCS 展集」,以下分別介紹:

(1)TCS 調查簡介

本區介紹各期次調查主題內容、母體、抽樣方法與樣本數量。

(2)TCS 調查資料下載

本區是本資料庫網站經營的重點,內含「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大眾 傳播組資料及本資料庫第一期第一次至第五次、第二期第一次至第三次之各期資 料,每期資料皆會提供以下之檔案:「附件: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抽樣方法」、

「原始問卷」、「SPSS 資料檔」、「結案報告書」。「TCS 成果分享」一區則收錄引 用本資料庫調查內容及「台灣社會變遷大眾傳播組」的期刊論文專區,條列引用 資料的期刊論文以供學界參考。

此外,本資料庫在每年釋出面訪資料時,會主動寄信告知會員,邀請他們下 載使用,詳細信件內容如下(以二期三次調查資料於 2020 年 7 月 10 日釋出為 例):

親愛的會員、學者,您好: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二期三次研究調查資料(調查時間 2019 年),自 2020 年 7 月 10 日起正式上線於資料庫官方網站(www.crctaiwan.nctu.edu.tw)。歡迎學者 專家、實務業者及社會大眾上網瀏覽或下載 2019 年調查資料,釋出項目包含:

00.資料使用說明、01.資料釋出及引用辦法、02.抽樣方法、03.原始問卷檔、04.調 查數據(SPSS 檔)及 05.結案報告書。本次調查主題為【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

(31)

23

影響 II】,調查對象為在台灣設有戶籍,18 歲以上的民眾且每週至少 4 天以上 居住於住居地址者。

本次調查之追蹤樣本為二期一次調查完成訪問且同意兩年後受訪之名單,而 新樣本採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樣法(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根 據二期一次所調查的鄉鎮市區內的住戶進行抽樣,第一階段為最小統計區抽樣,

第二階段為門牌號碼抽樣,第三階段則為依據年齡進行戶中抽樣。

正式調查期間派遣訪員進行調查,調查時間為 2019 年 7 月 1 日至 2019 年 10 月 20 日止,共完成 2,000 份有效問卷。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延續「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的精神,為 一長期性學術調查計畫。為更精確追蹤傳播行為變遷的變化,「傳播調查資料庫」

將每隔五年進行一次的定期調查,自 2012 年改為每年進行,同時每年得以不同 次主題切入。第二期第三次(2019)調查主軸,聚焦在【媒體使用的個人功效與 影響】,為二期一次(2017 年)的追蹤調查。

竭誠歡迎各領域研究學者,下載與使用傳播調查資料庫二期三次的研究調查 資料。

2019 年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二期三次研究調查資料下載網址:

www.crctaiwan.nctu.edu.tw/AnnualSurvey.asp

(若無法開啟網站,請先清除瀏覽器的紀錄)

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資料庫專案助理聯繫,謝謝。

聯絡人:曾小姐、葉小姐、張小姐 E-mail:crctaiwan@gmail.com 電話:02-2789-8166

(3)TCS 成果分享

本區收錄引用本資料庫調查內容及「台灣社會變遷大眾傳播組」的期刊論文 專區,條列引用資料的期刊論文以供學界參考。

(4)TCS 電子報

本區存有本資料庫之電子報,電子報為每月根據本資料庫已釋出的面訪調查 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撰寫短文並輔以圖表說明的主題報告(圖 16),從 2014 年 4 月發送電子報以來,至今已經發送了 84 期的電子報(各期電子報主題請見表 12,僅列出 2019 年 11 月後之電子報,歷年整理請見附錄五)。

(32)

24

圖 16 傳播調查資料庫-電子報

表 12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歷年電子報主題(2019 年 11 月後)

年份 月份 電子報主題

2019 11

你還在用臉書嗎?─觀察臉書使用者之瀏覽、分享、發文行為

12

你常看新聞嗎?─探討台灣民眾觀看新聞之習慣與問題

2020

1

「可以不要再Line 我了嗎?」─民眾對 Line 負面觀感分析

2

「那些使用臉書的事」-台灣民眾使用臉書行為

3

「網」住你的心-全台民眾上網行為觀察

4

手機族與電腦族的上網娛樂型態比較

5

「她和他不同」-台灣民眾男女網路行為差異

6

臺灣民眾對五大媒體之評價

7

電視管道和影音串流平台管道之追劇行為比較

8

「以假亂真」-台灣民眾遇到假新聞之情形

9

網路如虎口!熟齡族群要小心網路安全

10

臉書使用者的發文與回應頻率

11

臉書都是”老人”在用?淺談社群媒體使用行為的世代差異

12

「你喜歡玩電玩嗎?」-電玩行為與性別關係初探

2021

1

為什麼女人喜歡追劇、男人喜歡打電動?

2

不同類型網路名人之粉絲性別、年齡層及黏著度分析

3

偵測與處理,讓65+熟齡族告別假新聞危害

(33)

25

年份 月份 電子報主題

4

台灣民眾人際溝通及日常接觸的情形

5

宅在家瘋網購–性別與年齡層差異是否存在?

(5)TCS 展集

展集則為每季統整使用資料庫發表的期刊論文,收納主題類似的文章,並為 其撰寫簡介(圖 17),自 2016 年 3 月發送展集以來,至今已經發送 13 期的展集

(各期展集主題請見表 13,僅列出 2019 年 11 月後之展集,歷年整理請見附錄 五),提供各大專院校在學學生及傳播領域學者資料使用參考。展集與上述電子 報之發送對象包含網站會員、傳播領域學者、社會科學相關社群學者。而自2015 年9 月起因應讀者之特性,將展集和電子報從原先貼近一般民眾的寫法,改以學 術角度切入、編寫,以提供各大專院校在學學子及傳播領域學者使用參考。

圖 17 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

表 13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歷年展集主題

年份 月份 展集主題

2019

11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十期:

健康風險傳播:善用電視管道,驅動分享行為

12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十一期:

社群網站上的數位社交足跡看社交動機、行為與對主觀 幸福感影響

2020 5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十二期:

(34)

26

年份 月份 展集主題

以賦能理論觀點重探電玩遊戲之影響

12

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展集第十三期:

健康促進知行合一:從食安與健康資訊傳播到實踐行為

4、「學術交流」專區

「學術交流」專區之主要目標使用者為傳播及社會學界之學者專家,及相關領 域之大學、碩博士生,其分類為「學術期刊」、「傳播文獻」、「學術相關網站」與

「其他相關調查」,分類介紹如下:

(1)學術期刊

本區收錄傳播領域主要期刊的最新出版內容,以及提供國內外傳播相關的 學術期刊網站簡介,供使用者參考。

(2)傳播文獻

定期更新 TSSCI 社會、傳播與管理期刊以及其他傳播相關期刊的文章簡 介,本資料庫提供時間、作者、期刊三種不同類別的排序方式,另設置搜尋欄 位,供學者、研究生、有興趣之民眾使用。本區收錄之期刊包含:中華傳播學 刊、新聞學研究、廣播與電視、廣告學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文化研 究期刊、傳播研究與實踐、中山管理評論、管理評論、管理學報、傳播與社會、

資訊社會研究與傳播管理學刊等期刊。

(3)學術相關網站

本區整理並收錄傳播及社會領域相關之政府機關、學校單位、調查機構與 非營利網站名稱、連結與簡介供使用者參考。

(4)其他相關調查

本區統整全臺及國際上重要之調查網站連結,讓使用者透過本資料庫網站 即可以便利地瀏覽其他相關調查。本資料庫收納的網站包括社會、家庭、教育 及政治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計畫。

5.「產業交流」專區

資料庫網站內的產業取向網頁子題有三個,包含:「產業新聞」、「產業網站」

與「行銷溝通案例網站」。提供傳播領域的學生、業界人士使用,亦讓有興趣之 學者或民眾參考,以下針對此三大主題進行詳述。

(1)產業新聞

為讓本網站使用者能掌握當下及歷史上的傳播消息,本資料庫每日皆從各 大新聞網站中挑選傳播領域重要的四則新聞,編輯、分類後放於此頁面,讓閱 聽眾能快速精確地掌握傳播產業趨勢與走向,此頁新聞分類有「產業動態」、

「遊戲電競」、「數位科技」、「社群媒體」、「府院動態」、「資訊安全」等。且網

(35)

27

站頁面上方設有搜尋Bar,方便使用者可直接針對特定分類主題進行關鍵字搜 尋,直接找到有興趣的類別進行閱讀。

此外每週也會從這些產業新聞中,精選出當週三篇最重要的新聞,搭配活 潑生動的自製圖片,在官方臉書粉絲專頁上發布貼文,並在貼文下方附上刊登 該篇新聞的資料庫網站網址,此舉除了能增加與用戶間的互動外,亦能藉此將 使用者導回網站網頁端,提高網站造訪率。

最後,本資料庫亦於2019 年 10 月開始,每周寄送「精選傳播產業新聞」

(如圖 18)的電子郵件給願意訂閱電子報的資料庫會員,希望透過每周精選 的產業新聞,讓會員能快速地知悉每週重要的傳播大事件,並藉此提高會員使 用本資料庫網站的黏著度。

圖 18 每週精選傳播產業新聞

(36)

28

(2)產業網站

本區收錄傳播及社會領域相關產業界及媒體網站簡介、連結,以供使用者 參考、搜尋。

(3)行銷溝通案例網站

此部分更精確地選擇與行銷溝通相關的公司或網站,放入其簡介及相關連 結以讓使用者認識更多相關資源。

(37)

29

貳、 第二期第四次與第五次調查主題規劃

傳播調查資料庫一期的主題規劃鎖定政治傳播與災難傳播等特定主題,但與 其他調查的重疊性稍高(例如:政治傳播相關調查有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七期 二次─公民與國家、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台灣政經傳播研究;災難傳播相關 調查有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六期四次─風險社會)。因此二期開始從使用者出 發,前三年鎖定不同面向的媒介使用對於閱聽眾的正負面影響,後兩年則希望專 注於新興媒體如何促發新的使用歷程,包括人們如何透過新興媒體的使用來拓展 生活的範疇,或透過新興媒體的使用來促發人際不同面向的連結。

首先,新興媒體可以延伸人們的生活經驗,尤其是對於擅長使用這些媒體的 年輕世代而言,影響更為深刻。透過網路與新興媒體的傳播特性,使閱聽眾待在 家中也能增加生活體驗與技能,像是觀看朋友的旅遊分享、美妝教學影片、開放 式課程、3C 商品開箱文等,無形中也強化了自身的文化涵養、生活智能、專業 智能、及消費智能等,此為新興媒體能帶來拓展視野的效益。

再來,對於熟齡族群,更在意他們使用新興媒體所帶來人際延伸的益處,例 如透過即時通訊軟體與親友聊天問候,彼此相邀出門踏青旅遊等社交活動,形成 社會支持網絡;而情境崩解的負面影響,反而對熟齡族群來說可能是正面的情境 延伸,能在社群媒體上接觸到年輕人的想法,促進思想的年輕化;另外學習網路 上的健康知識,也能增強健康管理;或者是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即使子女離家 工作也能透過新興媒體持續家庭溝通與互動。

藉由新傳播科技帶來的生活延伸與人際延伸的主題與概念面向,延伸出相關 之結果變數與調節變數,如表 14 所示,主題概念面向與變數詳如後所述。

另外,目前傳播調查資料庫所建置的「網路會員調查」,可針對特定突發傳 播相關議題進行探索(例如:網路不文明行為的應對態度及其影響、如何在社群 媒體上展現自我等),預計規劃之主題概念面向與變數詳如後所述。

(38)

30

表 14 二期四次與五次調查主題架構

主題 概念面向 與哪些新傳播科技有關 結果變數 調節變數

第 一

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life boundary expansion)

(年輕人 18─35 歲加 抽到 1000 人)

文化涵養與美感養成

(Culture & aesthetics)

YouTube, IG 個人正向:

快樂感、主觀幸福感、

生活滿意度、成功老化 因應、延緩衰老症狀 個人負向:

焦慮感、孤寂感、難以 區隔受眾、過度保護隱 私、形象管理壓力、網 路成癮

社會正向:

契結型社會資本、橋接 型社會資本、活躍社交 參與、社交連結 社會負向:

社會倦怠、人際衝突、

人情壓力、網路霸凌

主觀健康狀態與認 知評估、

新傳播科技之自我 效能、

新傳播科技之風險 感知

生活智能(Life intelligence) YouTube, Line 專業智能

(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

YouTube 消費智能

(Consumption intelligence)

YouTube, Online live broadcast/stream

第 二

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延伸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social boundary expansion)

(55 歲以上熟齡族群 加抽到 1000 人)

社會支持網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Confident network)

Line, Facebook

情境崩解/延伸(Context collapse/extension)

Line, Facebook 社交活動(動員與被動員)

(Social activities

coordination/mobilization)

Line, Facebook

媒體資訊作為健康管理(Health coping with media information)

Health news shared by friends or incidentally exposed, health news programs

家庭溝通(Family communication)

Line, Facebook

(39)

31

一、 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一) 生活延伸(Life boundary expansion)

生活延伸(life boundary expansion)意旨人們透過各式管道來獲取生活經驗,

這些經驗所賦予他們的是多元觀點的建構、嘗新體驗的經歷、知識與能力的增長、

以及資源的拓展等(Aron, Norman, & Aron, 1998),其中某些生活經驗甚至可改 變個人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進而達成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 or self- enhancement)、自我成長(self-growth)、或自我成就與實現(self-achievement and realization)的可能(Leary, 2007;Markus & Wurf, 1987;Mattingly & Lewandowski Jr., 2014)。

有別於傳統媒體有限制的面對面溝通與傳遞方式,新傳播科技(例如:臉書 Facebook、LINE、Skype、新浪微博、微信 WeChat、噗浪 Plurk、推特 Twitter、

WhatsApp 等)的演進逐步為現代人生活經驗累積添增了無限可能性,各種面向 上的知識進展、訊息溝通或理念傳遞,皆因為新媒體管道的特殊性而產生變化。

例如:Gil de Zúñiga、Weeks、Ardèvol-Abreu(2017)在探索傳統新聞與社群媒體 的差異研究中即發現:由於社群媒體普及,讓人們隨時曝露在親友與其社交網絡 的各式資訊中,不再需要主動搜尋、也能隨時知道天下事,進而產生「被動式接 收新聞之效應(news-finds-me effects)」;而在 Marsh 與 Rajaram(2019)的研究 中則更進一步地闡釋網路世代與傳統媒介的特徵差異,包含:討論議題變得無遠 弗屆、內容未必皆為正確且快速變動、內容與訊息的產製和呈現方式變得多元、

資訊容易被快速搜尋或取得以及與他人分享、人人皆可成為內容與訊息的作者…

等皆導致人們在記憶與認知上的改變。

除此以外,學者們亦發現人們開始對於網路、電子產品與新傳播科技過度依 賴(例如: Clayton, Leshner, & Almond, 2015;Elhai, J. D., Levine, Dvorak, & Hall, 2016;Hoffner, Lee, & Park, 2016;Marsh & Rajaram, 2019),其對人們的生理層面

(例如:血壓、脈搏、心跳)、心理層面(例如:記憶、認知、情緒)、或是行為 上的影響,無論正面與負面,均是未來必須多方考量與思索的重點。例如:新科 技所帶給人們的「新感官經驗」會造成什麼樣的生活影響?過度習於仰賴網路與 手機隨時查找資訊、以及記錄下所有的事情,若沒有網路與手機的時候該怎麼辦?

抑或是人們在快速變動、批量極大與無疆界的內容傳遞中,該如何區辨各式媒介 的訊息真偽與正確地選擇可用資訊,是未來亟需面對與處理的議題。

在文獻回顧過程中我們發現,學者們對於個人的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

之理論架構與前因後果多有著墨,特別是在於情感關係上的探究對於自我延伸的 影響(例如:Aron & Aron, 1996;Carpenter & Spottswood, 2013;Mattingly &

Lewandowski Jr., 2014)或是透過網路平台、消費與體驗等媒介來產生延伸的自 我(extended self)概念(例如:Belk, 2013;de Kerviler & Rodriguez, 2019;Le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群 管理學群 生命科學學群 大眾傳播學群 財經學群 生物資源學群 外語學群

可吸引未 來大學教 授注意,

可吸引未 來大學教 授注意,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1.調查機關按本條例第 12 條所定之調查程序作成之初步認定結果,應自調 查決定作成日起算 90 日內公布之;如有特別情形,得延長初步決定之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有人將傳播新科技演進稱為傳播革命(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