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傳播科技與生活延伸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39-42)

(一) 生活延伸(Life boundary expansion)

生活延伸(life boundary expansion)意旨人們透過各式管道來獲取生活經驗,

這些經驗所賦予他們的是多元觀點的建構、嘗新體驗的經歷、知識與能力的增長、

以及資源的拓展等(Aron, Norman, & Aron, 1998),其中某些生活經驗甚至可改 變個人的自我概念(concepts),進而達成自我提升(improvement or self-enhancement)、自我成長(self-growth)、或自我成就與實現(self-achievement and realization)的可能(Leary, 2007;Markus & Wurf, 1987;Mattingly & Lewandowski Jr., 2014)。

有別於傳統媒體有限制的面對面溝通與傳遞方式,新傳播科技(例如:臉書 Facebook、LINE、Skype、新浪微博、微信 WeChat、噗浪 Plurk、推特 Twitter、

WhatsApp 等)的演進逐步為現代人生活經驗累積添增了無限可能性,各種面向 上的知識進展、訊息溝通或理念傳遞,皆因為新媒體管道的特殊性而產生變化。

例如:Gil de Zúñiga、Weeks、Ardèvol-Abreu(2017)在探索傳統新聞與社群媒體 的差異研究中即發現:由於社群媒體普及,讓人們隨時曝露在親友與其社交網絡 的各式資訊中,不再需要主動搜尋、也能隨時知道天下事,進而產生「被動式接 收新聞之效應(news-finds-me effects)」;而在 Marsh 與 Rajaram(2019)的研究 中則更進一步地闡釋網路世代與傳統媒介的特徵差異,包含:討論議題變得無遠 弗屆、內容未必皆為正確且快速變動、內容與訊息的產製和呈現方式變得多元、

資訊容易被快速搜尋或取得以及與他人分享、人人皆可成為內容與訊息的作者…

等皆導致人們在記憶與認知上的改變。

除此以外,學者們亦發現人們開始對於網路、電子產品與新傳播科技過度依 賴(例如: Clayton, Leshner, & Almond, 2015;Elhai, J. D., Levine, Dvorak, & Hall, 2016;Hoffner, Lee, & Park, 2016;Marsh & Rajaram, 2019),其對人們的生理層面

(例如:血壓、脈搏、心跳)、心理層面(例如:記憶、認知、情緒)、或是行為 上的影響,無論正面與負面,均是未來必須多方考量與思索的重點。例如:新科 技所帶給人們的「新感官經驗」會造成什麼樣的生活影響?過度習於仰賴網路與 手機隨時查找資訊、以及記錄下所有的事情,若沒有網路與手機的時候該怎麼辦?

抑或是人們在快速變動、批量極大與無疆界的內容傳遞中,該如何區辨各式媒介 的訊息真偽與正確地選擇可用資訊,是未來亟需面對與處理的議題。

在文獻回顧過程中我們發現,學者們對於個人的自我延伸(self-expansion)

之理論架構與前因後果多有著墨,特別是在於情感關係上的探究對於自我延伸的 影響(例如:Aron & Aron, 1996;Carpenter & Spottswood, 2013;Mattingly &

Lewandowski Jr., 2014)或是透過網路平台、消費與體驗等媒介來產生延伸的自 我(extended self)概念(例如:Belk, 2013;de Kerviler & Rodriguez, 2019;Lee,

32

Bai, & Busser, 2019),此外,亦有學者們開始重視自我概念的清晰度(self-concept clarity),探討個人在群體中的自我識別、尋求新奇體驗或參與具有創造力的活動 等面向與自我概念清晰度的關係(Aron & Aron, 1996;Gordon & Luo, 2011;Leary, 2007)。而本研究認為,針對生活延伸的範疇還有更多面向應值得進一步探究。

特別是出生於1980 年代以後的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甫出生即開始接觸 網路,新型態媒介與資訊傳遞管道的使用早已成為一種慣性與日常,相較於一般 大眾,對新傳播科技更是依賴到難以自拔、甚至有成癮的傾向(Hoffner, Lee, &

Park, 2016),因而,本研究認為此族群在媒體對於生活延伸的強化作用,相較於 一般人理應會更加強烈,是我們希望能夠多加瞭解的對象。

(二) 新傳播科技對生活延伸的強化作用(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the enhancer of life boundary expansion)

本研究認為新傳播科技對於生活延伸的強化作用可從「文化涵養與美感養成

(culture & aesthetics)」、「生活智能(life intelligence)」、「專業智能(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消費智能(consumption intelligence)」等四個生活延伸面向來進 一步加以探討。

1、文化涵養與美感養成(Culture & aesthetics)

個人的美感養成源於美感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的積累,透過這樣的過 程能形塑態度與偏好、判斷與思考面向、以及對任何事物的賞析讚揚或嫌惡批評

(Jacobsen & Beudt, 2017)。根據 Stamatopoulou(2004)的研究,美感經驗扎根 於感官經驗與生理機制的融合與作用,因此,無論是接收到各種顏色、旋律、空 間、動作、場景、事件、人物、圖像或情緒等,皆會從感受(sense)移轉為認知

(cognition);後現代美學將文化、藝術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甚至是商品的 符號意義,模糊了壁壘與疆界,讓美學不再是專屬於上流階級的品項,而是所有 人皆可擁有與共享的生活型態(Featherstone, 2007),透過日常生活美學化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美感經驗在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產生各種 不同效果,在在影響感受、情緒與經驗的創建,而它的形塑過程則會從外在資訊 接觸(例如:看到美的事物)轉化為內在詮釋(例如:審美觀),且為個人知識、

價值觀建構與行為動機來源等提供了重要基礎(Dewey, 1934/1980;Hobbs & Kelly, 2017;Redies, 2015)。

過去研究曾顯示新媒體與網路科技媒介的應用(例如:手機、行動應用程式 app)確實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文化參與機會(Chen, 2015),在家透過 YouTube、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即時觀看各式展覽、音樂會、歌劇等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想;運用數位、網絡、互動性技術,可將不同時空使用新型態傳播科技的人群串 連,進行集體式互動,並從中分享資訊與心得(Ryan & Jones, 2009)。由於網路 與科技進展,僅能從實體獲得美感經驗的建構業已成往事,透過各類型不同的媒 體工具與管道,可不斷地獲得各式資訊與刺激,進而提升與建立美感,且透過時

33

間累積,逐漸養成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審美價值觀(aesthetic value)」,於此,透 過新傳播科技所帶來的「文化涵養與美感養成」,將成為個人生活延伸方式之一。

2、生活智能(Life intelligence)

生活中各項資訊的汲取建構成生活智能(life intelligence)的基礎,過去傳統 媒體(例如:電視、報章雜誌、書籍等)為獲得生活常民知識(lay-person knowledge)

的主要管道,然而,此種知識傳遞方式大多是被動接收的,且時間與空間均有所 限制。近年來,新傳播科技(例如:YouTube、Line 等)出現則轉變了這樣的知 識取得模式,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新傳播科技能讓閱聽眾選擇性地 查閱與瀏覽資訊,當生活中遇到特定問題時,可透過媒體直接、主動地搜尋自覺 可接受、滿意的答案(Howard & Massanari, 2007)。新媒體雙向傳播的方式讓生 活知識變得更加無遠弗屆、不需行萬里路即可知天下事,資訊取得管道更加多元、

便利而即時,民眾的生活視野亦更加開闊。若想要規劃一趟旅遊,從前可能得去 書店買本旅遊書、或直接找旅行社代辦跟團,而現代只要透過社群媒體(social media)來規劃旅遊,不僅可接觸多元資訊、能同步與更多人交流、亦可降低資 訊取得成本…等多項好處(Parra-López, et al., 2011)。

過往研究顯示,當民眾透過媒體取得知識,容易改變其對於該知識的態度與 想法,例如:Brossard & Nisbet(2007)的研究說明,當民眾對農業生物科技知 識愈豐富,愈支持農業生物科技發展;而Lee & Scheufele(2006)的研究也提出 民眾對奈米的知識愈高,愈支持奈米科技的發展,可見媒體做為閱聽眾的知識來 源,確實會影響他們對該知識的態度。此外,新傳播科技的用途已不僅止於獲取 資訊而已,無論是專家或常民,每個人皆可貢獻一己之力,透過 Wikipedia、

YouTube 等平台主動提供與建立內容(Khan, 2017),在全民參與知識共創(co-creation)與相互監控品質的方式來重塑生活智能各項內容。新傳播科技的資訊來 源與管道更加多元、視野亦更顯開闊,個人在選擇生活資訊取得管道的當下,也 將逐步調整與重構延伸個人生活的方向。

3、專業智能(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

教育是獲取專業智能(professional intelligence)的方式,透過學習(learning)

可讓個人建構知能,學校則是傳統最主要的學習媒介,然而,傳統學習方式是緩 步的、有限制與壁壘的,且會因為授與者不同,而讓知識的傳遞受限。所幸新傳 播科技與社群媒體的誕生和興盛,讓學習者亦能不受時空限制地討論、共創新知,

增添學習的活力與樂趣,成為知識演進的重要過程(Kirschner, 2015;Kolikant, 2010;Schrader, 2015)。新傳播科技與社群媒體提供人們取得專業智能的新機會,

無論是一般大眾或專業人士,均能透過這些多元管道學習成長、延展知識、建構 意義與改變心態等(Schrader, 2015),成為個人生活延伸的一部分,累積知識水 平與斜槓發展契機。

近年來,由於網路科技媒介工具不斷茁壯,更添增多元豐富的媒介、管道與 機會讓專業智能汲取變得快速而有效率,例如:Coursera、Edx、Udacity 等開放 式教學平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開發,讓全球民眾皆能坐

34

在家中習得無遠弗屆的各領域專業知識,讓知識變得更加普及化、且更能發揮與 創造價值。各領域專家逐漸願意在網路放上公開的教學影片或教學內容檔案、為 眾人指點迷津等,例如:不會使用的統計軟體或程式語言,直接在YouTube 上搜 尋即可找到多則「手把手教學秘笈」影片,在在顯示新傳播科技確實降低專業領 域知識門檻,讓跨領域學習變得輕鬆而容易。現代人想學習不怕沒機會、沒管道,

只怕不肯投入而已。

4、消費智能(Consumption intelligence)

所謂消費智能(consumption intelligence)指的是當個人需要消費時,是否自 覺有能力、有自信可正確且有效地做出消費決策(decisions)與進行消費行為

(behaviors);然而,現實中的消費決策其實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雖然現代消 費者透過主動搜尋或被動接收的方式可獲得各式來源與管道的資訊,但如何詳加 判斷、比較與選擇,需仰賴對產品與服務的專業知識(expertise)或消費資訊來 源的可信賴程度(trustworthiness)…等。根據過往研究指出:具備較高消費者自 信(consumer self-confidence)的個人通常有較強能力可進行有效的消費決策

(Bearden, et al., 2001),因而,消費者自信程度亦可用以說明個人在消費過程中

(Bearden, et al., 2001),因而,消費者自信程度亦可用以說明個人在消費過程中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