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資料庫推廣情形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17-39)

10

表 8 科技部記者會發表主題(2015 年 7 月 15 日)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研究成果發表會

分享人 分享主題

張卿卿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簡介

王嵩音 青少年網路正負面使用行為影響因素 林淑芳 青少年網路素養與使用調查

施琮仁 青少年網路霸凌

林日璇 不得不用臉書:一成二青少年害怕錯過社交活動 陶振超 青少年的友誼網絡與傳播網絡

(二) 研討會宣傳

1、國內研討會宣傳

為在國內學術社群推廣「臺灣傳播資料庫」,本計畫成員自2012 年開始,每 年皆於中華傳播學年會中發放中文宣傳酷卡,提供與會者自由索取。主持人並於 該年度專題座談介紹本資料庫計畫背景、當年度執行成果,及宣傳本資料庫網站 平台。中文宣傳酷卡如下圖 1 所示,在宣傳卡上面詳列了關於資料庫的資訊以 及下載方式,提供使用者詳細的下載途徑。

圖 1 中文宣傳酷卡樣張

11

2、國外研討會宣傳

國外宣傳部份,本資料庫亦從 2012 年開始印製英文宣傳酷卡(如圖 2)在 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中發放,並於發表 會會場介紹與推廣本資料庫網站平台。透過國際化的方式,讓資料庫能夠廣為國 外學者使用。

圖 2 英文宣傳酷卡樣張

(三) 工作坊

本資料庫不定期會舉辦工作坊,廣邀不同領域的學者們進行學術研討,透過 專業知識的切磋與交流,一起為學術領域締造更多的佳績和創新。

在二期五次計畫執行期間,為了能更加瞭解該次調查加抽的「熟齡族群」特 質,邀請政治大學企管系別蓮蒂特聘教授進行主題為「熟齡的幸福想望與老後生 活挑戰─自主、健康、學習、享樂、陪伴、分享、出行等生活面向」之工作坊,

透過別教授過往在學界與業界的寶貴經驗,分享熟齡族群特有的行為與想法,問 卷小組委員亦將工作坊所獲取的知識應用於調查的問卷設計;此外,本次的工作 坊,開放給一般民眾與學生共同參加,讓更多人能因此次演講而有更多的啟發。

另外,本計畫問卷小組委員(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王嵩音教授、政治大學傳播 學院施琮仁副教授)亦受「中研院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之邀,於其舉辦 的「從生育、養育到教育-『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的價值與應用工作坊」中分 享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資料使用經驗與研究成果,藉此平台向更多大眾宣傳資料庫 的應用價值與對社會的積極貢獻。

未來,本資料庫亦會陸續籌辦各類工作坊,供學者、學子與一般大眾進修。

12

(四) 課堂宣傳

本計畫每學期皆會向有修習傳播資料分析碩博班課程的同學介紹資料庫,鼓 勵同學們多多運用此學術資源,像是可用於撰寫課堂報告、研討會論文或是碩博 士論文,並邀請同學們投稿傳播調查資料庫的論文獎。圖 3 為本計畫到各大專 院校宣傳之照片,表 9 為 2019 年至 2021 年課堂宣傳之列表。

除此之外,為了提升宣傳推廣的品質,以及了解學生的需求,本資料庫也會 在課堂宣傳結束後,請同學填寫回饋單,廣納學子的意見,以利推動本資料庫後 續的相關發展,回饋單的內容與回饋請見表 10。

未來,除了北部學校之外,亦會到中南部有傳播相關科系的學校(例如:陽 明交通大學、中正大學、中山大學等)進行宣傳推廣,並規劃相關推廣方式,例 如:課堂宣傳或工作坊。此外,過去較著重於針對需撰寫論文的碩博士生宣傳,

未來也會加強對大學生的宣傳,例如:至大學部的研究方法課堂中宣傳,望能進 一步地增強本資料庫的能見度

圖 3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照片

表 9 傳播調查資料庫課堂宣傳之列表(2019 下半年至今)

宣傳時間 宣傳學系/課程 宣傳對象 課堂人數

2019/10/24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理論 碩博士 約30 人 2019/11/18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05/22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統計分析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10/20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15 人 2020/10/21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研究方法 碩博士 約27 人 2021/03/23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統計分析 碩博士 約8 人 2021/03/25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進階量化研究 碩博士 約18 人

13

14

5.請問您不想使用本資料庫的原因為何?(可複選) 第2 題答(1)、(2)、(3)者,不需回答本題

(1)跟我的論文無關(0%) (2)對調查的主題沒興趣(0%) (3)介紹不吸引人(0%) 6. 聽完介紹後,您覺得有哪些部分介紹不夠深入,還想再多瞭解?

開放題答案:能否調查其他議題嗎;可舉案例;想了解調查執行細節;想應徵 面訪員;可能註冊後會比較瞭解。

8. 請問您對於傳播資料庫是否有其他期許與建議嗎?

開放題答案:加入更多不同面向的主題;大量的文獻資料整理,讓人感到非常 有興趣;希望在戲劇可以提供固定幾年定期追蹤;希望能有視覺化的圖表;宣 傳盡量加快。

(五) 電子信件推廣

為了讓更多碩博班同學與相關領域的教授得知本資料庫,本資料庫規劃每年 請國內大專院校相關系所之系辦人員協助發送推廣之電子信件,亦邀請曾參與本 資料庫問卷規劃小組之成員協助以電子信件向相關人士介紹本資料庫。

(六) 碩博班論文獎

本資料庫經抽樣全臺民眾以進行傳播行為的面訪調查至今已邁入第 10 年,

又每年依據當下社會情況搭配不同主題的調查,而使本資料庫擁有豐富多元、深 入淺出的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紀錄。因此特別舉辦碩、博士論文獎,期待學子能以 此資料庫為基礎,開展社會領域研究,至目前為止,已舉辦了5 屆論文獎,每年 9 月新學期開學後即開始徵稿宣傳,徵稿約至隔年 2 月底,並邀集審查委員評論 各篇投稿文章以及選定獲獎文章。

(七) 臉書粉絲專頁

有鑑於全球及臺灣民眾使用臉書與社群網站的行為愈趨普遍,本資料庫於 2014 年 10 月開設臉書專頁(如圖 4 左),並邀請傳播領域及各界有興趣之學者、

學子,及民眾按讚。本臉書專頁之推廣策略為以親切之內容,吸引各界人士關注 傳播產業或學界新知,並進而認識、瞭解本資料庫,及使用本資料庫之調查數據。

本期臉書專頁內容大致有「產業新聞」、「電子報」、「節慶祝福」、「本計畫最 新消息」等訊息。每則貼文皆以平易近人之文字及本資料庫自行製作之圖片(包

43%

54%

41%

0% 10% 20% 30% 40% 50% 60%

(1)寄發電子郵件 (2)公布於臉書粉絲專頁 (3)公布在資料庫網站上

7.承上題,您希望透過哪些管道得知相關資訊?(可複 選)

15

含gif 動態圖,如圖 4 右)構成,期望以活潑生動的方式將傳播相關消息及本資 料庫的近況,分享給本資料庫的粉絲及臺灣民眾,並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本計畫每週皆會經由「洞察報告」分析每則貼文之觸及人數與分享次數,發 現「節慶祝福」、「恭賀得獎」等較歡樂、軟性的文章通常會有較高的觸及人數、

分享轉發次數、按讚數。此外,我們也會邀請按讚貼文但尚未按讚的人對粉專按 讚,令其獲取更多的傳播消息。

本資料庫專頁的粉絲人數正穩定成長。截至2021 年 4 月 12 日粉絲人數已有 1668 人,未來亦會持續宣傳推廣,以增加本資料庫的知名度。

圖 4 傳播調查資料庫之臉書粉絲專頁

(八) 每週產業新聞

由於傳播科技快速發展,產業動態變化萬千,資料庫網站每日皆從各大新聞 網站挑選傳播領域重要的四則新聞,整理並分享於網站及臉書粉絲專頁上,讓閱 聽眾能即時掌握傳播產業之趨勢與走向。從2019 年 10 月開始,每週也會從中精 選5 篇相關新聞,寄送給資料庫會員瀏覽查看精選傳播新聞,透過主動發送新聞 的方式增加與會員的互動連結,同時並增加資料庫提供資訊之價值。

截至目前為止,本資料庫會員人數共有4343 人,並有 2142 位會員(約 5 成)

願意訂閱每週產業新聞。

(九) 產業合作

為了提高資料庫的能見度,除了與學術界的專家學者進行溝通交流外,我們 亦積極尋求與各產業合作的機會,例如:2019 年年初與新興媒體網站「蹦新聞」

達成協議,授權其能轉載本資料庫的電子報(如圖 5),以利更多民眾能迅速獲 取最新的臺灣傳播行為概況。

16

圖 5 蹦新聞於其網站上刊登本資料庫的電子報

(十) 傳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

本資料庫自2021 年起,定期發送近 5 年(2015-2019 年)最新釋出資料之傳 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透過視覺化圖片的方式呈現近5 年的傳播行為變化(如 圖 6),使讀者能快速掌握傳播行為趨勢,並藉此提供新聞業者撰寫傳播行為變 化之可靠素材。

圖 6 節錄於傳播行為輪廓主題式報告

(十一) 發行專書

自2012 年開始至今本資料庫已開展 10 年的調查,主要著重於臺灣民眾傳播 行為調查,且因聚焦在「臺灣」民眾的連續性調查,更能呈現出近幾年臺灣在地 民眾的傳播行為輪廓,亦累積不少深具學術價值之資料。因應此優勢,本資料庫 於 2020 年出版臺灣傳播行為變遷之系列書籍─「臺灣民眾閱聽人樣貌:現象篇

17

(上冊)與理論篇(下冊)」。

書籍章節的安排,分為「傳播行為變遷─現象篇」以及「傳播學術發展─理 論篇」兩部份,請見表 11。「現象篇」部分根據歷年蒐集的傳播調查資料庫之基 本題數據資料描繪臺灣民眾媒體閱聽行為輪廓,並分析歷年的轉變與闡述其意涵,

有以下七個章節:(一)臺灣傳統媒體使用行為;(二)臺灣民眾之新聞閱聽情形、

信任感知與評價;(三)臺灣民眾之人際溝通模式;(四)臺灣民眾之網路使用行 為;(五)臺灣民眾之社群媒體使用行為;(六)臺灣民眾之影音娛樂閱聽行為;

(七)臺灣民眾之數位遊戲遊玩行為。而「理論篇」部分,則收錄過去以資料庫

(七)臺灣民眾之數位遊戲遊玩行為。而「理論篇」部分,則收錄過去以資料庫

在文檔中 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頁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