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時的「節米」與「代用食」食譜

第四章 在食之外:臺灣食譜的政治意涵

第二節 戰時的「節米」與「代用食」食譜

第四章則討論食譜文本中的政治意涵,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否能視食譜為替政 策服膺的工具?食譜刊登的時間是否能反映統治者所欲推行之政策?這些皆是 本文所預計要討論的方向及目標。最後則將研究成果加以統整,收尾做結論。

11

第二章 食譜的源流及其在臺灣的發展

第一節 食譜在中國

研究中國歷史上的「食單」,就是研究中國的烹調史,就是研究中國的 飲食文化史。可以說「食單」是中國烹調和飲食文化歷史發展的縮影。1

食譜,通常泛指食物調配及烹調方法的總匯,也就是說,以文字記錄下食物 烹調及製作方法者即為食譜。美國學者 Appadurai 認為,食譜除了是專家們設立 廚房飲食制度的標準、傳達烹調的學問,及宣揚獨特傳統的飲食文本,更是食物 從市場通過廚房到餐桌歷程的規劃者。2在這樣的定義下,我們可以說有記錄菜 名、材料及烹調方法者,皆可稱之為食譜。

過往研究中,大多認為正式的食譜起源於六朝,《齊民要術》為其主要代表 作品。3不過若就上述之定義而言,食譜的起源可以推至更早,在周代的《詩經》

及《禮記》中就已有對菜名及烹調方法之紀錄。《詩經》雖為詩歌總集,內容與 飲食烹飪相關卻是不少,無論是原料、烹飪方法皆有記載,有助於我們了解古代 人的飲食生活,清人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有述:

其中又有似采桑圖、田家樂圖、食譜、穀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 備,洵天下之至文也!4

《詩經》中提到烹調方法的有《六月》「飯御諸友,炰鱉膾鯉」5、《瓠葉》「有兔

1 趙榮光,〈中國歷史上的食單和筵式〉,收錄自《趙榮光食文化論集》(黑龍江省:黑龍江人民 出版社,1995 年),頁 121-122。

2 A. Appadurai,”How to make a National Cuisine : Cookbooks in Contemporary India”,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30, No.1(1988), page3。

3 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第 31 期第 3 卷(2002),頁 1。

4 清 姚際恒,《詩經通論》(臺北:河洛出版,1968),頁 164。

5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譯註,《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頁 287。

12

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6及《匪風》「誰能亨魚?溉之釜鬵」7等。「炰」及

「亨」為水煮至熟,「膾」為將肉細切,「燔」及「炙」指將肉架在火上烤,「炮」

則是連毛及其他材料一同裹燒的烤法,以上皆為烹調方法,不過僅記錄烹調方法 者並不能稱之為食譜。

具備材料、作法及菜名者則起於《禮記》的「八珍」,其為多種烹調方法製 作,專供周王室所食用的肴饌。其烹調方法記於《禮記.內則》, 如「炮豚」:

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以苴之,涂之以謹涂,炮之

,涂皆乾,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 煎諸膏,膏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 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醢。8

炮豚的製法為:先將乳豬洗淨,剖腹後清除內臟,塞進棗子、裹上竹簾並抹上濕 泥土上火燒烤至乾。待泥乾後,取出乳豬將豬皮上的乾泥擦淨,在肉表面抹上米 粉糊,下油鍋炸。最後將炸過的乳豬切成片,連同香料放進小鼎之中,置大湯鍋 內隔水燉三天三夜即成,食用時搭配醋及梅醬調和食用。又如「搗珍」:

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熟出之,

去其餌,柔其肉。9

搗珍的製法為:取牛、羊、鹿等的脊側肉,反覆搥打後去掉筋腱燒熟,再去膜,

使肉變得柔軟即可食。

從上述兩者可見,《禮記.內則》中所記載的八珍,從菜名(炮豚、搗珍)、 材料(乳豬、牛羊鹿肉)至製作方法,三者無一不具,就本文定義上來說可謂是 真正的「食譜」起源。不過,雖然《禮記.內則》中所記之八珍就食譜定義而言 符合了所有要件,但《禮記.內則》本身並非專門的飲饌之書。專門的飲饌之書 出現遲至魏晉六朝,元.韓奕《易牙遺意》中有載:

6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譯註,《詩經今註今譯》,頁 427 。

7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譯註,《詩經今註今譯》,頁 226。

8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1),頁 468。

9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頁 469。

13

自放生戒殺之教盛於六代,人主日舉蔬食,士大夫有蟹蛤自 給,是時食經乃多至百種。10

魏晉六朝之時,無論是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都超越了前朝,人們得以取得 的食品原料日益增加,加上各民族間的飲食文化交流,飲食生活自是日漸豐富,

這也造就了飲饌之書大量出現的背景條件,自這段引述中也可得知當時多稱食譜 為「食經」。

《齊民要術》可謂是第一本較正式食譜的集大成之作。六朝當時,尚未有食 譜名,大多稱「食經」、「食方」,自名稱來看可知其實用性及技術性較為濃厚。

《齊民要術》中有關食物烹調主要集中在第八、九卷,其中也引用多條來自《崔 氏食經》、《食次》等魏晉食譜資料,內容記錄各種釀造、醃漬、炙食等烹調食物 的方法,記載之飲食風味以北方為主。《齊民要術》所記載的飲食品項極多,烹 飪方法也相當多樣,不下三十餘種,且葷、素皆備,所記菜肴種類之繁、工藝之 詳盡為前期作品所不見。11除此之外,《齊民要術》也創造了食譜編寫的新範例,

以「法」為綱,下記有多種不同卻具體的操作步驟,此寫法也影響了後世食譜的 編撰,如《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易牙遺意》、《飲饌服食箋》、《調鼎集》等,皆 採用《齊民要術》按烹飪方法及肴饌類別分類的編法。12

正式有食譜之名者,起於唐代,為韋巨源所編撰之《燒尾宴食單》,別稱《食 譜》,紀錄的是唐代的宮廷菜餚。13《燒尾宴食單》載於宋陶穀《清異錄》卷下三 十七門中之〈饌羞〉及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五上。《燒尾宴食單》收錄了五十 八種菜點,菜餚有用牛、羊、豬、雞、鴨、鵝、鴿、熊、鹿、狐狸、兔子、魚、

蝦、鱉等原料所製成的葷食;飯點則有乳酥、夾餅、麵、膏、飯、粥、餛飩、湯 餅、粽子等。其所記菜肴除了菜名外亦附有簡注,簡注內含製作的材料及烹調方

10 韓奕,〈易牙遺意敘〉,收自景明刻本《夷門廣牘》卷 19,頁 1。

11 趙榮光主編,《中國飲食典籍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 82-83。

12 趙榮光主編,《中國飲食典籍史》,頁 83。

13 筱田統,《中囯食物史の研究》(東京:八坂書房,1978),頁 110。

14

法,但內容過於簡略,將其視為珍奇料理菜單較為妥當。14另外,從內容中可以 發現,葷肉類材料的大量使用及高比例的糕點菜餚,反映的是大魚大肉化的宮廷 料理,以及漸往追求品味及感官享受的上層階級社會。

雖說唐代出現了以《食譜》為名之作品,但後世飲饌之書以食譜為名者,並 不多見。中國有關飲饌之書者,名多以經、方、錄、單等為主,從中也能見其偏 向實用面的命名方式;出現以譜為名者多為單一物品之專門記載,如《蟹譜》、

《荔枝譜》、《粥譜》等,內容中也大多有提到該物之食用、製作方法,但亦不能 稱其為專門之食譜。另外,近世以來的飲膳書籍,筱田統將其分類為食單、佳餚、

清供、殊品及其他等五類,食譜大多分類於「佳餚」類之中。15

宋代是食譜走向專業化、文人化之濫觴,這也是中國傳統食譜最大的特色之 一。此時期出現的食譜大多為完整著作,且流傳到後世者眾,如陳達叟《本心齋 食譜》以及林洪《山家清供》等。《本心齋食譜》為專門的素食食譜,內記有二 十則素食食譜,做法以清淡及簡單為原則,除了食譜本身還附有十六字的讚美詩。

《山家清供》共分二卷,共載 104 道食譜,內容運用大量的蔬果、中藥等食材,

除了美味之外更添加了養生的功效,著重透過飲食達到養生及食療的效果。從《本 心齋食譜》和《山家清供》兩卷來看,除了文人化和專業化外,養生食療的思想 也一併反映在食譜之上。此批宋代食譜,和宋代以前的食譜大多散佚或僅有部分 傳鈔至後世書籍者相距甚多,也是宋代為食譜發展分水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代雖然統治時間短,但亦出了數本對後世影響重大的飲食文化典籍,如浦 江吳氏《中饋錄》、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賈銘《飲食須知》及忽思慧的《飲 膳正要》。其中,《中饋錄》分脯鮓、制蔬、甜食三大類,收錄了 75 種的食譜制 法,該食譜的特色為大量使用調味料,求的是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且多採用脯、

鮓、醃等制法延長食物之保存期限。《中饋錄》的成書時間有所爭議,邱慶同在

14 筱田統,《中囯食物史の研究》,頁 112。

15 筱田統,《中囯食物史の研究》,頁 187-189。

15

《中國烹飪古籍概述》中稱作者為宋代浦江人16,爾後戴雲提出「此書可能是宋 元之交或是元初」的推論,認為其成書不會早於南宋。17朱瑞熙對此書進行考證 後認為此書不可能出於宋代人之手,書裡除了使用南宋人不可能使用的避諱字外

,也出現了宋人不用的蔬菜、食油及貨幣單位,因此《中饋錄》較有可能是元代 人所編纂之書籍。18自此我們也能得知,食譜所記錄的不僅是菜名及製作方法,

同時也表現了不同時代的飲食文化和社會背景。

宋代以來的城市經濟發展,到了明清達到頂峰。南北的頻繁交流造成各式的 物產大量流通,加上烹飪技術的精進,使得此時期的飲食文化空前繁榮,連帶也 影響飲食相關書籍的大量出版,對於食譜中「感官」之描述也開始出現,此亦為 中國食譜的特色之一。不過,明代獨創之食經較少,百科類書及救荒用的「清供」

類書較多,食經部分大多為承襲宋、元兩代之創作,如劉基《多能鄙事》、韓奕

《易牙遺易》、宋詡《宋氏尊生》19及高濂《遵生八箋》等,大多引用《居家必用 事類全集》及《中饋錄》。20

清代可謂飲膳書籍出版最高峰的時期,無論在數量上或是食譜專著皆超越前 代,其中以顧仲《養小錄》、李化楠《醒園錄》、袁枚《隨園食單》及《調鼎集》

清代可謂飲膳書籍出版最高峰的時期,無論在數量上或是食譜專著皆超越前 代,其中以顧仲《養小錄》、李化楠《醒園錄》、袁枚《隨園食單》及《調鼎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