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類行為的產生,必有其發生的原因,而這原因即是動機。是故,透過了解遊 客的旅遊動機,分析遊客行為發生的原因,則可協助休閒農業業者規劃適當的活動、

研擬行銷策略或改善硬體設施環境,以排除遊客不滿因素且滿足遊客需求,進而提 升遊客對休閒農業的重遊意願(黃麗君、張淑惠,2014);是以,本節先就文獻探 討旅遊動機及其構面,以利進行後續研究。

一、 動機的定義

馬斯洛(Maslow,1943)說明動機(motivation)是促使人類發生行為的內在 力量。動機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來自個體內在的需要(need)也可以說是 推力,是個體認知缺乏某種東西的一種心理狀態狀態,所缺乏的可能是個體內在的 維持生理平衡的物質要素如水、食物等,也可能是外界社會環境中的心理因素如社 會讚許、相愛等;或說動機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自發性產生的一種驅動力,

這種驅動力普遍存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另一個因素是外在的刺激(stimulation)也 可以說是拉力,這種外在的刺激是一種誘因,也可以引起個體發生行為,可分為正 向誘因:驅使個體靠近或接受而獲得滿足的刺激,和負向誘因:驅使個體避開或遠 離而獲得滿足的刺激(張春興,2007)。

動機一詞在心理學上已被廣泛的探討與研究,又常與「需求」、「驅力」、「誘因」

等概念被一同討論(謝淑芬,1994)。當人的生理或心理上產生匱乏狀態到自覺必 須平衡調節時,便會產生需求,需求後產生,個體為了恢復生理或心理上的均衡時,

其內在便會產生驅動力,這就是動機。

學者Britt(1950)認為動機是一種驅力(Drive),是一種抽象的過程,是產生 行為的重要因素;張春興(1996)認為動機是引起個體活動,維持並促使活動朝向 某一目標進行的內部動力。Schiffman & Kanuk(2000)表示動機是存在個人內的 驅動力,此驅動力是因為需求還未得到滿足導致的緊張狀態,人們會因此採取可以

滿足需求的多樣行為,以求減低緊張狀態,直到壓力感覺減緩並至完全消除。Hahha

& Wozniak(2001)將動機解釋為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針對所想要達 成的目標,展現出相對應的行為。

綜上所述,動機可說是為了滿足生理或心理的不滿足,產生一連串改善行為的 因素,而這些因素包含了內在推力與外在拉力兩種。

二、 旅遊動機

簡單來說,旅遊動機就是遊客為何要去旅遊的原因,田中喜一(1950)指出旅 遊動機係為了追求日常生活的變化,或是個人期望豐富生活內容所產生的。Dann

(1977)將旅遊動機的產生分成兩種動力:一種是推力(push)和另一種則是拉力

(pull)。推力指的是一種內在希望透過旅遊脫離每日乏味的例行工作、熟悉的地方 和煩心的事物,或是希望藉由旅遊獲得個人認同、聲望上的提升等此類驅策自我成 長的動力;拉力則是人們受到旅遊景點以及個人對旅遊景點的知覺吸引所引發的 動機。

Crompton(1979)認為旅遊動機是個人心理上需求或慾望的驅動過程,藉此滿 足個人需求或欲望,以消除心理上的緊張與不安。Crandall(1980)闡明旅遊動機 是個體因某方面的缺乏而產生對於休閒遊憩之需求,使其朝向某一目標進行遊憩 活動,期待藉如此的遊憩體驗來滿足其需求。Iso-Ahola(1982)提出旅遊動機是個 人希望能脫離個人日常生活的環境,透過不同環境的旅遊中獲得社會和心理上的 回饋,他所提出的旅遊內部動機理論中提到,旅遊動機是由追求(seeking)與逃避

(escaping)這兩種行為所組成,此兩種特性通常是同時存在並與個人和人際間兩 變因交叉後,可分為四個象限,如下圖所示:

圖2-3 Iso-Ahola 旅遊動機象限圖 本研究製圖

旅遊動機研究之重要性,主要是能夠希望釐清遊客產生旅遊動機的原因,Gold

(1972)認為遊客所偏好及期望之旅遊目的地會因為旅遊動機不同而隨著改變,亦 會影響旅遊後之滿意程度。Crompton(1979)進一步說明每位遊客的旅遊需求與動 機都不盡相同,且不同需求或說是動機的數量、比重上,也都不會一樣。而動機卻 是衡量遊客行為的變數中最有強制性力的力量,所以被視為遊客行為中最重要的 變數。

因此,本研究將旅遊動機定義為遊客因其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種缺乏因素 產生旅遊的需求,或因外在旅遊景點的誘惑所產生的引力刺激,使得其從事旅遊活 動的連續性動力。

三、 旅遊動機構面

既知旅遊動機為旅遊活動產生之主要因素,若要探討旅遊動機,則必須進一步 釐清旅遊動機的構面;學者謝淑芬(1994)認為最早提出旅遊動機分類的是德國的 學者 Glucksmann,他將旅遊行為的動機分為心理、精神、身體和經濟四大類;此 一論點雷同於日本學者田中喜一(1950)所提出的旅遊動機分類:1 是心理的動機,

這類動機是基於思鄉、交友或信仰等需要所產生。2 是生理的動機,這類動機產生 逃避 追求

個人

人際

如:尋求社會互動、獲得他人肯 定

如:逃避個人挫折、自我放 鬆

如:逃離人際間的接觸

如:尋求個人技巧的自我肯 定及自我充實

於身體對於治療、保養或運動的需要。3 精神的動機,這類動機是因為追求知識、

增長見聞或尋求歡樂等的需要或心理因素所產生。4 經濟的動機,這類動機是因為 購物需求和其他商業目的所產生。

McIntosh and Gupta(1980)從 Maslow 的需求理論延伸,將旅遊動機簡單分成 四類,1. 身體健康的動機(physical motivators):為消除生理上的緊張與不安,所 產生的休息、運動、遊戲、治療等不同的動機。2. 文化動機(cultural motivators):

期望瞭解或欣賞不同地方、國家的文化、藝術、風俗、語言與宗教的具有求知的慾 望動機。3. 交際動機(interpersonal motivators):為了逃避現實或是降低生活壓力 的願望、擺脫日常生活、工作、環境,所進行結識異地、異國各種新朋友或探訪親 友等活動的動機。4. 地位和聲望動機(status and prestige motivators):為了建立良 好人際關係,滿足其自尊、被認同及賞識的動機,此類活動包括考察、會議及從事 研究等。

Beard & Ragheb(1983)研究一般遊客旅遊動機中,將遊客的旅遊動機歸納出 以下四個構面:1.知性動機(intellectual motive):如具有學習、冒險、發現、思考、

想像等內涵的旅遊活動。2.社會元素(social component):發自於友情或源自於因 人際關係的需要以爭取他人注意、尊敬等目的而去旅遊。3.極限挑戰(competence mastery):為想達成、主宰、挑戰、完成一些具有困難度的事而進行休閒旅遊活動。

4.逃避刺激(stimulus-avoidance):想躲開過於剌激的生活,或遠離人群的糾葛,尋 求自由、放鬆與自主的感受,從而放鬆。

Witt and Wright(1992)旅遊動機乃是希望藉由旅行來滿足個人不同層面的需 求而產生的,包含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內在心理與精神層面的、人際關係與互動)

及生理方面的需求(如:飲食、居住環境、健康等等)。

Cai and Combrink(2000)應用 Dann(1977)提出的旅遊動機推拉(Push and Pull)理論,進一步將旅遊動機歸類出推力與拉力兩種動機因素,其中推力動機因 素包括學習、逃避、放鬆、挑戰、戶外運動、名聲、休息、社交等;另外拉力動機

因素包括安全、娛樂、自然、古蹟、學習、設施、預算、獵釣、文化等。

綜合上述,參考國內外學者在不同研究領域所提出眾多之旅遊動機構面,比對 本研究對象臺北市休閒農場之體驗活動與場域特色,擷取其中之 1.經濟動機 2.行 為動機及3.內在情緒動機,為本次研究中有關旅遊動機之衡量變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