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Bio-Industry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休閒農業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對遊客重遊意願之探討 -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例
The Effect of Tourists'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Values on Willingness to Revisit: A Case Study of the Leisure Farms in
Taipei City 蘇光正
Kuang-Chen Shu 指導教授:彭立沛博士 Advisor: Li-Pei Peng, Ph.D.
中華民國 109 年 6 月
June, 2020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
文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謝 誌
因為職務及工作上的需求,因緣際會以近花甲之年重返校園,二年的學習對 我的人生而言無疑是多彩繽紛的旅程,為兼顧工作與學業加上台北、雲林校區兩 地奔波,過程是辛勞的,但心情始終是愉悅的,是充滿感恩的。
碩士論文順利完成,首先感謝指導教授彭立沛博士的耐心指導及鼓勵,從計 劃書之擬訂、問卷的設計到順利完成論文,給了我很多論文研究的意見及協助,
由衷的感謝,另外口試委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范美玲博士及老師王俊豪 博士,林如森博士撥冗審閱,並不吝賜教、指正,均使論文更臻完善,在此一併 致上最高的謝意!
也感謝這二年我工作上的伙伴,給我諸多的支持和協助;還有這二年同學愉 快相處及相互勉勵,才能順利畢業,謝謝你們!特別是同學銘隆於我因病住院期 間的關心與照料,特別獻上我最深的謝意,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的家人、同 仁、長官及默默支持我、協助我的好友,感恩有你們!
摘 要
因應人口密集都市化的發展,臺北市的農業逐漸沒落,工商服務業取而代之 成為主流,農地大量縮減與農業人口老化,驅使都會區農業面臨轉型,臺北市政 府與台北市農會有鑑於此,於1980 年起大力推動休閒農業。然臺北市之休閒農 場多位於交通不便之山區,再加上從農人口老化、業主經營管理能力不足、經濟 規模較小、相關法令相對嚴格以及其他縣市休閒農業競爭等衝擊下,了解臺北市 休閒農業現況,並朝向更符合民眾需求以期永續發展,便成為本研究所想探討的 議題。
本研究係以遊客的旅遊動機與到訪後的知覺價值為主軸,參考相關文獻設計 問卷,並以臺北市六家合法且對外公開營業休閒農場的遊客為受訪對象,蒐集問卷,
共回收609 份問卷,有效樣本數為 479 份,接著再以 SPSS 軟體進行信效度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差異性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探討影響遊客重 遊意願的主要關鍵因素及因應對策。
研究結果顯示,經由變異性分析,遊客的每月可支配金額、老家所在縣市、所 到訪之休閒農場、到訪休閒農場次數及年齡對於重遊意願有顯著影響。而從旅遊動 機與知覺價值之因素相關矩陣分析得知,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之所有分量表間的 相關係數均達非常顯著水準。再經迴歸分析結果得知,知覺價值中之遊客情緒反應、
農場之設施品質與聲譽等三項為影響遊客重遊意願的主要因素,且均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農政單位、農民團體在推動休閒農業時,作為政策擬訂及輔 導之參考,亦可協助休閒農業業主制定發展方針與經營策略,極具意義。
關鍵字︰休閒農業、旅遊動機、知覺價值、重遊意願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nsely populated urbanization, Taipei's agriculture is gradually declining, and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rvices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s. The massive reduc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ag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have drive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agriculture to undergo transformation. In view of this,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Taipei farmers’
Association since 1980, have been vigorously promoting leisure agriculture. However, most of the leisure farms in Taipei are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Coupled with the impact of the aging farming population, insufficient business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of the owners, small economic scale, relatively stri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mpetition in leisure agriculture in other counti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its direction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with a view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ourist motivation of tourists and the perceived value after the visit. The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visitors from six legal leisure farms in Taipei are interviewed. A total of 60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with 479 valid samples. The questionnaire is collected and then carried out with SPSS softwa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OVA(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Finally discuss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revisit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variability analysis, the monthly disposable amount of tourists, the counties and cities where their hometowns are located, the leisure farms visited, the number of visits to leisure farms, and the age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revisi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matrix of factors related to tourism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all subscales of tourism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have reache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From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it is known that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emotional response of tourists in the perceived value, the quality and reputation of the facilities of the farm. They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tourists to visit again, and all of them have reached a significant lev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units and farmers' groups as a reference for policy formation and guidance when promoting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can also assist leisure farmers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business strateg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motivation, perceived value , willingness to revisit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 i
謝 誌 ... ii
摘 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 錄 ... vi
圖目錄 ... viii
表目錄 ... i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休閒 ... 9
第二節 休閒農業 ... 10
第三節 旅遊動機 ... 38
第四節 知覺價值 ... 42
第五節 重遊意願 ... 44
第參章 研究設計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7
第三節 問卷設計 ... 48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49
第肆章 研究結果分析 ... 65
第一節 遊客人口特徵與遊客特質之調查結果統計 ... 65
第二節 問卷題項之分析統計 ... 68
第三節 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之因素分析與信、效度檢定 ... 72
第四節 遊客人口特徵之ANOVA 檢定 ... 75
第五節 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之相關因素矩陣分析 ... 78
第六節 遊客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影響重遊意願之多元迴歸分析 ... 79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92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 107
附錄 ... 115
研究問卷 ... 115
圖目錄
圖1-1 臺北市耕地總面積 ... 1
圖1-2 108 年臺北市耕地分布圖 ... 2
圖1-3 臺北市農業產值占全國比率 ... 3
圖1-4 研究流程圖 ... 8
圖2-1 臺灣休閒農業生命週期階段圖 ... 15
圖2-2 臺北市周圍休閒農場(區)分佈圖 ... 26
圖2-3 Iso-Ahola 旅遊動機象限圖 ... 40
圖3-1 研究架構圖 ... 47
圖3-2 本研究範圍及臺北市主要觀光景點分布圖 ... 51
圖5-1 臺北市人口出生地調查結果圖 ... 88
圖5-2 人口變項-年齡敘述統計結果圖 ... 93
圖5-3 臺北市休閒農業分佈圖 ... 103
圖5-4 臺北市休閒農業產業鏈 ... 104
圖5-5 臺灣休閒農業國外旅客成長趨勢圖 ... 106
表目錄
表1-1 臺北市休閒農場基本資料表 ... 5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 ... 11
表2-2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 ... 16
表2-3 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 ... 24
表2-4 研究範圍之優劣勢分析表 ... 62
表4-1 遊客人口特徵敘述統計結果表 ... 65
表4-2 遊客特質調查結果 ... 67
表4-3 題項分析統計結果 ... 69
表4-4 旅遊動機之因素分析、α 值與% of variance... 72
表4-5 知覺價值之因素分析、α 值與% of variance... 74
表4-6 重遊意願之因素分析、α 值與% of variance... 75
表4-7 年齡對各變項之獨立樣本 ANOVA 檢定 ... 75
表4-8 老家所在對各變項之獨立樣本 ANOVA 檢定 ... 76
表4-9 個人每月可支配金額(元)之獨立樣本 ANOVA 檢定 ... 76
表4-10 到訪臺北市休閒農場別之獨立樣本 ANOVA 檢定 ... 77
表4-11 到訪本次休閒農場次數之獨立樣本 ANOVA 檢定 ... 77
表4-12 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之因素相關矩陣分析 ... 78
表4-13 重遊意願之迴歸分析 ... 79
表5-1 項目分析平均數最高四題項 ... 81
表5-2 項目分析平均數最低前四項題 ... 82
表5-3 項目分析-遊客交通工具調查結果 ... 82
表5-4 項目分析標準差最高四題項 ... 83
表5-5 旅遊動機-內在情緒因素平均數最高題項 ... 84
表5-6 旅遊動機-經濟因素平均數最高題項 ... 85
表5-7 知覺價值-情緒反應與聲譽兩因素平均數最高題項 ... 85
表5-8 知覺價值-設施品質平均數最高題項 ... 86
表5-9 知覺價值-設施品質平均數最高題項 ... 86
表5-10 重遊意願題項平均數 ... 87
表5-11 情緒反應項目分析得分最高之二題項 ... 91
表5-12 設施品質項目分析得分最高之二題項 ... 91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農業具有生產暨提供糧食的基本功能,人類原始生理需求因此得以滿足。隨著 經濟的起飛、國民所得的提高,政府實施週休二日之後,國人的日常,不再僅限於 追求基本需求的滿足,其需求層次逐步向上推升,慢慢轉型成為追求人類最高層次 之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滿足。而臺灣農業的發展也是如此,農業最初的 基本功能原本只在於提供人們生存所必需的糧食,以滿足人類原始生理需求,隨著 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國際貿易的暢行,農業可以在滿足人類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更能 夠發揮安全、觀光、教育、療癒、福祉等功能,加值轉型為得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 求,而成為一種新興產業。
臺北市因都市化的高度發展、人口大量的增加,生活型態由傳統農村型態逐漸 變為工商服務業為主的都會型態。依臺北市政府產業統計資料查詢系統記錄,從 1990 年至 2018 年間,許多耕地因都市計劃所需而大幅變更縮減,如下圖所示
圖1-1 臺北市耕地總面積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產業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本研究製圖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面積(公頃)
年
現今僅於北投區關渡平原及士林區社子地區兩處面積較大之外,其他農地只在臺 北盆地周邊山坡地零星農地散佈。
圖1-2 108 年臺北市耕地分布圖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產業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本研究製圖
臺北市農業人口老化與離農致使農業生產成本因此居高不下,無法與中南部 大規模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導致農業產值驟降,面臨重大的發展困境。在環境變遷 與居民需求提升的雙重影響浪潮下,臺北市休閒農業(leisure agriculture)順勢蓬 勃發展。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107 年國人從事國內旅遊的 比率為91.2%,相較於 2001 年的 86.1%成長了 5.1%,而國人國內旅遊平均次數則 由5.26 次,增加到 8.87 次(交通部觀光局,2002;交通部觀光局,2018)。從臺北 市居民從事國內旅遊年平均次數為9.03(交通部觀光局,2018;臺北市政府觀光傳 播局,2018),高於全國,顯示出臺北市居民參加國內旅遊的熱忱。而國人到訪臺
北市的旅次,在臺澎金馬各縣市中與南投縣同樣排名第5 位,由此可見,這些造訪 臺北市的休閒人口,是臺北市休閒農業相當大且有待開發的潛在市場。
以臺北市與全國的農業產值來做比較,臺北市農業產值占全國比率從2008 年 的0.28%緩慢降低至 2016 年的 0.17%,而到 2017 年才稍微提升至 0.20%,如下圖 1-3 所示
圖1-3 臺北市農業產值占全國比率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主計處產業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本研究製圖
雖然臺北市農業產業產值在全國中敬陪末座,但若僅以臺北市近10 年來頗負 盛名的海芋季產業活動來說,臺北市產業發展局公佈 106 年度重要施政成果中有 關「建立地方產業特色、發展精緻農業」方面,就點出了辦理海芋季活動,增加海 芋經濟產值收益達1 億 4,900 萬元(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2017),若扣除其中 海芋花及其它農產品產值約1,500 萬,所餘 1 億 3,400 萬元皆可歸屬休閒農業之延 伸收益,可見臺北市休閒農業的未來相當具有發展的可能性,更可以確定休閒農業 必定是臺北市農業未來存廢的所在。
臺北市早於 1980 年起即開始推動轉化都會型農業成為休閒農業的經營形態,
0.28% 0.28%
0.26%
0.23% 0.22% 0.22%
0.21%
0.19%
0.17% 0.17%
0.20%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發展至今已近40 年。而這段期間,其他縣市也相繼推動休閒農業,全臺至今登記 立案的休閒農場有362 場、休閒農業區有 95 處,而名為觀光農(果)園的業者更 是不計其數;其中與臺北市有潛在競爭之縣市如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
及新竹縣市等區域,就有休閒農場116 場、休閒農業區 34 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易遊網,2020)。惟臺北市因休閒農業場域多位於交通不便之市郊山區,加上 從農人口老化、休閒農業主經營管理能力不足、生產經濟規模較小,以及地方自治 相關法令限縮且執行相對嚴格(劉清榕、李青松,1996;鄭正勇、陳右人,1996;
黃光政,2013)等因素的衝擊下,面對外縣市休閒農業場域之交通便利與硬體設備 相對完善的強大競爭,是臺北市休閒農業未來存續的關鍵課題,但目前少有學術能 量聚焦於臺北市休閒農業遊客的重遊意願進行深究,故此乃本研究之動機所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898 年,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Tomorrow)一書中首先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說明了都市農業的重要性應不 僅是在於都市景觀創造或糧食需求,而是透過都市農耕生產與流通邁向宜居、產業 結構均衡、碳排放減量、社會關係再建構的新田園城市願景,可見得農業在都會中 存在的價值已經跳脫傳統農業。
而從農民角度出發,農業生產是其生命所依以維生的基礎;休閒農業能提供豐 富的自然生態,並具有其資源內涵的特殊性,不論是自然、人文、景觀與產業等資 源,都可以讓遊客透過休閒農業遊憩體驗進而學習、成長,並透過擁有豐富內涵的 體驗活動與商業觀光的旅遊型態並駕齊驅,相互競合,是都會農民與農業存在的轉 機之一(段兆麟,2000)。
基於以往針對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的研究缺口,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了解遊客的旅遊動機;探討遊客到訪休閒農場前後的知覺價值是否有落差;
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是否會影響遊客重遊意願與強度。
二、 提供休閒農業經營者規劃與經營及產官學界擬訂臺北市休閒農業輔導策略之 參考。
三、 提供政府單位、農民團體、農場經營者等思考跨產業間之合作、行銷與推廣 創新模式。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本研究定名為休閒農業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對遊客重遊意願之探討~以臺北 市休閒農場為例,即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範圍,以到訪遊客為對象;臺北市至2020 年1 月底前合法登記之休閒農場有 11 家,各農場基本資料如下表
表1-1 臺北市休閒農場基本資料表
名稱 登記地址 許可證號
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 臺北市士林區菁山里菁山路131 巷 18 號 006 杏花林休閒農場 臺北市文山區老泉街45 巷 30 號 052 鄉村休閒農場 臺北市內湖區大湖街206 號 058 日月滿休閒農場 臺北市士林區平等里平菁街150 號 142 二崎生態休閒農場 臺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355 巷 39 號 178 白石森活休閒農場 臺北市內湖區碧山路58 號 240 清香休閒農場 臺北市內湖區大湖街206 號 245 老泉養生休閒農場 臺北市文山區老泉街26 巷 27 號 270 柏泰園休閒農場 臺北市北投區立賢路77 號 303 梅居休閒農場 臺北市士林區平菁街43 巷 99 號 319 慈音山莊休閒農場 臺北市文山區老泉街26 巷 11 號 442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易遊網,本研究製表
其中柏泰園休閒農場成立之目的是為了發揮臺灣特色精緻農業長處與世界接 軌,特別將園區申請成立休閒農場,同時聘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景觀系張龍生教授 和詹庭筑小姐以其專業知識專責照護盆栽,更不惜巨資採用最新科技,養護盆栽如 同照顧藝術品,並另請專人每日打理盆栽的枝微末節。
柏泰園就像一座大型植物園,珍藏全世界日漸稀少且具有收藏價值的樹種有 數十種,其中以真柏最具代表性,收藏數量更超越日本或其他國家的專業植物館,
加總其收藏的藝術盆栽樹齡,總計超過14 萬 5 千多年,即便是最小的樹齡,也有 80 歲了,最老的更高達到 500 歲以上,樹齡平超過百年;是目前世界上,同時網 羅這麼多價値不斐、又具有藝術價值的盆栽,而同時財力十足且願意重金聘請專人 細心照顧的藝術園區,實在難能可見;是故柏泰園休閒農場並未對外公開營業,僅 接受相關團體預約或由園主主動邀約,始可進入柏泰園觀賞遊覽,遊客有其特定成 員,其旅遊動機顯然不是本研究合適之對象。
日月滿休閒農場因老場長年事已高,第二代場長另有事業,目前園區主要以經 營市民農園,分區出租農田供一般市民做為實習耕作所用,加上104 年颱風關係,
場內設施嚴重受損,園區尚未完全復原,所以亦無對外營運;內湖區鄉村休閒農場 目前外包予其旁之 358 內湖漆彈中心聯合共同經營,其整體經營項目並非休閒農 業範疇,所吸引之遊客主要來自其旁之 358 內湖漆彈中心,旅遊目的與其他休閒 農場落差頗大,本研究為聚焦於以休閒農場為目的之遊客,故而排除之;老泉養生 休閒農場另有其名為鳳臨食養天地,最大賣點為以養生為訴求之無菜單料理,休閒 農場並僅作為來到餐廳用餐之食客於用餐享受過後休憩散步觀賞,並無其他體驗 活動,營業項目、遊客動機顯與其他休閒農場顯著不同,若本研究範圍與對象保留 到訪此處之遊客,恐有影響研究效度之慮;慈音山莊休閒農場於2019 年 8 月正式 成立,園區內以金針花為主要植栽,除於金針花季開放遊客自由參觀外,尚未規劃 體驗活動,目前也僅開放素食養生餐廳為主要營業項目。故本研究範圍僅以目前開 放營業中且以休閒農業為主業的 6 家休閒農場為範圍,而排除未對外公開營業或
遊客動機非為休閒農業體驗而來之 1.柏泰園、2.日月滿、3.鄉村、4.老泉養生及 5.
慈音山莊等五家休閒農場。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首先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再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來建立研究架構,接 著設計問卷進行資料蒐集,調查分析遊客旅遊動機、知覺價值、遊客重遊意願,之 後運用迴歸分析及差異性分析,來了解影響遊客對於重遊意願之各種因素,並據以 提出資料分析之結論與建議。
本文共分五章,依據研究流程分章論述;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對象及研究流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回顧休閒農業與休 閒農業發展歷程的文獻,探討臺北市休閒農業存在的威脅與劣勢,再開始著手蒐集 本研究對象休閒農場的基本資料,接著找尋適合本研究所用之各項指標,以利下一 章節續論;第三章為研究設計,以相關理論為基礎,建立研究架構,並研擬相關問 卷設計,以合適的方法發放及回收問卷;再則運用個案探討,以分析本研究範圍之 休閒農場,整理其優劣勢,供做問卷調查後,搭配用以研擬臺北市休閒農業輔導方 針;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從回收的問卷中分析遊客樣本特性、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
再比對旅遊動機、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之間的差異,最後分析探討各項因子間的是 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與強度;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先彙整本研究成果與結論,
接著提出本研究對於臺北市休閒農業輔導的建議,最後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並提出 與後續建議研究的方向。有關詳細研究流程,茲整理如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
資料統計與分析
圖1-4 研究流程圖 問卷施測與回收
預試問卷與修正
提出結論與建議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
一、 休閒的定義
休閒(Leisure)的定義可從中英兩方文字推敲來看,先以中文的角度來說,漢 朝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而「閒」:隟也,从門从月。
休閒兩字合解為人短暫停止其工作勞動,以求身心放鬆與恢復。
而從西方最為人所推崇的亞里斯多德對於休閒的說法「A condition or a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necessity to labor」是一種免於必要勞動的狀況或狀態;兩者論述重 點有些微不同,但其精神是一致的(顏建賢、周玉娥,2019)。
隨著時代的變遷,休閒從一開始的古典希臘哲學之後,許多學者對於休閒都曾 試圖加以論述,心理學者認為休閒是個人的一種行為方式,社會學者認為休閒是在 社會的培育與鼓舞下所產生,而哲學家則認為休閒起始於人類的價值觀(陳昭郎、
陳永杰,2019)。
整合許多學者、專家論述,發現許多文獻都從時間、活動及心理等三方面來探 討休閒定義:
(一)時間方面:強調時間的可支配性,真正的休閒,是排除工作、生活所需的時 間之後,人們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Murphy, 1974)。
(二)活動方面:休閒是一種活動,排除人們因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等所執行的 任務或活動,依其自由意志,所從事可以充實自我或表現自我的活動
(Dumazedier, 1967)。
(三)心理方面:亞里斯多德等古典理論學者認為休閒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是為 一種心理自由的狀態,為求心靈的沉澱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故而休閒可說是一種人類的天性,是人們為了獲得心靈的滿足或自我充實,在 自己選擇的時間內,依其自由意志所從事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無關義務或責任,且
非必然是具體的行動而可以僅是存在於心理的活動狀態。
第二節 休閒農業 一、 休閒農業的定義
臺灣「休閒農業」乙辭最早出現於1989 年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主辦的「發 展休閒農業研討會」中;期間卞六安主張休閒農業可提供〝眾樂樂〞的功能,以滿 足社會大眾遊憩育樂之需(卞六安,1989);江榮吉從農場經營管理的角度說明「為 觀光或娛樂而經營的農場業務就是休閒農業」(江榮吉,1989)。會後並將「休閒農 業」定義為︰運用農村傳統設備及閒置空間、農業生產的場所、農特產品、農業經 營活動、農村生態與自然環境及鄉村人文資源,經過整合、規劃、設計與包裝,創 新農業體驗及其休閒遊憩功能,提供國人農業及農村之近距離體驗,強化旅憩品質 並增加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鄭健雄,1999)。休閒農業是運用獨特的農業環 境與多樣化生產,並整合鄉土農村文化與美麗的田園景觀等種種資源,提供遊客遊 憩時時放鬆身心,享受田野的水秀山明風光,體驗農家生活日常的樂趣,以達到休 閒遊憩目的一種事業(劉健哲,1999)。休閒農業正式被列入國家重要農業發展政 策,是在於行政院農委會於2000 年新修訂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所定義的「休 閒農業」︰「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 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 之農業經營」(農業發展條例,2000)。
陳昭郎(2006)認為,遊客造訪休閒農漁園場(區)體驗休閒農漁業活動時,
經由親身參與體驗的過程,從而觀察、認識萬物生長歷程,省思生命的意義,學習 尊重生命的價值,目睹生命成長與享受生命的喜悅。並將以「生命」為核心的友善 環境、尊重自然觀念的第四「生」,加進過去所主張農業「生產」、農民「生活」,
與農村「生態」,透過三生一體的理念,將休閒農業概念擴展成具有生活、生產、
生態、生命一體主張的四生產業。
二、 休閒農業之發展
休閒農業之發展,可歸因於農業內部與外在環境彼此間一推一拉的力量所促 成,因為傳統農業經營的艱困,農業結構由一級生產到兼營二、三級產業的休閒農 業型態,可視為農業內部推的力量,此股力量,尤見於都市化地區;而外部環境的 拉的力量,則是因為國民所得提高、周休二日的實施、都市居民休閒活動需求、銀 髮市場的增長等因素所形成。(段兆麟,2014)
從其發展歷程特徵來說,陳昭郎認為,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主要是受政府政策 的引導,其政策隨內外在環境的變遷可分為幾個階段如下表2-1:(陳昭郎,2008;
陳昭郎、陳永杰,2019)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
時間 名稱 年度大事紀 說明
1980 年 以前
自然 發展 時期
1965 年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開發 森林遊憩出現 1976 年彰化田尾公路花園的環園
公路完成闢建
首座公路花園,但尚未 使用觀光農園名稱 1976 年苗栗大湖草莓園開放觀光
採果
首座觀光果園
1980- 1990 年
觀光 農園 時期
1980 年臺北市創辦木柵觀光茶園
首座觀光茶園,第一個 開始使用觀光農園名稱
1981 年全臺北市成立了許多不同 類型的觀光農園。
臺北市北投區開辦臺灣 第一個以觀光果園正式 定名的觀光柑園,其後 各類型觀光農園開始蓬 勃發展。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續)
時間 名稱 年度大事紀 說明
1982 年臺灣省政府,推動「發展觀 光農園示範」計畫。
政府開始在全省各縣市 輔導觀光農園發展,休閒 農業發展奠基。
1984 年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成立。 農會辦理森林休閒遊憩。
1988 年臺南地區縣農會(當時為臺 南縣農會)走馬瀨農場從農業經營 轉型提供觀光休閒服務。
休閒農場雛型。
1989 年 4 月「發展休閒農業研討 會」中建立共識,並確定「休閒農 業」名稱。
休閒農業定名。
1990- 1994 年
休 閒 農 業 區 時 期
1990 年開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 農建計畫中增設「發展休閒農業計 畫」,自此休閒農業正式發展列入 農業政策中,有計畫的輔導休閒農 業發展。
政府開始計畫性輔導休 閒農業,開始獨立編列執 行各項休閒農業相關輔 導計畫。
1992 年 12 月 30 日發佈「休閒農 業區設置管理辦法」。
首部休閒農業相關辦法 公佈。
1994- 2000 年
休 閒 農 業 區 、 場時期
「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公佈 後,原先選定且完成規劃休閒農業 區,均無法順利完成依法登記,計 有 31 處。
顯示原定之休閒農業區 相關辦法執行困難。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續)
時間 名稱 年度大事紀 說明
1996 年將「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 法」改名為「休閒農業輔導辦法」。
「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 辦法」第一次改名。
2000 年修正並改名為「休閒農業輔 導管理辦法」。
重點為將「休閒農業區」
與「休閒農場」加以區隔,
改名後沿用至今。
2001- 2005 年
休 閒 農 漁 園 區 時期
2001 年起推行一鄉一休閒農漁園 區。
一個鄉鎮設置一個園區 為原則。
2002~2004 年休閒農漁園區。
休閒農漁園區可依其鄉 鎮資源跨區整合或同區 多個,發展具有不同特色 之休閒農業。
2005 年休閒農業區。
為整合資源,促進休閒農 業永續發展,農委會對休 閒農業之輔導配合休閒 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及休 閒農業區劃定審查作業 要點,調整經費以補助休 閒農業區為主。
2006 年 至今
休 閒 農 業 時期
2006 年休閒農業區開始評鑑。
建立休閒農場服務品質 認證制度,踏出台灣休閒 農業品質第一步。
開始 經營開 發中國休閒 農業市場。
2012 年行政院推動「黃金十年國家 願景」。
將穆斯林市場列為重點 推廣行銷新標的,並輔導 穆斯林友善餐飲認證。
導入環境教育與校外教 學;開始輔導成立田媽媽 農村料理班。
促進休閒農業國際化與 推動農業加值政策。
2017 年農村再生 2.0 啟動。
緊密結合農村社區發展 與休閒農業相成並進。
允許休閒農場正式設立 田媽媽班。
發展智慧農遊,促進休閒 農漁業商品及服務多元 化,延伸農業附加價值。
2018 年修正「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 法」。
取消休閒農場 5 年換證規 定,排除產業發展障礙。
資料來源:陳昭郎,2008;陳昭郎、陳永杰,2019,本研究製表
段兆麟(2007),依照休閒農場發展歷程的特徵,以生命週期的階段觀點將臺 灣的休閒農業分為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等3 個時期,如下圖 2-1 所示。
圖2-1 臺灣休閒農業生命週期階段圖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7
從創立第一家休閒農場開始為萌芽期,此時期約經歷16 年。成長期 23 年間,
觀察休閒農業經歷探索、倡導、茁壯等三個階段的產業變遷,又可分為前段、中段、
後段。最後是發展期從民國93 年迄今,進入新里程。其各階段說明可歸納成下表 萌 芽 期
後段 前 段 中 段
成 長 期 發展期
4
1102
33
141
61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54 69 78 89 92 93
民國(年) 休
閒 農 場 場 數
表2-2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 時間 名稱 大事紀及說明
1980 年 以前
萌 芽 期 - 觀 光 農 園 草創期
此時期完全是由農民自主發動,嘗試藉由開放農園供遊客 自行採果,除可節省人力,又可吸引遊客,增加收入。此 時期可說是農民開始感受社會環的境衝擊與群眾興起自然 旅遊的兩股力量下,應運而生的創新農業經營模式。
1980 年 至 1989 年
成 長 期 前 段 - 休 閒 農 業 探 索 期
1980 年臺北市政府及台北市農會共同努力在木柵推行觀 光茶園,這是政府及農民團體推廣休閒農業的初始。
1982 年臺灣省政府執行「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畫」,在全 省推廣觀光農業。其中以彰化縣農會東勢林場、台南縣農 會走馬瀨農場、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閒農場最具指標性。
1989 年 至 2000 年
成 長 期 中 段 - 休 閒 農 業 倡 導 期
1989 年農委會委託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系舉辦「發展休閒農 業研討會」,確定以「休閒農業」替代觀光農業而成為的 正式名稱。
同年,農委會發布實施「森林遊樂區設置管理辦法」,森 林旅遊發展正式有法可循並納入管制。
1992 年,農委會訂定「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是為 臺灣第一部發展休閒農業的法規。
1996 年,將此法修訂為「休閒農業輔導辦法」,將休閒農 業區與休閒農場區分為不同的概念,並施予不同方式的輔 導。
1994 年首度引進市民農園的制度。
表2-2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續)
2000 年 至 2003 年
成長期後 段-休閒 農業茁壯 期
2000 年,農委會於農業發展條例中增訂休閒農業的基 本規定,休閒農業從政策輔導提升到具有法源依據的 法律層面,張顯政府對休閒農業的重視。
2000 年將「休閒農業輔導辦法」修訂並改名為「休閒 農業輔導管理辦法」,除輔導外,並加以管理。
2001 年行政院經建會公布「國內旅遊發展方案」,以 及交通部觀光局訂定「21 世紀臺灣發展觀光新戰略」,
內容均提及發展生態旅遊與健康旅遊的策略,結合休 閒農業與國家觀光旅遊政策,並彼此呼應。
2001 年農委會推動「休閒農漁園區計畫」,策訂往後 四年為一期的休閒農業輔導模式。
2002 年 交 通 部 觀 光 局 發 布「 民 宿 管 理 辦 法 」,休 閒 農 業 發 展 空 間 因 此 更 為 擴 大 。
2004 年迄今
休閒農業 發展期
休閒農場於前階段發展到近千家的高峰,所以這時期 的政策目標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在乎質的提升。
「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在 2004、2006、2009、2011、
2013、2018 年先後修訂,修訂內容目地在提升服務品 質,並促進穩定發展。
休閒農場評選與休閒農業區評鑑等措施開始執行。
規劃休閒農業品質認證方法,促進休閒農業永續發展。
2010 年公布「農村再生條例」建構休閒農業發展與農 村旅遊基礎。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7;段兆麟,2019,本研究製表
黃光政(2001)認為,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未必全由政府主導發動,但在發展 過程中是否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大眾的肯定,都是重要的成功關鍵要素。以臺灣 各種不同樣式之休閒農業的發展實例,除農戶自發創意而自行率先辦理之外,從發 起的角度來看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可以下列主要模式:
(一)政府自行發起模式:1965 年由林務局開始辦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模式,讓 社會大眾前往享受山林遊樂之趣。
(二)政府發起民間配合模式:於 1976 年開辦的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創辦模式,
是由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所倡導、籌畫與推展,並獲彰化縣田尾鄉公所和當地 農民的響應配合。
(三)民間自行發起模式:於1978 年苗栗縣大湖鄉草莓觀光區成形模式,時逢草 莓成熟季節,遊客路過,臨時性的下車,向農民就地採買,既可嘗鮮又能便 宜採購;形成蜂潮,引發週邊農民效仿,旅遊業亦跟著開創此類的主題行程,
引起媒體的報導而創新了農業新的商機。
(四)農會與政府合作發起模式:以1979 年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模式為代表,由 台北市農會推動,獲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現為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政 策支持,凝聚共識共同倡導休閒農業;1980 年,與轄下各區農會合作,召 集農民,創辦各式觀光農園,大力推動,之後廣受學界、政府農政單位及社 會大眾的重視。
(五)農會自行發起模式:1991 年 9 月台北市農會創辦市民農業講座,將農業與 市民生活相融合,吸引市民踴躍報名繳費參加,廣受媒體的重視報導,亦獲 得各級政府肯定。
三、 臺北市休閒農業之發展
台北市農會於1979 年邀請臺北市政府與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舉辦「臺北市農 業經營與發展研討會」,決議臺北市的農業應朝休閒農業發展,此乃臺北市休閒農
業發展濫觴(台北市農會,2014)。之後,台北市農會即結合轄下各區農會開始推 動農業轉型,並於1980 年成立木柵觀光茶園,位於木柵指南路三段沿線的木柵觀 光茶園,是臺灣第一個設立的觀光農園;在這之後,各式觀光農園、市民農園紛紛 成立。(台北市農會官方網站,2020)
所輔導成立經營休閒農業的農園主要分佈在木柵、士林、北投、內湖、南港等 地區。依其農作與活動可分為幾大類,有品茗為主、季節蔬菜與水果採栽、庭園園 藝造景、花卉觀賞等,這些不同型態的觀光農園,除了讓都市居民能享受休閒、採 果、賞花的農家生活樂趣,同時讓都市農業,彰顯休閒農業所具有的遊憩、教育、
經濟、社會、環保、文化及保健等多項功能。
以行政區域分別來說,北投以陽明山竹子湖的海芋、繡球花園得名,其他如柑 橘、花卉、仙人掌園等也不少。士林區多柑橘採果、花卉觀賞,也有草莓與平地水 蜜桃園等。內湖區向來以觀光草莓園最為出名,蔬菜採果等園區也有少許。南港區 及文山區的山區,則有許多觀光茶園提供都市居民品茗、賞景的好去處。
1998 年 9 月 30 日教育部公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1 年後開始實施,並伴 隨著九年一貫教育鄉土教學、戶外教學的導入(林瑞榮,2012),這是繼觀光農園 及市民農園之後,農業轉型加值的新轉機;為了讓臺北市休閒農業能因應此項政策 導入,「休閒農場聯合輔導工作小組」在 2002 年由臺北市政府與台北市農會共同 成立,輔導具發展潛力的農園,進而轉型為合於法令規定的休閒農場,成為中、小 學的鄉土與戶外教學園地;利用體驗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能在過程中,認識鄉土文 化、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寓教於樂。
再則,為了讓這些休閒農業體驗活動能符合學校戶外教學的教育原則,得以順 利開拓休閒農業在此領域的學生客源,於是著手進行體驗活動教案編撰,且從2004 年起發行了臺北市休閒農業戶外教學手冊及教學簡介光碟等;2005 年辦理戶外教 學的教案評比;2008 年更邀請學者專家,依據不同休閒農業場域的資源與特色,
研擬教案,同時架構臺北市休閒農業戶外教學網站,完整蒐集相關資訊。
2006 年起,取得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專案計畫支持,降低學童自付的活動 材料費,藉以讓更多的臺北市國小師生到訪休閒農場,實施戶外教學,2015 年開 始,積極輔導導入食農教育,落實食農教育從產地到餐桌的觀念,以奠定食農教育 推廣的基石;除此之外,結合傳統農村文化與休閒農業,以創新休閒農業體驗、提 昇本市休閒農業服務品質,亦是目前臺北市休閒農業刻正努力發展的新面向。
以各式休閒農業場域角度來看,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可分為下列幾個面向:
(一)觀光茶園:臺北市觀光茶園分布在南港與文山兩區域,南港區原為包種茶的 發源地,而文山貓空地區則以鐵觀音為主,兩項茶品各具風味,亦都有其擁 戴者,是臺北市的特色茶。
木柵觀光茶園的發展,在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史上,被喻稱為「指南里模 式」,因其除了是臺北市第一個以觀光型態經營的茶園外,在臺灣地區亦是 最早成立的觀光茶園;而至今日,貓空休閒農業區能因此獲得公告劃設。來 到這裡,有茶園景色可賞、特色茶餐可用、芳香茗品可嘗,產茶季節更可體 驗採茶與製茶。南港區的觀光茶園主要分布於舊庄街後段山區,海拔高度與 雨量符合茶葉種植所需條件;所產包種茶多為自產自銷,香氣清揚,茶湯蜜 綠鮮豔,廣受歡迎。
貓空觀光茶園成立之初,大批訪客聞香而來,新形態的休閒活動,除了 形成品茗風潮,也增加農民收入。此種經營型態,吸引了許多農民投入休閒 農業經營,成功找出臺北市都市農業生存發展的新方向。
(二)觀光果園:臺北市的觀光果園主要分佈在北投、士林、內湖、信義等山坡。
又名草山柑的陽明山所產桶柑,皮薄汁多風味強烈,是陽明山昔日特產,
每年年底至隔年 3 月果熟可採;而北投區的觀光柑橘園更是緊接著文山區 成立觀光茶園後,成立臺北市最早的觀光果園。這些果園主要提供採果,近 年來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北投區農會的努力輔導下,每年 2 月的桶 柑季活動也越來越著名。
臺北的草莓園,主要分佈在內湖區的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大湖街及安泰 街等處,士林區陽明山平等里也有少數栽植,每年的12 月至 5 月為開放期。
臺北市有些許少見的平地水蜜桃,是品種改良後的成果,分布於士林、
內湖等郊山地區;相較於多數產於高海拔山區的水蜜桃需要低溫環境,臺北 市的平地水蜜桃則較能適應溫暖的氣候,比其他水蜜桃產區如拉拉山、武陵 農場等高山水蜜桃得要 7 月才得收成,提早到 5 月即可上市。成熟後只有 短短2 週的時間可以提供遊客採收,卻也是臺北市民搶鮮體驗的好選擇。
在北投、士林、內湖等靠山地區,有許多柚子園提供觀光休閒,除了最 為人知的文旦之外,風味迥異的紅柚、白柚、泰國柚、西施蜜柚等,從白露 前後成熟,一直到12 月都有不同品種柚子可供採果嘗鮮。
(三)觀光花圃:北投區、士林區山上有許多觀光花圃;在士林區的菁山里與平等 里一帶以苗栽培養為主,諸如楓香科、槭樹科、松科、杉木、柏樹和杜鵑花 等;北投區陽明山竹子湖,則有海芋、繡球花聞名在外;而在陽明山國家公 園內則可尋覓到少見的仙人掌園與小型草花及較大型的觀賞花木本的園區。
早期這些花圃多專為從事生產,是故多以批發價販售,價格相對一般等 通路便宜許多,遊客來到這些花圃,除了可以賞花覽景外,部分園主也可接 待團體,運用草花進行教學體驗活動。除此之外,少數花圃結合農園地形、
園內花木與流水等自然與環境景觀,規劃園內部份區域,供作遊客休憩所用。
遊客得以在此悠閒的對花木品頭論足一番,也可向園主討教賞花與栽培的 訣竅,賞景之餘累了還可啜口芳茗,極目遠望養心;小朋友則能在寬廣的草 坪上安全的盡情玩耍。
(四)市民農園:台北市農會於 1989 年起積極規劃推動市民農園,希望將農業、
休閒、教育功能相結合,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親自耕種,像是農耕公園,
都市人攜家帶眷,在此活動筋骨,體驗農家生活,並可教育年輕一代認識農 業。1990 年北投區設立第一市民農園開始,目前台北市農會與臺北市各區
農會轄下共同輔導市民農園共有17 處,包括:北投區農會 3 處、士林區農 會8 處、內湖區農會、松山區農會、大安區農會各 1 處及木柵區農會 3 處,
實習耕種的市民不只是與其耕種的土地、作物有深厚的感情,也與其他實習 耕種者及農園主之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儼然是一個個穩固的田園城市俱 樂部,也能滿足市民朋友追求自然、養生、健康且安全無虞的蔬菜的需求。
(五)建國假日花市:1982 年 12 月 18 日開辦,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輔導台 北市農會辦理(台北市農會,2014;台北市農會官方網站,2020)。其目的 在增加了花農朋友的收益,也同時提供臺北市民休閒賞花遊憩及買花消費 的好場所。
北至仁愛路,南到信義路的建國南路高架橋下,長度約500 公尺面積約 2,500 坪的停車場的空間,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的上午 9 點到下午 6 點,兩 百多位花農齊心齊力將此營造成與市民朋友共享的花卉園地。除周六日外,
春節前也延長營業時間至除夕,讓家戶得有春花妝點過年氣氛;花市內的農 業櫥窗,也會安排特展或免費花卉種植體驗活動。
建國假日花市所在四通八達,十分適合都市居民於周末假日到訪。此處 除了有各式各樣的花草盆栽、切花苗木,到花卉栽培所需的種子、肥料、園 藝資材一應俱全;此外,也有幾攤臺北市特色茶葉販售,讓駐足的遊客,能 舒暢品茗。自 2013 年捷運信義線通車後,每週到訪人次成長至五萬以上,
成為臺北市民假日休憩賞花的好去處,是為休閒農業經營的不同型態。
建國假日花市開辦的出發點,是為了協助臺北市花農建立產地直銷的 通路,使其直接獲益,同時對臺北市農業的續存與休閒農業模式的發展有正 面的助益;這些年來,建國假日花市的實績,彰顯了農業與生活密切結合的 成效,也應證了農業具有妝扮都會叢林中的綠色價值。
(六)休閒農場:2002 年台北市農會與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籌組休閒農場輔導小組,
2003 年 7 月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正式取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正式發給的休
閒農場許可登記證成為臺北市第一家休閒農場,更在2016 年 6 月 28 日取 得了臺北市第一張的合法民宿登記證,是臺北市至今唯一合法的民宿。截至 民國 2020 年 1 月份止,臺北市已有 11 處休閒農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 業易遊網,2020),其中 7 處家是由台北市農會及區農會共同輔導成立的。
這些休閒農場的資源及特色不但已是臺北市各公、私立國小等教育單位安 排戶外教學的食農教育基地,更是臺北市民享受假日休閒農趣的好去處。
(七)臺北花博農民市集:自2012 年起於臺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農會經營,地點 就在花博公園的長廊廣場,從臺北捷運信義淡水線圓山站1 號出口步行 1 分 鐘即可到達,交通便利且腹地寬廣,結合了周圍臨近許多臺北市著名觀光景 點,形成國際級旅遊觀光圈,吸引許多國內外遊客到訪。
總攤位數約 120 個,除了每週都有來自全國不同縣市的農友所擺設的
「產地直銷」攤位,提供遊客與市民採購安全健康的農特產品外,保留其中 一部分供作辦理季節性的農特產展售會;因此,在不同的時節來此,都有來 自全國各產地的當令蔬果與農特產品,提供市民朋友與遊客品鑑,得以一次 蒐羅不同產區的新鮮蔬果,同時也能直接協助國內各地區農友增加獲益。
臺北市政府透過台北市農會與全國各級農會合作,參與展售的農友均 由各地方政府或地區農會輔導推薦,而所展售的農特產品,除了必須是參展 農民自家生產的新鮮蔬果或加工品外,更需具備「有機農產品標章」、「CAS 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及「臺灣農產生產溯源QR Code」
三章一Q其中之一,以保障消費者來此消費的必定是「新鮮、安全、健康」
的安心食材;依據台北市農會提供資料顯示,2018 年僅在每週星期六日營 業的花博農民市集遊客總數約有1,400,000 人,其中國際遊客約有 13,000 人,
整體直接消費金額約達160,000,000 元。
除此之外,台北市農會也積極將臺北花博農民市集推向國際,希望成為 國際旅客到訪臺北的必訪場所,藉此建立國際化的農民市集,提升臺灣農業
發展與農產品之國際知名度。
(八)休閒農業區:在臺北市政府、白石湖社區農民、多位專家學者、內湖區農會 及台北市農會的共同努力,歷經8 年的奮鬥爭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終於在 2016 年 12 月 27 日公告正式劃定了臺北市第一個休閒農業區:位在內湖的
「白石湖休閒農業區」,立下了臺北市的休閒農業發展新的里程碑(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2016)。2018 年 4 月 17 日木柵的茶區也正式劃定成為臺北市 文山區貓空休閒農業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8);而在 2019 年 2 月 11 日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劃定臺北市第三處休閒農業區-竹子湖休閒農業 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9);目前,另有平等里菁山社區也開始著手進 行規劃中。
歸結上列各式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時期整理歷程表如下:
表2-3 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歷程表 西元年 大事記
1979 年 臺北市農業經營與發展研討會
1980 年 木柵觀光茶園開辦,其後北投桶柑園等各種觀光果園陸續成立
1982 年 建國假日花市開辦
1990 年 市民農園正式開式設立
1991 年 開辦臺北市民農業講座
2003 年 臺北市第一家休閒農場: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成立
2012 年 臺北花博農民市集開辦
2016 年 臺北市第一處休閒農業區:白石湖休閒農業區公告劃定
展望未來,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方向,除了持續輔導臺北市農民轉型經 營休閒農業之外,更希望農民具有現代化經營的實力,再結合農村社區總體 營造以求共同發展,凝聚農村社區居民向心力,除了持續農事生產,提供給 農業 2 級農特產品以增加營收外,亦能運用環境景觀的綠化、美化與藝術 化,將生產、環境、自然、藝術與生態搭配結合,使得農村社區,發揮休閒 遊憩、人文教育、社會和諧、環保生態、食農教育及休養保健等多元功能;
拓展都市休閒農業的廣度及挖掘都市農業價值的深度,讓都市居民可觸及 在地文化,與地區產業經濟共榮。帶領臺北市農業順利地從落寞的生產功能 羽化成著重生活體驗與關懷生態的高收益休閒農業型態,藉此走出臺北農 業因都會化後所面臨的發展困境。
四、 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之困境
(一)外部的威脅(Threats)
學者陳昭郎等人(陳昭郎、李謀監、段兆麟,1999;沈芝貝,2008)曾 分析休閒農業的外部威脅有 1.休閒農業與一般觀光旅遊產業分食旅遊消費 市場,競爭者眾多,亦即休閒旅遊替代性威脅。2.休閒農業相關法令尚未確 立或不夠嚴謹,使得產業經營隱含很大的不確定性。3.因為農產品的季節特 性,使得淡、旺季遊客人數差距相當大,以至於設施場域規劃及經營管理上 困難重重。4.多數遊客對休閒農業認知不足,無法於市場上具有明確的定位。
5.有些遊客缺乏動、植物與生態的保育觀念,徒增休閒農業經營與環境生態 保育之矛盾。
吾人從文獻探討後發現,臺北市為全臺都市發展最快速也是首屈一指的 城市,但鮮少學者專注於臺北市休閒農業的相關研究,於是基於上述學者的 發現,觀察分析臺北市休閒農業存在的外部同業威脅除了一般觀光旅遊產 業外,與臺北市有潛在競爭之縣市如宜蘭縣、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及
新竹縣市等區域,就有休閒農場116 場、休閒農業區 34 處(行政院農業委 員會農業易遊網,2020)其分佈如下圖所示
圖2-2 臺北市周圍休閒農場(區)分佈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易遊網,本研究製圖
以下就以與臺北市有潛在競爭之縣市內,選擇幾處休閒農場分析其對於 臺北市休閒農業所產生的威脅探討之。
先以休閒農場(區)最多的宜蘭縣來看,其境內就有53 處休閒農場,
16 處休閒農業區,自從 2006 年 6 月 16 日北宜高速公路開通以來,過去南 港到蘇澳的 2 小時車程,縮減到只要 30 分至 40 分鐘,過去的二日遊到現 今的半日或一天的短程遊憩,臺北宜蘭的共同生活圈儼然成型,對臺北市休 閒農業的經營與發展都產生相當大的衝擊與競爭壓力。
1. 就以宜蘭縣最知名的頭城休閒農場(頭城休閒農場官方網站,2020)來 看,距離臺北市約60 公里,從臺北市大安區出發,只需 1 小時就可以到 達,反觀遊客若從相同的地點選擇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雖然距離只剩 下 20 公里,而行車時間則需要 50 分鐘,若加上市區塞車狀況,就有相 當多的遊客因此寧願選擇到訪較遠但行車時間差距不大的頭城休閒場。
而頭城休閒農場的優勢還不只於此,相較於臺北市休閒農業的威脅
歸納如以下幾點 1.其面積多達 100 餘公頃,園區內步道規完善,並有住 宿設施。2.交通便捷,有寬廣的大型遊覽車停車場。3.充足的人力資源,
能有效管理與分工。4.幅員廣闊,目標客群分佈廣大,有相當大的集客效 應,尤其在2006 年雪山隧開通之後大批來自大臺北地區的遊客就趁著週 休假日,或一日往返或二日留宿,前往頭城休閒農場遊憩,對臺北市休閒 農業產生相當大的競爭威脅。5.園區內雖大部份皆為山坡地,有三條溪流 貫穿其中,最高處的景觀平台,除可眺望農場全景風貌,更可俯瞰蘭陽八 景之一-龜山島,有山有海的景致,不論是仁者樂山或智者樂水,都得以 滿足。6.農場四季都有農作生產或景觀如:1-3 月柑橘、3-4 月櫻花、4-5 月桂竹、5-6 月桃與李、6-8 月蓮霧、9 月文旦、10-12 金棗等,除此之外,
全年皆有蔬菜,還有水稻文化區,讓團體遊客能在不同的時節體驗到水 稻從插秧、收割、曬穀到脫殼等階段的工作,相較之下,臺北市各休閒農 業場域由於面積小,農作生產就很難有如此完整一年四季不同的規劃。7.
農場內設施多樣化,且能彈性運用,除可供DIY 活動進行亦可辦理大型 集會。8.餐食提供亦為多樣化,團體遊客有團餐或是自助式餐點可選,園 內更從早上9 點開始到下午 5 點提供綠豆湯、芋頭米粉、甜湯圓、QQ 芋 頭、切仔麵、刨冰..等多種依季節更換的自助式傳統小吃,讓散客入園後 隨時享用。
2. 又如位於新北市的準休閒農場(準休閒農場官方網站,2020),其園區佔 地約 4.5 公頃,以生態發展為主軸,地址在新北市五股區新五路二段 70 號,距離臺北市中心大安區約15 公里,若從臺北市中心出發車行時間經 高速公路僅約需30 分,而從臺北市中心同一地點出發至福田園教育休閒 農場所需時間則需50 分鐘左右,除自行開車前往之外,準休閒農場還有 總共約20 線的公車到站後步行約 5 分鐘即可到達,甚至,臺北捷運與機 場捷運出站後都可轉乘公車,其交通之便利性讓臺北市所有休閒農場難
望其項背。
分析準休閒農場其他對於臺北市休閒農場產生的威脅如 1.有專任的 導覽員引導主題式校外教學課程,而本研究之臺北市休閒農場僅福田園 教育休閒農場有培養場內專任之導覽人員外,其他幾處都由場長或工作 人員兼任,對於接待大群團客同時入場時常捉襟見肘,影響服務品質。2.
硬體設施完善,有生態館、蝴蝶館、香草溫室、螢火蟲復育室等。並擁有 蘭花生態區、生態池、小溪等濕地生態區,收集數百種水生、陸生原生種 植物,生態系統完整,多樣性生物展示對於學校戶外教學這廣大客群有 相當大的吸引力,而3,000 坪的草地,更在臺北市內或近郊都難得一見。
3.準休閒農場之成立乃由知名企業所投資成立,相較本研究之臺北市休閒 農場皆由園主由農業生產轉型,園區內規劃與各項設施以延續其舊有之 生產模式所用加以修改或修繕,未臻完善。
3. 續看桃園市新屋區的九斗休閒農場(九斗休閒農場官方網站,2002)為 例,其地址在桃園市新屋區五谷路205 號,距離臺北市中心大安區約 55 公里,行車時間約50 分,比較從臺北市中心同一地點出發至福田園教育 休閒農場所需時間亦為50 分鐘左右,相去無幾;是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 的威脅。
除了交通因素外,九斗休閒農場對於臺北市休閒農業的優勢還可歸 納出以下幾點:1.面積達 15 公頃,範圍內除有廣闊的草地、樹林、溜池 可供民眾休憩、露營外,並另設有土窯區、親水遊憩區、烤肉區等,提供 更多元化之活動,以吸納不同的客群。2.交通便捷,大型遊覽車停靠無虞,
腹地廣大同時可接納3,000 人。3.農場作物主要生產有機蔬菜,並以有機 養生、休閒養生、道家養生為農場主軸,除專責生產的有機蔬菜園區近 5,500 坪外,另有觀光蔬菜園區約 2,200 坪,位於休閒農場之中央偏西側。
遊客可藉本區提供蔬菜栽植園區,結合附近教育展示(售)區之栽植過程
研習,以便對蔬菜有更完整之了解,符合現代人對於健康安全蔬菜的要 求;另有660 坪的果園區,種植季節性水果,可供遊客採摘,享受甜美之 水果。4.大型解說教室備有舞台、音響、投影機,可供開會、尾牙、春酒 及教育訓練。可吸引與休閒農業客群完全不同的公司或團體遊客。
4. 再舉新竹綠世界休閒農場(綠世界休閒農場官方網站,2002)為例,原名 為綠世界生態農場,位於新竹縣北埔鄉7 鄰 20 號,距離臺北市中心大安 區約 80 公里,行車時間約 80 分,相對於從臺北市中心同一地點出發至 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所需時間50 分鐘左右較久些,園區設有從新竹客運 綠世界站出發到園區的免費接駁車;從2012 年開始,臺灣好行「獅山線」
觀光巴士開始營運,連結了高鐵、台鐵、到綠世界;園區備有大型停車場,
可供遊覽車及自用小客車停放,這些交通連結相較於臺北市休閒農業都 具有相當的競爭力。
佔地面積約70 公頃,園區內除天鵝湖、大探奇區、水生植物、鳥類 生態、蝴蝶生態、生物多樣性探索等六種主題公園外,還規劃出金剛鸚鵡 區、可愛動物區、景觀廁所、美食天地、動物劇場、綠野廣場、亞馬遜森 林區、客家古厝等47 個景觀區;這些主題其目標客群為親子家庭或學校 戶外教學,而對於年輕族群,亦有吸引力。
依據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2018)第 17 條第 1 項「設置休閒農場 之農業用地占全場總面積不得低於百分之九十」及第25 條規定休閒農場 總面積未超過二百公頃者其休閒農業設施需符合「不得超過休閒農場內 農業用地面積百分之十五,並以二公頃為限」,再觀察綠世界休閒農場,
有這麼多樣化的生態設施且能夠合法申請休閒農場通過認證,而經營主 軸明顯非為農業,這表示休閒農業之經營,在傳統認知上,以販售農業產 物或延伸活動為休閒農場之主商品外,不靠農業生產生收穫銷售維生,
而尋找其他生存獲利的可能空間,也可作為休閒農場生存之道,足為臺
北市輔導休閒農業時,協助各休閒農業主設定農場主軸所參考,故本研 究仍取其為觀察對照之休閒農場之例。
綠世界休閒農場對於臺北市休閒農業的優勢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設 有可容納 300 人的國際會議中心,可吸引大型企業或公司辦理團體活動 與會議。2.園區生態教育的主軸設定明確,且配合硬體設施完整,提昇遊 客體驗品質。3.園區內活動選擇多樣化,相關教案等規劃完善,加上服務 人員充足,亦非臺北市休閒農場可比擬。4.可使用國民旅遊卡,可吸引公 務人員客群旅遊消費。
綜合上述歸納臺北市周遭休閒農業同業對於臺北市休閒農業的威脅可 如以下幾點:1.交通:上述幾處休閒農場大型遊覽車均可到達,反觀臺北市 各休閒農場中,僅有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可有大型遊覽車到達,其餘休閒農 場皆只能以中型遊覽車通行至園區附近,遊客下車後再步行進入。2.園區設 定主題明確可對應主要客群,或具多樣性已滿足不同客群需求。3.季節性農 作生產豐富,或有不同季節性生態、花卉等景觀代替,可交替廣宣,有利於 全年性經營。4.園區廣闊,景觀豐富,讓遊客在園區內活動之餘,不至於無 所適從,可充分享受休閒農場所提供的環境與設施。5.企業化經營而非多數 臺北市休閒農場的家族式經營,且各類服務人員充足,大大提昇遊客體驗滿 意度。
(二)內部的劣勢(Weaknesses):
以學者陳昭郎等(陳昭郎、李謀監、段兆麟,1999;沈芝貝,2008),
多年前對於臺灣休閒農業內部的劣勢(Weaknesses)分析的結果,及劉清榕 等人所提說明之臺北市因休閒農業場域多位於交通不便之市郊山區,加上 從農人口老化、休閒農業主經營管理能力不足、生產經濟規模較小,以及地 方自治相關法令限縮且執行相對嚴格(劉清榕、李青松,1996;鄭正勇、陳 右人,1996;黃光政,2013),綜合分析探討本研究範圍之臺北市休閒農場
存在的內部劣勢,研究者發現仍存在以下幾劣勢:1.經營者以農業生產轉型 者居多,缺乏商業或服務業之經營理念及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2.多為家族 式經營管理,每個人都身負多重角色與任務,且無暇或無能力接受有系統的 專業教育訓練,導致欠缺服務業所需的專業服務態度與顧客應對方法。3.專 業解說能力或人力普遍不足。4.缺乏專責之行銷宣導人力或管道,致使知名 度不足。5.休閒農場同業間缺乏組織共同運作,缺乏橫向聯繫與協調之管道。
6.營運資金匱乏加上耕作面積或種類較少,是故所延伸的休閒農業體驗服務 種類受限,且容易因為季節農作物生產影響,導至淡旺季遊客人數落差大,
缺乏競爭力。7.依據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臺北市土地使用分 區管制自治條例,2011)規定,休閒農業設施建蔽率為 10%,且樓高不得超 過10.5 公尺,面積不得超過 165 平方公尺,且不得位於平均坡度 30%以上 之地區,限縮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
(三)因應作為:
然而臺北市休閒農業在產官學界及農民組織團體的協力輔導之下,就以 台北市農會提供之 104 年至 108 年所執行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臺北市政 府產業發展局休閒農業相關輔導計畫為例,為對抗外部威脅或補足上述劣 勢所開辦的專業訓練課程及因應作為如下:
1. 營運策略方面:休閒農業營運策略規劃、休閒農業發展之方向與趨勢、休 閒農業的消費者行為、休閒農業創新經營分享與交流、休閒農園景觀應 用規劃與管理、休閒農業品牌經營、休閒農園景觀管理輔導案例分享、休 閒農業輔導案例分享、成功休閒農業活動企劃等。
2. 行銷技能:臉書行銷實務、掌握 LINE@行動商務,創造無限商機、網路 文章撰寫要領、google 的免費行銷方法、手機也能拍出好照片、認識網路 搜尋SEO、手機短片拍攝技巧、Instagram 視覺化內容行銷、Instagram 行 銷實務操作、穆斯林旅遊市場分析、穆斯林文化簡介及認證申請說明、活
動規劃設計要領、活動效益與資源運用、提高網路能見度等。
3. 農業文創觀念之導入:文創的十二堂課、農業文創的第一堂課、休閒農業 的經營與新產業模式的建立(卓也小屋經驗分享)、義築做甚麼、臺灣農 村文創見聞、休閒農業旅遊與文創、為產品說故事等。
4. 食農教育觀念之導入:食農教育理念與內涵、認識食農教育與日本食農 教育分享、食農玩什麼、食農教育體驗活動設計、食農教育體驗活動實 作、食農教育活動設計經驗分享、食農教育教學活動規劃、食農教育教學 活動設計實務、在地食農教育創新、創新食農教育活動體驗、竹教大學生 的實戰體驗、植物素材創新運用、日本木之花家族經營食農教育經驗分 享、休閒農場食農教育:校外教學導向、休閒農場食農教育場域設計、農 場食農活動設計與討論、休閒農園食農實地演練與討論等。
5. 休閒農業導覽訓練:休閒農場導覽與體驗活動之解說示範與演練、休閒 農業導覽解說與環境心理學之應用等。
6. 休閒農業服務品質提昇:休閒農業服務品質要素、休閒農業服務品質案 例分享、食農體驗活動實地演練與服務品質研析等。
7. 策略聯盟之組織:為了彌補臺北市休閒農業經營者幾乎都是小農經營的 型態,而無法與大型企業經營抗衡的劣勢,在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及 相關農民組織等輔導團隊共同協助下,整合了臺北市 3 個休閒農業區、
休閒農場與南港、士林地區休閒農業相關業者,於2019 年 12 月 11 日共 同組成「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建立臺北市休閒農業統一窗口,期 待以分工合作與產業串聯合作的方式,增加對國內遊客服務深度,並擴 大服務範圍,以迎接日益需求的休閒產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