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首先確認研究動機與目的,再藉由文獻探討與分析來建立研究架構,接 著設計問卷進行資料蒐集,調查分析遊客旅遊動機、知覺價值、遊客重遊意願,之 後運用迴歸分析及差異性分析,來了解影響遊客對於重遊意願之各種因素,並據以 提出資料分析之結論與建議。

本文共分五章,依據研究流程分章論述;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對象及研究流程;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回顧休閒農業與休 閒農業發展歷程的文獻,探討臺北市休閒農業存在的威脅與劣勢,再開始著手蒐集 本研究對象休閒農場的基本資料,接著找尋適合本研究所用之各項指標,以利下一 章節續論;第三章為研究設計,以相關理論為基礎,建立研究架構,並研擬相關問 卷設計,以合適的方法發放及回收問卷;再則運用個案探討,以分析本研究範圍之 休閒農場,整理其優劣勢,供做問卷調查後,搭配用以研擬臺北市休閒農業輔導方 針;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從回收的問卷中分析遊客樣本特性、旅遊動機與知覺價值、

再比對旅遊動機、知覺價值與重遊意願之間的差異,最後分析探討各項因子間的是 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與強度;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先彙整本研究成果與結論,

接著提出本研究對於臺北市休閒農業輔導的建議,最後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並提出 與後續建議研究的方向。有關詳細研究流程,茲整理如下圖

研究背景與動機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

資料統計與分析

圖1-4 研究流程圖 問卷施測與回收

預試問卷與修正

提出結論與建議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

一、 休閒的定義

休閒(Leisure)的定義可從中英兩方文字推敲來看,先以中文的角度來說,漢 朝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休」:息止也,从人依木;而「閒」:隟也,从門从月。

休閒兩字合解為人短暫停止其工作勞動,以求身心放鬆與恢復。

而從西方最為人所推崇的亞里斯多德對於休閒的說法「A condition or a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necessity to labor」是一種免於必要勞動的狀況或狀態;兩者論述重 點有些微不同,但其精神是一致的(顏建賢、周玉娥,2019)。

隨著時代的變遷,休閒從一開始的古典希臘哲學之後,許多學者對於休閒都曾 試圖加以論述,心理學者認為休閒是個人的一種行為方式,社會學者認為休閒是在 社會的培育與鼓舞下所產生,而哲學家則認為休閒起始於人類的價值觀(陳昭郎、

陳永杰,2019)。

整合許多學者、專家論述,發現許多文獻都從時間、活動及心理等三方面來探 討休閒定義:

(一)時間方面:強調時間的可支配性,真正的休閒,是排除工作、生活所需的時 間之後,人們自己可以運用的時間(Murphy, 1974)。

(二)活動方面:休閒是一種活動,排除人們因工作、家庭及社會義務等所執行的 任務或活動,依其自由意志,所從事可以充實自我或表現自我的活動

(Dumazedier, 1967)。

(三)心理方面:亞里斯多德等古典理論學者認為休閒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是為 一種心理自由的狀態,為求心靈的沉澱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故而休閒可說是一種人類的天性,是人們為了獲得心靈的滿足或自我充實,在 自己選擇的時間內,依其自由意志所從事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無關義務或責任,且

非必然是具體的行動而可以僅是存在於心理的活動狀態。

第二節 休閒農業 一、 休閒農業的定義

臺灣「休閒農業」乙辭最早出現於1989 年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主辦的「發 展休閒農業研討會」中;期間卞六安主張休閒農業可提供〝眾樂樂〞的功能,以滿 足社會大眾遊憩育樂之需(卞六安,1989);江榮吉從農場經營管理的角度說明「為 觀光或娛樂而經營的農場業務就是休閒農業」(江榮吉,1989)。會後並將「休閒農 業」定義為︰運用農村傳統設備及閒置空間、農業生產的場所、農特產品、農業經 營活動、農村生態與自然環境及鄉村人文資源,經過整合、規劃、設計與包裝,創 新農業體驗及其休閒遊憩功能,提供國人農業及農村之近距離體驗,強化旅憩品質 並增加農民收益,促進農村發展(鄭健雄,1999)。休閒農業是運用獨特的農業環 境與多樣化生產,並整合鄉土農村文化與美麗的田園景觀等種種資源,提供遊客遊 憩時時放鬆身心,享受田野的水秀山明風光,體驗農家生活日常的樂趣,以達到休 閒遊憩目的一種事業(劉健哲,1999)。休閒農業正式被列入國家重要農業發展政 策,是在於行政院農委會於2000 年新修訂通過的《農業發展條例》所定義的「休 閒農業」︰「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 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 之農業經營」(農業發展條例,2000)。

陳昭郎(2006)認為,遊客造訪休閒農漁園場(區)體驗休閒農漁業活動時,

經由親身參與體驗的過程,從而觀察、認識萬物生長歷程,省思生命的意義,學習 尊重生命的價值,目睹生命成長與享受生命的喜悅。並將以「生命」為核心的友善 環境、尊重自然觀念的第四「生」,加進過去所主張農業「生產」、農民「生活」,

與農村「生態」,透過三生一體的理念,將休閒農業概念擴展成具有生活、生產、

生態、生命一體主張的四生產業。

二、 休閒農業之發展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續)

表2-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階段(續)

2012 年行政院推動「黃金十年國家 願景」。

將穆斯林市場列為重點 推廣行銷新標的,並輔導 穆斯林友善餐飲認證。

導入環境教育與校外教 學;開始輔導成立田媽媽 農村料理班。

促進休閒農業國際化與 推動農業加值政策。

2017 年農村再生 2.0 啟動。

緊密結合農村社區發展 與休閒農業相成並進。

允許休閒農場正式設立 田媽媽班。

發展智慧農遊,促進休閒 農漁業商品及服務多元 化,延伸農業附加價值。

2018 年修正「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 法」。

取消休閒農場 5 年換證規 定,排除產業發展障礙。

資料來源:陳昭郎,2008;陳昭郎、陳永杰,2019,本研究製表

段兆麟(2007),依照休閒農場發展歷程的特徵,以生命週期的階段觀點將臺 灣的休閒農業分為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等3 個時期,如下圖 2-1 所示。

圖2-1 臺灣休閒農業生命週期階段圖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7

從創立第一家休閒農場開始為萌芽期,此時期約經歷16 年。成長期 23 年間,

觀察休閒農業經歷探索、倡導、茁壯等三個階段的產業變遷,又可分為前段、中段、

後段。最後是發展期從民國93 年迄今,進入新里程。其各階段說明可歸納成下表 萌 芽 期

後段 前 段 中 段

成 長 期 發展期

4

1102

33

141

61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54 69 78 89 92 93

民國(年)

表2-2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

表2-2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續)

「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在 2004、2006、2009、2011、

2013、2018 年先後修訂,修訂內容目地在提升服務品 質,並促進穩定發展。

休閒農場評選與休閒農業區評鑑等措施開始執行。

規劃休閒農業品質認證方法,促進休閒農業永續發展。

2010 年公布「農村再生條例」建構休閒農業發展與農 村旅遊基礎。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7;段兆麟,2019,本研究製表

黃光政(2001)認為,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未必全由政府主導發動,但在發展 過程中是否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大眾的肯定,都是重要的成功關鍵要素。以臺灣 各種不同樣式之休閒農業的發展實例,除農戶自發創意而自行率先辦理之外,從發 起的角度來看臺灣休閒農業發展,可以下列主要模式:

(一)政府自行發起模式:1965 年由林務局開始辦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模式,讓 社會大眾前往享受山林遊樂之趣。

(二)政府發起民間配合模式:於 1976 年開辦的彰化縣田尾公路花園創辦模式,

是由當時的臺灣省政府所倡導、籌畫與推展,並獲彰化縣田尾鄉公所和當地 農民的響應配合。

(三)民間自行發起模式:於1978 年苗栗縣大湖鄉草莓觀光區成形模式,時逢草 莓成熟季節,遊客路過,臨時性的下車,向農民就地採買,既可嘗鮮又能便 宜採購;形成蜂潮,引發週邊農民效仿,旅遊業亦跟著開創此類的主題行程,

引起媒體的報導而創新了農業新的商機。

(四)農會與政府合作發起模式:以1979 年臺北市休閒農業發展模式為代表,由 台北市農會推動,獲得臺北市政府建設局(現為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政 策支持,凝聚共識共同倡導休閒農業;1980 年,與轄下各區農會合作,召 集農民,創辦各式觀光農園,大力推動,之後廣受學界、政府農政單位及社 會大眾的重視。

(五)農會自行發起模式:1991 年 9 月台北市農會創辦市民農業講座,將農業與 市民生活相融合,吸引市民踴躍報名繳費參加,廣受媒體的重視報導,亦獲 得各級政府肯定。

三、 臺北市休閒農業之發展

台北市農會於1979 年邀請臺北市政府與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舉辦「臺北市農 業經營與發展研討會」,決議臺北市的農業應朝休閒農業發展,此乃臺北市休閒農

業發展濫觴(台北市農會,2014)。之後,台北市農會即結合轄下各區農會開始推 動農業轉型,並於1980 年成立木柵觀光茶園,位於木柵指南路三段沿線的木柵觀 光茶園,是臺灣第一個設立的觀光農園;在這之後,各式觀光農園、市民農園紛紛 成立。(台北市農會官方網站,2020)

所輔導成立經營休閒農業的農園主要分佈在木柵、士林、北投、內湖、南港等 地區。依其農作與活動可分為幾大類,有品茗為主、季節蔬菜與水果採栽、庭園園 藝造景、花卉觀賞等,這些不同型態的觀光農園,除了讓都市居民能享受休閒、採

所輔導成立經營休閒農業的農園主要分佈在木柵、士林、北投、內湖、南港等 地區。依其農作與活動可分為幾大類,有品茗為主、季節蔬菜與水果採栽、庭園園 藝造景、花卉觀賞等,這些不同型態的觀光農園,除了讓都市居民能享受休閒、採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