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日本推行小學英語教育的策略

在了解日本小學英語教育的發展特徵與改革因素之後,接下來探討實施策 略。日本戰後迅速復國並成為經濟強國,許多學者認為這是「教育」成功使然。

及至20 世紀末葉,在「國際化」的潮流之下,日本政府著手英語教育改革,使 戰後中斷50 餘年的小學英語教育再次啟動。有鑒於先前的教育成果,此番英語 教育改革,是否同樣能步上成功之路?日本政府如何思索?如何擘劃?如何推 動?以下從三方面分析其理念與策略:首先是尋覓「日本之路」;其次是釐清「學 習目標」的真義;最後是嚴謹的施政思維。

壹、尋覓「日本之路」

20 世紀末葉世界受到「國際化」衝擊後,各國各有策略以為因應,日本政 府在語言教育方面的因應之道是什麼?是否隨逐世界風潮,提早「英語學齡」到 小學階段?抑或維持一貫的保守風格,不開放小學英語教學?日本如何走出自己 的路?

依據前述 1996 年第 15 屆「中央教育審議會」第一次諮議報告書,標題為「展 望21 世紀我國教育應有的作法-給予學童『生存能力』與『寬裕性』」。這份報 告書是日本政府90 年代之後第一次發表的小學英語教育方針,代表當代日本政 府處理小學英語教育的因應態度。報告書中「國際化與教育」項目裡談到:

有關小學階段,如何處理外國語教育是一非常重要的檢討課題。本審議 會除了參考各研究發展學校的實驗成果外,也聽取了專家的諮詢意見等,進 行種種的檢討。其結果,本審議會對有關小學外國語教育方面,認為不宜採 取以學科一律實施的方式,應以做為國際理解教育的一環,活用『綜合學習 時間』,或在特別活動等時間中,因應學校及地區社會的實況等,給予學童們 外國語,例如英語會話等接觸的機會,以及使其習慣於外國生活及文化等機

會才較適當。有關自小學階段,將外國語教育以學科方式一律進行教學方面,

雖然對於學習外國語發音,以及對於提升中學所設的外國語學習成果有些助 益,但是與小學兒童學習負擔的增加問題,小學中嚴選教學內容,縮減教學 時數等相關問題,以及小學階段國語能力培養的重要,並和改善中學以後的 教學等問題一併思考的結果,本審議會做了以上的決定。(楊思偉,1999:8)

從這份文件約略可以掌握日本政府對小學英語教育的「思路」:日本政府似乎不 急於在第一時間完成政策的制定,而是傾向於尋覓一條妥適的道路 -- 擬一份理 想的「對」策。這份「對」策希望合乎多方面的期望,力求完美,包括參考長期 以來實驗學校的研究成果、向專家諮詢的結果、以及對過去的反省。以上種種考 量使這份政策顯現出一種獨為日本學童需要而設計的特徵,在地性十分濃厚。

特別的是,這份文件從發佈到「英語」成為正式課程是在 12 年後的 2008 年,

而實際執行年份將是2012 年。這樣說來,這段思路頗為長遠。對照一些快速進 行英語教育改革的國家,日本顯然遲緩許多。在當代「國際化」浪潮的拍打下,

在其他國家紛紛推出小學英語教育改革之際,在國內輿論沸騰不已的時候,日本 政府在1998 年的指導要領裡依然不開放小學英語教學,而僅僅制定為附屬於「國 際理解教育」的一項活動,並非正式學科。日本政府似乎堅持著既定的步伐:從 日本學童的實際情況來考量,在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就緒前,不貿然將英語學齡提 早到小學階段,雖然各方熱烈「競走」,日本教育當局卻選擇寧靜以對。

這樣的作法,是否正是「日本之路」?或許從保守人士的角度來說,它展現 的是謹慎以對、認真思量,待各項相關措施妥適後才付諸執行的處世態度。但另 一方面,從激進人士的角度來說,卻是步態遲緩。事實上,保守或激進似乎都不 是關鍵所在;真正關鍵的是,在大時代潮流的襲捲下,教育政策的研擬者並沒有 選擇隨波逐流,而是堅持思考一份切合在地學童需要的英語教育政策 -- 尋覓

「日本之路」。

貳、釐清「學習目標」的真義

大凡擬定一項教育政策要先確立目標,教育政策之整體目標有如船之舵,汪 洋裡的燈塔,引領一切的教育策略,使不偏離航道。依據2008 年小學學習指導 要領,此次日本小學英語教育政策的目標為「透過外國語深刻體會、理解語言和 文化。必須培養學童積極的溝通能力,使他們熟悉外國語的發音以及基本表達能 力。」從這段話可以歸納出日本文部科學省訂定的小學英語學習目標:「溝通能 力」的培養與「文化學習」。這兩項目標看似普遍,其他國家亦有類似的作法,

日本政府所擬的學習目標有何獨到之處?

一、溝通能力的培養

當代日本小學英語教育標榜「外國語會話」活動,因而在許多文獻裡,強化 學童「溝通」能力、「會話」能力一再被提及,顯見日本政府對學童的「口語表 達」、「溝通」能力特別關注。例如文部科學省出版的 Developing a strategic plan to cultivate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ilities" 裡指出:

With 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economy and in society, it is essential that our children acquir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 order for l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has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issue both in terms of the future of our children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Japan as a nation.

(文部科學省網頁 http://www.mext.go.jp/english/news/2002/07/020901.htm, 2008)

這段話指出由於經濟與社會趨於國際化,日本兒童習得英語「溝通能力」至 為重要:生活在21 世紀,英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通用的國際語言,具備英語溝 通能力不僅對日本兒童的未來非常重要,對於日本的整體發展與未來展望也同樣 重要。這段話使用了 “essential”,“extremely” 等字,顯示日本政府極度重視的 心情。此外 “ Action Plan to Cultivate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ilities” 這份文件亦

提及相同的理念:

5. Support for English conversation activiti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Goals】

At elementary schools where English conversation activities take place in the Period for Integrated Study, approximately 1/3 of these sessions will be guided by personnel such as foreign teachers, those who are proficient in English and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文部科學省網頁 http://www.mext.go.jp/english/topics/03072801.htm, 2008)

這份文件說明小學英語活動將在「綜合學習」時段裡進行,大約有三分之一 的時間要交由外籍教師來帶領英語會話活動。這裡特別提及「英語溝通」而沒有 述及其他的語言技巧,足見日本政府對溝通能力的強調之意。也由於教育當局一 再提示「溝通」、「口語表達」與「會話」的重要性,許多學者因而認為所謂小學 的「外國語活動」幾乎就是指「英語會話」(後藤裕子,2005)。

日本小學英語教育新政策如此重視學童的溝通能力,目的為何?英國課程論 學者Denis Lawton 在其所著的《課程研究與教育規劃》(1983)一書中指出,從 溝通交流的角度來看,過去的英語教育的確忽視「口語溝通」能力培養,雖然英 語在許多國家裡是正式學科,但教學法仍受到許多限制(引自石偉平,1998)。

日本過去的英語教學以翻譯與閱讀為主,比較欠缺口語表達能力方面的培養。然 而國際化之後,口語溝通能力的重要性開始受到注意,因此明顯反映在當代小學 英語教育的改革上,這無異導正了日本過去偏失的英語教學路線。事實上,在升 學主義導向的國家裡,因為注重紙筆測驗,而將英語教學侷限於閱讀與寫作訓 練,課程內容也以文法分析、句型練習與字彙能力為主,聽力與口語表達等溝通 技巧的訓練則相當有限。

語言學者松川禮子(1999)對於政策標榜的「溝通能力」有進一步的剖析,

真正目的並非要求學生做機械式的句型背誦,在日常生活需要時再利用這些已背 誦過的句型。比較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培養學童具備「積極的溝通態度」與「溝通 策略」的能力,以達成說話者雙方的互動與溝通。語言學者陳麗娟(2007)亦持 相同觀點,她認為「溝通能力」與「語言能力」不同:「溝通能力」超越語言的 範疇,在語言能力之外,還有非語言行為、情感交流等等的溝通向度。

松川(1999)曾以 17 所小學為研究對象(前述「表 2-3」),這些小學的學習 目標大略可區分為三類:溝通能力的培養;自我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及異國文化 的認識與了解。其中金澤市南小立野小學的學習目標是「培養能親近英語,『想 嘗試』使用英語及以英語溝通的『意願』」。松川認為日本小學英語教育的目標,

正是要培養學童具備這種「想嘗試的意願」。又如濱松市西小學的學習目標是培 養「積極對話的意願與態度」,同樣是講求一種對話的意願與態度,而不是背誦 了多少單字片語、句型、文法,或在評量上以獲取高分為目的。在「自我表達能 力」的培養方面,松川以為「英語學習顯現出的不只是停留在用英語如何講之層 面上,它會與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以及作為一個個體,如何擴充自 己的表達能力相關。」這樣的理念實際上已跳離一般人對「溝通」的認知。在一 般的語言教學課堂裡,所謂溝通能力的培養,充其量也僅止於技巧性的訓練,而 非松川所言的「態度」、「意願」與「表達能力」。

因此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具備溝通能力的人,其理想境界不應該停留 在語言的「技巧」層面,或測驗評量分數的高低,而應該更上層樓,培養學童具 備「掌握語境」的能力,亦即在交談情境中,一方面妥切傳達己意,同時經營一 種合宜的對話氛圍。這樣的思維著實是對過往語言教育的一種顛覆,更精確地 說,以「溝通」能力為學習目標是要培育出「睿智的語言使用者」,而不是徒會 背誦句型單字、會應付考試的學生。以京都府御牧小學為例,學習目標是培養「能 清楚表達意見,及具自信的自我表達的資質。」在這裡看到的是語言運用「資質」

因此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具備溝通能力的人,其理想境界不應該停留 在語言的「技巧」層面,或測驗評量分數的高低,而應該更上層樓,培養學童具 備「掌握語境」的能力,亦即在交談情境中,一方面妥切傳達己意,同時經營一 種合宜的對話氛圍。這樣的思維著實是對過往語言教育的一種顛覆,更精確地 說,以「溝通」能力為學習目標是要培育出「睿智的語言使用者」,而不是徒會 背誦句型單字、會應付考試的學生。以京都府御牧小學為例,學習目標是培養「能 清楚表達意見,及具自信的自我表達的資質。」在這裡看到的是語言運用「資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