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語借詞在語義方面的特點

第五章 日語借詞的特點

第二節 日語借詞在語義方面的特點

一個詞彙被外語借用之後,往往會發生語義方面的變化,也就是借詞的意 義和原詞的意義完全不一致,這是因為語言本身具有系統性。以台灣閩南語而 言,台灣閩南語原有的相關詞彙的語義影響到外語詞彙借入時的意義,使原來 意義發生變化。而且詞彙往往是多義的,除了中心的意義之外,還有選擇必要 的意義範圍,交錯構成應用範圍82

所以,台灣閩南語在引進借詞時,也只是選擇它必要的意義範圍,或者再加 上新的意義,並非原封不動的搬進來。一般來說,這種意義上的變化主要表現 在四個方面:

(一)意義擴大

即原日語詞彙所稱的外延比較小,借入台灣閩南語之後,外延擴大了。日 語的「戰線(せんせん)“tsian3 suann3”」,原指「敵對雙方軍防作戰時的接觸 線」,借入台灣閩南語之後意義擴大到指一切行業,例如:「工業戰線(こうぎ ょうせんせん)“kang1 giap8 tsian3 suann3”」、「文化戰線(ぶんかせんせん)

“bun5 hua3 tsian3 suann3”」。屬於此類的詞彙還有:

1)「獨占(どくせん)“tok8 tsiam3”」:經濟方面的壟斷→任何形式的壟 斷。

2)「銀幕(ぎんまく)“gun5 boo7”」:放電影時的白色幕布→電影的代名 詞。

3)「辯護士(べんごし)“pian7 hoo7 su7”」:律師→替人辯解的人。

4)「總動員(そうどういん)“tsong2 tong7 uan5”」:國家全部動員由和平 進入戰爭準備狀態→團體裡出動全部的人員去做同一件事。

82

朱文俊(1990:126)指出,「詞義是多層詞混合體,它不僅包含著表義或詞典義、語法意義、

上下文限定義、文體意義,而且也涉及與物質環境、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相關的聯想和感情 內含。」又說:「表義、語法義、限定義和文體義一般在交際中並不構成嚴重障礙和困難,

引起麻煩的,令語言學家望而卻步的是,環境、歷史、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內 含或民族色彩。」可見語義在實際語言運用裡是複雜的,而且再加上兩種語言融合或借用,

涉及借、貸雙方固有的歷史、風土習俗等文化差異,語義的變化就更加明顯。

5)「問題(もんだい)“bun7 toe5”」:要求回答或解釋的題目→須要研究 討論並加以解決的矛盾、疑難。

(二)意義縮小

即原日語詞彙所稱的外延比較大,但是借入台灣閩南語之後,則外延變小 了。日語借詞裡,也有意義縮小的例子,例如:

1)「抵抗(ていこう)“ti2 khong3”」:阻力、電阻→阻力。

2)「瓦斯(ガス)“ua2 su1”」:各種可燃的氣體→煤氣。

3)「外勤(がいきん)“gua7 khun5”」:某個機關、企業需要經常在外面 進行的工作→在外面進行的工作。

4)「形容(けいよう)“hing5 iong5”」:形體和容貌→對事物的形象或性 質加以描述。

5)「氣象(きしょう)“khi3 siong7”」:情況→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可見,台灣閩南語在吸收借詞的過程裡,乃是針對本身的需要,吸取原詞 裡的某一種意義範圍,以適應自己的語言體系。

(三)意義轉移

台灣閩南語在借入借詞時,把原詞的意義加以改造,造成借詞和原詞意義 的不同,或者獲得原詞所沒有的色彩,例如:

1)「取締(とりしまり)“tshu2 the3”」:管理、監督→明令取消或禁止。

2)「看守(かんしゅ)“khan3 siu2”」:監獄管理人員→看管。

3)「水準(すいじゅん)“tsui2 tsun2”」:水平面→標準程度。

4)「勞動者(ろうどうしゃ)“lo5 tong7 tsia2”」:產業工人→勞動人民。

5)「新聞(しんぶん)“sin1 bun5”」:報紙→最新發生的事件,出現在傳 播媒體上者。

(四)義項增加

日語借詞裡,這類義項增加的例子也有一些,例如:

1)「出口(でぐち)“tshut4 khau2”」:從公共場所出去的地方→商業活 動之一,經過交易,把本國貨物運出國境。

2)「入口(いりぐち)“jip8 khau2”」:進入公共場所的門口→商業活動 之一,經過交易,把外國貨物運入國境。

3)「大本營(だいほんえい)“tua7 pun2 iann5”」:戰時軍隊的最高統帥 部→某種活動的策源地。

4)「運動(うんどう)“un7 tong7”」:體育活動→有組織、有目的且聲勢 浩大的群眾性活動。

5)「料理(りょうり)“liau7 li2”」:餚撰→處理83

台灣閩南語借入這些詞彙時,不僅保留原詞意義,更增加若干義項,其中 以增加一個意義者為多。

引起語義變化的因素非常複雜,雖然目前尚未有學者探討其中的轉變,不過 筆者認為或許和現實現象的變化、大家對現實現象的認知發展以及語義之間的 相互影響等有關。本章所探討的幾個方向:語義發展裡的擴大、縮小、轉移和義 項增加等特點,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台灣閩南語借詞詞義的各種特點。

83

雖然料理保留「餚撰」一義,但是使用在特定範圍裡,例如:「日本料理」。

第六章 結論

以上分章探討了借詞在台灣閩南語裡的形態表現,以及為適應台灣閩南語 的語言體系所做的變化特點。有關台灣閩南語借詞的專門討論並不熱門,僅有 的材料也是諸說紛陳。因此,在沒有一致意見的情況下,筆者試圖透過語料的分 析驗證以往的說法,並歸納總結前賢的意見以得出完整的結論。

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語音方式借取,即「音譯 詞」,另一種是從書寫形式借取,即「借形詞」。由於借詞的來源都是外語,因 此對於「音譯詞」而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純粹音譯詞」和「半音半義詞」

兩類。「純粹音譯詞」是按照原詞發音進行音譯,文字只是單純的記音符號,並 無意義可言。「純粹音譯詞」占「音譯詞」比重最大,這類詞彙在音節表現上以 雙音節最多,三、四音節居次,頗能符合台灣閩南語雙音化的傾向。而「半音半 義詞」則是對原詞的一部分進行音譯,一部分進行義譯構成的。

這些以音譯方式借入的借詞,以名詞占絕大多數,動詞及形容詞比較少,

這些借詞的內容也多半是科技、醫學、文化、飲食、服飾、政治、經濟、娛樂 等各方面的新事物或新觀念。

另一種從書寫形式借取的「借形詞」則包括日語漢字詞彙。由於日語借形詞 是直接採取照搬形式,於外形上不易分辨,所以可以從它的產生條件分成四大 類,即:(一)從日語借用或模仿漢字創造出來的詞彙,即「自造詞」,其中包 含許多日本固有文化的詞彙和社會、自然科學的詞彙;(二)日語利用漢字音譯 或義譯歐美語詞彙,其中又以義譯占多數。這一大批漢字詞彙進入台灣閩南語 成為「轉借詞」;(三)日本利用古代漢語既有的詞彙來表示日本事物或概念,並 賦予新義,然後再為台灣閩南語吸收成為「回借詞」;(四)日語利用古代漢語詞 彙音譯或義譯歐美語詞彙,使古代漢語詞彙富有新義,台灣閩南語再把它吸 收,成為「回借兼轉借詞」。日語借形詞的大量借用正可以說明台日兩國在歷史 文化上的深厚關係。

於日語借詞中最多的類詞是借形詞。因為與音譯詞比起來,借形詞往往聽不 出來它們是日語借詞,所以音譯詞容易引人注目,而借形詞則被忽視。

由於日本借詞是源在日語的,在進入台灣閩南語時並不是原封不動的引 進,而是要適應台灣閩南語的詞彙系統,因此,它必須經過變化的過程。日語 借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語音、語義兩方面。語音的變化方面,則表現在聲 母、韻母、聲調。語義的變化方面,多義的日語詞彙通常只有一個或幾個義項 能進入台灣閩南語裡,而非全部引入,所以台灣閩南語在引進借詞時,則針對 其所需要的意義範圍借入,或者在原詞基礎上加以引申,而非原封不動的借 用。這種現象表現在意義的擴大、縮小、轉移和義項增加四方面。

詞彙的發展顯示出社會歷史的發展。文化交流激盪,外來事物和概念不斷 湧現,並在借詞裡留下痕跡。日本領台以來,日語借詞在台日兩國文化交流的過 程裡形成,並且被辭典或書所記錄。這些外來文化深入台灣文化的物質及精神 層面,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和深層的心理文化。這種現象不 但適合台日兩國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可能適合其他地域的文化交流。透過借詞的 描寫往往能夠使我們明瞭語言接觸對文化的複雜作用。

本論文的研究到此仍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於《台日大辭典》、《新訂日台大辭 典》上卷裡頭還有許多日語借詞,倘若進一步收集詞典裡的詞彙,就可以分析更 多的語料,因此尚有許多課題等待研究探討。

參考書目

一、辭典(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日)山田忠雄等編,2005,《新明解國語辭典》第六版,東京:三省堂。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5,《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日)戶川芳郎監修,佐藤進、濱口富士雄編,2006,《全譯漢辭海》第二版,

東京:三省堂。

‧王育德,1957,《台灣語常用語彙》,(自行出版)。

‧王育德,2002a,《台灣語常用語彙》,台北:前衛出版社。

‧台灣總督府原著,王順隆重編,2007,《重編新訂日台大辭典》,(自行出 版)。

‧台灣總督府原著,王順隆新編,2004,《新編台日大辭典》,(自行出版)。

‧台灣總督府編,1899,《日台小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07,《日台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32,《台日大辭典》,台北: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編,1938,《新訂日台大辭典》上卷,台北:台灣總督府。

‧(日)村上嘉英編,1981,《現代閩南語辭典》,天理:天理大學出版部。

‧(日)村上嘉英編,2007,《東方台灣語辭典》,東京:東方書店。

‧周何總主編,邱德修副主編,2004,《國語活用辭典》三版,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

‧(日)金田一春彥、金田一秀穗編,2007,《學研現代新國語辭典》第四版,

東京:學習研究社。

‧陳修編,1991,《台灣話大詞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董忠司編纂,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 出版社。

‧劉正埮等編,1984,《漢語外來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日)藤堂明保等編,2006,《漢字源》第四版,東京:學習研究社。

二、教材(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王育德,1982,《台灣語入門》,東京:日中出版。

‧王育德,1983,《台灣語初級》,東京:日中出版。

‧王育德,2000a,《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2000b,《台語入門》,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2000c,《台語初級》,台北:前衛出版社。

‧(日)村上嘉英,2002,《CD エクスプレス台灣語》,東京:白水社。

‧鄭正浩,1996,《台灣語基本單語 2000》,東京:語研。

‧(日)樋口靖,2000,《台灣語會話》,第二版,東京:東方書店。

三、專書(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力,1993,《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育德,1987,《台灣語音の歷史性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王育德,2002b,《閩音系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2002c,《台灣語研究卷》,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2002c,《台灣語研究卷》,台北:前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