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朝末年日製漢語傳來中國

第二章 日語借詞傳入的過程

第一節 清朝末年日製漢語傳來中國

日語借詞傳入的過程

第一節 清朝末年日製漢語傳來中國

多數人都不知道現今在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台灣閩南語詞彙很多來自日語 借用的詞彙。雖然日本漢字是源自中國,西元七至九世紀,日本在隨唐盛世時 期向中國派遣隨使及遣唐使32,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及思想,於是大量的漢字輸入 日本。然而,到了 1868 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語言輸出的方向卻出現了逆轉。

明治維新時,日本努力學習西洋典章制度,成功轉型步入現代化國家。但是中 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政府反而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逆向把日本漢字帶回中 國。可見語言的流通方向不一定是單方向的,有時候是雙方向的。語言流通和 歷史社會文化層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清朝末年以來,不論中國或是台灣都和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有 密切而大量的交流。以下討論在中國和日本頻繁的文化交流時空背景下,日語 是如何以「外來語言」的身分進入漢語、台灣閩南語的語言體系裡。依歷史時間 順序,日語融入漢語、台灣閩南語語言體系的過程可分為兩個時期:

(一)十九世紀西洋帝國主義興起,清朝末年,日本創造「日製漢語」傳來 中國。

(二)台灣日治時代日語詞彙融入台灣閩南語體系。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裡常用的漢語詞彙裡,有很多引用日語的詞彙。這 些來自日語詞彙的日語借詞,被大家慣用以後,久而久之便在漢語的環境裡穩 定下來,順理成章的被當作是漢語的一部分。如:「營養(えいよう)」、「環境

(かんきょう)」、「關係(かんけい)」、「觀念(かんねん)」、「議會(ぎかい)」、

「客觀(きゃっかん)」、「義務(ぎむ)」、「軍事(ぐんじ)」、「故意(こい)」、

「宗教(しゅうきょう)」、「集團(しゅうだん)」、「心理(しんり)」、「政府(せ いふ)」、「直接(ちょくせつ)」、「哲學(てつがく)」、「獨裁(どくさい)」、「反

32

至 894 年派遣唐使為止。

對(はんたい)」、「否認(ひにん)」、「民族(みんぞく)」、「理論(りろん)」。

(高名凱、劉正埮,1958:85~93)

蔡茂豐(1969:87)稱這類的詞彙為「日式漢語」。「日式漢語」在日本和中 國又指不同的意思。對日本而言,「日式漢語」是指明治維新之後,為走向近代 化的路途,大量吸收歐美文化的精髓,進行西洋書籍翻譯時所創造出來的以漢 字寫新興詞彙。對中國而言,「日式漢語」則是清朝末年,為富國強兵,效法西 洋文明,大力推進近代化運動,透過翻譯日文的西洋譯書,直接從日語詞彙借 用日語借詞。

中國西洋思想的傳入從明朝開始,當時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Matteo Ricci)到 中國,並將西方的科學思想引入中國,在利馬竇的著作《幾何原本》、《量測法 義》這些書裡提到「地球」、「赤道」、「北極」、「幾何」等詞彙都是當時西 洋新思想產生的新興詞彙。當西洋思想大量崛起之際,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 達,散播到中國、日本一帶,但中國和日本面對西洋思想的態度卻截然不一 樣。中國一向以擁有四千年悠久歷史文明自居,深負文化優越感對西洋帶來的 新潮文物及思想,並不認為有效法的價值,而且自我沈溺在泱泱大國的美夢 裡,直到清朝末年,清朝政府腐敗無能,面對各國列強的侵犯,屢戰屢敗到國 勢危殆。這時候清朝政府才深刻體會到要富國強兵,必須學習西洋船堅炮利及 軍器槍砲的製造方法,不能再閉門造車,並以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為號召,於 1860 年展開自強運動。在自強運動的推進下,廣設造船廠、機器 局、並向外國購買軍艦,設置海軍。同時辦理軍事學堂,並向歐美各國派遣留 學生使他們學習軍事技術。並且在 1862 年設立「同文館」,1869 年設立「翻譯 館」等外語學校,積極著手從事西洋書籍翻譯工作。雖然清朝從沈侵在泱泱大國 的美夢裡清醒過來,致力向西洋列強學習,力圖改革,但是,由於計畫不夠週 詳,未落實執行,加上守舊派的反對勢力,自強運動終告失敗(王國齡,2003:

16~18)。

反觀當時的日本,1853 年美國海軍東印艦隊司令培利(Matthew Calbraith Perry)要求開港,1854 年 日本和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及《下田條約》,結束 長達二百年以上的鎖國時期。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時代,十五年左右的時間 實行「明治維新」,大量吸收西洋思潮,而且明治維新的初始就有「變革的覺 悟」,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不僅在軍制、武器上徹底地接受西洋的制度,

無論是政治制度、文化、習俗、法律或者工業,都徹底地學習西洋,使日本朝

近代化更邁進一大步。此外,對西洋文物,翻譯西洋著作也不遺餘力,早在 1811 年時,由幕府成立「蘭書譯局」翻譯荷蘭書籍。1855 年成立第一所外語學 校「洋學所」,和中國的「同文館」比起來,設立早七年。當時的日本在政治、

文化、習俗、 法律、工業等方面出版大量的翻譯作品,許多在日語裡原來沒有 的新興詞彙,於此之際產生。在製造過程裡,義譯的部分,某些是參考中國古 籍,找出適當的詞彙,再賦予該詞新義。於是創造出大量的「日製漢語」。如:

(一)「會計(かいけい)」,《孟子》:「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 矣。」

(二)「共和(きょうわ)」,《史記》:「周公、召公,二相行政,號曰共 和。」

(三)「分析(ぶんせき)」,《漢書》:「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

(四)「法式(ほうしき)」,《史記‧秦始皇紀》:「治道運行,度產得宜,

皆有法式。」

(五)「流行(りゅうこう)」,《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 傳命。」33

日本人面對西洋新思潮事物,以寬廣的心態面對,「明治維新」致力改革、

西洋化的結果,使日本成功走向近代化。清朝末年,清朝向日本派遣大量的學 生。根據實藤惠秀(1982:24)所論,到 1906 年中國留學生曾經高達八千人。當時 在日本人的翻譯文章裡,大量使用「日製漢語」,許多中國人為加速吸收西洋新 思潮,並未直接閱讀西洋原文,反而是閱讀日文的西洋譯書,藉由日文漢字和 中文漢字相通,也能領略。

1902 年以後,大量留學生歸國後,將之前由日本人翻譯完成的西洋譯書,

再由日文翻譯成漢語。在翻譯過程裡,這些「日製漢語」因字形和漢語的漢字相 同,譯者們便未加任何修改,這些「日製漢語」的詞彙,直接收錄到譯書裡,而 進入漢語的語言體系裡,久而久之便逐漸的在漢語裡穩定下來。高名凱、劉正 埮(1958:79~80)寫說:「大家都知道,自從歐美的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國發展實行 的時候,當時在亞洲最先向歐美的先進文化部門學習的便是日本人,日本的明 治維新要在中國的近代化運動之前,所以在漢語吸收歐美各語言成分,把它改

33

出處:高名凱、劉正埮(1958:83~88)。

造成漢語詞彙中的外來詞成分之前,日本已吸收了許多歐美語言的詞彙成分,

創造出許許多多日語詞彙中的外來詞。後來,由於日本人所用的文字和漢字相 同,容易吸收,又因為中國人和日本人在歷史和地理條件上有極其頻繁的交往 和接觸,清朝末年,中國知識分子到日本留學的留學生占總人數的絕大多數。

於是,在漢語和日語的融合過程中,現代漢語就吸收了許許多多的日語詞彙,

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成分。」

清朝末年透過翻譯的日語借詞相當的可觀,除上述舉例之外,又如「學位

(がくい)」、「革命(かくめい)」、「藝術(げいじゅつ)」、「思想(しそう)」、

「申請(しんせい)」、「請求(せいきゅう)」、「電話(でんわ)」、「場合(ばあ い)」、「博士(はくし)」、「話題(わだい)」等詞彙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