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語借詞在語音方面的特點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 (頁 157-160)

第五章 日語借詞的特點

第一節 日語借詞在語音方面的特點

日語借詞的特點

第一節 日語借詞在語音方面的特點

日語和台灣閩南語在語音結構上有所不同。因此,把日語詞彙音譯成台灣 閩南語時,不免會受到台灣閩南語語音的影響。日語原詞和相應的音譯外來詞 比起來,我們在語音上看得到如下幾種特點。

(一)聲母

1、台灣閩南語語音系統裡沒有日語「パ[ pa ]、ピ[ pi ]、プ[ pu ]、ペ[ pe ]、ポ [ po ]」,所謂「パ」行這一類的「半濁音」。

例如:「バス:巴士」成為“ba2 suh4”,「あさがお:牽牛花」成為“a1 sa2 ga2 ooh4”,「にんじん:紅蘿蔔」成為“nin5 jin5”等等。因此,日語的「半濁音」

經常改為「送氣」。例如:「パンク:爆胎」成為“phang3 khu3”,「アスピリ ン:阿斯匹林」成為“a1 su2 phi2 lin2”,「プロペラ:螺旋槳」成為“phu1 loo2 phe2 lah4”等等。

2、日語的清音,如果在詞彙的頭一個音節裡出現,就音譯成台灣閩南語的「送 氣」。

例如:「かばん:提包」成為“kha1 bang2”,「たんか:擔架」成為“tang2 khah4”,「トラック:卡車」成為“thoo1 la2 kuh4”等等。日語的清音在詞彙的音 節末位裡出現時,也音譯成台灣閩南語的「送氣」。例如:「ひのき:檜柏」成 為“hi2 no2 khi2”,「きもち:心情」成為“khi2 moo1 tshih4” 等等。

3、日語「ラ[ ra ]、リ[ ri ]、ル[ ru ]、レ[ re ]、ロ[ ro ]」,所謂「ラ」行這一類 的輔音改為台灣閩南語的[ l ]音。

例如:「ラジオ:收音機」成為“la2 ji2 ooh4”,「ハイヒール:高跟鞋」成 為“hai2 hi3 lu2”,「ロース:裏肌肉」成為“loo2 suh4”等等。

(二)韻母

1、台灣閩南語語音系統裡沒有「長音」,將日語的長音都音譯成「短音」。

例如:「ガーゼ:紗布」成為“ga2 je3”,「オーバー:外套」成為“oo3 ba1”,

「ハイヒール:高跟鞋」成為“hai2 hi3 lu2”,「マーガリン:人造奶油」成為“ma1 ga2 lin2”,「オートバイ:摩托車」成為“oo1 too2 bai2”等等。但是,「ほうた い:繃帶」則變成“hoo5 oo2 tai2”以重複韻母的方式出現。

2、日語詞彙變成台灣閩南語時,常常在詞彙的最後音節加上喉塞音[ ʔ ]。

例如:「せびろ:西裝」成為“se1 bi2 loh4”,「シャツ:襯衫」成為“sia2 tsuh4”,「トマト:蕃茄」成為“thoo1 ma2 toh4”,「ゴルフ:高爾夫」成為“goo7 lu2 huh2”,「マスク:口罩」成為“ma1 su1 khuh4”等等。

3、日語詞彙連貫的兩個母音[ a ]與[ i ],台灣閩南語往往音譯成複合元音[ ai ]。

例如:日語的「ネクタイ:領帶」是由四個音節構成的。將四個音節的 [ ne│ku│ta│i ]音譯成三個音節的台灣閩南語“ne1 ku2 tai2”。「ライター:打火 機」成為“lai3 ta3”,「オートバイ:摩托車」成為“oo1 too2 bai2”,「ハイヒー ル:高跟鞋」成為“hai2 hi3 lu2”等等。

4、台灣閩南語語音系統裡沒有「拗音」,所以往往在借用時把日語的拗音改為 [ ǐa ]、[ u ]ǐ 、[ ǐo ] 等複合元音。

例如:「こんにゃく:蒟蒻」成為“khoo1 nia2 kuh4”,「おにんぎょう:娃 娃」成為“oo1 nin2 gioo2”,「ヒューズ:保險絲」成為“hiu3 juh4”,「シャツ:

襯衫」成為“sia2 tsuh4”等等。「しょくぱん:土司」成為“siok8 phang2”,在音 譯 的 過 程 裡 , [ ʃo│ku│paN ] 裡 的 [ u ] 脫 漏 之 後 , 頭 一 個 音 節 變 成 入 聲

“siok” 。 所 以 「 ス リ ッ パ : 拖 鞋 」 也 和 上 面 所 舉 例 子 一 樣 有 同 樣 特 點 , [ su│ri│ppa ] 裡的頭一個促音[ p ]脫漏之後,中間一個音節變成入聲“lip”,變 成“su1 lip4 pah4”。

(三)日語重音和台灣閩南語聲調

日語的原詞都有重音,沒有聲調,但相應的台灣閩南語的外來詞則沒有重

音,而有聲調的區別。例如:「あさがお:牽牛花」成為“a1 sa2 ga2 ooh4”。因 為依照變調規則,“a1”變中平調「33」,“ sa2 ”和“ga2”變高平調「55」,所 以“a1 sa2 ga2 ooh4”聽到中高型「中平─高平─高平─短促」。「あさがお [ a│sa│ga│o ]」的重音在「さ[ sa ]」。「ひのき:檜柏」成為“hi2 no2 khi2”。因 為依照變調規則,“ hi2 ”和“no2”變高平調「55」,所以“hi2 no2 khi2”聽到頭 高型「高平─高平─高降」。「ひのき[ hi│no│ki ]」的重音在「ひ[ hi ]」。「こん ぶ:海帶」成為“khong3 buh4”。因為依照變調規則,“khong3”變高降調「51」,

所以“khong3 buh4”聽到頭高型「高降─短促」。「こんぶ[ koN│bu ]」的重音在

「こん[ koN ]」。

成人學習外語時,由於受到母語的影響,都有口音或腔調的問題。即使台 灣在日治時代受到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及教育,除了從小就以日語為母語以外,

台灣人的日語始終無法去除口音。關於台灣人說日語的重音問題,寺川喜四男 (1941:133)就已經注意到這個語音現象,並且分析描寫:「原則上,台灣人的重 音在各個詞彙的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也只有一個提高聲調。但是,如果倒數第 二個音節是長母音結尾、複元音、『ん』音、促音等所謂『準母音』,重音只在 倒數第三個音節提高。」寺川喜四男所指的「音節」是指以日語的假名為基準,

一個假名算為一個音節。事實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一個假名為一拍,而不是 一個音節。以拍為基準的分割法和台灣閩南語的音節結構不同,所以造成台灣 人和日本人認知上的基本差異。寺川喜四男(1941:409)又說:「台灣人的日語不 論是以詞組及詞彙的形態出現都不改變那個重音。也就是說,一個詞彙不管在 句子裡的哪個位置出現,也不管是不是附有助詞,它的固有的重音都是始終不 變的。」

雖然寺川喜四男的研究在音節和語音的認知上和實際不同81,但是在分析台 灣人日語重音的類型已經獲得很精確的結果。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第 一,日語的「準音節」影響台灣人的日語重音所在;第二,台灣人的重音是固定 的。儘管當時這個觀察只是著眼在台灣人說日語時的口音問題,但是,從現在 反顧過去,當時的日語口音也依然殘留在台灣閩南語裡的日語外來詞上。

81

村上嘉英(1979:35)指出,台灣閩南語外來詞的重音不一定在各個詞彙的倒數第二個音節 上,只有一個提高聲調。例如:「ひのき“hi

2

no

2

khi

2

”:檜柏」的聲調,變調之後,成為「高 平─高平─高降」,前兩音節是高平調。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不只有一個提高聲調。「あ さがお“a

1

sa

2

ga

2

ooh

4

”:牽牛花」、「カルシウム“kha

1

lu

2

siu

2

muh

4

”:鈣」、「アスピリン

“a

1

su

2

phi

2

lin

2

”:阿斯匹林」等也是跟一樣的類型。

在文檔中 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 (頁 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