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從時間因子看角色變化

本節以時間因子為依據,探討學生隨著參與課程時間的增加,所呈 現的角色變化現象。因研究場域為兩門不同的通識課程,為控制小組成 員及課堂風氣等變因,以下依照兩門不同課程分別討論。

一、 P 課程中呈現的角色變化:

P 課程總共有十七週的上課時間,分別將五項任務中,各組成員出 席率最高的該週課堂挑選出來作角色分析,其結果為表 4-1-1。

表 4-1-1 中,列出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組所有組員的角色類型。

其中組員名稱以代號表示,除了第一組有六名成員,其他三組均為五名。

表格內容將所有角色類型以英文字母來代表:主導者為 L,主動參與者 為 A,被動參與者為 P,旁觀者為 O。

表中的橫列,可看出隨著時間增加,每一位成員從任務一~任務五 的角色變化;從直欄來看,則是該次任務中所有成員的角色組合。表格 中之空白處則代表該組員在那一次的主題任務中缺席。

表 4-1-1

由表 4-1-1 內容可得出下列現象:

1. 主動參與者與主導者的角色幾乎沒有變動:一開始角色為主動 參與者之組員,之後也恆為主動,如 P0102、P0203、P0204、

P0205、P0402、P0405、P0602、P0604 和 P0605。

主導者的角色,也會隨著時間變化漸漸趨於固定,即使像是第 一組中的 P0101 和 P0103,一開始本同為主導者,但隨著時間 拉長、小組運作的磨合期過去,組員彼此之間的熟悉度也增加 之後,主導權就固定落在主導強度較強的 P0101 身上,她領導 整個小組的態勢就漸漸明朗。

2. 課程中有三個組別,一開始均出現 1~3 位較無積極參與小組活 動討論的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如 P0104、P0105、P0106、

P0202、P0403 和 P0404。但隨著時間過去,組員間彼此的交流、

溝通以及熟悉度增加之後,一開始為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的組 員,逐漸變化為主動參與者的角色。

3. 呈上述,較無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討論的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

在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角色的過程中,可發現一現象:若該 組其他成員為主動參與者的數量較多,則其由被動或旁觀者轉 變為主動者的速度較快。如第二組和第四組中,P0202、P0403 和 P0404 均為被動參與者,但 P0403 在過了主題一的適應期之 後,馬上轉變為主動者,而 P0202 和 P0404 在變成該組的唯一 被動參與者沒多久,歷經兩個主題後,在主題四轉變為主動參 與者。另外,被動參與者和旁觀者最多的第一組,主動參與者 的數量只佔該組的一半,因此 P0104、P0105、P0106 一直互相 影響,直到最後一個主題,才有轉變為主動參與者的趨勢。

二、 M 課程中呈現的角色變化:

M 課程同樣是十七週的上課時間,分別將五項任務中,各組成員出 席率最高的該週課堂挑選出來作角色分析,其結果為表 4-1-2。

表 4-1-2 中,列出第一、第二和第八組所有組員的角色類型,組員 名稱以代號表示,每一組均有五名成員。而 M 課程的任務,為了方便結 合 P 課程任務一起深入探討,故任務順序承接 P 課程繼續編號,為任務 六~任務十。表格內容將所有角色類型以英文字母來代表:主導者為 L,

主動參與者為 A,被動參與者為 P,旁觀者為 O。

橫列是隨著時間增加,來看每一位成員從任務六~任務十的角色變 化;直欄則是呈現該次任務下,所有成員的角色組合。表格中之空白處 則代表該組員在那一次的主題任務中缺席。

表 4-1-2

M 課程中五項任務各組角色變化總表

任務六 任務七 任務八 任務九 任務十 M0101 P

A

P O O M0102 P

P

P O O M0103 A

P

P O O M0104 L

A

A A O 第

一 組

M0105 A

A

A A

任務六 任務七 任務八 任務九 任務十

M0201 L A

L

A

L

M0202 A A

A

A

A

M0203 A A

A

P

A

M0204 A

A

A

L

第 二 組

M0205 P P

A

P

任務六 任務七 任務八 任務九 任務十

M0801 A A A

A

M0802 L A A

A

O M0803 A A A

A

O M0804 P P P

P

O 第

八 組

M 課程中,各組必須收集各個主題的相關資料,期末時再一併繳交 所有主題的資料統整檔案,因此在學期中,各組的產出表現只出現在需 要上場辯論之時。表格中各組粗斜體顯示處,則表示該組在當次主題需 代表該方上場辯論。

由表 4-1-2 內容可得出下列現象:

1. 若以時間因素來看,各組的角色似乎並沒有一致的變化。第一和第 八組隨著時間拉長,每個人的角色幾乎都漸漸趨向被動參與者和旁 觀者。但第二組角色變化不大,可能因為主動參與者較多,團體動 力較強。

2. 各組主導者的角色並不明顯,也沒有隨著時間變化漸漸趨於固定。

第一和第八組的主導者 M0104 和 M0802,只有在課程剛開始的第一 個主題時有出現,之後主導者的角色就消失了。而第二組的主導者 雖以 M0201 最為明顯,但也僅出現在剛開始的第一個任務,以及該 組要代表上場的任務八和任務十時,顯示當該組有整合議題的迫切 需要時,才會有主導者的角色產生。甚至在任務十第二次上場時,

該組出現了第二位主導者 M0204,由課室觀察記錄來推測,由於組 內成員彼此已相當熟悉,M0204 發言時較無需顧慮太多,敢挑戰 M0201 的主導權,而 M0201 也能廣納意見,兩人合作無間。

3. 除了第二組的主動參與者恆為主動外,第一和第八組在課程剛開始 的主動參與者,幾乎都只維持到自己上場辯論結束後,角色即轉變 為被動參與者或旁觀者,如:M0101、 M0103 到任務七該組上場之 後,角色逐漸轉變。而 M0802 和 M0803,則是直到該組在任務九上 場結束後,隨即轉變角色。尤其到了最後一個主題更為明顯,第一 和第八組組員全部都成為旁觀者,甚至缺席。

4. 但 M0104 和 M0105 卻在該組在任務七上場辯論結束後,仍維持主 動參與者的角色。推測是因為第一組和第八組討論時的座位安排是 合併成一桌,因此大部分時間是兩組共同討論的狀態,因此兩位主 動參與者的角色一直維持到第八組在任務九上場辯論結束後,才轉 變為旁觀者。

5. 呈上述,由於第一組和第八組是合併討論,若將兩組的角色變化合 併來看,課程剛開始時,被動參與者的數量還不到總成員數的一半。

但隨著時間拉長,被動參與者和旁觀者的數量逐漸增加,到最後全 部成員都變成旁觀者,可見旁觀者的影響力比主導者和主動參與者 還高。從黃政傑與林佩璇 (1996) 提出的觀點中,發現在其他條件 均等的情況下,小組人數愈多,組內學生能力的範圍和程度的變化 會擴大,故小組愈大則溝通愈困難,個人分享的溝通頻率愈低,參 與機會愈少。故深究其原因,當第一和第八組合併在同一桌時,共 同討論的成員便增加至十人,人數過多可能也是造成討論難以參與 的原因之一。

6. 以每個主題發生的時間點來看,把各組需要上場辯論的當次任務(即 粗斜體顯示處),與其他不需上場辯論的任務相比,可明顯看出,需 要上場辯論的當次任務,所有組員角色為主動參與者的比例是其他 所有主題中最高的。第一組主動參與者佔 60%,第八組佔 80%,尤 其以第二組最為明顯,整組在需要上場辯論時,所有組員都變為主 動參與者,比例為 100%。

三、 兩門不同課程中的角色變化差異:

在表 4-1-1 和表 4-1-2 所呈現的結果中可發現,隨著時間拉長,在兩 種不同課程裡,各組組員所產生的角色變化,並沒有呈現出一致的現象,

表 4-1-3

從表 4-1-3 可看出,P 課程與 M 課程雖然同為大學的科學通識課程,

但以時間軸為基準來看,會發現兩門課程中小組組員的角色變化有明顯 不同之處,小組互動情形也因而有明顯差別。

在 P 課程中,主導者和主動參與者的角色幾乎沒有變動,小組的互 動情形也會相對較為穩定,小組中的成員大部分都能夠主動投入,成員 之間互動熱絡,每個人對學習內容也都有一定的貢獻。進而讓其他比較 被動的組員也受到影響,加入小組合作、互動的行列。但在 M 課程中,

小組的互動情形則會隨著是否有產出的需求而改變。小組成員幾乎都只 在需要代表上場的時候,會有比較熱烈的交流,其他時間則顯得被動,

甚至呈現沒有互動的狀態。隨著被動參與者和旁觀者逐漸增加,一開始 出現的主導者也消失不見,最後變成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或是聊些與主 題無關的話題。兩門課程在此處所呈現的角色變化和互動情形差異,推 測是由於課程內容的任務類型和產出評鑑有所不同而導致。

P 課程與 M 課程的主要不同處在於,P 課程中,各組需要在每一次 的任務主題結束當週,交出屬於該組的產出報告,並由全班同學共同實 施自評與互評。而 M 課程中,各組則是收集各個主題的相關資料,期末 時再一起繳交資料統整檔案,在學期中,各組的產出表現只出現在需要 上場辯論之時。因此由表 4-1-2 和表 4-1-3 可看出,M 課程中小組成員的 角色,會依照各組有產出表現的時間點,產生明顯的變化。

若將一學期中,樣本產生角色變化的數量佔所有樣本數的比例加以 計算,如表 4-1-4。

表 4-1-4

兩門課程角色變化比例

P 課程 M 課程 角色產生變化的比例 38% 54%

角色固定無變化的比例 62% 46%

從表 4-1-4,可發現兩門課程中角色產生變化的比例相差不少,P 課 程的成員角色明顯比 M 課程穩定許多。造成此種差異的原因為何?由本 節的結果可知,時間軸並非唯一的角色變化影響因素。除了產出評鑑的 不同以外,還必須針對兩門課之課程內容做更進一步的比較。

另外,若是進一步從互動模式的角度切入,也可發現兩門課程中小 組的互動模式種類,也有相當的差異。表 4-1-5 是將各組的互動模式分 類之後,所得出的分類結果。

表 4-1-5

兩門不同課程之各組互動模式總表

P 課程 M 課程

第一組 強制領導型 第一組 變動綜合型 第二組 和諧領導型 第二組 和諧領導型 第四組 和諧領導型 第八組 變動綜合型 第六組 和諧領導型

從表 4-1-5 的各組互動模式分類,可發現幾個現象:首先,在 P 課

從表 4-1-5 的各組互動模式分類,可發現幾個現象:首先,在 P 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