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收集、編碼與分析

本研究依據研究流程,利用一學期共十七週的上課期間,以研究者 的觀察記錄、上課錄影、小組討論錄音、回饋問卷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

觀察社群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描述所觀察到的結果,以瞭解在研究場 域中發生的事實過程。並將每一次課堂的小組活動中所收集的資料進行 編碼,做持續性的資料分析。收集資料的來源有研究者的課室觀察日 誌、上課錄影檔案記錄、小組討論錄音之逐字稿,及問卷中參與者本身 的意見,資料來源非單一面向,以確保研究的客觀性。詳細資料收集與 分析方式說明於後。

一、資料收集:

(一) 課室觀察日誌:

1. 收集時間:民國 99 年 3 月至 99 年 6 月。

2. 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課堂觀察的同時,用觀察日誌記錄觀察時 間、地點、組別、課程主題以及被觀察角色之對話、互動、表現 行為及合作情形。研究者也會在日誌中記錄個人的主觀感受,以 及對該堂課程進行的自我反思。(參見附錄一)

3. 收集數量:每一組五個任務各 5 篇,P 課程的研究對象有四組共 20 篇,M 課程有三組共 15 篇,故全部共 35 篇。

(二) 上課錄影記錄:

1. 收集時間:民國 99 年 3 月至 99 年 6 月。

2. 收集方式:錄影資料是在教室現場安排兩架攝影機,從教室前、

後的不同角度,拍攝小組的互動情形。基本上是在整個上課期 間,以綜觀全班的方式進行錄影,期能完整記錄各組不同的組內 互動方式。但若研究者認為某些組別有特別紀錄的必要,則會將 鏡頭聚焦於特定組別,以仔細觀察該組的成員互動,並可同時搭 配錄音檔進行資料分析,且可對小組討論的內容分類,以判斷其 討論內容是否針對課堂主題。

3. 收集數量:包含全班拍攝及小組聚焦拍攝,P 課程有 91 個,M 課程有 47 個,共 138 個影片檔。

(三) 小組討論錄音:

1. 收集時間:民國 99 年 3 月至 99 年 6 月。

2. 收集方式:由研究者在各組間巡視時,針對有助於研究進行的 組員間對話進行錄音,以備在有需要時,配合錄影檔案記錄組 員間互動情形。

3. 收集數量:兩門課程一共 36 個錄音檔。

(四) 回饋問卷:

1. 收集時間:民國 99 年 3 月至 99 年 6 月。

2. 收集方式:為了瞭解事件參與者對有關特定行為的主觀感受和 想法,研究者設計問題以收集參與者對於課堂小組互動模式的 觀感及互動模式細節等資訊,在兩門課程的課程活動結束後,

請學生填寫。(參見附錄二)

3. 收集數量:P 課程回收 15 份,M 課程回收 13 份,共 28 份。

研究者在收集資料之後,將資料進行分類及編號的工作,編碼方 式如表 3-4-1。透過互相比較、對照四種不同的資料來源,並根據吳筱 芸 (2010) 提出的科學學習社群角色特性來分析資料,確定每位研究 對象的角色,進而加以詮釋及解釋,形成初步的研究結果。

表 3-4-1

資料編碼方式

二、資料分析與詮釋: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式是質性研究,其中資料的分析主要是利用 研究者的課室觀察日誌、上課錄影、小組討論錄音、以及回饋問卷等,

將這些資料加以分析及合併,試圖重新建構研究現場學生之間的互動及 對話情形。

資料來源 編碼方式 編碼說明

課室觀察日誌 課程代碼-任務別-組別 研究者觀察日誌 P-T2-01:

即為 P 課程任務二第一組的 觀察日誌

上課錄影記錄 日期-檔案編號 課堂錄影檔案 401-042:

即為 4 月 1 日編號 042 的上 課影片檔

小組討論錄音 V+日期+編號 小組討論錄音 V0527003:

即為 5 月 27 日編號 003 的錄 音檔

回饋問卷 課程代碼+組別+編號 問卷 M0801:

即為 M 課程第八組編號 1 號 的學生問卷

首先,錄影及錄音所取得的資料,會於觀察結束之後進行轉錄的工 作,再搭配研究者的課室觀察日誌來做一整合。因為研究者所觀察的對 象較多,難以將每次上課、每個小組的互動歷程進行很完整的記錄與瞭 解,故研究者盡可能從多方面的資料來源,回溯每個小組當時討論互動 的情況。

研究者會利用角色分析過程記錄(參見附錄三),將影片中每一個成 員的行為、對話、態度以及和其他組員的互動,一一詳實記錄下來。之 後,進一步根據記錄中每位成員的行為表現,對照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

吳筱芸 (2010) 在研究中所提出的科學學習社群之四種基本角色類型,

來做為角色分類的基準,將每位成員歸類到最適合的角色。因此,兩門 課程各有五個任務,將七個小組的成員定位完畢,共可得到 35 份角色分 析過程記錄。表 3-4-2 列出各個角色類型主要的特質,以作為成員角色 之分類標準。

表 3-4-2

角色類型分類標準

角色類型 主要特質

主導者  會率先開始動作,擔任接收學習任務的工作。

 會安排成員的分工。

 通常也是主動參與者,會積極參與操作與討論。

 規畫執行程序,主導任務流程。

 會徵詢其他參與者的意見與看法。

主動參與者  在學習社群中是最主要的執行者

 對學習任務的完成貢獻最大。

 會主動尋求參與學習任務的機會。

 主動參與討論並提供想法。

 對完成任務有較高的企圖心。

 與主導者最大的差別,就是不會干涉或指揮其他 小組成員的行動,將精神投注於學習任務本身。

被動參與者  通常採取觀察、聆聽等較靜態的參與方式。

 較少與其他成員互動。

 較少主動參與社群的學習活動。

 雖然看起來未參與討論,但當教師對任務內容提 問時,卻都能回答得出來。

 雖然未與學習社群中的其他成員共同建構知識,

但個體仍有進行本身的知識建構。

旁觀者  肢體動作會呈現出疏離的姿態。

 不會接收主導者的指令。

 不論是觀察、操作或討論,他們大都不會參與。

 眼神與動作都與其他社群成員不同步,甚至從事 與學習任務完全無關的活動。

 面對教師提問時也無法作出相對應的反應。

 完全未投入學習任務,對社群沒有顯著貢獻。

以下進一步將根據角色分析過程記錄做角色定位的過程,詳細說明 如下:

1. 主導者:

主導者的行為特質包含:代表全組對外溝通、首先發言或採取動 作、分配組員工作、掌控任務進度、決定討論方向及內容編排、

徵詢全組組員意見等。當成員在該週的角色分析過程記錄中,出 現三項以上的主導特質,則該成員就會被歸類為主導者。

2. 主動參與者:

主動參與者的行為特質包含:主動發表意見、主動參與討論、主 動執行操作、主動尋求參與機會等。當成員在該週的角色分析過 程記錄中,出現上述任一行為表現,且超過七成的討論時間都呈 現出主動的行為特質,則該成員就會被歸類為主動參與者。

3. 被動參與者:

被動參與者的行為特質包含:聆聽、觀察、被支配時才會參與活 動、被徵詢時還能回答問題等。當成員在該週的角色分析過程記 錄中,出現上述任一行為表現,且超過七成的討論時間都呈現出 被動的行為特質,則該成員就會被歸類為被動參與者。

4. 旁觀者:

旁觀者的行為特質,包含:發呆、聊天、做與主題無關的活動、

眼神和行為都未與組員交流等。當成員在該週的角色分析過程記 錄中,出現上述任一行為表現,且超過七成的討論時間都呈現出 旁觀的行為特質,則該成員就會被歸類為旁觀者。

根據上述角色類型的特質,便可開始把每一次課堂任務中,每位研 究對象所扮演的的角色類型做出定位,並依據各組的角色定位總表,以 不同角度來分析兩門科學通識課程中的小組角色及其變化上的差異。

另外,研究者也根據小組的合作討論情形,將各組的互動模式做出 分類,採用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所提到的,以 Roth (l995)和葉蓉樺 (2000) 為基礎所歸納出的四種互動模式類型,作為各組互動模式分類的標準,

以下將各個互動模式類型的主要特性整理為表 3-4-3。

表 3-4-3

互動模式分類標準

互動模式 主要特性

和諧理想型  小組中沒有特定的主導成員出現。

 組員均平等、融洽的參與小組討論及活動。

和諧領導型  會出現一~兩位的主導成員。

 主導成員樂意徵詢組員想法,溝通管道暢通。

 其他組員也願意投入並給予相關意見。

強制領導型  會出現一~兩位的主導成員。

 主導成員較為強勢,會自行決定任務內容方 向。

 主導成員雖偶爾會徵詢其他組員,但組員意見經 常被駁回。

 其他成員不太會去干擾主導成員的思考,甚至是 保持沈默或不參與活動。

變動綜合型  小組的互動模式會出現變動,介於上述兩種類型 之間。

 小組成員有時會有熱烈的互動與討論,但有時又 會私下兩兩對談或默默做自己的事,甚至進行與

依據上述互動模式的特性,即可把每個小組的互動模式類型做分 類,並歸納出小組互動模式總表,以便分析不同課程內容之下的小組互 動模式差異。

因本研究有兩門不同的科學學習課程,所以在資料分析時,會比較 不同課程中小組成員角色變化及互動的情形。此時便可將個人角色與小 組互動的模式,分別整理成總表,以便瞭解不同課程或是不同任務類 型,是否對小組成員的角色變化及互動模式有所影響。

為避免分析時流於研究者主觀觀點,會請指導教授及其他兩位數理 教育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以純粹觀察者角度,觀察分析研究 對象在小組中的行為表現,相互比較三方觀點作為三角校正,以提高研 究之信效度。故所有記錄下來的影片,在研究者進行第一次資料分析之 後,會交由研究團隊,進行第二次的資料分析工作。若是兩次資料分析

為避免分析時流於研究者主觀觀點,會請指導教授及其他兩位數理 教育研究所學生所組成的研究團隊,以純粹觀察者角度,觀察分析研究 對象在小組中的行為表現,相互比較三方觀點作為三角校正,以提高研 究之信效度。故所有記錄下來的影片,在研究者進行第一次資料分析之 後,會交由研究團隊,進行第二次的資料分析工作。若是兩次資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