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主要就時間概念的內涵、兒童時間概念的認知發展兩方面來做進一 步的探討。

壹、時間概念的內涵 一、時間的特徵

時間是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時間的量感是建立在「刻度上變化 相對性質」的量,不同於長度、重量、容量、溫度這一類在實物上可以找 到的量,藉由工具上的刻度比對,建立相對於刻度的量感,卻和我們的生 活息息相關。

張振東(1990)指出時間存在於變動中,變動中的事物有「先」、「後」

的變動連續狀態,其變動中的時間也必有「先」與「後」的連續情形,而 「先」與「後」的連接點是「現在」。Leushina (1991) 認為時間具有流 動性、不可逆性及缺乏明顯的形式這三種特性。流動性指的是時間持續不 斷地在運行;不可逆性指的是時間無法再重回到過去;缺乏明顯的形式指 的是時間是看不到也聽不到的,所以時間為工具量。

二、時間的數學問題 (一)時間單位量概念

Nelson(1982)認為時間概念是兒童對於時間單位和期間的瞭解,

以及兩者與事件之間的關係。

Thorntom&Unkelicp(1988)以及Muir(1990),則是用時間單位量表 達時間概念可分為三方面:時鐘時間(o'clock time) 、月曆時間 (calendar time)、歷史時間(historical time)或稱為年代表。

羅傑.培根(引自丘宏義,1999)把時間分成三大類:

1.自然界的時間:可以量度的年、季節、月和日。

2.威權的時間:民用、宗教曆法上用的。

3.習俗的時間:人們任意訂定的時間,如月份名、每月的天數,如二 十八、二十九、三十或三十一等等。

Friedman(1982)所稱的慣用時間系統是社會制定的一種工具,就 是現在社會使用的時間單位。有四個顯著的特徵:

1、時間雖可分為不同的時段,如天、星期、月份、年代等,但彼此相 互有關連。

2、時間是具有次序和反覆(recurrence)的特性。

3、時間的系統概念特徵是連結數的概念。例如數字成為時鐘和日期的 元素,也就是說數字能表示小時、日期和月份等等。

4、時間提供一個指標,用來說明兩件事情發生前後、發生長短和安排 未來。

綜上所述,時間的單位量是年、月、日、時、分、秒,其高階單位到 低階單位的進位系統有六十進位(時、分、秒)、二十四進位(日、時)、

三十進位(月、時)、十二進位(上、下午)、七進位(週、日),是一 個複雜的高低階關係也是多單位的系統。本研究係針對六十進位與二十四 進位時制加以探討。

貳、兒童時間概念的認知發展

Piaget (1969) 認為時間並非一種先備的概念,而是個體在發展過程 中,隨著認知結構的不斷重組而逐漸構設形成。Piaget 將時間概念發展分 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俞筱鈞,1988)。

一、序列期 (Ordinal Stage):

此階段屬於 Piaget 認知發展學說中的第二發展期—具體操作前期 (Pre-operation Stage),大約實足七歲和八歲的學生屬於這個分期,這 時期的兒童有以下的特點:

(一) 注意經過視線之情況。

(二) 對次序產生感覺。

(三) 強調結果,如:「同時到達」。

(四) 排列事情之先後,只限於同一件事內之細則。

二、超序列期 (Hyperordinal Stage):

此階段是過渡期,在Piaget 認知發展學說中,大約在實足九、十歲 左右的兒童屬於此階段,它有如下之特點:

(一)能思索起點與終點的因素,不僅能序列事物情況的先後, 而且也 考慮到所牽涉的空間, 以及經過的時間。

(二)能比較時距。

(三)走得遠一點認為速度快,多做一點事,認為時間長一點。

三、精確衡量期 (Stage of Metric Time):

根據Piaget的觀察,兒童年齡大約在十一、十二足歲左右, 可以達 到此階段的發展。此階段顯示之時間概念,有如下之特點:

(一) 明瞭事件所經過的時間與涉及的空間關係。

(二) 明瞭速度與頻率之補償作用。

(三) 能追溯及預測。

針對Piaget提出的時間概念理論,在教育方面,國內學者劉秋木(民85)

認為學生要了解時間,需要建構以下的概念:

一、 事件順序的概念:能將一些事件依發生的先後排成順序。

二、 等時性(isochronism):時鐘的指針或鐘擺的運動維持相等的速率,

所以時鐘測量一動作的時間,不會因動作不同而使時鐘的運行變快 或變慢。

三、 同步性(synchronism):在同時開始且同時結束的動作間,相同的 時鐘不會報出不同的時間。

四、 時間(綿延)的客觀性(或保留性):「一天」的時間不會因為心 情好壞或工作多寡而有長短。

五、 時間單位:一段時間間隔可以分成等值的小間隔作為單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