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時間的順序概念

壹、時間的順序概念

時間概念的發展會影響兒童整個社會化的過程,其中順序概念的掌握更進一 步影響其生活秩序與做事效率。順序指的是事件發生的先後,瞭解事件發生的先 後,是學習時間的基礎(陳孟吟,2006)。張振東(1989)指出時間的「先」「後」

所連接的點是「現在」,「先」代表過去時間的結束,「後」代表未來時間的開始,

兩者皆以「現在」為基準。學童透過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將事件排序來體會時間 的存在,知道某一事件的之前與之後,進而去瞭解時間有過去、現在及未來。

時間順序有兩個基本性質,第一是如果兩件事件在不同時間發生,那在時間 連續的關係性上兩者必定是有前、後的順序;第二是在整個連續的時間中,可將 任一事件視為在其某一位置上的表現(Harner, 1982)。學童對於時間的初步知覺,

即是由事件在時間連續的空間上,所在的位置具有其順序性,而產生記憶並瞭解 事件間的關連性。由於時間是一種持續進行,看不見、摸不著也不可逆的現象,

因此兒童需藉由事件發生的次序,逐步形成時間順序的抽象概念(南一教師手 冊,2004)。

貳、兒童時間順序概念的發展

兒童時間的順序概念的發展上,Piaget (1969)指出兒童在前運思期採用直觀 方式,對順序的問題不能逆轉,在七或八歲後才可對事件順序重新建構。時間順 序概念是週期概念的先備條件,也是兒童建構時間概念的重要基礎,一般兒童約 在七、八歲以後才可對事件發生的順序重新組織。

Piaget (1969)將兒童時間順序概念的發展分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兒童無法重新建構完整的序列

二、第二階段:兒童可以正確的排列出不分離的圖畫,但對於連續分離的圖畫 無法完成,可分兩種情形:

(一)不能排列出完整的序列

17

(二)一開始的失敗,會隨著經驗而逐漸成功。

三、第三階段:八歲到九歲的兒童已經可以對連續分離的圖畫完成排序,並瞭 解事件連續和同時發生。

當兒童有時間的順序概念,便能將事件依其發生的先後排成順序。在學習時 間順序概念時,若兒童能透過將自己的事件順序與社會的時刻用語連結起來,譬 如兒童能回想一天的作息、將生活圖片與鐘上的時刻連結起來,便較能建立起時 間的順序概念(劉秓木,1996)。

時間順序概念是兒童建構時間概念的重要基礎(簡瑞萍,2004),兒童透過 事件發生的時間,依其先後順序排列出事件的先後,以體會時間的存在,並能了 解時間有過去、現在及未來。兒童要能成功的建構時間順序的問題,頇要具備三 項特徵(Friedman, 1982):

一、能探究個人經驗並予以表徵 二、使用空間來表現次序

三、建構真實的次序,涉及二個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選擇一個起點,接著選擇出下一個事件。

(二)涉及較早或較晚的元素。

換言之,兒童先從個人經驗中瞭解時間的順序,再依據題目類型,以空間次 序的方式來選擇出「之前」或「之後」元素。在選擇一個起點時,兒童最容易掌 握的是「現在」,這個參照點是過去與未來的分界,所以時間概念必需建立在目 前的生活經驗上,兒童才能較易由關係上的變化來決定何者是先發生的,而何者 是將要發生的(簡瑞萍,2003)。

叄、語言對時間順序概念的影響

時間用語可視為對事件發生順序的表徵之一(陳穗秓,2002),在日常生活 對話中,人們經常會使用時間的語言來表達各種情況,而兒童必頇學會使用這些 時間的詞彙才能說明事情的前因後果,並瞭解期間的長短與事件發生的先後,而

學童對字義的獲得也能有助於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Friedman and Seely, 1976)。柯 華葳(1989)綜合學者的分類,將時間詞彙分成四類:

一、時貌詞素(時間根):使一個動作或一個詞彙具有時間意義的字、

詞或片語,如…的時候、前後、在…期間等。這些字詞、片語加上 動作、詞彙如吃飯的時候、吃飯前、吃飯後等,就使其具有時間的 意義了。

二、時間詞彙:詞彙本身即可看出它是表示時間的,其中又可分為:

(一)表一定點的時間:如光復節、國慶日、民國 89 年等。

(二)有客觀長度的時段:如天、星期、月、季、年、世紀等。

(三)無客觀長度的時段:如早上、古時候、現在等。

(四)時間代名詞:指曾提及的某時間, 如那一年、那時候、當時、同 時、此刻等。

(五)順序的獨立片語: 如當初、以後、然後、最先、最後、結果、不 久等。

三、時間代名詞:指某時間,如那一年、那時候、當時、同時、此刻等。

四、表順序的獨立片語:如當初、最先、以後、然後、最後、結果、不 久等。

這些詞彙的表達也可顯示出兒童對事情發生順序的了解程度。

肆、時間順序概念的相關研究

兒童時間順序概念的相關研究中,大致可分為「生活事件的順序」、「時刻 順序的報讀」及「時間語言的順序」三部份,以下就此三部份來探討:

一、生活事件的順序

研究中發現,當請四到六歲學齡前兒童,排出其生活中各個事件的順序,大 部分兒童已有生活事件發生順序的想法,能按照圖卡正確的排列簡單的日常生活

(楊玉娥,1996),但若頇要對事件的順序重新建構,兒童要到七到八歲才能正 確排序,到了八至九歲才能完成連續分離圖片的排序。

19

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的研究則發現,一、二年級兒童在陳述「從 早到晚」的生活事件時,皆能正確判斷二個事件前後的順序;但若事件越多,對 兒童的難度也會越高。陳穗秓(2002)的研究發現,四張連續的圖片排列時,部 份低年級的兒童會錯誤判斷,而中高年級幾乎都能正確判斷,當圖片再多三張 時,只有少數兒童能答對,有些五年級兒童還會答錯,換言之,事件過程中,步 驟多寡會影響到學童的順序概念;此外,順序概念的內涵有前、後的事件或元素 的關係,而在順序的概念下,兒童對於「之前」事件的發生較無法掌握(陳穗秓,

2002)。

二、時刻順序的報讀

兒童在時間順序的發展上,時刻順序的報讀發展隨年齡而有所不同,鍾靜

(2003)以二階段詴題對全國一到六年級兒童進行施測,分析其時間概念,發現 一年級的學童在時刻順序報讀上,約有五成能依照順序正確的推算下一個時刻;

二年級學童約有八成具有時間順序概念,能依照順序正確的推算下一個時刻為 何;三年級雖有75.87﹪的學童能依順序正確推算下一個時刻,但只有72.27%能正 確說明理由;四、五、六年級約有85%以上的學生對依序推算下一個時刻能正確 理解,時刻順序的報讀能力隨年紀逐年增加。由於在鐘錶上,時間的順序概念可 透過指針順時針轉動的方向與數字的對應清楚的呈現(賴怡君,2005),若兒童 能正確報讀時間,排列時刻順序對兒童應較為簡單。

三、時間語言的順序

兒童在在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用語的使用情形與理解程度上,年級越低的兒童 越不清楚詞彙的精確定義及彼此間的關係,低年級學童只能感覺到這些時間詞彙 代表的時段(柯華葳,1989),要等到高年級才會進一步知道時間詞彙的相對關 係。鍾靜、鄧玉芬、鄭淑珍(2003)的研究指出,一年級的兒童較帅稚園的兒童 能用更多事件來描述一天生活,而二年級的兒童則更能依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 序,完整描述一天生活的經過,兒童對事件描述,隨著年齡越高越能精確掌握。

多數的國小兒童都具有一日時間語言的順序概念(陳穗秓,2002),換言之,「早

上」、「中午」、「下午」、「晚上」等時間用語,與事件搭配後,低至高年級 兒童皆可正確的排列順序。此外,兒童運用時間用語來描述事件之先後順序,也 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表達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而且更能瞭解時間語言所代表的 順序關係。

從上述論述可知,國小二年級學童在時間順序概念上,應能正確判斷二個事 件前後的順序,但若事件越多可能會影響其表現;在時刻順序報讀上,大部份應 能依照順序正確的推算下一個時刻;另外,「早上」、「中午」、「下午」、「晚 上」等時間用語,與事件搭配後,應可正確的排列順序。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