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0% 1.73%

11.60%

圖 67 各生態區塊平均面積

20836 17487 42325

6420 33548 18459

9509 42408

12459 13329

5318 24567

10921

(2) 生態區塊形狀分析

(3) 侵擾區塊分析

0.14% 0.16%

0.00%

„ 生態價值與功能之辨識 透過區塊結構之分析,

接著進行區塊之生態價值 與功能辨識。前述以描述許 多學者提出區塊大小之生 態價值,如 Fischer 等人針 對澳洲小型區塊之研究,發 現在 Tumut 區 37%鳥類出 現於約 1 公頃區塊、91%鳥 類出現於 10 公頃以上區塊,

在 Nanangroe 區 75%鳥類出 現在小於 1 公頃中(Fischer

& Lindenmayer, 2002) ; Freudenberger 針 對 澳 洲 北 方棲地保育作建議,認為大 多數鳥類需要林地面積最 小 10 公 頃 (Freudenberger, 1999);Forman 引用美國紐 澤西農地鳥類棲地需求,認 為一般提供食蟲類鳥類棲 地大小最好 40 公頃之綠地;

對於食穀類、種子之鳥類之 棲地需求,也需 2 公頃大小 綠地(Forman, 1995);羅宏 銘針對農地自然生態網絡

連結進行研究,認為生態區塊面積最小區 1 公頃,定義為提供鳥類暫時棲地與遷 移之跳島。

再加上前述針對一般鳥類常見棲地與繁殖場類型之分析,以及考量其面積 大小,提出以林地、竹林地作為核心生態價值之分析基礎,而其區塊大小之標準,

本研究考量台灣為亞熱帶氣候,生態與物種均較為豐富,因此提出區塊之棲地等 級為:

A. 超小型區塊:主要為生態跳島與踏腳石棲地,面積約 0.5 至 1 公頃。

B. 小型區塊:1-2 公頃,扮演控制景觀基質角色與形塑成大區塊角色。

C. 大型區塊:2-10 公頃,主要提供棲地之價值。

D. 超大型區塊:10 公頃以上,提供主要物種繁殖與重要棲地之價值。

圖  75  區塊之生態價值辨識 

„ 原有之生態系統推估

透過歷史圖集、地形、水文與生態 價值辨識,本研究企圖還原構成本研就 區域原始生態系統棲地類型,可能包 括:

- 丘陵棲地:延伸東北方阿里山山脈 高山棲地之延伸,所形成的丘陵棲 地類型。

- 濕地棲地:由於地形與水文作用,

容易形成濕地地窪地,從現存殘存 濕地推估,集中於東南方之丘陵與 平原交接處,是典型邊際棲地。

- 河川棲地:屬小型水岸網絡型棲地,

構成環境資源區塊型棲地。

- 洪氾平原棲地:由於地形因素而形 成的洪氾平原,也是人類最早開發 之地區,含有豐富土壤肥力,利於 農業耕作。

„ 生態土地相互補償(ELC)結構分析 根據前述之生態土地相互補償結構,

為一探討已建成區如何透過簇群與整 合社區周圍綠地、農地、經營綠地與林 地等,作為景觀與物種之間相互補償功 能之土地使用模式。

本研究區域根據自然綠地系統、農

地綠地系統與人工綠地生態系統,共界定 13 種生態區塊,各有其不同生態價值 與意義。透過上述分析,得知林地與竹林地具有重要意義,是鳥類繁殖場與主要 棲地。

本研究以仁美社區範圍區塊為基礎之 ELC 結構探討,提出以林地、竹林地作 為景觀生態基質,並組合簇群周圍生態區塊,如下表所示:

圖  77  仁美社區理想型態 ELC 結構 45 度鳥瞰圖 

圖  76  仁美社區原有生態系統之推估 

表 21 仁美社區發展 ELC 結構之可能區塊組合表

基質 組合一(主要) 組合二(人為綠地)

林地、竹林 竹林地 花園與花圃、庭園、廟埕、

公園與經營綠地、機關綠 地、墓園

密集林地

獨立大樹或稀疏樹林 菜園

草地與空地 水田

魚塭

自然濕地與埤塘 果園

因此,本研究提出仁美社區已建成環 境發展 ELC 結構之理想型態,共有六種 區塊組成:

- 核心樹林:由樹林、竹林等構成,面 積約 1-2ha,形狀指數約等於 2,扮演 生物源(source)、棲地。

- 綠籬:綠手指,物種傳播。

- 農業生產:水田、水耕田構成 - 農地養息:休耕地、花園、草地 - 日常生活飲食:菜園、果樹園。

- 人為綠地:公園與學校、花園社區、

經營農場綠地。

表 22 仁美社區 ELC 結構之重要功能分析

重要意義 對生物功能 對人類功能 核心樹林 核心綠地棲地 物種源、核心棲地 場所精神、自明性 綠籬(竹圍) 物種傳播 水 土 保 持 、 生 物 移

動、網絡連結

地 域 感 、 歷 史 脈 絡、自明性 一般農作田地 農業生產 水源/蟲食 有機農業模式 草原與花園區 農地養息 食源/授粉 農地交替休養 果園與菜園 日常生活飲食 食源/授粉 有機農業模式 公園與經營綠地 人為綠地 小塊棲地 體驗元素

圖  78 仁美社區理想型態 ELC 結構示意圖

圖 79 仁美社區 ELC 結構分佈情況

               

表 23 仁美社區 ELC 結構分析表 NO. 生態系統構成 面積(平

方公尺) 周長 形狀

指數 豐富度 最大源 區塊

最大源面積 (平方公尺)

最大源形 狀指數

最大源占總面 積(平方公尺)

生態系 統價值 1 竹林廊道與草地 154656 3069 2.20 46.67% 樹林 29441 2.69 19.04% 高 2 大片核心樹林 201236 4186 2.63 46.67% 樹林 56089 2.79 27.87% 最高 3 小塊樹林與草地 39665 1351 1.91 26.67% 竹林 5332 1.86 13.44% 低 4 狹長型樹林廊道 80144 1916 1.91 60.00% 樹林 16133 3.61 20.13% 中 5 大片核心樹林 137566 3826 2.91 53.33% 樹林 44542 2.27 32.38% 最高 6 樹林與經營綠地 94792 3049 2.79 40.00% 樹林 11450 2.27 12.08% 中 7 小塊樹林與草地 46080 1793 2.36 40.00% 樹林 7195 1.39 15.61% 中低 8 核心樹林棲地 22337 741 1.40 33.33% 樹林 13702 2.64 61.34% 高 9 濕地樹林生態 143287 2158 1.61 60.00% 樹林 23159 2.32 16.16% 高 10 竹林與花卉 23000 1015 1.89 46.67% 竹林 6451 1.26 28.05% 中低 11 樹林與農(菜)園 73346 1717 1.79 60.00% 樹林 9611 1.67 13.10% 中 12 小塊樹林與草地 98162 2312 2.08 33.33% 樹林 6105 2.48 6.22% 低

透過整體仁美社區尺度 ELC 結構辨識與分析,發現可以透過自然環境、地 形以及居民之合作,發展出環狀 ELC 結構帶,一方面可控制社區整體住宅擴張,

另一方面也是進一步建構與恢復仁美社區整體生態系統之基礎。

4. 土地使用的變遷與侵擾行為分析

„ 人為開發快速擴張

分析景觀變遷中之主要原因,為人為開發快速擴張,導致土地使用之失序;

其中以工廠區之變動最為劇烈,占所有面之約 16%,更重要是其發展模式是由仁 美工業區向外擴散之模式,已嚴重侵擾其為有之農業生態系統。

„ 農業地使用之轉型

原有的農地使用模式為以水田為主,1960 年代時加入蔗田種植,而 1970 年 代後,農地使用呈現多元與雜亂情形,包括原本水田耕作水稻之模式,因價格失 去競爭力,紛紛轉向果樹經營,以及山坡地因鳳梨田產業適合經營,許多林地因 此消失,故現有的農業耕作面積為鳳梨田、水稻、芒果、荔枝這四種主要作物。

圖 80 仁美社區景觀變遷之面積分析

„ 林地之重要棲地歷年變遷之分析

前述分析已針對林地之價值進行分析,由歷年林地面積與分佈分析,林地 由過去主要於東北丘陵地帶,且占面積將近 50%,至 1960 年剩下 35%,以及現 今的 21%,整體林地的結構仍然聚集於東北丘陵地帶,但其結構已經趨於破碎化 (林地區塊數量增加、平均區塊面積減小),已經影響原有林地所構成生態系統。

圖 81 研究區域 1904 年林地 圖 82 研究區域 1960 年林地 圖 83 研究區域 2006 年林地 2.92% 3.17% 25.60%

32.57% 37.93%

26.80%

64.51% 58.91% 47.60%

0%

20%

40%

60%

80%

100%

1904 1960 2006 年代

其他與未開發地 農業

聚落與人為開發

- 圖 84 研究區域百年樹林景觀區塊破碎化過程

進一步分析其最大林地區塊面積 之變化,可以發現由 1906 年最大 146 公 頃(佔 16.16%)林地,1960 年 90 公頃(佔 9.96%),至目前為 25 公頃(佔 2.27%)。

而形狀指數也從原先 1.76 上升至 6.04,

都顯示出景觀趨向破碎化過程,最大林 地面積之變化,影響棲地之物種穩定度、

豐富度。

圖 86 最大林地區塊之面積占總面積變化 圖 87 最大林地區塊之形狀指數變化

整體而言,林地因其連結度與分佈,仍然是仁美社區景觀重要基質,但由 破碎化過程,則是下一階段亟需處理之課題。

47.66%

34.58%

20.84%

0%

10%

20%

30%

40%

50%

1904年 1960年 2006年

林地

圖  85  最大林地區塊之面積變化 

„ 聚落與工廠之擴張與侵擾情形

透過 1906 年、1960 年、2006 年之人為聚落、產業開發與道路系統分佈之疊 圖分析,發現有 12 處因發展歷程中產生之新聚落,包括五處新住宅聚落、七處 工廠聚落。

圖 88 仁美社區發展歷程中聚落、工廠與道路擴張分析

進一步分析住宅聚落之擴張,其因民國六十四年政府為推動十大建設之時,

因高速公路路基填土甚急,故選定仁美村東側之山坡地,大量挖取土方,故將原 為丘陵之地夷為平地,而都市計劃再賦予住宅之用途。而新工業聚落之擴張,則 是因都市計劃所指定仁美工業區土地使用,並且再由農地轉為工廠,向外擴散之 結果,已經造成對於原本丘陵地形與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侵擾行為。

圖 89 仁美社區歷次重大住宅「侵擾」之土地使用

回顧仁美社區之地形,為一阿里山山脈延 伸的丘陵地帶與洪氾平原之交接帶,在區域生 態上扮演生態推移帶(Ecotone)與緩衝帶之機能,

具有重要物種連結廊道之功能。

而歷年的人為開發之土地使用侵擾,除了 造成景觀之破碎外,人為對於環境地形敏感地 之侵擾,由於環境敏感地扮演提供環境資源區 塊之角色,具有重要生態意義與價值,因此對 於原有生態系統產生重大的影響。

因此,下一階段將透過「侵擾」如何調節 原有之土地使用,以達禁止、避免、平衡、補

償、促進發展,以構成與恢復原有生態系統。

圖  90  仁美社區之丘陵與平原地形  82 公頃 

216 公頃 

33 公頃 

43 公頃 

三. 仁美社區建構最佳化生態系統之

基礎─景觀安全模式

景觀安全模式為在現有區塊與廊道條 件下,尋找出建構出最穩定、高效率之生 態網絡系統之模式。本研究透過前述重要 繁殖場與棲地、ELC 結構之掌握(本研究假 設每個 ELC 結構也具有生態繁殖場之棲地 機能)、各生態區塊之分佈,建構出景觀安 全模式:

(1) 生態源

透過前述之區塊大小界定其生態功能,得 知林地、竹林地為重要生態繁殖場(源)區塊,

而其中又以超過 10 公頃以上為本研究所選 取之對象;另外,本研究假設各 ELC 結構 也具有生態繁殖場棲地機能,得到整體生 態源之分佈。

(2) 物種移動低阻力輻射模式 透過生態源之形狀

所構成之潛在物種 移動廊道,以及生態 區塊之分佈,可以推 估其物種移動低阻 力輻射模式。

(3) 生態廊道模式

透過物種移動低阻力輻射模式推估,進一步根 據現有區塊與侵擾區塊分佈,進一步分析其移 動輻射道與源間通道。

(4) 生態策略點

前述已詳細分析各種生態策略點之可能選擇 原則,根據源間通道與移動輻射道,以物種移 動道之中位點,以及重要潛在控制整體景觀安 全模式之重要意義點,可分析出其可能之生態 策略點分佈位置。

圖  91  仁美社區生態源

 

圖  92 仁美社區物種移動低阻力輻射模式

圖  93 仁美社區生態廊道與策略點 

(5) 生態策略區域

透過生態策略點之分佈,本研究再根據其現有之生態區 塊,找出其生態策略區域,對於控制整體生態系統之穩 定性與高效率有其重要之功能與意義。

圖 95 仁美社區整體景觀安全模式

圖 94 仁美社區生態策略區域 

四. 仁美社區生態系統侵擾之土地調節原則建立

透過上述針對景觀結構與其生態系統功能之分析,了解仁美 社區原有生態系統包括丘陵棲地、濕地棲地、河川棲地、洪氾平 原棲地 ,以及現有的 ELC 結構和重要生物繁殖場(源),本研究 建構出恢復生態系統之景觀安全模式,包括重要生態源、可能物 種移動廊道、重要生態策略點與策略生態區塊。本章節將針對具 體建構出恢復生態系統之景觀安全模式之侵擾土地調節原則,包 括禁止、避免、平衡、補償、促進發展,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