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ramstad、Olson、Forman 的景觀生態之土地使用 55 項原則

自從 1986 年 Forman& Godron 發表《Landscape Ecology》是確立了現今景 觀生態的內涵與重要關切課題與學理基礎後,1996 年 Dramstad、Olson、Forman 更以「景觀生態學」為基礎,針對 1)區塊原則(區塊大小、區塊數目、區塊位置);

2)邊界與邊際原則(邊緣結構、邊界形狀);3)廊道與連結性原則(廊道和物種活動、

生態踏腳石、道路和防風林帶、河流廊道);4)嵌合體原則(嵌合體網路、嵌合體 破碎化格局、嵌合體尺度粗細)提出 55 項運用在土地與環境規劃設計上之原則,

提出兼顧人們持續的土地發展的同時,透過景觀規劃與設計維持與創造生物多樣 性,其 55 個原則並非艱澀難懂,取而代之多是以圖示化來與案例的方式,來指 出土地計劃與設計規劃如何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則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此下為與本研究高度相關之原則:

       

27

  生態承載力(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是指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

生態環境保育和建設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及可承載的具有一定生活水準的人口數 量。生態承載力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生態狀況對社會經濟發展水準的支撐 強度和可承載的人口數量大小  (陳文惠  &  關琰珠, 2004)。 

 

(1) 區塊原則

原則 圖示

原則 1 邊界棲地和物種

將大區塊分成兩個小區塊後,會產生而外邊界棲 地,使邊界物種部分增加。

原則 2 內部棲地與物種

將大型區塊分成兩個小區塊後,會使內部棲地面積 減小,使各族群數量與內不物種減少,此觀念是保 育重要重點。

原則 3 當地物種滅絕可能

大型與小型區塊的比較,大型區塊數量較多,且物 種滅絕的可能性較低。

原則 5 棲地的多樣性

大型與小型區塊的比較,大型區塊有更多棲地,也 包含更多樣的生物。

原則 7 大型區塊的益處

大型景觀區塊可以保護地下蓄水層以及連結水流 網絡系統、維持大多數內部物種族群的生命力,並 為需要廣大空間遷移的動物提供基礎棲地與遮蔽 所。

原則 8 小型區塊的益處

小型區塊的作用可以中斷向外擴張的中心基質活 動,並具備踏腳石之功能,有例於物種之間的活 動,且部分物種適合生活於小型區塊內

原則 9 棲地的消失

移除一區塊將可能引起棲地消失,使依賴此類型棲 地物種減少,如此會使棲地多樣性下降。

原則 12 聚集數個區塊形成棲地

在缺乏大區塊情形下,某些相互關係的普遍物種可 以在附近幾個小型區塊內生存,雖其中單一區塊功 能不完善,但結合數個區塊後,功能如同大區塊。

原則 15 區塊選擇作為保育區

選擇區塊作為保育區的條件(1)對當地具有貢獻的 功能,例如此區塊地理位置與其他區塊間相關性及 融合性;(2)具有特殊背景的特性,例如是否有稀有、

當地特有物種棲息。

(2) 邊界與邊際原則

原則 圖示

原則 16 邊界結構的多樣性

植物性邊界具有高度結構的多樣性,水平或是垂 直,會導致更多樣性的邊界生物物種生存於此區。

原則 21 自然與人為邊界

大多數自然邊界多元曲線型、複雜且柔軟;相反的 人為邊界則多為植線、簡單且剛硬。

原則 22 直線或曲線型邊際

在直線邊際上,物種會沿邊際進行遷移活動;相對 的在曲線型邊際上,物種則可穿越或片及此邊際進 行遷移活動。

原則 24 邊界曲線性與寬度

在一景觀內,邊界的曲線性與寬度可決定邊界棲地 的總數。

原則 26 邊界與內部物種

旋繞式區塊將形成邊界棲地具有較大面積,使邊界 物種數量增加,但卻會減少內部物種數量,是保育 重要課題。

原則 27 與周圍環境的相互影響

旋繞式區塊其周圍環境中心基質間,會有更多相互 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原則 28 生態上「最理想」區塊形狀

生態上最理想區塊形狀為「太空船形」區塊,其中 有一圓形中心用以保護資源,加上曲線形邊際及手 指般的延伸,利於物種傳播

(3) 廊道與連結性原則

原則 圖示

原則 33 踏腳石之連接性

呈現連串排列的踏腳石在廊道或沒有廊道之間擔任 連接的媒介功能,提供內部物種區塊與區塊之間的 活動遷移。

原則 34 踏腳石之間的距離

對於高度已視覺導向物種而言,牠們在踏腳時間活 動的有效距離曲決於他們看見前後連續性

(successive)踏腳石的能力。

原則 35 踏腳石消失

當一小型區塊消失,而其功能在兩大區塊之間擔任 物種活動之踏腳石時,如此一來會壓制物種活動,

並且將會增加區塊形成孤立作用(isolation)的可能。

原則 36 簇集型態的踏腳石

在大型區塊之間,最理想空間串連形態的踏腳石是 在此之間維持排列直線型導向的形態,可提供物種 活動、交替間格或替代路線。

原則 42 溪流廊道的連結性

植物溪流廊道的寬度與長度兩者相互影響或結為一 體,長流且沒有裂口的溪流廊道對於維持水棲環境 的條件是不可區的重要因素,如維持冷水溫度、高 含氧量等,若缺乏這些元素,物種還是難以保育。

(4) 嵌合體原則

原則 圖示

原則 43 網絡連結性與網路系統28

結合網絡連結性與網路系統可以看出其簡單與複 雜性,高度的結合提供物種活動有效利用的整體連 結與指引

原則 46 交會點效果

在自然植物廊道之間的交會處,只有少數內部物種 生存於此,而此處各類物種豐富繁衍卻高於網絡其 他地點。

原則 47 位於小型相連區塊物種

同樣是兩座相同屬性小區塊,若有與網絡連結,其 物種多樣性高於未連結小區塊,而發生地方性滅絕 機率比較低。

原則 48 散播29及小型連結區塊

沿著既有網絡的小型區塊或交會處可提供有效棲 地,以利各別物種在此短暫停留或繁殖,可使散播 生物具有更高生存機率,並且會有更多散播物種生 存於此網絡之內。

原則 49 整體喪失與內部棲地

嵌合體的破碎性會減低特定棲地的形態,也會引起 內部棲地大量的損失。

原則 55 擁有多重棲地物種的嵌合體

集中點(convergency point)30與相鄰點(adjacencies)31 和棲地散佈(habitat interspersion)32有利於多數棲地 性植物種生存。

       

28

  網路系統(circuitry)指現存的環線或替代網路系統之程度。 

29

  傳播(Disperal)是指物種維持或擴張其族群的分佈,代表物種向族群外移動(擴張)或脫離母體(維 持),這對生物族群必要的過程,因為在生態系統上,不同生命週期有不同所需的資源,傳播減 緩了生態系統中資源的壓力,而資源的競爭也是變成傳播的機制。 

30

集中點(convergency point)為三個或以上的棲地交會處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31

相鄰點(adjacencies)為不同位置的相鄰棲地結合處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32

棲地散佈(habitat interspersion)為棲地分散性大於聚集在一起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2. 生態土地使用相互補償結構模式

棲地的破碎化是人為活動對自然地景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趨勢,造成棲地 的分割與殘存區塊的隔離作用,是生物多樣性保育上必需面對的一個困境。

Joha 於 2007 年提出面對已建成都市土地使用的高度複雜性、變動性,生態 土地使用相互補償結構(Ecological Land Complementation)是一個對於恢復都市 生態系統最佳模式之一,也是恢復與創造已建成社區尺度之景觀生態系統方法, 過 程 (Dunning, Danielson, & Pulliam, 1992),根據不同種類區塊的景觀,生物需 要在不同區塊間移動以獲得滿足自身生命 週期所需資源如草料、築巢與繁殖之不同 需求 (Pope, Fahrig, & Merriam, 2000)。因 此,景觀互補分佈牽涉一物種至少需要兩 個不同資源做為棲地,並在相同季節提供,

且資源必須要相鄰彼此 (Eybert, Constant,

& Lefeuvre, 1995)。

根據景觀生態原理,區塊是決定物種的出 現與多樣性,並假設棲地多樣性隨區塊變大而增 加 (Hooper, Solan, & Symstad, 2002; Simberloff, 1986),因此較大的區塊有較豐富的棲地多樣性,

以及更多的生物群體 (Primack, 1993);第二,不 同棲地間的接連性(proximity)33是決定生物多樣性 的重要因子 (Johan, 2007, p. 48)。

ELC

分析過程與規劃設計原理

在都市規劃與設計上,棲地擴大化可以透過安排不同都市綠地區塊靠近彼 此來達成,而許多生態研究也指出公園的集合簇群總是有較高的植物多樣性 (Gaston & Thompson, 2002; K¨uhn, Brandl, & Klotz, 2004);在居住環境中,如果有        

33

連接性(connectivity)是衡量廊道、網絡與基質的連接或空間持續  (Forman, 1995)。 

圖  24 兩種景觀生態過程  (Johan, 2007, p. 48) 

(a)景觀互補分佈過程與(b)景觀供給過程。這個過程發生在生

足夠的花園區域,可以增加物種出現在棲地,並能扮演做為野生動物的移動導管 (Barker, 1997; Szacki, Glowacka, Liro, & Matuszkiewicz, 1994; Young & Jarvis, 2001),當簇群的花園鄰近於都市公園時,透過景觀交互補償功能,提供地區性 小棲地如樹林、灌木林、池塘和新鮮的水,可使鳥類的多樣性提升,並增加吸引 敏感物種的可能 (Melles, Glenn, & Martin, 2003; Blair, 1996),這樣的生態價值非 花園棲地本身可以達成作用,而是周圍環繞著不同花園所形成地方性棲地的相互 結合結果 (Chamberlain, Cannon, & Toms, 2004)。

ELC 結構不只涉及區塊大小或內部結構,更是決定了景觀生態上資源的相 互補償與供給,扮演生態系統的相當重要過程如種子傳播與植物授粉作用 (pollination),例如昆蟲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需要不同的棲地,因此在這種集合的花 園可以提供許多草料給幼蟲,而城市公園開放草地則可提供成熟環境。

實際規劃與設計上,ELC 結構會牽涉到簇群(clustering)工具,透過結合不同 綠地區塊聚集,例如斯德哥爾摩城市裡,有 18%的土地組成包括這些集合的花園 與高爾夫球場 (Colding, Lundberg, & Folke, 2006)。

(1) 多樣性的異質景觀組成的重要

‚ 農地與林地:生物會在非農田棲地繁殖,但牠們卻又必須仰賴許多農田的草 料食物;許多鳥類在繁殖季節也須依賴農田資源;林地更是許多鳥類的暫時 避難所 (Fuller, Hinsley, & Swetnam, 2004; Morimoto, Katoh, Yamaura, &

Watanabe, 2006),因此在規劃設計上,農地、林地以及重要生物繁殖源的多 樣性構成將變得非常重要。

‚ 住宅與社區:若綠地區塊土地坐落在住宅區域時,將提供鳥類棲息地以及農 地物種 (Cannon, Chamberlain, Toms, Hatchwell, & Gaston, 2005; Chamberlain, Cannon, & Toms, 2004)。許多鳥類在農地可以構成害蟲調節者角色,因此的 土地使用上,盡可能在綠色區塊可以吸引那些可以控制害蟲的鳥類,也可因 此建立農業害蟲爆發的緩衝帶 (Cane, 2001)。而住宅後院棲地通常也有較高 的當地傳粉昆蟲,因此在住宅規劃應盡可能有較寬廣的後院棲地串連,以促 進農業地帶授粉作用,例如授粉昆蟲蜜蜂,通常會在巢穴的 1 到 2 公里範圍 找尋花蜜食物 (Cane, 2001),因此住宅區裡想上應該位於作物範圍區,以促 進花粉作用。

‚ 經營型態綠地:具草原、林地等多樣綠地區塊,管理得當也是重要棲地,扮 演提供生物棲地角色,促進生物多樣性 (Terman, 1997),而不只經營綠地本 身對於生態的角色

(2) 作為小區域自然保留區的替代方案

由於都市土地有限,許多都市的自然保留區通常太小,且由於都市發 展而是孤立的,這些小的自然保留區通常缺乏某些物種的重要資源 (Savard,

由於都市土地有限,許多都市的自然保留區通常太小,且由於都市發 展而是孤立的,這些小的自然保留區通常缺乏某些物種的重要資源 (Sav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