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透過景觀安全模式之分析,包括出生態源、ELC 結構、源間通道(物種廊道)、

策略點,以及進一步的生態策略區空間辨識,本章節部分將針對如何建構社區源 間通道,以及整合現有生態策略區,發展成為社區綠地系統準則,提出論述。

由先前之景觀安全模式分析之仁美社區內部局部放大圖如下所示:

圖 97 仁美社區內部景觀安全模式圖

透過上圖所示,社區現況之生態策略點為原則之下,由生態區塊(庭院、小 型綠地、竹林、草地、學校等)中已經辨識出許多現有生態策略區,這些生態區 是成為社區內部現況綠地系統之基礎,發展原則如下:

„ 保護:保護現有生態策略區,避免受到侵擾而消失。

„ 維護:透過定期綠地維護,以維持其生態價值與人的使用機能。

„ 促進發展:透過部分生態價值較低之策略區,如庭院、草地機關等地,

以及線有過小棲地,提升其生態價值與面積,增強其作為生態策略點 之功能角色。

進一步經由仁美社區內部源間通道(物種廊道)、生態策 略點與生態策略區,本研究提出綠地之整合策略,發展出一 個公園綠園道廊道系統之串聯,其廊道空間可分為四種類型,

包括連棟住宅社區類型廊道、院落住宅社區類型廊道、新住 宅開發類型廊道、社區與周圍連結之廊道,其分佈如下:

圖 98 仁美社區內部根據物種廊道與策略點發展出四種源間廊道類型

(1) 連棟住宅社區類型廊道

- 現況:連棟住宅側面之一般道路,現況綠覆率約 0~10%。

- 構想:透過鼓勵空中花園(盆栽、綠屋頂)形式,以及道路旁垂直綠化或植樹,

以補償其社區開發對於土地之侵擾,並且創造及整合串聯現有生態策略區,

形成物種連結廊道,目標綠覆率約 30%。

圖 99 仁美社區新連棟住宅社區現況

圖 100 連棟住宅社區類型廊道模擬

連棟住宅  一般道路  連棟住宅 

空中花園 

垂直綠化

空中花園 

或植樹 

垂直綠化

或植樹 

(2) 院落住宅社區類型廊道

- 現況:仁美舊住宅院落區域,新舊聚落混雜,並有豐富埕、花園、菜園與建 築開放空間,以及少部分殘存林地,扮演重要生態策略區之價值,現況綠覆 率約 20%~40%。

- 構想:殘存林地面積擴大化與種植豐富化,提升其作為生態策略區之生態價 值功能;增加道路小型行道樹,以提升綠地之遊憩價值;現有的埕、花園與 菜園使用過於精緻化或單一化,可種植草本或灌木植物,增加院落生態價值。

整體對於殘存林地、行道樹與院落埕之生態價值提升,可作為社區主要與最 高價值之源間通道(物種移動廊道),目標綠覆率約 30%~50%。

圖 101 仁美社區院落住宅現況

圖 102 院落住宅社區類型廊道模擬

院落住宅 

埕、菜園

與花園 

殘存林地  龍眼樹

院落住宅 

殘存林地

面積擴大  增加灌木 行道樹

避免過於 單一化 

龍眼樹

(3) 新住宅開發類型廊道

現況:為仁美第二期重劃區若採取傳統土地細分模式之社區住宅形式模擬,由於 一般許多區域未規定細部計畫,再加上此區之建蔽率為 60%、容積率 120%,若 未進一步進行細部設計、土地使用管制或都市設計,往往會使建築基地開放空間 呈現雜亂化,使畸零地空間與違建產生,也不較具有發展成生態廊道價值,現況 綠覆率約 10%~20%。

構想:經過分析後發現此區域除了要進行綠地平衡外,其綠地形式應要回應此區 位於生態源間廊道之物種移動價值,因此本研究提出透過指定後院深度與留設之 簇群(clustering)手段,並鼓勵與獎勵居民綠化,在中線部分發展出小型人行步道,

並以簡單小型透明護欄界定公私領域;屋頂部分發展空中花園或綠屋頂,除了生 活品質提升外,也整合成為物種移動廊道,目標綠覆率約 30%~50%。

圖 103 仁美第二期重劃區傳統社區開發之土地細分形式模擬

圖 104 新住宅開發類型廊道模擬

連棟住宅 

畸零地

違建  連棟住宅 

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不規則前 院深度 

人 行 步 道 

後院綠化

後院綠化

(4) 社區與周圍連結之廊道

現況:為社區邊緣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周圍 環境多為由生態區塊所構成,目前綠覆率約 40~60%。

構想: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若要把社區視為一 有機生態區塊,則要創造出對物種友善的區塊形

式與種類,因此,綠手指般的物種廊道延伸,是一理想型態,有助於物種進出,

促成作為景觀安全模式之生態源間通道之功能角色,目標綠覆率約 60%~80%。

3.

不同綠地體系整合性棲地復育建議

透過仁美社區整體區位上的生態角色,以及以景觀安全模式為基礎的發展原 則,接著則是針對不同時空背景下所產生的綠地體系作整合性探討其棲地復育的 原則與建議。

仁美社區法定綠地現況

於前述法定計畫上,我們可以清楚觀察法定綠地的願景,是具有完整的生活 品質基能與綠地品質,包括綠帶、公園、兒童遊戲場、停車場、機關、學校與人 行步道(圖 105)。

 

圖  105  法定綠地的願景 

然而,進一步實際分析其法定綠地的開闢情形(包括公園、兒童遊戲場、學 校、機關、停車場),約只實踐原理想的 15%,綠地極為不足,因其住宅過度的 估計,是典型的公共設施用地無法縮減及地方財政不足之問題。而法定保護綠地 也未能有效的監督期使用情形,以至有許多果園侵擾其原有的林地,已經破壞原

有的景觀結構與棲地功能(圖 106)。

 

圖  106  實際綠地開發的現況     

以仁美社區空間型態作為棲地復育之藍圖

仁美社區之空間結構包括已開發新社區(華美)、已開發舊社區(仁美)、開 發中社區與未開發素地區之空間結構(圖 107)。

 

圖  107  目前社區的空間結構 

本研究認為由於法定綠地之開闢問題的僵局,因此提出以現況社區空間結 構作為棲地復育之基礎,並考量上一階段景觀安全模式的土地發展原則,具體提 出整合不同綠地體系整合性棲地復育土地使用建議(圖 109),具體內容包括:

„ 廊道綠帶系統:主要內涵為景觀安全模式所定義之生態廊道,上一階

段已經模擬出四種不同類型之廊道綠帶類型之空間建議。

„ 保護綠帶:涵有重要生態源、ELC 結構與生態策略區之保護綠帶,為優 先復育與管制的土地。

„ 公園與遊戲場綠地:目前的法定綠地開闢上,本研究建議在地方財政 有限情況下,可以優先開闢水岸公園、社區中心公園、綠帶公園此三 的公園用地,作為生活品質提升及棲地復育的優先順序目標。

„ 人行步道系統:原有的人行步道系統未有系統,新的人行步道系統,

主要為串聯水岸公園、社區中心公園、綠帶公園,提升其綠地價值。

„ 緩衝區:位於重要生態棲地復育區上,主要為目前即將開發的區域上,

在開發上應採用低密度、低樓層、多綠地的設計準則。

„ 生態策略區:生態策略區在建構整體高效率、高穩定度網絡上具有重 要角色,為目前重要生態策略區,土地使用上要盡可能保護與維護其 作為生態策略區之價值。

„ 生態源:為重要的物種繁殖場地。

„ ELC 結構:位於社區周圍的 ELC 結構,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合作,可 以發展成為環狀的綠帶系統。

 

圖 108 整合不同綠地體系整合性棲地復育土地使用建議圖

 

最後,本研究提出仁美社區整合性棲地復育分區土地使用建議,內容包括

如下(圖 108):

„ 生態維護區:為仁美舊社區部分,具有較多私人庭院與小型綠地,並 有許多具有生態策略區的功能,應要定期維護其做生態價值。

„ 生態發展區:主要為新社區部分,由於主要以 70 年代新式連棟街屋為 主,缺乏私人庭院與綠地,主要任務是增加私人庭院,以提升其生態 價值。

„ 優先開發區:包括綠帶公園、社區中心公園、水岸公園的法定綠地建 議優先開發。以及北邊三處住宅區的優先開發建議,以連結新社區形 成較完整的社區機能。

„ 暫緩開發區:此處為環境敏感地形,且牽涉生態棲地綠地,因此本研 究建議在其他地區尚未完成開發前,應先暫緩此地之開發。

„ 禁止開發區:此處為高度環境敏感地形,由於過去都市計劃位重視基 地之原有紋理,造成錯誤之住宅區規劃。本研究建議此區應禁止開發。

 

圖  109 整合不同綠地體系整合性棲地復育分區建議圖 

4.

小結

本章透過針對前述分析成果與調節土地使用之內涵,提出仁美社區整體棲 地復育藍圖,包括三個層次─整體區位上的棲地藍圖、社區環境與周圍棲地復育 藍圖,以及不同綠地體系整合性棲地建議。並具體提出部分社區實質綠地空間之 準則,包含綠地區塊面、綠地廊道面與社區廊道型綠地原則,目的就是希望透過 模擬新土地使用模式與準則,建構景觀安全模式所追求的高效率、高穩定度之生 態網絡系統,以恢復仁美社區由具有的 4 種生態棲地系統之機能,以及作為區域 十字廊道的生態價值。

陸.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部分

人類追求對於集居環境的理想與型態,從工業革命、二次大戰到現代社會,

都一直處在一個辯證與嘗試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土地之中的景 觀有其多元功能,由區塊、廊道與基質構成,其不同區位之結構,有其扮演支撐 整個生態系統之承載力。

無知的人們忽略集居環境的土地、景觀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對於綠地的訴求 僅用人口假設的配置與土地建築管制之開放空間留設,完全是為了人類避免過於 密集發展,以及對於工作的調節機能考量。原有環境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景觀區塊、

廊道因人們集居環境發展,一步步如同水煮青蛙般消失,直到整個生態承載力大 到足以影響到人們生存時,才有所警惕!

「在滿足現有人類使用資源時,也不損及後代子孫使用資源的能力」是永續 發展的訴求,本研究透過景觀生態學原理,其尺度界於區域─社區尺度,透過分 析百年來人們土地使用對原有生態系統所產生的「侵擾」行為,並嘗試建構出對 於社區環境提出一套恢復其生態系統之原理、方法與原則,有幾項結論發現:

在操作方法與整體架構面

1.

地理資訊系統(GIS)工具的重要性

地理資訊系統是對於地理空間上的景觀構成、功能與變動的掌握工具,本 研究從景觀生態學理、景觀結構與功能辨識、景觀變遷分析、ELC 結構辨識與

地理資訊系統是對於地理空間上的景觀構成、功能與變動的掌握工具,本 研究從景觀生態學理、景觀結構與功能辨識、景觀變遷分析、ELC 結構辨識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