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rombie, 1992)

棲地價值 小型棲地價值:混合與工業土地;有限的棲地價值:

住宅街道綠帶、長草地與多年原野地、都市公園、修 剪整齊的公園;棲地價值:住宅鄰里綠地、多樣的水 生棲地、多樣的陸域棲地。

(Bonsignore,

2003)

非都市土地山坡地保育區、非都市土地變更使用留設

公園綠園道

(Parkway)、

綠帶廊道、線性公園、

二. 實證研究之基本工具建構

1:50000─1:25000

水文

- 河流分布圖

1:20000─1:5000

社區尺度

航照數位測量圖 1:2500─1:1000 - 地籍圖

-

建築基地測量圖

-

局部高程測量點

街廓尺度

現地照片 1:500─1:100

2. 運用分析工具與方法 (3D Analyst)

TIN Creation 建立與模擬真實地表 3D 起伏 Surface Analysis 表面坡度、坡向等分析 Conversion 網格與向量資料間轉檔 Interpolate line 地形剖面生成

Functional Surface 表面長度、表面積分析 水文分析模組

(Hydrology)

Flow Direction 分析網格地形資料之水流方向 Sink 分析數值地形上產生的低窪與濕地 Flow Accumulation 以水流方向分析其產生之累積流量 Streamnet 模擬不同河流網絡系統之可能 Stream Order 針對河流網絡系統進行等及分析 Basin 整體集水區流域分析

Watershed 細部水系集水區分析 空間分析模組

(Spatial Analyst)

Raster Calulator 計算網格資訊數值 Convert 網格與向量資料間轉檔 Density 密度與影響分析模擬 面積計算 Calculate Areas 計算區域面積

周長計算 Field calculations 計算區域周長

環域分析 Proximity 緩衝區、影響範圍分析

沙盤推演法

(Scenario)

傳統規劃強調對未來的抽象預測(如典型都市計劃的人口推估)。「沙盤推演 法(Szenario)」是一種以實兵操作來取代傳統對計畫結果的抽象預測,其方法原 理是規劃與研究者以現有真實的情境,創造出一種模擬未來規劃結果的真實可理 解之圖像,有利於後續工作之進行。因此沙盤推演法是一種針對未來導向 (future-oriented)的研究,包括趨勢分析、判斷、預測、變化分析、敏感性分析、

照片分析等一真實可能性推演之研究方法 (Wollenberg, Edmunds, & Buck, 2000),

透過描述現況、未來可能情況,以及一系列可能會導致改變目前狀態成為未來狀 態之事件 (Van den Berg & Veeneklaas, 1995)。

因此,透過沙盤推演法,針對未來景觀的不確定性的不同劇本與策略發展,

重點將著重於“如果我們如何,未來將會發生什麼事"來喚起不同利害關係人之 參與可能。本研究以“景觀生態"之原理,企圖以過去到現在之景觀結構與功能 之變遷,建構與恢復一種高效率、高穩定度之生態網絡系統,但重點是如何以成 為指導綠地土地使用,調節因人為侵擾所造成生態系統破壞之土地使用,因此將 以沙盤推演法針對過去─現況─未來三者進行模擬分析,並以真實圖像呈現其中 之差異,來取代過去計畫之未來抽象預測。

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是一種實地之研究工作,透過實地進入一區域、環境與社區,詳 細進行了解、紀錄,以取得資料之方法。本研究關切社區規劃之綠地準則,其中 涉及社區街廓環境與開放空間之土地使用、社區建築使用行為、農業更作作物、

社區周圍土地使用情形等實際資料,透過針對仁美社區研究範圍進行田野調查取 得照片、當地居民意見等資料,有利於本研究後續所進行之 GIS 疊圖分析、景觀 類型分析、侵擾行為之界定、ELC 生態相互補償之土地使用模式等研究進度。

三. 整體架構之操作流程與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景觀生態學探討與社區規劃之綠地準則的應用,目的是在以建立 與恢復最穩定與高效率生態網絡系統之土地使用模式,所採取的對於土地調節模 式之探討,研究中會應用大量圖形資料(現況、分析、規劃等),因此主要以 Arc View 9.1 版的地理資訊系統作為數值與圖形分析工具,並輔以 Excel 作為簡易統計分 析,圖面呈現上以 Adobe Illustrator CS3,整體操作流程、方法與內容說明如下:

圖 35 景觀生態取向之土地調節模式分析流程

1. 研究範圍界定

第一步驟為界定研究空間範圍。本研究以鳥松仁美社區為探討對象,但實際 上本研究主要針對形塑整體仁美社區之生態系統之地理與環境等條件,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認為棲地的斷裂分割主要是由於地形上的異質性如山丘與流 域,以及自然過程如火災、山崩和洪氾。人為活動也會促使棲地的斷裂分割如砍 伐、農業使用、都市化、道路建設,這些都足以改變現有的區塊、廊道與邊界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6, p. 139)。因此,考量現有行政界線、形塑社 區的重要地理範圍、棲地斷裂分割之因素(主要道路、鐵路、集水區、山丘、分 水嶺)。

2. 基本資料與條件分析

第二步驟探討形塑景觀之條件與基本背景,亦即探討景觀驅動力(driving force)之背景,由於“景觀"是一種自然與人類長期互動的結果44。因此,透過 前述圖資,探討景觀驅動力之背景包括自然發展條件與人文發展歷程,以及其 變化情形,構成形塑整體景觀之驅動力。

„ 自然發展條件分析

自然發展條件分析主要是界定不同地理的環境特性,包括水文(集水區、

河網、窪地等)、土壤(類別、質地、排水等)、地質(岩層、粗細)、地形(坡度、

坡向等)、氣候(溫度、降雨、風、日照)等條件,此自然條件形塑構成生物棲 地之基本植被類型、棲地型態、適合生存之物種群體等條件,並反映在地表 形成“景觀"。

„ 人文發展歷程分析

人文發展歷程分析主要針對聚落發展、法定計畫、土地使用、農業水圳 與灌溉分佈等因素,探討人類之長期發展趨勢,並可作為下一階段分析人類 發展歷程中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侵擾」之土地使用行為界定。

       

44

“景觀"就人們的感知而言,意味著一區域,其特質為自然與/或人類因素之間行為與互動的

結果《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Council of Europe, 2000)。

 

3. 景觀的類型定義

第三步驟界定與分類現有的景觀類型,本研究之探討主要為應用型研究,

故不以傳統景觀生態學對於“景觀"嚴謹的學理性分類45,而是透過 GIS 工具,

考量土地使用、土地覆蓋、景觀異質性、生態價值、侵擾性、使用強度進行景觀 類別定義與分類。

透過上述分類準則,可分類成為區塊(patch)與廊道(corridor)兩種主要形式,

再依其生態性或侵擾性區分,故可分為:

„ 生態型區塊(如林地、農地、草地等)。

„ 侵擾型區塊(如工廠)。

„ 生態型廊道(如樹列、河流等)。

„ 侵擾型廊道(如道路等)。

4. 景觀的結構辨識

第四步驟是分析與辨識景觀結構。回顧景觀生態學之學理性研究,已經發展 出一套辨識景觀結構之指標系統,透過景觀生態指標運用,可以系統化辨識景觀 結構之特徵,作為下一階段景觀生態系統之能例,運用指標包括下列:

(1) 區塊面積

以 Arc View 內建 Calculate Areas 功能計算區塊面積。區塊面積大小是 景觀生態學分析最重要之因子,關乎分析之尺度,以及生態區塊之棲地價值 (面積效應)。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 說明不同區塊之生態價值:

大型區塊較為穩定 大型區塊有較多的棲地多樣性

       

45

  景觀生態之學理性之“景觀"相對較為嚴謹之分類,例如以林地區塊分類為例,會探討疏密

程度、干擾程度、植被種類等,進行學理性探索研究。 

小型區塊具有踏腳石與特有棲地 小型區塊可能是重要生態策略點

參考資料: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2) 區塊周長

以 Arc View 內建 Field calculations 功能計算區塊邊緣周長,周長計算主 要與廊道、形狀有關,是景觀生態學分析重要因子,其對生物物種的擴散和 覓食有直接反映。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說明相同區塊大小而不同周長之生態價值:

周長越高代表邊界結構適合生態生存 周長低易使物種沿邊界移動,而周長高產生 之形狀越易使物種穿越

資料來源: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3) 形狀指標

形狀指標是用來描述區塊組成之形狀與複雜度,以及其可能的型態,運 用前述面積、周長之計算,並透過下列公式求得:

A P

SA= 式中 A 為區塊面積,P 為區塊邊緣周長

形狀指標的運用可以用來指認區塊的生態功能與價值,以基地內幾個不 同區塊之形狀指標數值來加以說明:

指數 1.071,形狀趨於圓形,區塊有好的核 心區

指數 1.309,區塊有核心區,以及意於物 種進入之凹陷外緣

指數 2.332,區塊有部分核心區,但具有良 好廊道功能

指數 3.058,區塊幾乎無核心區,但具有 高度廊道功能

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說明不同 形狀之生態價值:

形狀指數高代表趨於圓形,有大核心區 塊;反之則區塊較小且具有廊道價值

形狀指數高不易物種進入;反之則易使 物種進入區塊

資料來源: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4) 區塊內緣比

區塊內緣比,是關乎區塊之邊緣效果,數值越小代表在相同區塊面 積下,數值小者有較完整的核心區塊區域,計算公式如下:

A P /

EA= ,式中 A 為區塊面積,P 為區塊邊緣周長

內緣比 0.028,區於圓形 內緣比 0.089,圓形及狹長型沿伸

內緣比 0.181,區於狹長形 內緣比 0.225,狹長形

內緣比的指標使用有其限制性,主要為分 析之區塊尺度大小不能相差甚大,如在小型區 塊上,同樣是趨於圓形之區塊,但其内緣比指 數卻是最高,因此,內緣比指標使用需配合區 塊大小之篩選。

內緣比資訊與景觀生態學中之推移帶(Ecotone)、緩衝區以及邊緣 效果(edge effects)有極大之關聯性,重要之生態資訊如下:

表 13 內緣比高低之生態意義

低內緣比 (圓形)

高內緣比 (狹長形)

低內緣比 (圓形)

高內緣比 (狹長形)

內部面積 高 低 生態異質

小 大

邊緣寬度 小 大 作為動物

廊道價值

小 大 與本體的

交互作用

小 大 物種多樣

多 少 區塊內部

障礙物

少 多 動物覓食

效應

多 少 資料來源: (徐化成, 1996)

(5) 區塊總類數

區塊總類數為一研究區域內出現之最大的區塊總類,是作為區塊多 樣性分析之背景條件。

(6) 區塊豐富度指數(Richness)

代表在一分析單元內之景觀的不同區塊元素相對豐富度(R):

% 100 ) max / (T

R = T ×

,式中 T 代表一分析單元內不同區塊類別數,

Tmax 代表一研究區域內出現之最大區塊總類數。

區塊豐富度指數可以清楚分析每一分析單元區塊的豐富度,並可配 合圖形化表示來分析與辨識各分析單元之生態價值。

(7) ELC 結構分析

生 態 土 地 使 用 相 互 補 償 模 式 (ELC, Ecological land-use complementation),

為前述 Joha 於 2007 年提出 針對建成區恢復生態系統 之方法。他認為已建成都市 土地使用的高度複雜性、變 動性,ELC 結構是一個對於 恢復都市生態系統最佳模 式之一,也是恢復與創造

已建成社區尺度之景觀生態系統方法,此模式核心精神是以不同綠地之 間的簇群(clustering)為工具,並以多樣性綠地結合,以創造較完整棲地 環境,促成景觀對於物種的供給/補償之角色。

本研究所關切社區規劃之綠地準則,為在一已建成或即將人為開發 之環境規劃議題,因此,針對淺在與現有 ELC 結構之辨識準則包括:

„ 不同型態綠地區塊(如公園、校園、花園等)的結合。

„ 以 ELC 結構作為“保育目標",形成生態踏腳石。

„ 整合過小與無效的自然保留區。

„ 發展成為“環狀"設計概念,串連各 ELC 結構。

資料來源:  (Johan, 2007, p. 51) 

5. 景觀的生態系統功能與價值辨識

第五步驟是針對景觀的生態系統功能與價值辨識。

透過前述景觀類型與景觀結構之分析,進一步分析其 景觀之生態系統功能與價值,進一步做為掌握生態系 統之能力與現況,分析流程如圖所示:

(1) 研究物種選擇

鳥類為研究中適合針對之研究物種,因其為高等 脊椎動物,在生態金字塔上扮演著消費者之重要角色

鳥類為研究中適合針對之研究物種,因其為高等 脊椎動物,在生態金字塔上扮演著消費者之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