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步驟是分析與辨識景觀結構。回顧景觀生態學之學理性研究,已經發展 出一套辨識景觀結構之指標系統,透過景觀生態指標運用,可以系統化辨識景觀 結構之特徵,作為下一階段景觀生態系統之能例,運用指標包括下列:

(1) 區塊面積

以 Arc View 內建 Calculate Areas 功能計算區塊面積。區塊面積大小是 景觀生態學分析最重要之因子,關乎分析之尺度,以及生態區塊之棲地價值 (面積效應)。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 說明不同區塊之生態價值:

大型區塊較為穩定 大型區塊有較多的棲地多樣性

       

45

  景觀生態之學理性之“景觀"相對較為嚴謹之分類,例如以林地區塊分類為例,會探討疏密

程度、干擾程度、植被種類等,進行學理性探索研究。 

小型區塊具有踏腳石與特有棲地 小型區塊可能是重要生態策略點

參考資料: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2) 區塊周長

以 Arc View 內建 Field calculations 功能計算區塊邊緣周長,周長計算主 要與廊道、形狀有關,是景觀生態學分析重要因子,其對生物物種的擴散和 覓食有直接反映。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說明相同區塊大小而不同周長之生態價值:

周長越高代表邊界結構適合生態生存 周長低易使物種沿邊界移動,而周長高產生 之形狀越易使物種穿越

資料來源: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3) 形狀指標

形狀指標是用來描述區塊組成之形狀與複雜度,以及其可能的型態,運 用前述面積、周長之計算,並透過下列公式求得:

A P

SA= 式中 A 為區塊面積,P 為區塊邊緣周長

形狀指標的運用可以用來指認區塊的生態功能與價值,以基地內幾個不 同區塊之形狀指標數值來加以說明:

指數 1.071,形狀趨於圓形,區塊有好的核 心區

指數 1.309,區塊有核心區,以及意於物 種進入之凹陷外緣

指數 2.332,區塊有部分核心區,但具有良 好廊道功能

指數 3.058,區塊幾乎無核心區,但具有 高度廊道功能

依據 Dramstad、Olson、Forman 以「景觀生態學」之 55 項原則說明不同 形狀之生態價值:

形狀指數高代表趨於圓形,有大核心區 塊;反之則區塊較小且具有廊道價值

形狀指數高不易物種進入;反之則易使 物種進入區塊

資料來源: (Dramstad, Olson, & Forman, 1996)

(4) 區塊內緣比

區塊內緣比,是關乎區塊之邊緣效果,數值越小代表在相同區塊面 積下,數值小者有較完整的核心區塊區域,計算公式如下:

A P /

EA= ,式中 A 為區塊面積,P 為區塊邊緣周長

內緣比 0.028,區於圓形 內緣比 0.089,圓形及狹長型沿伸

內緣比 0.181,區於狹長形 內緣比 0.225,狹長形

內緣比的指標使用有其限制性,主要為分 析之區塊尺度大小不能相差甚大,如在小型區 塊上,同樣是趨於圓形之區塊,但其内緣比指 數卻是最高,因此,內緣比指標使用需配合區 塊大小之篩選。

內緣比資訊與景觀生態學中之推移帶(Ecotone)、緩衝區以及邊緣 效果(edge effects)有極大之關聯性,重要之生態資訊如下:

表 13 內緣比高低之生態意義

低內緣比 (圓形)

高內緣比 (狹長形)

低內緣比 (圓形)

高內緣比 (狹長形)

內部面積 高 低 生態異質

小 大

邊緣寬度 小 大 作為動物

廊道價值

小 大 與本體的

交互作用

小 大 物種多樣

多 少 區塊內部

障礙物

少 多 動物覓食

效應

多 少 資料來源: (徐化成, 1996)

(5) 區塊總類數

區塊總類數為一研究區域內出現之最大的區塊總類,是作為區塊多 樣性分析之背景條件。

(6) 區塊豐富度指數(Richness)

代表在一分析單元內之景觀的不同區塊元素相對豐富度(R):

% 100 ) max / (T

R = T ×

,式中 T 代表一分析單元內不同區塊類別數,

Tmax 代表一研究區域內出現之最大區塊總類數。

區塊豐富度指數可以清楚分析每一分析單元區塊的豐富度,並可配 合圖形化表示來分析與辨識各分析單元之生態價值。

(7) ELC 結構分析

生 態 土 地 使 用 相 互 補 償 模 式 (ELC, Ecological land-use complementation),

為前述 Joha 於 2007 年提出 針對建成區恢復生態系統 之方法。他認為已建成都市 土地使用的高度複雜性、變 動性,ELC 結構是一個對於 恢復都市生態系統最佳模 式之一,也是恢復與創造

已建成社區尺度之景觀生態系統方法,此模式核心精神是以不同綠地之 間的簇群(clustering)為工具,並以多樣性綠地結合,以創造較完整棲地 環境,促成景觀對於物種的供給/補償之角色。

本研究所關切社區規劃之綠地準則,為在一已建成或即將人為開發 之環境規劃議題,因此,針對淺在與現有 ELC 結構之辨識準則包括:

„ 不同型態綠地區塊(如公園、校園、花園等)的結合。

„ 以 ELC 結構作為“保育目標",形成生態踏腳石。

„ 整合過小與無效的自然保留區。

„ 發展成為“環狀"設計概念,串連各 ELC 結構。

資料來源:  (Johan, 2007, p.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