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 採取量化方式評估懶人包讀者之資訊素養

本研究之設計在於從研究對象獲得主觀性深度了解,因此無法以大量樣本 進行研究,也難以評估懶人包讀者之資訊素養。若要了解大範圍之懶人包讀者 的資訊素養,建議後續研究可採取量化方式,例如問卷調查的研究。現有之資 訊素養研究,研究方式多半也是以量化統計為主,建議後續研究可納入資訊素 養的各項評估指標,更能有效評估懶人包讀者在各項指標的表現。

2. 探討不同場域中的懶人包讀者的資訊行為

本研究之受訪者限定在 PTT 的使用者,研究結果不一定能推論到其他不同 使用習慣的網路使用者。另外,在本研究第四章第六節綜合討論當中,回顧網 路空間關於沉默螺旋的文獻發現,沉默螺旋現象在 PTT 以及 Facebook 上有不 同的影響。因此,若將研究場域改到社群媒體,懶人包讀者的行為或許又有所 改變。不同場域上懶人包讀者的資訊行為差異,也是值得探究之處。

3. 探討不同類型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

本研究之討論範圍侷限在公共議題及其懶人包,但公共議題懶人包讀者的 資訊行為,未必能推估到其他議題之懶人包讀者群。建議未來研究可發展至其 他議題之懶人包,比較其讀者之資訊行為。

4. 比較讀者閱讀新聞媒體與一般網路使用者製作之懶人包的差異

本研究之受訪者提及,新聞媒體與網友製作的懶人包都是他們主要的資訊 來源,但兩者的特性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新聞媒體也會製作懶人包,部分受 訪者更是習慣閱讀特定媒體製作的懶人包。在閱讀新聞媒體與一般網路使用者 所製作的懶人包時,懶人包讀者的資訊行為有何差異?這也是未來研究可進行 探索的方向。

129

5. 資訊偶遇之被動懶人包讀者資訊行為研究

本研究關注的是讀者主動搜尋懶人包的行為,並未包括在隨機瀏覽時被動 接觸懶人包的狀況,然而除了主動搜尋之外,此種資訊偶遇應是懶人包讀者接 觸懶人包的重要管道。

130

131

參考文獻

ffaarr(2012 年 8 月 23 日)。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40482830

ptt 鄉民百科(2012 年 6 月 24 日)。萬人響應,一人到場【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

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14084487-%E8%90%AC%E4%BA%BA%

E9%9F%BF%E6%87%89%EF%BC%8C%E4%B8%80%E4%BA%BA%E5%

88%B0%E5%A0%B4

Wenson(2014 年 3 月 20 日)。用懶人包堆疊而成的公民意識【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4/03/blog-post_20.html 卜小蝶主編(2013)。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台北:五南。

丁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2013 年 12 月 13 日)。【懶人包一目瞭然 宣傳活動效果好專題二】整理時事助澄清資訊。取自

http://www.uonline.nccu.edu.tw/index_content.asp?sn=8&an=17234

方念萱、蘇彥豪(1998)。網路傳播中的對話與對峙-以女性主義連線板的言 說為例。新聞學研究,56,183-218。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原作者:

David, M. & Sutton, C. D.)。台北:韋伯。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 動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5,1-22。

朱則剛(2005)。加拿大媒體素養教育探討。圖書資訊學刊,3(1&2),1-13。

李月蓮(2012)。邁向 Web 3.0 的「傳媒資訊素養」。取自 http://rthk.hk/mediadigest/20120613_76_122873.html

李怡志(2007 年 1 月 18 日)。懶人包的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richyli.com/blog/2007/01/blog-post_18.html

132

李紹良(2012)。十五萬人的 BBS 是如何煉成的:批踢踢實業坊技術演變歷程 之研究(1995-2008)(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

吳志潤(2014)。從熱點事件看高濃縮資訊“懶人包”的運用與監管。中國記者,

2014, (7),76-77。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 與資訊科學,22(2),29-52。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臺灣教 育,629,9-14。

吳美美、楊曉雯(1999)。圖書館的利用:高中高職篇。國家圖書館。

批踢踢實業坊,無日期。BBS。取自:https://www.ptt.cc/index.bbs.html。

林近(2014)。社群媒體的沉默螺旋現象-以臉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林辰(2013)。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

林菁(2007)。資訊素養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小小古蹟解說員 的培訓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357-378。

林菁(2008)。資訊素養融入大學生主題探究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6(2),233-266。

林菁、謝欣穎(2013)。資訊素養與閱讀策略融入國小四年級[我們的水族箱]

主題探究:以 Big6 模式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1(1),95-130。

林意仁(2011)。網路群眾文化及其民主意涵-以 PTT Gossiping 看版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意仁(2010)。由 PTT Gossiping 看版看「網路公眾」。文化研究月報,108,

52-70。

133

林經家(2011)。大六教學融入社會領域影響資訊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鶴玲、鄭陸霖(2001)。台灣社會運動網路經驗:一個探索性的分析。台灣 社會學刊,25,111-156。

周佳儀(2007)。網路論壇的自我孤立與沉默螺旋現象-以 PTT 為例。傳播與 管理研究,7(1),113-162。

徐方清(2014)。臺灣的焦慮——反“服貿協議”背後。中國新聞週刊,2014(12),

18-22。

孫治本(2004)。網路是公共領域或言論叢林?。聯合新聞網,2004/06/26。

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88659 陳平軒(2011)。從網路到街頭:反國光石化的動員經驗、成效與反省。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85,437-450。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作者:Steinar Kvale)。台北:韋伯。

陳順孝(無日期。檢索時間 2014)。資訊爆炸時代的新聞編輯----以網路「懶 人包」為例。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328/Home/lan-ren-bao-zhi-zuo

程潔媛(2010)。Big6 技能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專題報告之行動研究─ 數位 典藏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郭菀琪(譯)(2012)。 CURATION 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 開始!(原作者:佐佐木俊尚)。台北:經濟新潮社。

張子龍(2014 年 6 月 15 日)。討論「懶人包文化有利/無利於了解公共議題」

【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kstin0815.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5.html

張元力(2005)。虛擬社群之價值共創活動 -- 以 BBS 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134

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2014)。探討網路懶人包對社會運動參與的影 響-以服貿為例。取自

http://www.mysurvey.tw/quizresult.htm?id=7dabc423-1017-45cd-abce-115e4a 2dfb8d

黃上銓(2013)「鄉民」的誕生:線上論壇中認同語意及娛樂功能之歷史考察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黃貝鈴(譯)(2012)。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 展才是王道(原作者 Steven Rosenbaum)。台北:麥格羅.希爾。

黃金正(2008)。從網路 kuso 的言談情境論網路的政治參與(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厚銘、林意仁(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 礎。新聞學研究,115,1-50。

黃維明(譯)(2002)。網路會顛覆民主嗎?(原作者:Cass Sunstein)。台 北:新新聞。

黃慕萱(1994)。情境模式在解釋資訊尋求行為之適用性探討。圖書館學刊(臺 大),9,49-70。

黃慕萱(2001)。成人讀者之資訊尋求行為。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2),8-23。

傅彥儒(2013)。新北市平溪區銀髮族居民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特性(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葉乃靜(2005)。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研究。台北:文華。

葉乃靜(2011)。日常生活中的資訊人。台北:文華。

楊孝先(2013)。如何製作懶人包(一) Late 2013。獨立媒體學院資訊視覺 化課程。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late-2013

楊孝先(2013)。懶人包之何謂懶人包。2013 聯合勸募數位應用輔導推展講座。

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ss-28953850

135

楊孝先(2014)。真・懶人包的懶人包 Early 2014。玄奘大學符號學與資訊圖 設計讀書會。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ss-32522002

楊曼瑜(2014 年 7 月 13 日)。太陽花學運後民主問卷小調查:參與現場的確 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取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5004/

翟本瑞(2002)。網際網路能否成為公共領域?。網路社會學通訊,26。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6/social/26-19.htm

鄭伊廷(XDite)(2007 年 1 月 20 日)。請別濫用「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 http://wp.鄭伊廷(XDite).net/?p=262

熊淑惠(2011)。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災難事件的網路集結-以 PTT 鄉民救災 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2008)。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原作者:

Nick Stevenson)。台北:韋伯。

劉久清(2004)。網路民主與網路公民。哲學與文化,31(6),63-80。

劉文楨(2015)。「懶人包」的媒體擴散研究-以服貿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劉祐銘(2012)。台灣大學生 BBS 流行語文化現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秀琴、戴文雄(2012)。國小師資生應用 Big6 技能於自然領域探究式教學 的學習與改進。Chine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2),171-192。

賴苑玲(2013)。資訊素養和公共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1(2),9-25。

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林珊如編著(2001)。圖書資訊學概論。台北:空 大。

蕭蘋(2014 年 3 月 24 日)。是公民?還是暴民?新媒體的公民政治【部落格文 字資料】。取自: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3/24/hsiaoping/

136

謝合勝(2010)。線上共識動員研究─以 2008 年野草莓學生運動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謝佑欣(2015)。從數位內容策展觀點探討懶人包製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魏玓(2011)。網路與社運:趨勢、機會與課題專題前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5,415-421。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a)。了解更多「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 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6562.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b)。文字型懶人包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 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7531.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c)。什麼是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5035.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d)。從〈網易“數讀”資訊圖表設計的啟示〉看資 訊圖表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5/blog-post_2413.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e)。影片型懶人包製作要點【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 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2224.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f)。簡介文字型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f)。簡介文字型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