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TT 使用者的公共參與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PTT 批踢踢實業坊

三、 PTT 使用者的公共參與

雖然許多 PTT 使用者在批判或支持議題時看似熱切,在現實中卻缺乏相應 的行動,也導致許多議題看似響應者眾多,實際到場現身的人卻很少。PTT 使 用者時常自嘲這種情況為「萬人響應,一人到場」(ptt 鄉民百科,2012),也

42

就是網路動員特別會面臨的「轉換率」問題,指的正是在網路上響應某議題或 行動的人數,與實際現身街頭的人數之落差(陳平軒,2011)。網路世界的串 聯無法等同於實體世界的投入,Facebook 看似能夠迅速招集群眾,但是能夠持 續投入的人數遠遠少於按「讚」的人數,而在網路上表達意見甚至可能降低人 們走上街頭的動力(魏玓,2011)。林鶴玲與鄭陸霖(2001,頁 114)採取保 留態度,指出「社會資訊化下的台灣社會運動的網路經驗乃是社會差異、網路 關網站、針對特定事件的分析與解釋等,讓使用者節省在 action1106 板上千篇 文章當中尋找資訊的時間。

在緊急動員方面,熊淑惠(2011)訪談了因應 2009 年莫拉克風災組成的

「PTT 鄉民救災團」成員,發現 Emergency 看版成為災難發生時,能夠有效快 速整合各界人力、物資資源的平台,透過網路串連訊息、集結人力,進而帶出 實際的救災行動,也顯示了 PTT 使用者的充沛公共參與能量。

在影響政策方面,陳平軒(2011)在有關反國光石化的網路社會運動研究 中也指出,「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在籌備階段便透過社群媒體大量散佈

43

活動訊息,包括 Facebook、Piurk 以及 PTT 都有相當數量的相關資訊。透過 PTT 八卦板,許多類似「請問有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的八卦嗎?」、「聽說學 生要在環保署外舉行守夜活動,請問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活動嗎?」此種標題的 文章,成功引起使用者注意,加上文字、照片與影音實況轉播守夜現場,帶來 越來越多的人潮,並且對場內的專案小組委員造成一定的壓力。

透過以上幾個案例,雖無法推論 PTT 使用者熱烈支持或討論的議題必定帶 來高度的公共參與,但至少能見到 PTT 使用者的熱情以及創意。網路以及 BBS 作為社會運動的媒介,所能帶來的資訊傳播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該探討的是如 何將其用得更有效益,使訊息不只傳播得更快,更要提高「轉換率」(陳平軒,

2011)。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訪談國內環保團體成員及關注網路 社會運動的學者專家,提及網路降低了社會運動的參與門檻,但同時參與也因 此廉價化。要讓網路使用者離開電腦、走上街頭,還有一段距離,網路似乎只 對議題的擴散較有成效。但網路提高了群眾的公共參與機會、使原本不知情或 不關心公共議題的民眾有機會接觸,且能累積群眾對於社會運動的認同與參 與,即使無法立即轉換為實體參與,但可能帶來的累積與改變依舊有其可觀之 處。

44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