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邱 銘 心 博士. 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 A Study of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研究生:孫 以 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四 年 七 月.

(2)

(3) 謝辭 不知不覺竟也來到了寫謝辭的日子,雖然多次想像過此時的情景,但沒想 到還是如此匆促,一言難盡。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銘心老師,從我碩一開 始就很接納我各種天馬行空的論文點子,並且耐心地跟我討論,最終讓我的論 文成為現在的樣貌,真的很謝謝老師。謝謝在百忙中撥冗擔任口委的奇秀老師、 維菁老師,兩位老師給出了相當用心而詳盡的寶貴建議,使得研究能更臻完善。 也謝謝每一位受訪者,是你們讓這篇研究得以完成。 就讀師大圖資所,是我從未後悔的決定。很開心能加入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並在其中跟著柯柯老師、小蝶老師、建成老師、美美老師、昭珍老師、吉隆老 師一同學習,當然更不能忘了苑菁助教、奕翔助教在各方面的支援與幫助。其 中要特別感謝小蝶老師用心帶領數位內容行銷課程,並且介紹 Google 的數位火 星計畫給所上的大家。我之所以能夠透過這個計畫,在畢業前就順利找到自己 想要的工作,可以說是多虧了小蝶老師。 這三年當中,最難忘的首推在美國 UWM 圖書館實習的暑假,謝謝美國團 的文伶、小毛、焦焦,與你們一同實習與旅行的盛夏時光是我珍貴的回憶。也 要感謝提供協助的孟令學長一家、UWM 圖書館館長 Ewa、資訊學院院長 Wooseob、UWM 台灣同學會、ALA 的台灣團,謝謝你們的多方照顧,我始終 銘記在心。 在研究所的三年,有許多夥伴跟我一起走。謝謝偲傑學姊總是不吝提供意 見與協助,跟你聊論文或者網購都相當有趣。謝謝 101 屆的同學們,能夠跟大 家為了同樣目標一起努力的感覺真的很棒!無論是跟欣欣、阿洋、庭豪、花花 一起為了報告、考試而留在茶水間奮鬥,或者跟楊娃、凱鴻、子淇、依倩、阿 葶、意鈴、喻好一起的圖書館集章之旅、環島畢旅,以及大家一起的慶生與聚 餐,都豐富了我這三年的研究所生活。我真的很喜歡我們這一屆。特別是文伶 i.

(4) 跟小毛,非常感謝小毛好幾次陪我通宵趕工、陪我度過最艱辛的一段路程,還 有文伶不斷鼓勵、提供建議,可以認識你們真是我研究所生涯最大的禮物之一, 相信我們的友情(以及不務正業的習慣,哈哈)都會不斷持續! 除了學校之外,在教會也有許多支持我、鼓勵我的人。謝謝零距離小組, 包括奕杞哥、盈盈、若蘭、小立、逸修、資浩,總是接納我在寫論文過程中的 焦躁,並且持續為我禱告。你們真的是我的家人。謝謝青年牧區文字團隊,特 別是副團長好夥伴若函,總是無怨無悔地 cover 我無暇顧及的部分。謝謝生培 11 屆的同學,特別是親愛的 LTG 姊妹們,與你們一起分享、歡笑的時光無比 珍貴。更謝謝小牧這麼久以來的傾聽、陪伴與禱告,跟你的聊天常常讓我豁然 開朗,再度燃起盼望。 真心感謝我的家人,總是包容我的忙碌、支持我所做的一切,並且成為我 最棒的後盾。在這裡也想謝謝我自己──不只是論文,竟然還在這三年內如願 去了美國實習、接了好幾篇採訪工作、完成兩本電子書的內文、開始了文字團 隊的運作、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甚至念完了一年的生培, 真是不可思議!謝謝你的勇敢還有堅持不放棄,我以你為榮! 最後,還要向天父獻上最高的感謝,我深深知道在這每一步當中,都有祢 對我的美好帶領。過程中或許是辛苦的,但回想起來總是甜美的。我也相信, 離開學校之後,我的未來也會無比燦爛。因為有祢在,所以我總是有盼望。 謝謝每一位在過程中協助、鼓勵過我的人,我知道我能走到這裡,受到了 許多人的幫助。再一次謝謝大家!. 孫以琳. 於師大圖資所. 中華民國 104 年 8 月. ii.

(5) 摘要 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進的時代,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 求,「懶人包」成為一種新的資訊呈現方式。為了解公共議題懶人包讀者之資 訊行為,本研究以 Big6 模式為基礎擬定訪談大綱,訪談曾閱讀公共議題懶人包 的 PTT 使用者。 研究發現,影響受訪者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包括議題的熱門程度、人際 互動、自身需要以及熟悉感四項。資訊尋求的時機取決於時間有限、取得資訊 的方便程度,以及對議題的主觀理解。受訪者尋求的議題資訊,則可分為事件 或議題相關資訊,以及資訊落差的彌補。 歸納受訪者的公共議題資訊來源,分為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線下互動 三項。受訪者獲取資訊的常見步驟包括瀏覽後搜尋、篩選資訊以及延伸閱讀。 至於影響受訪者資訊篩選的因素,共有作者背景、內容優質、讀者回應、方便 性四項因素。 在懶人包讀者獲得議題資訊之後,主要的資訊使用方式分為三種:單純閱 讀、社群分享、引用內容。是否參與後續行動,則多半視議題而定,例如對議 題是否感興趣、認同議題訴求,或者對自己造成影響。可能的後續行動包括討 論、表達意見、參加相關活動或連署。 懶人包讀者在閱讀懶人包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內容過度主觀、難以理解、 缺乏資料出處。討論相關公共議題時,則會遇到沉默螺旋及協同過濾兩種狀況。 懶人包讀者面對認知差異時,可能選擇審慎了解、接納不同觀點,或者選擇忽 略等。並比較受訪者對於不同資訊來源的評價,包括新聞媒體的比較、新聞媒 體的政治傾向,以及不同資訊吸收模式帶來的影響。. iii.

(6) 最後闡述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的概念定義、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 以及受訪者對懶人包的評價、懶人包對社會及讀者帶來何種影響、對其他懶人 包讀者的建議等,藉此得知懶人包讀者如何評估懶人包及其影響。. 關鍵字:懶人包、讀者、資訊行為、資訊需求、資訊使用、資訊素養、Big6. iv.

(7) Abstract To understan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this paper used Big6 as foundation and interviewed PTT users who had rea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factors include popular issu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users’ need and familiarity. Public issu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clude internet, traditional media and off-line interactivities. The typical steps to seek information is (1) Browse and then search. (2) Filtering information. (3) Further Reading. After reading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may discuss with other, share to community, involve activities, or just reading and do nothing else. When facing cognitive differences, readers may try to understand cautiously, accept other point of view, or ignore. When discussing public issue, readers may facing spiral of silence 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This paper also lists readers’ evaluation to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aggregated information.. Key Words: Aggregated Information, Read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Use, Information Literacy, Big6. v.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一、. 研究範圍............................................................................................ 7. 二、. 研究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一、. 懶人包................................................................................................ 9. 二、. 資訊行為............................................................................................ 9. 三、. 資訊素養............................................................................................ 9. 四、. Big6 資訊技能模式 .........................................................................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懶人包.......................................................................................... 11. 一、. 懶人包的定義.................................................................................. 12. 二、. 資訊爆炸時代的新編輯文體.......................................................... 13. 三、. 懶人包的文獻.................................................................................. 14. 四、. 懶人包的類型.................................................................................. 16. 五、. 懶人包對公共議題的影響.............................................................. 24. 第二節. 資訊行為...................................................................................... 26. 一、. 資訊行為概述.................................................................................. 26. vi.

(9) 二、. 資訊素養.......................................................................................... 30. 三、. Big6 資訊技能模式 ......................................................................... 34. 第三節. PTT 批踢踢實業坊 ..................................................................... 37. 一、. BBS 的起源與 PTT 的發展 ............................................................ 37. 二、. PTT 的傳播特性 ............................................................................. 40. 三、. PTT 使用者的公共參與 .................................................................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9.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資訊需求...................................................................................... 56. 一、. 影響資訊尋求動機的因素.............................................................. 56. 二、. 資訊尋求的時機.............................................................................. 59. 三、. 資訊尋求的內容.............................................................................. 61. 第二節. 資訊尋求行為.............................................................................. 64. 一、. 公共議題資訊來源.......................................................................... 64. 二、. 獲取資訊之常見步驟...................................................................... 68. 三、. 搜尋公共議題懶人包之技巧.......................................................... 70. 四、. 影響資訊篩選的因素...................................................................... 75 vii.

(10) 五、. 尋求資訊時的困難.......................................................................... 81. 第三節. 資訊使用...................................................................................... 83. 一、. 資訊利用.......................................................................................... 83. 二、. 後續行動.......................................................................................... 84. 第四節. 資訊評估...................................................................................... 89. 一、. 認知差異處理.................................................................................. 89. 二、. 閱讀懶人包的困難.......................................................................... 93. 三、. 討論議題時遇到的困難.................................................................. 94. 四、. 資訊來源的評價與比較.................................................................. 96. 第五節. 懶人包現象評估與影響............................................................ 100. 一、. 懶人包的定義要素........................................................................ 100. 二、. 評估懶人包內容優劣的標準........................................................ 102. 三、. 懶人包的重要性............................................................................ 108. 四、. 懶人包對社會的影響.................................................................... 111. 五、. 給其他懶人包讀者的建議............................................................ 11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16. 一、. 資訊評估........................................................................................ 116. 二、. PTT 上的沉默螺旋 ....................................................................... 116. 三、. 懶人包的出現時機........................................................................ 117. 四、. 懶人包對社會的影響.................................................................... 118. 五、. 給其他讀者的建議........................................................................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viii.

(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1. 一、.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需求................................................................ 121. 二、.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 122. 三、.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 123. 四、. 懶人包讀者的資訊評估................................................................ 123. 五、. 懶人包讀者對懶人包現象的觀察................................................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一、. 實務建議........................................................................................ 127. 二、. 未來研究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附錄 研究參與同意書.............................................................................................. 139. ix.

(12) 表次 表 2-1 懶人包分類整理 ............................................................................................. 16 表 2-2 Taylor 的資訊需求四層次............................................................................... 27 表 2-3 ACRL 的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31 表 2-4 Big6 模式表格 ................................................................................................. 35 表 3-1 受訪者代號及舉例之懶人包主題對應列表 ................................................. 48 表 3-2 訪談大綱與研究問題對照表 ......................................................................... 49. x.

(13) 圖次 圖 1-1 懶人包範例:終極懶人包之-烏克蘭局勢該怎麼看? .................................. 2 圖 1-2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關鍵字期間熱門度變化 ......................................... 3 圖 1-3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相關搜尋關鍵字 ..................................................... 3 圖 1-4 太陽花學運現場參與者的資訊來源 ............................................................... 4 圖 2-1 影片懶人包範例 ............................................................................................. 17 圖 2-2 懶人包的編寫 ................................................................................................. 19 圖 2-3 投影片型懶人包示意圖 ................................................................................. 21 圖 2-4 純文字投影片懶人包範例 ............................................................................. 22 圖 2-5 資訊圖表懶人包範例 ..................................................................................... 23 圖 2-6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 27 圖 2-7 資訊素養的組成 ............................................................................................. 32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46 圖 4-1 PTT 看版以推文數量篩選文章之結果 .......................................................... 71 圖 4-2 PTT 看版以回文數量篩選文章之結果 .......................................................... 72 圖 4-3 具備時間軸之懶人包示意圖 ....................................................................... 104.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在網際網路興起的年代,網路上充斥著海量資訊,對於時間有限的讀者造 成相當大的負擔。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求,「懶人包」成為一種 新的資訊呈現方式,透過懶人包製作者篩選後清楚易懂的資訊,讀者得以迅速 得知某一事件或議題的大概內容。然而,懶人包的普及也衍伸出新的問題,特 別是在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公共議題上,懶人包對於公共討論的推波助瀾,究竟 是利是弊?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行為究竟為何?為說明本研究之主題,本章 第一節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敘述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四節則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出解釋,並給予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資訊量的爆炸性成長,資訊傳播的方式與內涵正隨 之改變。人們不再像幾十年前,僅能仰賴書報、電視與廣播等大眾媒體取得訊 息,只要連上網際網路,大量數位資料唾手可得。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 進的時代,由於缺乏對龐大資訊的有效過濾工具,造成了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與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除此之外,由於少了專業編輯 等對於資訊品質把關的機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內容的結果,也使得 資訊內容的平均品質隨之下降。隨著資訊量的爆炸性成長,網路使用者需要比 以往付出更多時間尋找所需資訊,也需要花費更多心力確認資訊的正確性。有 些焦慮不堪的網路使用者索性主張「不上網」以擺脫困境,但 Rosenbaum(2012) 在《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一書指出,這並不是真正的解決方式,如今的問題 已經不是「資訊過載」,而是「過濾失策」。 面對網路上爆炸性成長的資訊,時間有限的讀者需要比搜尋引擎更好、更 方便的資訊工具,而「懶人包」正是因應此困境而誕生的編輯文體──「針對特. 1.

(16) 定主題,進行資訊彙整、篩選、編排、再現,所完成的產物(陳順孝,無日期)。」 例如圖 1-1 是由「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網站於 2014 年 3 月製作的烏克蘭局 勢懶人包,製作者有系統地彙整資訊,提供了由西方與俄國兩個不同的切入角 度,透過資訊圖表呈現,讓讀者能夠迅速對烏克蘭局勢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資 訊圖表之外,懶人包也有其他類型,例如文字型、影片型、投影片型,將在本 研究第二章說明。. 圖 1-1 懶人包範例:終極懶人包之-烏克蘭局勢該怎麼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2014 年 3 月 21 日)。原創圖表:終極懶 人包之-烏克蘭局勢該怎麼看?。取自 http://prometheusis.blogspot.tw/2014/03/blog-post.html 根據 Google 搜尋趨勢,「懶人包」此一關鍵字的搜尋量自 2006 年 6 月開 始逐漸成長,並於 2012 年之後在 Google 關鍵字搜尋呈現明顯增加,見圖 1-2。. 2.

(17) 其中兩個高峰分別是 2012 年 8 月與 2014 年 3 月,搭配圖 1-3 的相關搜尋關鍵 字,可以得知在搜尋「懶人包」的使用者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同時鍵入「服 貿」關鍵字。推測 2014 年 3 月的「懶人包」關鍵字搜尋增加,應與服貿協議有 關。. 圖 1-2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關鍵字期間熱門度變化 資料來源:懶人包(2015)。Google 搜尋趨勢。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trends/explore#q=%E6%87%B6%E4%BA%BA%E5%8 C%85. 圖 1-3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相關搜尋關鍵字 資料來源:懶人包(2015)。Google 搜尋趨勢。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trends/explore#q=%E6%87%B6%E4%BA%BA%E5%8 C%85. 3.

(18) 而楊曼瑜(2014)針對 2014 年 3 月的太陽花學運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到學 運現場的 320 位參與者樣本中,有 79%的比例曾透過懶人包來了解服貿議題, 和透過新聞媒體報導來了解服貿議題的比例相差無幾(見圖 1-4)。可見對網 路使用者而言,懶人包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資訊來源選擇之一。. 圖 1-4 太陽花學運現場參與者的資訊來源 資料來源:楊曼瑜(2014)。太陽花學運後民主問卷小調查:參與現場的確帶 來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取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5004/ 面對網路環境上的大量資訊,懶人包已經是常被運用的一種資訊服務工 具,也是未來的趨勢所在。回顧台灣近幾年的社會議題,例如樂生拆遷、食安 風暴、洪仲丘案、多元成家、核四存廢、服貿爭議等,常有網友製作懶人包提 供其他網路使用者閱讀,許多人因此得以迅速了解懶人包製作者所詮釋的觀 點,並且參與討論或轉貼,甚至可能引發更積極的公共參與。例如 2013 年 7 月的陸軍下士洪仲丘在軍中受虐死亡一案,「公民 1985 行動聯盟」便積極蒐集. 4.

(19) 相關資料、製作成懶人包,例如「洪案真相追查網暨懶人包」1。相關資訊透過 網路串連擴散,七天內便號召超過三萬人上街頭參與「公民教召」的遊行,其 後更有十萬人出席「萬人送仲丘」晚會,能夠帶來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懶人包作為一種資訊工具,能夠將複雜的資訊內容簡化、有助於資訊的傳 播,然而有關懶人包的相關研究卻相當缺乏,懶人包讀者的研究更是稀少。既 有的相關非學術文獻也僅以製作懶人包的製作教學為主,偶有文章探討製作者 本身的立場與詮釋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事件的理解,也就是讀者盡信懶人包內容 而不加以思考造成的弊害。但無論是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行為、懶人包內容 的正確性、製作者及讀者的資訊素養、以及懶人包可能帶來的影響,都是值得 深入探討的議題,也是本研究期望能夠有所著力之處。. 1. http://militarysucks.wix.com/theuglytruth 5.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對於大部分讀者而言,懶人包將理解資訊的門檻降低,過去需要耗費大量 時間精力才能了解一個議題的相關資訊,如今只要花短短幾分鐘讀完一個懶人 包,就能對議題有初步的了解,並有助於延伸閱讀與理解相關資料。然而,懶 人包的普及也帶來許多問題,例如懶人包內容未必可信、懶人包作者刻意傳遞 某一方的觀點、讀者缺乏資訊篩選能力等。 基於以上背景,研究者想了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根據常用於資訊素 養教學中的 Big6 資訊技能模式為本,擬定訪談大綱,並以國內最大 BBS 論壇 ──PTT 批踢踢實業坊之使用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期望透過訪談曾閱讀過懶 人包的 PTT 使用者,了解其資訊使用行為,並提供未來研究建議。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 懶人包讀者對於懶人包資訊內容的需求為何?影響因素為何?. 2.. 懶人包讀者如何尋找懶人包資訊內容?. 3.. 懶人包讀者如何使用懶人包資訊內容?. 4.. 懶人包讀者如何評估懶人包資訊內容?. 5.. 懶人包讀者如何看待懶人包現象?. 6.

(2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 PTT 批踢踢實業坊之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採半結構式訪談法收集 質性研究資料。因研究設計與對象之因素,有其研究範圍及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 研究範圍. 由於懶人包定義較不明確、現有懶人包主題眾多,且不同族群的網路使用 者有著不同的立場、態度與使用習慣,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本研究設定研究範 圍如下: (一)研究對象僅限於閱讀過懶人包之 PTT 之使用者。由於 PTT 有其獨 特的文化,與其他網路論壇或社群媒體有別,PTT 上也產出相當多的公共議題 懶人包,因此為釐清研究範圍,非 PTT 使用者之資訊使用行為則不在討論範圍 內。 (二)本研究所探討之懶人包主題以公共議題為主,也就是對社會上多數 人都會造成影響的議題,包括經濟、政策、主權、性別、環境、教育等,但不 限於以上議題。其餘如 PTT 上發生的網路事件、演藝新聞、軟體或技術教學等 主題的懶人包,則不納入研究範圍。 (三)由於懶人包為一種新型態的資訊內容,缺乏學術上及實務上的明確 定義,因此僅能就本研究之操作型定義以及研究者所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對懶人包的定義為製作者針對特定主題蒐集、篩選素材,經彙整、編排、 再現後的產物,能幫助讀者在尚不了解此一主題的狀況下,依舊能在短時間內 了解事件或議題重點(李怡志,2007;楊孝先,2013;陳順孝,無日期;鄭伊 廷(XDite),2007)。有些自稱為懶人包的資訊,其內容並沒有經過製作者的篩. 7.

(22) 選與編輯,只是將相關資訊彙整,無法讓讀者快速了解議題內容。因此,不宜 將研究結果推論到所有名為「懶人包」的資訊皆有同樣效果。. 二、. 研究限制. 基於研究方法與研究樣本之特性,本研究之限制說明如下: (一)本研究之設計在於從研究對象獲得主觀性深度了解,採取半結構式 訪談,因此無法以大量樣本進行研究。若要了解懶人包讀者之普遍資訊行為, 或者特定族群之資訊素養程度,建議後續研究可採取量化方式,例如問卷調查 的研究。 (二)本研究所探討之懶人包主題以公共議題為主,亦即會影響到社會上 大多數人的政治、社會議題,不包括網路事件、演藝新聞等主題的懶人包。因 此,研究結果未必能推論到其他主題懶人包的讀者群,特別是資訊評估與資訊 使用的部分。 (四)本研究關注的是讀者主動搜尋懶人包的行為,並未包括在隨機瀏覽 時被動接觸懶人包的狀況,因此不宜將研究結果推論至此種資訊偶遇之狀況。. 8.

(2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避免定義上的混淆,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將本研究中之重要名詞作出 解釋與界定,並將「懶人包」此一關鍵概念提出操作型定義。. 一、. 懶人包. 懶人包是製作者針對特定主題蒐集、篩選素材,經彙整、編排、再現後的 產物,能幫助讀者在尚不了解此一主題的狀況下,依舊能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 或議題重點(李怡志,2007;楊孝先,2013;陳順孝,無日期;鄭伊廷(XDite), 2007)。懶人包一詞起源於 BBS,為縮短讀者了解事情始末的時間,提供時間 不多的「懶人」閱讀,因此才有了「懶人包」的稱呼。近年來逐漸成為台灣網 路使用者熟悉的資訊工具。本研究設定研究之懶人包,是以公共議題為主題的 懶人包。. 二、. 資訊行為. Wilson(1999)定義「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為辨識資訊需 求、用任何方式搜尋資訊,並且使用資訊的系列活動。黃慕萱(2001)則指出, 資訊行為的內涵包括:資訊需求以及促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行動、 影響回應的因素等,涵蓋資訊的需求、尋找、蒐集、組織、評估與使用。而本 研究關注的面向,也包括了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資訊組織、評估與使用。. 三、.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包括態度與行為,資訊素養程度佳的人懂得如何主動學習,知道 如何組織知識、尋找資訊、利用資訊並且傳達資訊,而這些技能都是學習而來 的。資訊素養不只是從資訊科技工具或技巧的角度,能夠操作電腦網路等相關 軟硬體而已。從尋找、組織、評估到利用資訊的整個過程,都包括批判思考的 9.

(24) 養成(賴苑玲,2013)。此概念由美國資訊產業主席 Paul Zurkowski 於 1974 年 提出,至今已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重視,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在「資訊素養首長委員會總結報告書」中定義:具備 資訊素養者,能夠辨識、察覺何時需要資訊,並能夠有效尋找、評估以及使用 所需要的資訊(ALA,1989)。. 四、. Big6 資訊技能模式. 由 Berkowitz 與 Eisenberg(1999)提出的 Big6 資訊技能模式(Big Six information skills model,簡稱 Big6 模式)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軸的資訊尋求過 程,常用於資訊教育,此模式列出六個資訊問題解決的步驟,包括:問題定義、 資訊尋找策略、尋找與取得、使用資訊、合成資訊與評估。本研究之訪談問題, 便是參考 Big6 模式所擬定。. 10.

(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四節。第一節彙整懶人包相關資料,提出其定義、歷史、意義及類 型,並討論懶人包與公共議題的正反面看法。第二節概述資訊行為,包括資訊 需求、資訊尋求行為、國內的資訊行為研究,兼論資訊素養的內涵,以及本研 究訪談大綱的基礎──解決資訊需求的 Big6 模式。第三節蒐羅 PTT 批踢踢實業 坊的文獻,回顧 BBS 及 PTT 之起源及發展以外,也試圖描繪 PTT 此一線上論 壇的文化以及公共參與。. 第一節. 懶人包. 目前國內外關於懶人包的學術研究相當稀少,主要是懶人包的製作(謝佑 欣,2015)、懶人包的傳播(劉文楨,2015)以及懶人包對社會運動參與之影 響(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2014)。中國的文獻則著重在懶人包對輿 論的影響力以及危險性,認為懶人包內容多有錯誤、是煽動人民的利器,因此 需要政府控管(徐方清,2014;吳志潤,2014)。 至於非學術文獻,則主要有懶人包的定義(PTT 鄉民百科,無日期;李怡 志,2007;楊孝先,2014;陳順孝,無日期;鄭伊廷(XDite),2007)、懶人包 的製作技巧教學(楊孝先,2013a、2013b;陳順孝,無日期),以及懶人包對 於討論公共議題的正負面影響(Wenson,2014;張子龍,2014;)等。後者主 要是由於 2014 年太陽花學運反服貿熱潮中,懶人包扮演推波助瀾的重要角色, 因而引發的反思。 本節包括懶人包的定義及出現背景、在現行資訊環境下,懶人包所代表的 意義,以及現行懶人包之類型及特性。. 11.

(26) 一、. 懶人包的定義. 起源於 BBS 的懶人包,一開始是指一組高相關文件、軟體的壓縮檔(李怡 志,2007),類似 1990 年代稱為「大補帖」的燒錄軟體光碟。後來在 PTT 批 踢踢實業坊漸漸使用於解釋「將事件的原因、始末、時序發展加以整理,讓其 他未參與的鄉民也能很快理解的文章」(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c),並且 除了 PTT 以外,更有部落格、網頁、Facebook 等等不同的載體。 陳順孝(無日期)為懶人包下了如此定義:「針對特定主題,進行資訊彙 整、篩選、編排、再現,所完成的產物。」李怡志(2007)表示,懶人包是將 單一事件的相關資源,例如文字、圖片、連結整理在同一個頁面上,有些展現 了精緻的編輯內容,但大部分只是單純拼貼。鄭伊廷(XDite)(2007)則更詳盡 地解釋為「為了在短時間裡面快速的深入事件的瞭解始末或跳過繁瑣指南對一 個產品快速的上手,而經過整理或改寫的精華濃縮包」,其目的為縮短讀者了 解事情始末的時間,提供時間不多的「懶人」閱讀,因此才有「懶人包」的稱 呼。而鄭伊廷(XDite)同時也提到,近年來「懶人包」此一名詞被過度濫用,導 致有些「懶人包」其實只是將眾多相關文章列出來的「相關閱讀」。 綜合以上定義,「懶人包」是製作者針對特定主題蒐集、篩選素材,經彙 整、編排、再現後的產物,能幫助讀者在尚不了解此一主題的狀況下,依舊能 在短時間內了解事件或議題重點(李怡志,2007;楊孝先,2013;陳順孝,無 日期;鄭伊廷(XDite),2007)。 懶人包的出現,和 BBS 論壇的設計息息相關。由於 BBS 的文章列表採用 逆時序的標題陳列,在文章列表看不到內文,而且無論文章內容的優劣或重要 性如何,只要有新文章產生,舊文章就會逐漸被推移到後面。特別在一些高人 氣版面上,很容易就因為龐大的文章量,把事件的「關鍵文章」掩蓋住。當發 生重大事件時,像是亂版、爭吵、或者社會事件的爭議等等,相關版面的變動. 12.

(27) 時效性很強,例如迅速出現許多新文章、又可能因爭議而很快被版主刪除,很 容易令新加入的使用者不斷提問「怎麼了?」、「現在發生什麼事?」若不是 親身參與這個歷程,就很難理解究竟版上發生了什麼事(ffaarr,2012)。為了 讓更多人能夠迅速了解狀況、一起加入討論,便有版友將事件原因、始末、發 展等加以整理,或者主動將關鍵文章整理到一篇文章內,也就是所謂的「懶人 包」(ffaarr,2012;鄭伊廷(XDite),2007)。 懶人包最初的起源已不可考(鄭伊廷(XDite),2007),但根據 ptt 鄉民百 科製作者 ffaarr 的考據,「懶人包」一詞最晚在 2007 年就已經相當流行。這也 印證了第一章的圖 1-1「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關鍵字期間熱門度變化」,在 Google 搜尋趨勢的「懶人包」搜尋數量,大約由 2006 年便開始增加。也由於 網友已經習慣製作與閱讀懶人包,因此有時發生重大事件時,也會有人詢問有 沒有懶人包可以看(ffaarr,2012),懶人包已經逐漸成為網路使用者熟悉的資 訊工具。. 二、. 資訊爆炸時代的新編輯文體. 1930 年代,喜愛閱讀雜誌的 DeWitt Wallace 考慮到雜誌內容量過多,沒有 太多閒暇時間的讀者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想要的內容,因此創辦《讀者文摘》, 將各式各樣的雜誌主題摘要、分類並彙整,讓讀者可以快速閱讀(Rosenbaum, 2011/2012)。大約同一時代,Henry Luce 創辦世界上第一份的「每週新聞雜誌」 ──《時代》雜誌,蒐集世界各地的新聞並將其化為簡明的摘要,提供想要廣泛 閱讀、卻缺乏時間的中產階級一個方便的資訊來源選擇。Luce 及其合夥人的想 法是:「將所有忙碌的人需要知道的新聞,濃縮成每週一次的刊物。」 (Rosenbaum,2011/2012)這兩個嘗試,都是對當時的資訊環境及讀者需求的 回應,因此透過新的編輯文體來滿足讀者的需求。. 13.

(28) 而為什麼懶人包這樣的資訊服務會出現呢?陳順孝(無日期)提供了從新 聞議題觀點出發的看法:這跟現在的資訊環境,以及資訊量的多寡有密切關係。 人們透過 Google 搜尋系統輸入關鍵字,卻不一定能夠找到準確的資料、或者會 同時出現不相關資料,這會迫使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在瀏覽搜尋結果。特別是有 不同意見的重大議題,更會需要花費更多心力來了解事件全貌。Rosenbaum 同 樣強調搜尋引擎的不足:「如今的問題是,內容太多了,或更準確地說,是資 料太多了,淹沒了我們,也淹沒了我們擁有的、用來組織資料的系統 (Rosenbaum,2011/2012)。」面對爆炸的資訊,人們需要的是篩選跟重組資 訊,才能發掘資訊的意義和用處、幫助人們快速掌握所需資訊,而這也是新聞 編輯的重要工作(陳順孝,無日期)。畢竟在資料量龐大的狀況下,要使用者 迅速辨認資訊品質、找出所需資訊並不簡單,但是相較之下,分辨單一個人是 否可以信任則較為容易(佐佐木俊尚,2011/2012),也就代表對讀者來講,在 時間不足的狀況之下,只要選擇可信賴的懶人包製作者,就能較容易地獲得所 需的正確資訊。陳順孝也提到,現在的網路資訊量,跟《讀者文摘》與《時代》 雜誌誕生的 1930 年代根本無法比較。人們更加需要有人能夠代為篩選、重組資 訊,節省搜尋與閱讀的時間。而網友集體產製的「懶人包」這種新的編輯文體, 正是對龐大資訊需求的回應。. 三、. 懶人包的文獻. 關於懶人包的製作,謝佑欣(2015)導入數位內容策展觀點,透過訪談 10 位社會議題懶人包的製作者,以了解製作者的背景與經驗對製作懶人包的影 響、懶人包的數位內容策展流程等。研究發現,懶人包製作流程可分為五個部 分:主題企劃、資料蒐集與選擇、資訊編排與呈現、分享與發佈,以及觀看者 與後續發展。製作懶人包時,懶人包製作者會受到學科知識背景、技能背景、 製作經驗、專業/專職身分等因素影響,形成懶人包主題選擇、立場展現、資料 蒐集管道、編排方式、發佈技巧與經營態度的差異。 14.

(29) 關於懶人包的傳播,劉文楨(2015)則以服貿議題為例,以內容分析法進 行意藍資訊開發的 OpView 雲端資料庫之鉅量資料蒐集與數據分析,探討透過 不同類型、不同網路傳播媒介所的產生不同傳播效應。研究發現,網路使用者 產製社會議題懶人包,激發網路輿論以及閱聽者的參與,影響了媒體與政府的 反應。網路媒體扮演訊息擴散與引起討論的關鍵角色,透過社交網站等的傳播, 影響新聞媒體加以報導,擴散議題能見度。研究並指出,社會議題懶人包需維 持中立、簡潔又不致資訊不足,才能得到閱聽眾的廣泛關注。 關於懶人包的影響,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學生(2014)以網路問 卷調查探討網路懶人包對社會運動參與之影響,問卷數據結果顯示,130 位受 試者普遍自認知道何謂懶人包(76.15%),而對懶人包與傳統媒體的信賴程度 則大多持平,有四至五成選擇「中立意見」。然而,由於目前未能取得此研究 之結果,本研究無從得知其研究者姓名、樣本選擇方式、問卷設計依據等,從 而無法判斷此研究結果之信度。 由於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以及反服貿協議熱潮,中國對於在這段期間產生 巨大影響的懶人包也開始有所認識。《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徐方清(2014)認 為,有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學生根本不瞭解服貿協議的內容,只是透過懶人包 得知相關資訊。他並續稱,懶人包的執筆者「多是民進黨御用學者」,對於服 貿協議的許多詮釋是「誇大、扭曲甚至是錯誤的(徐方清,2014)。」閩南日 報社時體部副主任吳志潤(2014)則將懶人包比喻為高威力的炸彈,認為它是 一種輿論宣傳的利器,並且是任何組織或個人都能夠生產與使用的。他認為, 臺灣反服貿的抗議活動「是因為臺灣學生聽信了一個關於服貿協議的“懶人包” (吳志潤,2014)。」由於懶人包不一定掌握在政府手中,因此他強調相關部 門需要高度重視懶人包的影響力,並積極利用或者監管懶人包的傳播等。可以 了解到中國學者對於懶人包的認知,明顯地站在統治者角度:除了懶人包對於. 15.

(30) 資訊傳遞的效用之外,更著重在懶人包影響輿論的危險性,且傾向將懶人包的 內容視為有所偏差、需要政府控管的。 即使是非學術文獻,多半也僅探討懶人包的製作方式、懶人包的起源以及 懶人包的分類等等。但無論是懶人包內容的正確性、製作者及讀者的資訊素養、 以及懶人包可能帶來的影響,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這也是本研究期望能 夠有所著力之處。. 四、. 懶人包的類型. 根據「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此一教學網站的整理,懶人包可分 為四種類型:影片型、文字型、投影片型,以及資訊圖表(Infographic),可 參見表 2-1。以下根據此一分類,逐一說明其特色。 表 2-1 懶人包分類整理 主分類. 次分類. (一)影片型懶人包. 1. 並列型 2. 剪輯型 3. 自製型. (二)文字型懶人包. 1. 資訊匯集型 2. 資訊整理型 3. 評論整理型. (三)投影片型懶人包. 1. 純文字型 2. 圖文型. (四)資訊圖表型懶人包. 1. 資訊圖表型 2. 互動式資訊圖表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d、2013f、2013g、2013h). 16.

(31) (一)影片型懶人包 影片型懶人包是利用影音素材來介紹一個事件或議題,使用的素材包括新 聞片段及動畫等。透過畫面跟聲音,可以更加生動地呈現事件的實際狀況,但 製作門檻也比其他類型懶人包要來得高(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h)。在製 作上需選擇適當素材,搭配字幕或旁白提示重點,並且保留足夠時間讓觀眾閱 讀畫面中的文字。同時也需要注意時間長度不宜過長,建議控制在三分鐘之內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e)。影片型懶人包的範例,可參考圖 2-1。影片 型懶人包的次分類可分為並列型、剪輯型及自製型三種,分述如下。. 圖 2-1 影片懶人包範例 資料來源:林辰(2013)。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eSt6UFnVY 1.. 並列型影片懶人包 並列型影片懶人包是利用網頁或部落格,彙整特定議題的相關影音之後並. 列呈現,並未將影片素材再度重新剪輯、製作成新的影片。此種形式可以藉由. 17.

(32) 編輯者的文字說明(例如說明每支影片的優缺點),引導讀者觀看影片。(懶 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h) 2.. 剪輯型影片懶人包 剪輯型影片懶人包是利用他人拍攝的相關影片素材,重新剪輯、編輯成一. 支完整的影片。此種形式讓讀者只需要觀看一支影片,即可了解製作者對於特 定事件或議題的觀點,並且能夠去蕪存菁,充分達到懶人包「節省時間」的效 果。(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h)製作重點是利用製作者的口頭說明,將各 段影片素材串聯起來,且各段影片的呈現重點不要重複(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 2013j)。 3.. 自製型影片懶人包 自製型影片懶人包的影音素材皆為製作者個人拍攝、製作的,因此自由度. 為三種影片懶人包當中最高的,能夠充分傳達製作者的觀點。不過相對的,製 作門檻也是三者當中最高的,無論是到事件現場攝影、製作動畫或者錄製旁白, 都需要很高的編輯技巧(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h)。製作重點包括找到清 楚的主題、複雜的過程使用圖解、適當地穿插有趣的影片、圖片與旁白,軟化 嚴肅的議題(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k)。 (二)文字型懶人包 文字型懶人包自然是以文字的呈現為主,不過其下又根據編輯資訊的深淺 程度分為三種次分類──資訊匯集型、資訊整理型、評論整理型。陳順孝(無日 期)針對懶人包的製作提出了三大要點:主題、(組成內容的)材料、語言, 如圖 2-2。他提醒懶人包製作者,要確立內容重點(特別是釐清事件爭議點)、 注意資訊的可信度、文字需精簡易懂、避免版面混亂(陳順孝,無日期),這 些特別適用在文字型懶人包的部分。以下就三種文字型懶人包次分類說明特性。. 18.

(33) 圖 2-2 懶人包的編寫 資料來源:陳順孝(無日期。檢索時間 2014)。資訊爆炸時代的新聞編輯---以網路「懶人包」為例。取自 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328/Home/lan-ren-bao-zhi-zuo 1.. 資訊匯集型文字懶人包 資訊匯集型的文字懶人包是將特定主題的相關資訊彙整在同一個頁面上,. 雖然彙整了將來自不同網站的資訊、節省了讀者蒐集資訊的時間,但只提供原 文網址連結,並未給予說明、評論或者改寫,讀者需要自行閱讀完多篇文章, 才能了解事件細節或觀點(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鄭伊廷(XDite)(2007) 與「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的站長皆認為,這種形式只能說是彙整標題的雜燴 包,是對「懶人包」之名的濫用,違背了懶人包原本提供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 議題的目的,因此不建議製作此種「懶人包」(鄭伊廷(XDite),2007;懶人包 這樣做就對了,2013f)。. 19.

(34) 2.. 資訊整理型文字懶人包 資訊整理型的文字懶人包內容多半由新聞報導構成,例如整理蘋果日報、. 自由時報、聯合報、獨立媒體的報導等,但資訊來源並不限於新聞報導。可能 的形式包括有邏輯的事件文字說明,摘要報導內文並且附上原文網址,方便讀 者決定是否點閱原文,或者用 Q&A 呈現內文,將讀者可能有疑問的部分一一 列出(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f)。 3.. 評論整理型文字懶人包 評論整理型的文字懶人包不只提供整理、重組過後的資訊(例如客觀新聞. 報導),更重要的是,製作者會對議題發表個人觀點及看法。除了說明事件始 末以外,更會整理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並給予評論。此種懶人包常是知名部 落客、對議題有深入了解的素人或公民記者所製作(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 2013f)。 (三)投影片型懶人包 投影片型懶人包運用簡報形式呈現訊息,透過清楚的表達、條理分明的說 明,讓讀者能夠迅速了解製作者想要傳達的訊息。製作上要留意投影片的特性, 不要將文字型懶人包的內容全部套用到投影片上,分散讀者的注意力。有幾個 重點:每張投影片的字不宜太多、每頁呈現一個重點即可、內容淺顯易懂、多 運用文字圖像化(使用圖表或畫面代替冗長的文字說明)、清楚的視覺導引、 適度留白、首尾呼應,提出簡潔有力的結論(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i)。 投影片型懶人包的範例,可參考圖 2-3。. 20.

(35) 圖 2-3 投影片型懶人包示意圖 資料來源:Scott Comic Studio(2013)。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452036848199085. 根據圖片的有無,投影片懶人包可分成兩種次類別: 1.. 純文字型投影片懶人包 以文字呈現為主,但與文字型懶人包的文字數量相較之下少了許多,是用. 簡潔淺顯的文字呈現議題內容。純文字型投影片懶人包的範例,可參照圖 2-4。 2.. 圖文型投影片懶人包 除了文字之外,此類懶人包加入圖像素材,軟化嚴肅的議題並吸引讀者興. 趣。如果圖像素材運用得好,更容易在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1.

(36) 圖 2-4 純文字投影片懶人包範例 資料來源:楊孝先(2013)。懶人包之何謂懶人包。2013 聯合勸募數位應用輔 導推展講座。取自 http://www.slideshare.net/nchild/ss-28953850 (四)資訊圖表型懶人包 資訊圖表的英文 Infographic 合併自資訊(Information)和圖表(Graphic) 兩字,特色是「使用視覺提示來溝通資訊(Lankow, Ritchie, & Crooks,2013)。」 目的是透過資料視覺化,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並提高閱讀資料的趣味 (Harlequin,2011)。在製作上盡量用圖片展示取代文字說明、創造視覺焦點、 使用突出的顏色,避免過多的顏色與字型(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d)。設. 22.

(37) 計完善的資訊圖表能夠簡潔明瞭地呈現出複雜的資訊,例如「台灣社會事件信 息圖表」的作者在 2013 年參考「台北核災 360 天後」共同創作計畫2所繪製的 「日本福島第一原發事故 如果發生在核四...」資訊圖表(圖 2-5),透過地圖 結合簡要的文字解釋,讓讀者能夠迅速明白作者要表達的重點。. 圖 2-5 資訊圖表懶人包範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2013)。日本福島第一原發事故 如果發生 在核四...。取自 http://prometheusis.blogspot.tw/2013/02/blog-post_22.html. 2. http://zh.taiwannuclear.wikia.com/wiki/Main_Page 23.

(38) 五、. 懶人包對公共議題的影響. 在網際網路益發普及的今日,網路將如何影響公共議題與民主政治呢?劉 久清(2004)彙整出,網路不同於電視等單向傳遞資訊的大眾傳播工具,在網 路上,閱聽者不僅能夠自行蒐集資料,更能夠與他人溝通,從而有可能促成更 充分的資訊掌握、成為更熱誠的投票人。更重要的是,網路民主的多元性,不 僅是因為不同的個體與群體的參與,更是因為政治本身就是多面向的。而透過 網路參與政治,固然面對不同地區的數位落差等問題,但陶冶出具網路公民素 養的網路行動者,就是預備網路民主的實踐(劉久清,2004)。 劉久清(2004)同時也指出,網路作為實踐民主的工具,除了投票之外, 對於公民最直接的價值便在於能夠便利地蒐集資料、獲取資訊和表達意見。那 麼懶人包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究竟有無助益?持反對立場者質疑懶人包內容之 可信度、憂心懶人包製作者有心散佈謠言,並批判懶人包之讀者不願主動蒐集 訊息、輕信網路資訊(劉靜瑀,2014 年)。「懶人包一方面幫我們提昇了整體 公民對於社會問題的關心與意識,另一方面卻可能也抑制了個人理解的深度與 廣度(Wenson,2014)。」 Wenson 就其對服貿議題的網路討論觀察,發現大多數的懶人包讀者並不 會因為讀完懶人包而去蒐集更多相關資訊,而只是讀完懶人包就滿足了。他認 為懶人包是有用的工具,但關鍵在於讀者的思辨習慣與公民素質,讀完懶人包 之後,還是需要進一步比較與查證(Wenson,2014)。 而持贊同立場者則認為,懶人包除了親民、有效率地傳播訊息之外,更是 跳過傳統媒體守門人的檢查,直達受眾面前(蕭蘋,2014)。透過懶人包流傳 的 Facebook、BBS 等網路平台,懶人包底下的回應也成為新的公共討論空間(丁 宛臻、李孟儒、莊惠琪、蘇俞璇,2013),而且讀者不僅只是閱讀、討論,更 會實際參與社會運動現場,「從『線上』被動員而來(蕭蘋,2014)」。. 24.

(39) 至於懶人包對公共議題的影響力,或許可以由政府的反應觀之:在 2014 年 3 月的服貿議題引發民眾高度關注、網路上也有眾多反服貿懶人包廣為流傳 後,經濟部也於 3 月 20 日推出「兩岸服貿協議是什麼?」投影片懶人包3,強 調政府將嚴格把關,說明服貿對台灣的好處,希望獲得民眾支持。隨後又於 3 月 21 日又推出「有關對服貿協議認知的 10 大謬誤」文件4,批判網路上的文宣 與懶人包內容與事實不符,因此整理此份文件供民眾參考。以本研究之定義, 「有關對服貿協議認知的 10 大謬誤」實屬文字型懶人包。 如果跳脫爭論,無論正反方強調的是懶人包的「效率/輕率」還是「了解 /誤解」 ,其實都已經隱含著對於「好的了解」的想像。只是,如同張子龍(2014) 所言,有什麼立場或方法,能夠呈現議題的全貌?如果任何一種詮釋角度都必 然有立場存在,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客觀,那麼,或許懶人包所帶來對公共議 題的關注,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3. http://www.ecfa.org.tw/ShowNews.aspx?id=870&year=all&pid=&cid= 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 ws_id=36079 4. 25.

(40) 第二節. 資訊行為. 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多年來都是圖書資訊學領域的研究主流 之一,包括資訊需求、資訊搜尋或資訊尋求、檢索策略、使用情境,都是資訊 行為的相關研究範圍。本節從資訊行為概述開始,簡述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 為之重要定義,並回顧國內資訊行為研究。 而人們每天接受大眾媒體、網路等大量資訊,亟需具備有效獲取、統整以 及評估資訊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資訊素養。資訊素養與資訊行為息息相關, 因此本節也回顧資訊素養的發展、內涵,最後簡述本研究據以擬定訪談大綱的 Big6 資訊技能模式。. 一、. 資訊行為概述. Wilson(1999)定義「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為辨識資訊需 求、用任何方式搜尋資訊,並且使用資訊的系列活動,而資訊行為的內涵有三 大要素,包括「資訊需求與觸發需求的因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與行動」以 及「影響回應需求的因素」,屬於廣義的使用者研究。他提出的資訊行為模式 可說明資訊檢索時,資訊尋求和檢索、傳播與資訊行為的關係,如圖 2-6 所示。 黃慕萱(2001)指出,資訊行為的內涵包括:資訊需求以及促發需求的因 素、回應需求的歷程行動、影響回應的因素等,涵蓋資訊的需求、尋找、蒐集、 組織、評估與使用。資訊行為的研究希望了解人們如何尋找所需資訊、促使人 們尋找資訊的原因或動機、尋獲資訊後如何判斷資訊,以及如何使用所得的資 訊(賴鼎銘、黃慕萱、吳美美、林珊如,2001,頁 226)。雖然「資訊行為」 常與「資訊尋求行為」相提並論,但前者的範圍較後者更廣泛。. 26.

(41) 圖 2-6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Wilson, T. D. (1999).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57. (一)資訊需求 資訊行為(或資訊尋求行為)皆始於使用者意識到自身的資訊需求,因此 在資訊尋求行為之前,必定先有資訊需求。資訊需求的概念,可以用 Taylor (1968)的資訊需求模式為代表,此模式將資訊需求根據陳述的程度分為四級, 如表 2-2 所示。 表 2-2 Taylor 的資訊需求四層次 Taylor 的資訊需求四層次 Q1-內藏式的需求. 潛意識的需求,使用者尚未察覺自己的需求,或者只. The Visceral Need. 有模糊的意識,因此無法陳述。. Q2-有意識的需求. 使用者有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並且勾勒出輪廓,但還. The Conscious Need. 不清晰。. 27.

(42) Q3-正式的需求. 使用者明確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透過口語或文字具. The Formalized Need. 體地陳述。. Q4-妥協的需求. 使用者的需求受限於館藏或者個人知識背景等現實. The Compromised Need. 環境因素而修正,形成最終輸入資訊系統的需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Taylor, R. S. (1968). Question-negotiation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in libraries.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9(3), 178-194.、黃慕 萱(2001)。成人讀者之資訊尋求行為。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2),8-23。 透過 Taylor 定義的四個資訊需求層次,可以看到資訊需求是會變動的。黃 慕萱(2001)進一步指出,內藏式的需求是處於混沌狀態,但卻是使用者主要 的資訊需求所在。也就是說,許多人具有資訊需求卻未察覺,或者意識到資訊 需求,卻不知如何解決(傅彥儒,2013)。 (二)資訊尋求行為 Grover(1993)將「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區分 為八個階段:意識需求(Awareness of Need)、決定行動(Action Decision)、 搜尋策略(Strategy for Search)、搜尋行為(Behavior in Search)、評鑑結果 (Evaluation)、整合(Assimilation)、記憶(Memory)以及利用(Utilization) 階段。 黃慕萱(2001)則將「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定 義為:從讀者意識到資訊需求開始,直到滿足其資訊需求為止,在過程中產生 的一連串活動。通常由下列六項活動組成: 1.. 察覺資訊需求:使用者感覺到自身對資訊的需求。. 2.. 表達問題:使用者將資訊需求以文字或詞彙具體表達出來。. 3.. 管道:使用者試著透過各種管道解決問題,包括透過大腦、朋友、書 本、圖書館或者專業館員等。. 28.

(43) 4.. 尋求資訊:透過正式或非正式地尋求,例如檢索資料庫、詢問朋友等, 藉此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 5.. 使用資訊:整理、組織、分析與評估資訊,並且轉換為個人的知識。. 6.. 滿足資訊需求:透過上述的資訊尋求過程,使用者的資訊需求得到滿 足。. 而個人在察覺資訊需求後,是否會採取行動尋求資訊,其實受到許多因素 影響,也從而產生不同的資訊尋求模式。Wilson(1997)便將資訊尋求行為分 為下列四種:被動注意、被動檢索、積極檢索、持續性檢索。除了主動積極的 尋求資訊之外,更有許多資訊並非來自系統化地尋求,而是意外獲得,此種模 式稱為「資訊偶遇」(葉乃靜,2005),雖不在本研究範圍內,但也是值得探 討的面向。 (三)國內資訊行為研究 根據《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卜小蝶主編,2013)之整理,國內資訊行 為相關研究於 1995 年後呈現穩定成長,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逐漸多樣化。主要 的研究主題包括:資訊需求、資訊檢索、資訊搜尋、資訊尋求行為、資訊行為 以及人機互動等。近年更有資訊素養、網站架構、資訊使用、資訊處理等與資 訊科技有關的主題逐漸崛起。而國內資訊行為相關的碩士論文研究對象主要包 括下列五項: 1.. 一般民眾,例如老年人、原住民、兒童等。. 2.. 各級教育環境中的學生或教師,以年齡層區隔,例如教師、大學生、中小 學生等。. 3.. 特定組織之專業人員,例如企業成員、醫事人員、科學家、記者等。. 4.. 處於某種特定情境中的對象,例如自助旅遊者、新進員工、更年期婦女等。 29.

(44) 5.. 以系統為研究主題,例如企業資訊系統、視窗環境、電腦化測驗環境等。. 二、. 資訊素養. 「素養」(Literacy)一詞原意為「理解以及和外界做有意義溝通所需要的 能力」(吳美美,1996),可分為兩類:其一是與識字與閱讀相關的素養,也 就是個人日常生活所需的讀、寫能力;其二是功能型素養(Functional Literacy), 意指個人根據角色或環境的需要,發展出的特定技能(李德竹,2000)。 (一)資訊素養的發展 「資訊素養」概念由美國資訊產業主席 Paul Zurkowski 於 1974 年提出,至 今已受到世界各國廣泛重視,例如美國、澳洲、英國皆訂有高等教育的資訊素 養標準(林菁,2008)。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 ALA)在「資訊素養首長委員會總結報告書」中定義:具備資訊素養者,能夠 辨識、察覺何時需要資訊,並能夠有效尋找、評估以及使用所需要的資訊 (ALA,1989)。這個定義也受到 Grassian 與 Kaplowitz(2001)肯定,認為這 是目前最能被大眾認同與引用的資訊素養定義。 資訊素養不只是從資訊科技工具或技巧的角度,能夠操作電腦網路等相關 軟硬體而已。從尋找、組織、評估到利用資訊的整個過程,都包括批判思考的 養成。而由於資訊的種類不只文字,也包括圖片、影片、聲音;資源的來源也 是多元化的,例如書籍、報紙、電視、網路等。這些都是資訊素養的範圍,讀、 寫的內容包括文字、圖像、媒體等(林菁,2008)。資訊素養包括態度與行為, 資訊素養程度佳的人懂得如何主動學習,知道如何組織知識、尋找資訊、利用 資訊並且傳達資訊,而這些技能都是學習而來的(賴苑玲,2013)。 基於對資訊素養的重視,各國的相關機構分別提出資訊素養的基礎、範圍、 評估指標,例如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c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CRL)於 2000 年制定「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Information 30.

(45)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簡稱 ILCS),成為評估大 學生資訊素養能力的架構,內容包括五大標準、22 項績效指標、87 項學習成果 指標。其五大標準可參見表 2-2。 表 2-3 ACRL 的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ACRL 的高等教育資訊素養能力標準 標準一. 能決定所需資訊的範圍及特質。. 標準二. 能有效且迅速地取得所需資訊。. 標準三. 能批判性的評估資訊及資訊來源,並將所選擇的資訊整合至原有知 識系統當中。. 標準四. 無論是作為個人或者團體中的一份子,都能有效利用資訊以完成特 定目標。. 標準五. 了解資訊使用相關的經濟、法律與社會議題,並以符合倫理及法律 規範的途徑取得、利用資訊。. 資料來源:譯自 Brown, C., & Krumholz, L. R. (2002).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o the science curriculum.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63(2), p112, Table1. (二)資訊素養的內涵 因應網路資訊時代的變化,McClure(1994)認為資訊素養是有效定位、 處理和使用各種形式資訊的能力,同時也是解決資訊問題的必備技能。他提出 資訊素養包括以下四種功能型素養:傳統素養、電腦素養、媒體素養以及網路 素養,將此四種素養與資訊素養的關係繪製成圖(見圖 2-7),並認為這四種 素養的交集,是最狹義的資訊素養。代表具備資訊素養者,需要同時具備此四 種素養。至於廣義的資訊素養,則泛指此四種素養中的任何一種。 1.. 傳統素養(Traditional Literacy) 指基本的個人能力,包括文字讀寫、口說,計算、解決個人工作或社會上. 遇到之問題的能力,發展個人知識,並且達到個人目標。 31.

(46) 2.. 電腦素養(Computer Literacy) 是傳統素養的延伸,指使用電腦及資訊科技完成基本資料處理工作的能. 力,例如文字處理、操作軟體等。 3..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能夠解讀、評估、分析資訊,包括影像、文字與聲音,有能力製作紙本或. 電子應用媒體,並解讀、談論這些資訊中的文化意義。 4.. 網路素養(Network Literacy) 了解網路資訊環境與資源的價值所在,並有能力使用網路工具搜尋、檢索. 並取得資訊,並將資訊加以處理、使用,以解決問題、形成決策。. 圖 2-7 資訊素養的組成 資料來源:研究者改繪自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p118, figure1.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資訊素養是多種能力的綜合應用,包括傳統素養、電 腦素養、媒體素養以及網路素養,其中每項能力都有所關聯。除了傳統的讀寫、. 32.

(47) 計算、口說之外,也能察覺個人的資訊需求,且運用批判性思考以及資訊科技 技巧,透過定位、搜尋、評估、組織、使用資訊,尋找資訊資源以解決資訊問 題。將資訊統整後,轉化為個人知識、形成決策。具備資訊素養的人,懂得如 何學習,是積極獨立的學習者。 (三)媒體與資訊素養 大眾傳播學界素來相當重視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或譯媒介素養、媒 體識讀能力),也就是個體對媒體訊息呈現方式解讀與運用的能力,包括取得、 分析、評估與使用。在 McClure 的架構中,媒體素養也是廣義資訊素養的一部 分。媒體素養與圖書資訊領域關注的資訊素養有相當多的共同性,只是兩者的 重心有些許差異,例如媒體素養的關懷層面是大眾傳播媒介。然而,圖書資訊 領域與大眾傳播領域各自在論述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時,較缺乏互動與對話(朱 則剛,2005)。 但這個現象,在近年有了轉變。李月蓮(2012)提及,1990 年代傳媒科技 與電腦科技匯流,即為學者 Koelsch 所言的「傳媒資訊革命」(Infomedia Revolution)。在 Web2.0 的時代,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益發緊密結合,預計到 了 Web3.0,媒體與資訊科技的界線將更加模糊。而當傳播環境不斷改變,我們 也需要新的素養來協助應對新的環境(李月蓮,2012)。 圖書館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簡稱 IFLA), 與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等機構於 2012 年舉辦「知識社會的媒體與資訊 素養研討會」,聯合提出將「媒體與資訊素養」視為未來知識社會、組織、社 群及個人永續發展之首要條件(賴苑玲,2013)。UNESCO(2013)指出,資 訊素養與媒體素養傳統上都被視為兩個獨立的領域,但 UNESCO 認為這是現代. 33.

(48) 人生活與工作所需的技能,近年積極將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的概念策略性地融 合,加上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 技能,成為「媒體與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 MIL)。 媒體與資訊素養可分為三個部分: 1.. 尋找媒體訊息與資訊的能力:快速有效地從媒體、圖書館、資料庫等不同 來源尋找有用的媒體訊息及資訊,並了解它們對個人及社會有相當大的影 響力。. 2.. 了解、分析與整合媒體訊息與資訊的能力:了解媒體(如電視、報紙)以 及資訊公司(如 Google)的性質、功能與運作,了解針對同一事件,不同 媒體會有不同的呈現。能批判性地分析及評價媒體與資訊內容,懂得如何 選取、組織並統整媒體訊息及資訊。. 3.. 使用與創造媒體訊息和資訊的能力:有效並安全地使用各種傳播方式和他 人溝通和分享資訊,符合道德地使用媒體及資訊,能用美學眼光欣賞媒體 及資訊,將個人得到的訊息應用於生活中,具創意地製作多媒體產物,並 能夠監察媒體及資訊機構(李月蓮,2012、賴苑玲,2013)。 據此,「媒體與資訊素養」和資訊素養之概念可相互對照,可以看到兩者. 整體的關注方向是一致的。. 三、. Big6 資訊技能模式. 問題導向的教學法最適合用於資訊素養教學,吳美美(1996)也認為資訊 素養教育應由一套完整的研究過程來培養最為合適。而由 Berkowitz 與 Eisenberg(1999)提出的 Big6 資訊技能模式(Big Six information skills model, 簡稱 Big6 模式)就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軸的資訊尋求過程,此模式列出六個資訊 問題解決的步驟,包括:問題定義、資訊尋找策略、尋找與取得、使用資訊、. 34.

(49) 合成資訊與評估。許多學者將其作為提升學生資訊素養架構,台灣部分多半是 將 Big6 模式融入中小學的社會、自然、生活科技與國語等領域,透過問卷、訪 談以及行動研究,研究發現學生的資訊素養有相當程度的提升(林經家,2011; 林菁,2007、2008;林菁、謝欣穎,2013;程潔媛,2010;盧秀琴、戴文雄, 2012)。 根據 Big6 模式,解決資訊問題之前需要先定義問題所在,羅列可能尋找到 資訊的資源範圍,例如書籍、電視、網路、人際管道等,列出搜尋的優先順序, 再應用各種技巧以找到所需資訊。其後,依據所獲得的資源類型,閱讀或聆聽 各類資訊,了解資訊內容,並摘要所需資訊。接著將資訊組織彙整、搭配適合 的媒體呈現,最終自我評估是否有效解決資訊問題、尋求資訊過程是否有效率。 這並不是六個獨立的步驟,而是有相關性的序列活動,過程中未必需要依照所 列的順序進行,也未必花費很長的時間。 如今,Big6 模式已廣泛使用於 K-12 學校(國外中小學)、高等院校及企 業培訓。本研究之訪談大綱,即是按照 Big6 模式,對照研究問題研擬而成。 Big6 模式的步驟內容,可參考表 2-4。 表 2-4 Big6 模式表格 1. 定義問題 Task Definition. 2. 1.1 Define the information problem 1.2 Identify information needed 進行資訊搜尋 Information Seeking. 清楚知道問題所在,同時能夠確定所需 要的資訊。 利用資訊查詢工具,決定資訊搜尋策 略,進行主題檢索並找到具體的資訊資 源。另外也要確定可用的資訊管道範圍 為何,並列出利用資訊的優先順序。. Strategies 2.1 Determine all possible sources 2.2 Select the best sources 3. 找出資訊 Location and Access. 4. 3.1 Locate sources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3.2 Find information within sources 使用資訊 Use of Information. 找到資訊資源加以利用,並取得圖書文 獻與資訊文本。. 選擇並閱讀圖書文獻,同時加以摘要紀. 35.

(50) 4.1 Engage (e.g., read, hear, view, touch) 5. 4.2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整理運用資訊 Synthesis. 將資訊重新組織、呈現,做成報告、企 畫書、論文等。. 5.1 Organize from multiple sources 5.2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6. 錄。. 評鑑資訊成果,檢討尋求資訊的過程。. 評鑑 Evaluation 6.1 Judge the product (effectiveness) 6.2 Judge the process (efficiency).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Eisenberg, M., & Berkowitz, B. (2001). A Big6 skills overview. Retrieved April,26, 2008.;吳美美、楊曉雯(1999)。圖書館的利用: 高中高職篇。國家圖書館。. 36.

(51) 第三節. PTT 批踢踢實業坊. 批踢踢實業坊(PTT)為本研究之重要研究場域,目前國內有關 PTT 的文 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PTT 的歷史及技術演變(李紹良,2012)、流行語及語 意分析(劉祐銘,2012;黃上銓,2013)、虛擬社群(柯景騰,2005;張元力, 2005)、知識分享與資訊品質(張雅苹,2008;賴奇宏,2011)、公共領域(林 意仁,2010、2011)、傳播特性(方念萱、蘇彥豪,1998;周家儀,2007;林 意仁、黃厚銘,2013)、社會參與行動(熊淑惠,2011)等。 本節除回顧 BBS 及 PTT 之起源及發展以外,也試圖描繪 PTT 此一線上論 壇的特色,包括傳播特性及使用者的公共參與。. 一、. BBS 的起源與 PTT 的發展. 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簡稱 BBS)是提供資訊分享、使 用者互相討論的交流平台,內容為純文字訊息,包括站方公告、使用者的討論 文章,以及使用者的信件等。使用者可以透過電信網路、數據機等方式,藉由 BBS 專屬的瀏覽器(如 KKMAN、PCMAN 等)與遠端電腦做連線。由於純文 字的內容所需頻寬相當小,很適合早期傳輸速率較慢的網路環境。BBS 是網際 網路發達之前的重要線上互動平台,早在 1980 年代的美國就有人使用,並於 80 年代末期引入台灣,在校園網路中開始興盛(劉祐銘,2012)。 1996 年,台灣第一個由學生獨立架設的 BBS 站「陽光沙灘」成立,其簡 易的架站安裝套件大受歡迎,使得架站的技術門檻降低,而宿舍網路直通學術 網路的資源更是彌足珍貴,開啟了私人架站的風潮。系版、班版、社版每年都 帶領新的一群使用者進入 BBS 的世界,擔任重要的校園資訊流通管道,也成為 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接著,以興趣為主題的看版逐漸發展,破除了單一看版使 用者侷限於特定校系或社團的情況,漸漸壯大成為全國性的討論看版(李紹良,. 3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並藉由適當工具與資訊,去描述、模擬、解釋與 預測各種現象,發揮數學思維方式的特長,做出

建築資訊建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簡稱

Menou, M.著(2002)。《在國家資訊通訊技術政策中的資訊素養:遺漏的層 面,資訊文化》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架構」 參考「香港學生資訊素養架構」 *,推行全校參與方 式 推行全校參與方式 的校本資訊素養 課程 ,例如 ,例. 如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

健康及道德議題 (3 小時) • 辨別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對健康造成的 威脅;建議在使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時,實

• 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停課期間,學校利 用Zoom視像教學,並以Google Classroom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