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在網際網路興起的年代,網路上充斥著海量資訊,對於時間有限的讀者造 成相當大的負擔。為了因應「省時、易懂」的資訊需求,「懶人包」成為一種 新的資訊呈現方式,透過懶人包製作者篩選後清楚易懂的資訊,讀者得以迅速 得知某一事件或議題的大概內容。然而,懶人包的普及也衍伸出新的問題,特 別是在影響到社會大眾的公共議題上,懶人包對於公共討論的推波助瀾,究竟 是利是弊?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行為究竟為何?為說明本研究之主題,本章 第一節描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敘述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四節則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做出解釋,並給予本研究的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資訊量的爆炸性成長,資訊傳播的方式與內涵正隨 之改變。人們不再像幾十年前,僅能仰賴書報、電視與廣播等大眾媒體取得訊 息,只要連上網際網路,大量數位資料唾手可得。在這個資訊傳播方式不斷演 進的時代,由於缺乏對龐大資訊的有效過濾工具,造成了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與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除此之外,由於少了專業編輯 等對於資訊品質把關的機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內容的結果,也使得 資訊內容的平均品質隨之下降。隨著資訊量的爆炸性成長,網路使用者需要比 以往付出更多時間尋找所需資訊,也需要花費更多心力確認資訊的正確性。有 些焦慮不堪的網路使用者索性主張「不上網」以擺脫困境,但 Rosenbaum(2012)

在《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一書指出,這並不是真正的解決方式,如今的問題 已經不是「資訊過載」,而是「過濾失策」。

面對網路上爆炸性成長的資訊,時間有限的讀者需要比搜尋引擎更好、更 方便的資訊工具,而「懶人包」正是因應此困境而誕生的編輯文體──「針對特

2

定主題,進行資訊彙整、篩選、編排、再現,所完成的產物(陳順孝,無日期)。」

例如圖 1-1 是由「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網站於 2014 年 3 月製作的烏克蘭局 勢懶人包,製作者有系統地彙整資訊,提供了由西方與俄國兩個不同的切入角 度,透過資訊圖表呈現,讓讀者能夠迅速對烏克蘭局勢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資 訊圖表之外,懶人包也有其他類型,例如文字型、影片型、投影片型,將在本 研究第二章說明。

圖 1-1 懶人包範例:終極懶人包之-烏克蘭局勢該怎麼看?

資料來源: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2014 年 3 月 21 日)。原創圖表:終極懶 人包之-烏克蘭局勢該怎麼看?。取自

http://prometheusis.blogspot.tw/2014/03/blog-post.html

根據 Google 搜尋趨勢,「懶人包」此一關鍵字的搜尋量自 2006 年 6 月開 始逐漸成長,並於 2012 年之後在 Google 關鍵字搜尋呈現明顯增加,見圖 1-2。

3

其中兩個高峰分別是 2012 年 8 月與 2014 年 3 月,搭配圖 1-3 的相關搜尋關鍵 字,可以得知在搜尋「懶人包」的使用者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同時鍵入「服 貿」關鍵字。推測 2014 年 3 月的「懶人包」關鍵字搜尋增加,應與服貿協議有 關。

圖 1-2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關鍵字期間熱門度變化 資料來源:懶人包(2015)。Google 搜尋趨勢。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trends/explore#q=%E6%87%B6%E4%BA%BA%E5%8 C%85

圖 1-3 懶人包 Google 搜尋趨勢相關搜尋關鍵字 資料來源:懶人包(2015)。Google 搜尋趨勢。取自

http://www.google.com.tw/trends/explore#q=%E6%87%B6%E4%BA%BA%E5%8 C%85

4

而楊曼瑜(2014)針對 2014 年 3 月的太陽花學運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到學 運現場的 320 位參與者樣本中,有 79%的比例曾透過懶人包來了解服貿議題,

和透過新聞媒體報導來了解服貿議題的比例相差無幾(見圖 1-4)。可見對網 路使用者而言,懶人包已經逐漸成為重要的資訊來源選擇之一。

圖 1-4 太陽花學運現場參與者的資訊來源

資料來源:楊曼瑜(2014)。太陽花學運後民主問卷小調查:參與現場的確帶 來了意想不到的力量。取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5004/

面對網路環境上的大量資訊,懶人包已經是常被運用的一種資訊服務工 具,也是未來的趨勢所在。回顧台灣近幾年的社會議題,例如樂生拆遷、食安 風暴、洪仲丘案、多元成家、核四存廢、服貿爭議等,常有網友製作懶人包提 供其他網路使用者閱讀,許多人因此得以迅速了解懶人包製作者所詮釋的觀 點,並且參與討論或轉貼,甚至可能引發更積極的公共參與。例如 2013 年 7 月的陸軍下士洪仲丘在軍中受虐死亡一案,「公民 1985 行動聯盟」便積極蒐集

5

相關資料、製作成懶人包,例如「洪案真相追查網暨懶人包」1。相關資訊透過 網路串連擴散,七天內便號召超過三萬人上街頭參與「公民教召」的遊行,其 後更有十萬人出席「萬人送仲丘」晚會,能夠帶來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懶人包作為一種資訊工具,能夠將複雜的資訊內容簡化、有助於資訊的傳 播,然而有關懶人包的相關研究卻相當缺乏,懶人包讀者的研究更是稀少。既 有的相關非學術文獻也僅以製作懶人包的製作教學為主,偶有文章探討製作者 本身的立場與詮釋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事件的理解,也就是讀者盡信懶人包內容 而不加以思考造成的弊害。但無論是懶人包讀者的資訊使用行為、懶人包內容 的正確性、製作者及讀者的資訊素養、以及懶人包可能帶來的影響,都是值得 深入探討的議題,也是本研究期望能夠有所著力之處。

1 http://militarysucks.wix.com/theuglytruth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