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24-136)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2 研究建議

5.2.2 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研究對象。 、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國民小學的特殊學童,對於國中、高中甚至於大學以 上的特殊學生皆不在此範圍內,其中可能因學生的年齡和成熟度的不同而有 所差異。

二、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為台中縣國民小學的特殊學童,其他地區(其他縣市)或因人 文﹑地理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因此日後研究範圍可擴及至其他縣市或全省。

三、採用多種或其他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僅採問卷調查並將其收集到的狀況評估分析與統計,未來研 究可依需要採行其他或多種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為周延。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王木榮(2000),「認識融合教育」,特殊教育論文集,第 97-113 頁。

2. 王天苗主編(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實施篇」,教育部。

3. 王保進(2002),「視窗 SPSS 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4. 王姿文(2002),「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台中縣一 所國小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台北縣教育局(2003),「台 北縣身心障礙學生就學輔導實施計劃」,

Http://www.sec.tpc.edu.tw/spc/rule/流程/92 就學輔導相關資料.doc。

6. 尹麗芳(2001),「一位發展遲緩兒童在融合教育情境中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 挑戰與因應策略」,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7. 江信摑(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實施融合教育的態度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李慶良(1999),「教育權利與零拒絕」,特教新知通訊,第六卷第一期,第 5-7 頁。

9. 李榮珠(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李麗娟(2003),「台灣與英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系統之比較研究」,暨南國 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 何淑玓(2003),「國小融合班教師與學生家長融合教育態度調查研究」,國 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吳武典(1994),「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13. 吳武典(1996),「特殊教育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與啟示」,特殊教育季刊,

第六十期,第 1-7 頁。

14.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 城。

15. 吳淑美(1997),「融合式班級設立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第四卷第八期,

第 1-2 頁。

16. 吳淑美(1998),「融合班之班級經營」,國教世紀,第一百八十期,第 13–16 頁。

17. 吳淑美(2003),「融合班教師具備之教學理念及調整教學能力之研究」,行 政院國科會(NSC90-2413-H-134-006),發表於九十二年一月五日台灣師大特

教系學術論文發表會。

18. 吳淑美(2003),「從學生及教師角度探討融合式班級對特殊生的社會支持 度」,行政院國科會(NSC91-2413-H-134-011),發表於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日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會。

19. 吳永怡、楊麗香(2002),「融合教育的發展與實施」,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 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叢書,第十六期,第 1-18 頁。

20. 河東墀(2004),「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月刊,第十六卷 第四期,第 56-60 頁。

21.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與學校再造」,融合教育論文集,第 1-20 頁,國 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2. 林鈺涵(2003),「宜蘭地區學前教師對融合教育中發展遲緩幼兒接納態度之 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23. 林美香(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個學生」,台北:心理。

25. 邱上真(2000),「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帶好每位學生:理 論實務與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6.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及 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二十ㄧ期,第 1-26 頁。

27. 邱義隆(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特殊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邱明芳(2003),「國民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29. 胡永崇(2000),「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為 例」,屏東師院學報,第十三期,第 75-110 頁。

30. 胡永崇、蔡進昌、陳正專(2001),「高雄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 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九期,第 235-257 頁。

31. 施孜姿(2001),「學前融合教育在樂業」,特教園丁季刊,第十六卷第四期,

第 20-27 頁。

32. 洪雪玲(2002),「國小普通班融合教師對其教學生態環境滿意度與融合教育 態度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4. 教育部編印(1995),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實錄。

35. 教育部(2003),「九二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二)」,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 育工作小組,Http://www.edu.tw/special/index.htm。

36. 教育部(2003),「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民 92 年 08 月 07 日修正公佈)」,

教 育 部 台 參 字 第 0920117583A 號 令 修 正 發 布 ,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32。

37. 教育部(2004),「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民國 93 年 06 月 23 日 修正公佈)」,

總 統 華 總 ( 一 ) 義 字 第 09300117621 號 令 增訂 公 佈 ,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 所 有 條 文 Lcode=D0050301。

38.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民 93 年 6 月 23 日修正公佈)」,總統華總(一) 義 字 第 09300117551 號 令 修 正 公 佈 ,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27。

39. 教 育 部 (2004) , 「 各 縣 市 國 小 階 段 安 置 概 況 表 ( 不 含 特 教 學 校 ) 」 , Http://www.set.edu.tw/default.asp 教育部殊教育通報網。

40. 莊妙芬(1996),「淺談美國障礙兒童之區域機構合作方案」,特教新知通訊,

第四卷第三期,第 1-3 頁。

41. 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 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碩士班論文。

42.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陳明聰(2000),「融合式教育安置下課程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第 76 期,

第 17-23 頁。

44. 陳綠萍(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之調查 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5. 陳淑芬(2002),「找尋融合教育可行之路-國小資源教師與普通班教師建構合 作教學方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季刊,

第十八卷第二期,第 1-20 頁。

47. 張亞思(2002),「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制度及其自身角色轉變之意見研 究-以台中縣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碩士論文。

48. 彭慧玲(2003),「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黃碧玲(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0. 黃馭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之調查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51.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甄炳炫(2003),「推動學校本位觀點之融合教育模式-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到建構模式」,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53.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比 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4.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55. 蔡實(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配合措施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蔡佳芬(2004),「高高屏國小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 訊,第 6 卷第 1 期,第 1-4 頁。

58. 鄭佩玲(2003),「中縣國小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59. 鄭耀嬋(2001),「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嘉 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60. 賴翠媛(1999),「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 友,第四十四卷第五期。

61. 賴青蘭(2004),「合作學習對融合班級中視覺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及習癖 動作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2. 謝政隆(1998),「完全融合教育模式之源流與意義」,國教輔導,第三十七 卷第三期,第 2-7 頁。

63. 謝秀霞(2002),「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台中縣為 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魏俊華(2002),「融合教育的發展與評價」,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叢

特殊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第 95-104 頁。

66. 羅心美(2003),「身障學生在我班談普通班融合教育」,教師天地,第一百 二十五期,第 66-69 頁。

67. 蘇燕華、王天苗(2003),「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二十四期,第 39-62 頁。

68.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69. 蘇昭昇(2003),「影響國小普通班級任教師對班上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態度因 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70. Aderson, D. M. and M. C.Keel (2002),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each writing skills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50270.

71. Christine, A. Espin, L. Deno Stanley and D. Albayrak-Kaymak (1998),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n Resource and Inclusive Setting: How Individualized Are They,”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 32, No. 3, pp.

164-174.

72. Ghesquiere, P., G.. Moors, B. Maes and R. Vandenberghe (2002),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Flemish primary schools: A multiple case study,” Educational Review, Vol. 54, No. 1, pp. 47-56.

73. Dixie Snow Huefner (2000), “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IEP Requirement Under IDEA’ 97,”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 33, No. 4, pp. 195-204.

74. Elliott, D. and M. Mckenney (1998), “Four inclusion models that world,”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No. 4, pp. 54-58.

75. Espin, C. A., A. Deno and D. Albayrak-Kaymak (1998),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resource and inclusive settings: How individualized are they,”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 32, No. 3, pp. 164-174.

76. Fletch-Campbell, F. (2001), “Issue of inclusion: Evidence from three recent research studies,” Emotional &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Vol. 6, No. 2, pp. 69-90.

77. Klingner, J. K., S.Vaughn, J. S. Schumm, P. Cohen and W. Forgan (1998),

“Inclusion or pull-out: Which do students prefer,”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Vol. 31, No. 2, pp. 148-158.

78. McDonnell, J., C. Mathot-Buckner, N. Thorson and S. Fister (2001), “Supporting

the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The effects of classwide peer tutoring, multi-element curriculum and accommodations,”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Vol. 24, No. 2, pp. 141-160.

79. Mittler, P. (2000), “Working Towards lnclusive Education: Social Context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td.

80. O`Reilly, M. F., G.. Lancioni, M.Gardiner, R. Tiernan and C. Lacy (2002), “Using a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teach classroom skills to a student with moderat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ithin regular classroom sett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45060.

81. Pavri, S. and Luftig, R. (2000), “The social fa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r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ally included in the classroo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Vol. 45, No. 1, pp. 8-14.

82. Rea, P. J., V. Mclaughin, L. and C. Walther-Thomas (1998), “Outcom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and pullout programs,” Exceptional Children, Vol. 68, No. 2, pp. 203-222.

83. Rademacher, J. A., R. W. Wilhelm, B. L. Hildreth, D. L. Bridges and M. F. Cowart (1998), “A study of pre-service teachers’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Educational Forum, Vol. 62, No. 2, pp. 154-163.

84. Salend, S. J. and L. M. Garrick Duhaney (1999),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their educato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Vol. 20, No. 2, pp. 114-126.

85. Vaughn, S. and J. K. Klingner (2002), “Students perception of inclusion and resource setting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Vol. 32, No. 2, pp. 79-88.

86. Williams, L. J. and J. E. Downing (1998), “Membership and belonging in inclusive classrooms: What d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to sa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Vol. 23, No 2, pp. 98-110.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24-13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