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學習者問卷調查結果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針對國內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功能與學習者進行探究,其中如數 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與互動架構、各類平台的功能分布狀況或是學習者使用各類互動性 功能的看法等結果,雖在研究過程有許多研究限制,但也有諸多回饋社會的貢獻價值,

並且可作為後續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研究之參考,以下提出可加以深究之研究建議。

壹、深入探究互動性理論及互動功能設計

本研究對於互動性相關理論的探究深度有限,也有其模糊的部分,因此建議未來的 研究除了加深探究「使用者」與「系統」觀點的互動性,例如人機與人際兩方面的互動 觀點,或其他觀點,來重新整理、新增「互動性」的衡量面向,並新增本研究目前未考 慮到的互動性分類當中;另外,在互動類型方面,除了學習者觀點的互動類型之外,由 於平台的使用者也包含教師、助教、管理者或其他人員,因此也可以考慮探討「教學者」

觀點或其他使用者觀點的互動性與互動功能架構。

貳、擴增平台採樣數量及控制版本

由於本研究探討的數位學習平台並非全部皆為發展較為近期的系統版本,因此建議 未來研究在數位學習平台的取樣方面,可針對同類型不同版本的平台,或挑選平台的最 新版本進行互動性功能分析,並且各版本不一定只選一個學校的平台做為研究對象,如 此在互動性功能採用度及完整度的評估方面可能會更加完整。

參、建立客觀的功能完整度評估標準

本研究以文獻探討、互動性功能分析與學習者問卷調查三種方法進行數位學習平台 的互動性功能研究,其中在互動性功能完整度評估方面,其評估標準不夠明確,因此建 議未來若進行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功能完整度評估研究,可加以進行專家訪談或專家 評鑑的工作,排除研究者主觀因素,建立客觀統一的完整度評估量化標準,例如以互動 性功能數或其他條件限制作為各等級分數門檻,如此也可進一步避免多項功能評估分數 集中於中間分數之現象;另外,加入專家的見解,也可讓研究者也從理論、個人、使用 者、以及專家等多重的角度進行研究,可進一步確立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研究之完整性。

肆、針對其他平台使用者進行探究

數位學習平台的使用者不只學生,還有教師、助教、管理者或其他人員等不同權限 的使用身分,本研究目前僅將範圍限於學習者的部分,但學習者的五大互動類型當中有

「學習者與教學者互動」一類,可以見得教與學是一體兩面的活動,未來如有後續的數 位學習平台互動性研究,建議可選擇「教學者」作為平台使用者的研究,深入了解教學 者對於互動性功能的使用看法,教學者若懂得加以利用平台功能操作與教學策略之間的 配合性,更能幫助提升學生數位學習的成效。

伍、採行其他抽樣方法並擴增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行立意取樣,針對可出借平台與平台帳號的學校,選擇有使用平台經驗的 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由於不限課程、年級、班級的情況下,受試者的背景不容易與母 群體的比例相符,因此建議後續的數位學習平台使用者的相關研究當中,可擴增研究對 象的數量,或採行其他方式抽樣,例如根據各學院各科系的人數比例採行抽樣,了解該 校各科系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情況;或調查該校有使用平台授課的課程,並按照不同類 型課程的人數比例進行抽樣,採行樣本背景符合母群體比例的取樣方法,所得結果才能 擴大研究結果的推衍性。

陸、深入了解學習者對互動性功能之看法

本研究針對平台現有的互動性功能進行學習者感知、使用與評價調查,各問卷題項 的設計因平台採用的互動性功能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在量化題目眾多的情況之下,未 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習者內心的想法,建議未來研究可選擇單一學校的平台當作個案,除 了問卷之外,可長期觀察學習者使用平台的狀況,取得其使用平台的追蹤紀錄並從中分 析,再配合深度訪談,即能更加準確了解學習者使用互動性功能的觀感與態度。

綜合上述,本研究除了提出學習者的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與互動功能架構之外,也 期待未來能有更完整的數位學習平台之互動性研究,例如教學者的互動性功能架構之研 究,或是針對 BlackBoard、e-Campus III、iCAN XP、Moodle、TopLearn、智慧大師 Wisdom Master、或其他類型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與互動功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中文參考書目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部校園科技研發中心(2005)。iCAN XP 虛擬校園整合—數位內容管 理平台:教師使用手冊。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2005)。終身數位學習網。2008 年 4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go2school.com.tw/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刑溢將、邱貴發(2005,6 月)。華語文學習元件及教材物件管理系統。論文發表於僑 務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中華 多媒體協會聯合舉辦之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議,台北市。

旭聯科技(2004)。Wisdom Master 智慧大師。2008 年 4 月 12 日,取自 http://demo.learn.com.tw/1000410147/index.html

旭聯科技(2007,5 月)。企業沿革。2008 年 4 月 12 日,取自 http://www.sun.net.tw/introduction-2.htm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辦公室、經濟部工業局(2006)。

2005-2006 數位學習 learning in Taiwan。桃園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吳苑如(2001)。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 文。國立交通大學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NT890376014。

吳彩蓮(2005)。網路教學平台視覺化介面影音討論工具之發展。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 技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CeTd 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tku-94-692100018。

吳莉欽(2002)。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4)441-455。

李品怡(2005,11 月)。學務處全面提昇 E 化首推導師制度 iCAN 課輔系統與「吞世 代」熱情互動。2008 年 4 月 13 日,取自

http://epaper.pccu.edu.tw/index.asp?NewsNo=7865

沈慶衍、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 Moodle 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3(3),267-284

林奇賢(1999)。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教育雜誌,67,34-50。

林振欽(2001)。特教網路教學平台之規劃與評估。高雄師大學報,12,215-228。

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台的新方案。教育研究月刊,126,85-97。

邱昆瑩(2007)。網路學習平台電子檔案輸出系統之研究-以 Moodle 為例。私立淡江大 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CeTd 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tku-96-794100049。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

信世昌、黃苕冠(2005,6 月)。華語文數位教學系統之編輯模組設計。論文發表於僑 務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中華 多媒體協會聯合舉辦之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議,台北市。

侯龍躍、張大鈞(2002)。遠距教學互動式學習機制。師說,170,20-22。

徐愛蒂(2001)。數位圖書館互動性功能評估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NT890376010。

高啟洲、詹璽惠、詹明惠(2005)。互動式數位學習系統之設計。南大學報,39(1),

111-132。

張國恩(2004)。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兼論 e-learning 跨領域之整合研究。教育研究 月刊,125,126-132。

教育部(2005)。教育部九十四年度施政方針 (九十四年一月至十二月)。2008 年 6 月 6 日,取自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170

教育部(2007)。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網。2008 年 8 月 5 日,取自 http://ace.moe.edu.tw/index.php

莊謙本、李進寶、溫瑞烘、黃雅萍、林聖峰、陳枝祥、吳家偉、吳俊儀、李俊穎、凃孝 樸、張銘忠、張維倫、陳宏立、陳漢陽、許祐福、黃志豪、游景勝、楊量凱(2004)。

電子科技問題式學習系統之發展與教學成效分析(期末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20-S-003-012、

NSC92-2520-S-003-00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許正妹、張奕華(2005)。教學平台發展與設計之研究:以 Blackboard 和中山網路大學 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77-206。

郭耀煌(2005)。我國發展數位學習之政策與行動方案。教師天地,136,9-12。

創意家資訊(2007a)。公司簡介。2008 年 4 月 9 日,取自 http://www.idealist.com.tw/a1_history.htm

創意家資訊(2007b)。TopLearn 知識管理平台。2008 年 4 月 9 日,取自 http://www.idealist.com.tw/b1_software_1.htm

黃悅民、王坤德(2003,4 月)。個人化學習教材管理機制的探討與應用。載於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舉辦之WISCS 2003 網路教學系統平台與內容標準化研討會論 文集(頁 64-69),高雄市。

微軟 MSDN(2003,7 月)。交通大學以 IT 技術傳承教育資源,交大導入 Visual Studio .NET 建構 e-campus 系統豐富網路教學選擇。2008 年 4 月 5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msdn/casestudies/case6.htm

葉盈秀(2006)。數位學習教學平台視覺介面之設計與發展。私立淡江大學科技學系碩 士班碩士學位論文。CeTd 中文電子學位論文服務,tku-95-693100199。

鄒景平(2003)。數位學習概論。載於李進寶(主編),數位學習最佳指引(頁 6-11)。

台北市:資策會。

蔣龍杰(2001)。網路教學平台功能評鑑指標之發展與應用:以資策會龍門課站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全文系 統,90NTNU0036008。

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需求之研究-以聯合新聞網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NT880376008。

諶家蘭、余玫萱(2005)。一項適性、協同性、和建構性之互動式數位學習設計。電子

諶家蘭、余玫萱(2005)。一項適性、協同性、和建構性之互動式數位學習設計。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