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學習者問卷調查結果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之互動性,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定義數 位學習平台的意涵、釐清互動性概念並探討互動性相關理論;接著從國內大專院校常用 之 BlackBoard、e-Campus III、iCAN XP、Moodle、TopLearn、Wisdom Master(智慧大 師)等六大數位學習平台的功能環境概況,提出互動性功能分析指標,進行平台互動性 功能的分布調查與完整度評估;最後說明本研究調查的學習者,使用該校平台互動性功 能的感知與使用情況,以及其使用平台的評價與影響評價的因素。

表 6-1 為本研究分析國內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以及進行學習者問卷調 查的統整結果,亦為本研究的結論摘要內容;配合表 6-1,本節共分為兩部分,首先根 據研究問題依序提出跨平台比較之結論;其次針對六大平台個別統整其互動性功能分布 與完整度評估情形,以及各平台學習者對於平台互動性功能的感知情形、使用狀況、未 採用的功能之需求、功能幫助情形,以及學習者對平台的使用評價與影響評價之因素。

壹、結論 1-回答研究問題

以下從研究問題的角度,來探討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概念,六大平台的互動性功 能分布情況、互動性功能完整度評估狀況,以及學習者的互動性功能感知情形、互動性 功能使用情形、未採用的互動性功能之需求情形、與使用平台的評價及影響因素等多方 面的結果。

一、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概念與互動功能架構

本研究整合文獻探討的結果,數位學習平台是一個為學習者提供課務資訊、開發學 習內容、管理學習紀錄、以及傳輸學習訊息的網路空間;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概念 指的是,學習者在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過程中,與平台或其他參與人員(教師、學 生)往來訊息的回饋過程,在這互動過程中有三個主要概念,第一為傳播者或接受者為 學習者、平台、或其他參與人員;其次是無論傳播者或接受者都對訊息內容有掌控的權 力,能控制自己訊息傳遞的程度;最後是訊息的回應與前次訊息有直接的關係,即交換 的訊息之間必須有關聯性,能滿足前次傳播者所提出的訊息之回應需求。

表 6-1 國內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分析與學習者問卷調查結果統整表

表 6-1 國內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分析與學習者問卷調查結果統整表(續)

本研究根據互動性理論的探究,從學習者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角度,將互動性面向 以「使用者」與「系統」兩種觀點整理為九大類,並將學習者的互動類型區分為五大類,

此與之前學者如 Chou(2003)最先提出的學習系統互動性與互動功能之架構(4 大互動 型態 36 項互動功能)有所不同。在互動型態方面,本研究整合 Soo & Bonk(1998)、

Northrup(2001)、與 Peng 等人(2008)的觀點,增加了第五種互動型態-「學習者與 自己互動」,並從 Peng 等人(2008)提出的使用者與系統等兩種觀點探討互動型態;其 次,互動性衡量面向的部分雖然沿用 Chou(2003)的九大類互動性分類,但本研究確 實有重新檢視 Borsook 與 Higginbotham-Wheat(1991)、Ghose 與 Dou(1998)、Ha 與 James

(1998),以及 Heeter(1989)等人提出互動性理論,由於 Chou(2003)的分類適中妥 當,因此本研究繼續沿用之,但本研究在「選擇性」、「監控資訊使用」、「適應性」、及

「趣味性」四類加入 Evans 與 Sabry(2002)之看法,在「個人選擇幫手」方面也增加 Guay(1995)的研究,以確保互動性衡量面向更加完整。以下為兩大觀點、九大類互動 性衡量面向、五大互動型態等分類的內容。

(一)兩大觀點的九大互動性衡量面向

1、「使用者」觀點(使用者對系統做決定):包含「選擇性」、「非線性存取資 訊」、「監控資訊使用狀態」、「促進人際溝通」,以及「添加資訊的容易性」

等面向;

2、「系統」觀點(系統提供服務回應使用者):包含「對使用者有回應」、「個 人選擇幫手」、「適應性」,以及「趣味性」等面向。

(二)學習者的互動型態:包含「學習者與自己互動」、「學習者與介面互動」、「學 習者與內容互動」、「學習者與教學者互動」,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互動」

等五大類。

綜合上述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概念與相關理論探究,再加上本研究觀察國內大專 院校常用之六大數位學習平台(BlackBoard、e-Campus III、iCAN XP、Moodle、TopLearn、

以及智慧大師 Wisdom Master)的功能環境概況,本研究發現現今數位學習平台的諸多 功能並不在 Chou(2003)的 36 項學習系統互動性功能指標之內,因此重新提出兩大觀 點、九大類互動性衡量面向、以及五大互動型態共 83 項互動性功能指標之學習者的數 位學習互動性與互動功能架構,並依此架構檢視國內五校六大數位學習平台。

二、國內大專院校常用的數位學習平台之互動性功能分布情形

如表 6-1(A)列,在六大數位學習平台的互動性功能分布方面,本研究調查的平台以 iCAN XP 的互動性功能採用比例在六個平台當中最高,超過七成(對照圖 6-1(C));其 次為接近七成的 Widsom Master(對照圖 6-1(F)),其他四個平台的分布比例則不相上下

(皆約為六成左右);圖 6-1 中由圓點連線成較為傾斜的五邊形圖案,即為本研究調查

e-Campus III

功能分布=63.86%

Wisdom Master

功能分布=67.47%

另外,在九大互動性衡量面向當中,互動性功能採用比例最高的面向皆為「使用者」 研究結果,根據蔣龍杰(2001)和國外學者(如 Alessi, Anderson & Biddle, 1975; Collis &

Strijker, 2002; Hall, 2003; Paulsen, 2003; Rosenberg,2001; Runnestø & Ristesund , 2002;

West, Waddoups, & Graham, 2007)對於數位學習平台的看法,數位學習平台需包含的元 素有課務資訊和學習內容傳遞與管理空間,即如表 6-2 的 1-7「個人化資料庫」、2-1「固

易設計的互動性功能,此結果與 Chou(2003)的結果也有類似之處;舉例來說,「學習 偵測輔助指引」項目原來是從學習系統互動性功能架構當中的「平台問題自動偵測」項 目分割出來,此項功能需要系統適時判斷學習者是否在學習過程中遭遇困難,並且在學 習者尚未找尋解決方法之前就先釋出回應,系統本身需要具備大量知識的專家系統,並 寫入繁雜的程式設計才能適時幫忙學習者解決問題,因此,在程式設計的評估上屬於「非 常困難」的程度,而「個別化測驗」的設計也是困難的(Chou, 2003)。

三、國內大專院校常用的數位學習平台之互動性功能完整度

見表 6-1(B)列,在六個平台的總體互動性功能完整度評估方面,本研究調查的平台 中以 e-Campus III 的完整度最高(對照圖 6-1(B)),其次為 iCAN XP 平台(對照圖 6-1(C)),此兩平台的完整度皆為中上程度;完整度最低的平台則為 TopLearn(對照圖 6-1(E))與 Moodle(對照圖 6-1(F)),此兩平台的完整度皆偏低;圖 6-1 中由菱形點連線 成較接近整五邊形的圖案,即為本研究調查的六大平台的五類互動型態功能完整性,比 起各類功能分布狀況,互動性功能的各類完整度較為平均。深究其中可能影響的原因,

如同本研究於文獻探討中提到,e-Campus III 與 iCAN XP 皆為國內大學自行開發的平 台,兩個平台能沿用至今且為許多學校所使用,此類自行開發型平台之發行單位應有持 續更新系統或實施適當的經營策略,以保持其平台互動性功能的完整性;又如本研究文 獻所述,e-Campus 系統的開發單位仍然不斷改進平台的環境與功能品質(顏智,2008);

而 iCAN XP 平台的服務也由開發單位與委託公司共同支援,上述這些平台都有公司或 常設機構負責後續的開發與更新。反觀 Moodle 是採開放式的架構,使用單位需按照自 行需要增加功能,所以不同學校之 Moodle 學習平台皆有所不同,但是同時也造成使用 者(例如本研究調查的 Moodle 平台之使用學校)在 Moodle 程式開發之技術負荷,故互 動功能完整性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各校採用的數位學習平台不一定是最新、最完整的版本,因此在功 能採用與設計程度上有所差異,例如文獻中提到,本研究調查的 BlackBoard,其平台規 模缺乏 BlackBoard 學習系統三大部分中的「內容系統」(Jackson, 2007),而本研究調查 的 Wisdom Master 不是最近期版本的系統,其平台環境仍維持舊版本的設計架構(莊謙 本,2004),並且功能數量與繁複性程度的設計與最近版本的功能有很大差距;另外,

本研究在評估過程中發現,比起其他平台,本研究調查的 TopLearn 有較多的功能在設 計層次上屬於簡易型的互動性功能,而 Moodle 屬於模組化的物件導向動態學習環境

(Moodle, 2008),因此功能在介面分布的設計,較多採取區塊形式的選單,其功能分類 的階層層次不夠明顯,有些功能難以明確歸類為單一的互動性功能,或者可能分屬兩項 的互動性功能,此現象也會影響到功能完整度的評估結果。總言之,本研究在互動功能 完整性上的評估結果,僅能針對其所採用學校之現有平台系統,並不能代表該平台系統 之所有版本。

其次,在五大互動類型當中,六平台平均功能完整度皆有中等以上的程度,若要仔 細區分,則完整度較高者為「學習者與教學者互動」與「學習者與學習者互動」兩類型 的互動性功能,其完整度皆為中上程度;完整度較低者為「學習者與內容互動」類型的 功能,屬於中等程度;此結果與互動性功能分布採用比例的結果相此結果與互動性功能 分布採用比例的結果相呼應,也就是說,在此二類型上,各平台互動功能分布比例高,

功能也較完整。深究其原因,在完整性得分不高的「學習者與內容互動」類型有較多的 功能在設計上有難度(Chou, 2003),文獻中也有提到,由於系統需根據學習者的程度差 異給予其適當的評量題目,因此系統需要有高度智慧的設計層次,才能在適當的時機配 合學習者需求。

四、國內大專院校常用的數位學習平台之學習者對互動性功能的感知情形

四、國內大專院校常用的數位學習平台之學習者對互動性功能的感知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