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節將依研究背景與問題來擬定訪談問題,再藉由深度訪談的瞭解水碓社 區發展的契機,社區發展的工作項目及事件,到公共議題的成形以及公共領域的

形成與運作。最後依照研究的結果進行論文的撰寫,以下章節將會針對細節之研 究方法及流程進行具體說明。

壹、文獻分析法

在社區的群體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均有保存其文化與歷史事件的 紀錄方式,當中最為普遍的方式即是以文獻記載的方式來登錄與保存;因此透過 對水碓社區的相關資料進行檢閱與整理分析,為本研究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簡 春安(2009)指出文獻分析法又稱「文件分析法」,係指經由文本資料進行分析 研究,從中引證研究對象的看法並找出其真相的一種研究途徑。針對文獻的內容 做有系統的分析,可以得出具被參考價值的觀點。因此本研究將運用文獻分析 法,針對水碓社區的特色、文化資產、發展歷史等之相關文獻記載,進行檢閱、

整理及分析,以形成本研究的內容及探討的基礎。

除了針對社區歷史文本記載及相關資料的整理分析外,本研究亦輔以其他社 區發展及公共領域的相關資料進行探討整理,其載體範疇係由「國家圖書館資訊 網路系統」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及「期刊文獻資訊網」內,相關議 題的學位論文、期刊、專書,以及研究資料,彙整出過去的研究取向,歸納其共 同特質,以確立本研究目的與問題的存在,建立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貳、參與觀察法

為了能更深入探討自己的研究問題,研究者在進入研究場域後,最重要的一 件事,就是盡快的熟悉當地環境,試圖以在地的觀點來瞭解社區發展為何而做、

如何去做,其背後所隱含的動機。參與觀察法可以對發生的事件、參與的人事物、

發生的時間地點、歷程、及特殊情況下發生的原因進行描述,並深入瞭解事件的 過程、人群與事件間的關係;而該類型長時間的觀察存在空間之社會文化環境,

運用參與觀察方式是最好的選擇。透過在地人觀點的瞭解研究場域,便是參與觀 察法所要描述的真實情境,換句話說參與觀察法最終目的,是要揭露人們日常生 活中的真實意義,也就是所謂的「現實」(王昭正、朱瑞淵,1999)。

研究者同時透過社區內活動參與,參閱社區發展執行的成果、田野記錄、紀 錄片、會議記錄、簡報、口述來彌補參與觀察的不足;研究者以參與者的身分進 行研究,意即研究者可以完全參與在研究場域的活動之中,唯參與過程需要對研 究對象表明研究者的身分,表明參與活動的立場及目的;但身分的表明仍可能影 響互動過程,使原貌失真(潘淑滿,2003)。

採用參與觀察法,將有幾項值得觀察的要素於這個部分的研究方法中,首先 將會以距視面的角度,紀錄下影響社區的外來事件、社區風貌變遷的過程,進而 以微觀的角度,來觀察社區發展工作的項目及內容、社區發展的契機及原因、社 區內居民的互動情況、居民之間的情感關係等等;觀察「人」的各種情感、動機、

行為、互動網路,以及完整的紀錄下社區變遷的過程,將會是運用參與觀察法在 研究中重點要素。

參、深度訪談法

在質性研究之中,最常用來瞭解研究場域的方式,不外乎就是透過觀察、聆 聽及接觸。在研究過程中必須參與在社區之中,實際接觸社區發展的工作者及在 地居民,試圖挖掘其個人與團體的深層想法,此時參與觀察已經不足以收集所欲 探討的資訊,必須輔以對話與聆聽,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及意義,因此運 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與社區工作者及社區居民進行對話,是有其必要性存在。

針對深度訪談的相關概念,萬文隆(2004)及簡春安(2009)指出深度訪談 的目的就是要從受訪者觀點來回答研究者所提出的問題,通常是以「一對一」的 方式進行,訪談內容較具結構性;Bogdan(1984)則認為深度訪談是透過研究者 與受訪者的面對面接觸,受訪者透過自己的話語描述出自身的經驗。因此深度訪 談與單純訪談有很大的不同,深度訪談是要深入人心,探究受訪者真正的想法,

得到更真實的資訊,目的在於透析訪談的真正想法、真實意涵、衝擊影響、未來 發展以及解決之道。

探討深度訪談法的特性,可以發現到在社會科學的運用手法相當多元,

Bainbridge(1989)談到深度訪談的角色及空間位置,會隨著研究場域及研究者 的關係有更多的組合運用,比方說可以是面對面亦或是不見面的電訪會談,兩人 的對談關係延伸出兩人以上的團體深度會談方式等。潘淑滿(2003)根據訪談法 的嚴謹度以及運用情境的兩項指標,將深度訪談法劃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一)以訪談內容嚴謹度作為劃分:

1、結構式的訪談:

結構式的訪談又稱為標準化訪談,最大的特色是在訪談的過程之中,運用一

系列預先設定的結構試問題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因此在訪談之前研究者已針對 提問建立起一套標準化問句,試圖去瞭解受訪的的想法及意見,這種預先安排好 架構的問答能夠降低情境下所產生的偏誤,使研究者收集的資料不會偏離主題太 遠。

2、非結構式的訪談:

非結構式訪談又稱為開放式訪談,顧名思義研究者在訪談的過程之中,無須 設計出一套標準化的訪談大綱,讓受訪者能夠在自然情境中完整描繪出欲研究事 件背後的原始真相,適用於研究者不熟悉受訪者的生活型態、種族、文化的情況 之中,或想進一步探究受訪者內心深處的態度與認知,由於在資料收集過程之中 是沒有架構與受訪者天馬行空的對話,因此非結構式訪談比較強調研究者如何在 收集到的資料之中正確判別出有用的資訊加以利用。

3、半結構式的訪談 :

半結構式訪談係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之間的資料收集方式,研究者在訪談 前須針對訪談問題及目的,編制出訪談大綱以作為訪談的方針,不過在訪談過程 可以不必遵循大綱的問題順序進行,原因在於受訪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知與經驗 上有所差異存在,因此研究者將會依照實際情況,針對訪談問題及內容做適度的 調整。

(二)以訪談情境作為劃分

1、非正式的訪談:

非正式訪談(informal interview)的模式,指的是十分接近於日常生活中的 對話方式,研究者與受訪者係在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之中進行談話,對話的內容 並不會存在著指示性、目的性的訊息,讓受訪者能夠自由的表達所欲談論的任何

想法;由於受訪者與訪談者之間有十分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不需要透過特定的 問句就能夠收集到相關的資訊,因此非正式訪談非常適用於質性訪談的初期,與 受訪者建立友善的關係的過程,讓受訪者感受到傾聽與尊重,藉此探索研究初期 對於問題及場域不熟悉的模糊地帶。

2、正式訪談:

正式訪談(formal interview)又稱之為開放式的訪談,係指在訪談過程之中 研究者逐漸與受訪者建立起穩固的互動關係,對於研究問題已經建構出較明確的 概念,此時研究者即可遵循特定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對於特定的問題進行資料 收集的動作;相較於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會具有較高的結構性存在,此在訪談 前需要經過精密的問題設計,清楚正確的將預定問題的內容寫出來,並對於問題 的用字、訪談的限制、運用到何種會談技巧必須詳細的記錄下來,但整個訪談的 過程中仍可以保有彈性存在,針對訪談情境當下作細微的調整。

有鑒於本研究場域水碓社區為一個開放的互動環境,且研究中訪談對象的各 型背景差異頗大,對象可能是社區中的居民,亦或是曾經參與社區發展歷程具備 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初期將採用非正式訪談情境主要訪談的方式,嘗試不要帶 給訪談者來自於研究者的壓力,建構出基礎友誼互信關係後再進行正式訪談,以 期能夠讓訪談者透露出社區推動歷程中的內幕及個人想法。

肆、三角檢驗

三角檢驗法(triangulation)意指當單一研究融入一種以上的研究方法,進 行資料收集的方法,名詞的使用上起源是來自於三角學(trigonometry),黃光 雄(2001)在質性教育研究ㄧ書中談到,三角學的運用原為航海及調查使用,意 指在單一地圖上無法依靠單一座標與某一物體的空間距離,來確認座標位置,必

須透過另一標的物體來作為相對位置的交差點,確認精確的座標位置;而三角驗 證借用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延伸出一個重要概念,即若要建構出研究事實,研 究者不能僅靠單一個研究資訊的來源,多重的資料來源可以讓研究者對於研究現 象的瞭解更加的周全,多方資料反覆比對之下會使研究輸出的結果更具信效度。

本研究將運用三種不同方式收集而來的資訊進行交叉驗證,分別為文獻分析 法回顧水碓社區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行動之相關文獻、參與觀察法中研究者參與 田野社區中所觀察到的事實、以及深度訪談法中受訪者所描述出的對於社區發展 歷程的實際感受,將其三者的資料做比對,將能夠具體呈現出水碓社區發展脈絡 中的不同面向。

第二節、研究訪談對象及選取方式

在研究對象樣本的選取上,量性與質性的選取方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

在研究對象樣本的選取上,量性與質性的選取方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