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 -以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 -以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為例"

Copied!
2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張雪君 博士. 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 -以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為例. 研究生:鄭智維 撰. 中華民國ㄧ○四年六月.

(2)

(3) 謝誌. 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終於走到了撰寫謝誌的這一刻,回想過去三 年最盼望的一件事,莫過於完成研究所學業獲得碩士學位,也因為自己對於社會 科學領域的興趣,以及對於求學生涯目標不到手不放棄的個性,讓自己一直堅持 在這條路上,才有辦法在今日順利達成目標獲得碩士學位。 首先要先感謝張雪君教授,三年來在論文及學業上的諄諄教誨及細心指導, 擴展了學生在學術研究上的視野及能力;以及感謝梁炳琨教授及劉邦富教授兩位 口試委員的細心指正,提供專業的意見與指正,讓學生在論文撰寫上更加周延完 善。其次特別感謝水碓社區的江先生、鎮平發展協會的劉理事長、鎮平里廖里長, 還有其餘參與研究訪談及互動的水碓社區居民們,各位無私的提供寶貴的資料與 意見,豐富了研究的內涵與深度,對於本研究助益匪淺,同時也看見了各位投身 水碓社區發展的先進們,對於地方文化的保留與深耕的努力,被各位的熱情與活 力給感動,更激發了自己對於學術研究的熱情與信心,在此由衷感謝。 最感謝的莫過於我的父母與家人,若沒有你們無條件支持作為後盾,使自己 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於學業中,光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達成今日的成就。另 外還要感謝碩士生涯一路上,陪伴在身邊的朋友以及區社所的同學們,你們一直 相信我、鼓勵我完成這件不簡單任務,也因為你們的陪伴與支持,成為了我持續 堅持在碩士學業這條路上前進的動力。要感謝的人太多,在這滿懷感恩的時刻, 與你們分享畢業的喜悅,感恩! 鄭智維. 謹誌.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一○四年七月.

(4) 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以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為例 摘要. 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座落於都市後期發展區,位於都市與農村的交界處, 在都市發展快速變遷的衝擊下,面臨社區風貌保存的議題,因此發展出集體因應 的策略行動。由於一個在社區嘗試因應公共議題的行動過程中,包涵了外來事件 對居民產生的影響,使得居民間意見的凝聚進而產生社區共識,進一步影響居民 投入公共事務的參與方式,其中的個別事件及相關因素皆影響著社區發展行動的 呈現方式。為了瞭解此社區發展歷程,本研究以訪談與觀察方式來進行分析,並 以 Habermas 的「公共領域」概念作為分析架構,藉此建構出水碓社區發展的完 整歷程。 社區發展是否能運用哈伯瑪斯論述之「公共領域」概念進行分析?由於社區 因應公共議題所採取的社區發展行動過程,是需要透過居民對於事件的共同討 論,以取得社區內部之共識,此一過程可被視為「公共領域」的運作。研究初步 分析的結果獲得下列發現:(一)水碓社區公共議題的形成,是來自於都市計畫 產生的土地利益下,導致多方所有權人的角力關係,其背後隱含著對地方社區對 文化歷史保存的期待。(二)社區發展行動的方向,取決於社區工作者因應公共 事務的技巧,透過運用在地情感凝聚與連結多方資源的策略,逐步帶領社區邁向 社區共識所欲達到的目標。(三)社區議題經由公共領域影響公權力實踐的可能 性,最終也因多方角力間無法達成共識下導致破局,其中社區風貌保存的訴求最 終不敵土地開發的龐大利益,是本研究個案水碓社區目前最大的考驗。 關鍵字:社區、社區發展、公共領域、文化資產保存. I.

(5) II.

(6)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Community in Public Domain - Take Shueiduei Community, Nantun District in Taichung City for Instance ABSTRACT Shueiduei Community, Nantun District, Taichung City, in the area of city late period development,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facing the landscape preservation issues under the impact of rapidly changing urban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develops an action policy of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Since the course of action, when the community tries to respond to public issues, includes the impact on the residents caused by external events so that the residents agglomerate views and generate a community consensus, and further affect the residents on public affairs participation, among which both individual events and relevant factors influence the present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al courses of this community, this study makes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method of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s, and takes Habermas’ “public domain” concept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reby constructs a complete course of Shueiduei community’s development. Is it possible that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might be analyzed to which by applying “public domain” concept expounded by Habermas? As the cours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ons upon community’s response to III.

(7) public issues requires joint discuss on incidents initiated by the residents in order to reach a community internal consensus. Such process may be regarded as a “public domain”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s preliminary analysis are found as follows: (1) formation of Shueiduei community’s public issues is due to the land interests from urban planning, resulting in multi-owner’s wrestling, community’s expectation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conservation underlie therein, (2) direc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ons depends on community workers’ skills in response to public affair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strategies for agglomerating the local residents’ emotions and linking multiple resources, gradually leading the community to the goal the community consensus is seeking to achieve, (3) the possibility of fulfillment of community issues through the public authority influenced by public domain breaks down ultimately because of lack of consensus in a multi-party wrestling, among which the appeal for conservation of community style lost to the large l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eventually becomes the biggest test in this case study on Shueiduei Community. Key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Public Domain,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V.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場域簡述‥‥‥‥‥‥‥‥‥‥‥‥‥‥‥‥‥‥‥‥‥‥‥7 壹、地理位置與土地開發使用概況‥‥‥‥‥‥‥‥‥‥‥‥‥‥‥‥7 貳、水碓社區人口概況‥‥‥‥‥‥‥‥‥‥‥‥‥‥‥‥‥‥‥‥‥9 参、水碓社區歷史背景‥‥‥‥‥‥‥‥‥‥‥‥‥‥‥‥‥‥‥‥‥10 肆、水碓社區的景觀及文化特色‥‥‥‥‥‥‥‥‥‥‥‥‥‥‥‥‥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社區發展之相關概念探究‥‥‥‥‥‥‥‥‥‥‥‥‥‥‥‥‥‥17 壹、社區‥‥‥‥‥‥‥‥‥‥‥‥‥‥‥‥‥‥‥‥‥‥‥‥‥‥‥17 貳、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21 参、社區資本‥‥‥‥‥‥‥‥‥‥‥‥‥‥‥‥‥‥‥‥‥‥‥‥‥25 肆、社區工作‥‥‥‥‥‥‥‥‥‥‥‥‥‥‥‥‥‥‥‥‥‥‥‥‥28 伍、社區工作者‥‥‥‥‥‥‥‥‥‥‥‥‥‥‥‥‥‥‥‥‥‥‥‥32 第二節 我國社區發展沿革與社區發展相關研究‥‥‥‥‥‥‥‥‥‥‥‥43 壹、我國社區發展沿革 ‥‥‥‥‥‥‥‥‥‥‥‥‥‥‥‥‥‥‥‥‥43 貳、社區發展之相關研究 ‥‥‥‥‥‥‥‥‥‥‥‥‥‥‥‥‥‥‥‥57 参、水碓社區相關論著、專書及媒體 ‥‥‥‥‥‥‥‥‥‥‥‥‥‥‥62 第三節 公共領域之相關概念探究‥‥‥‥‥‥‥‥‥‥‥‥‥‥‥‥‥‥64 壹、Habermas 公共領域的基本概念 ‥‥‥‥‥‥‥‥‥‥‥‥‥‥‥64 貳、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的相關性‥‥‥‥‥‥‥‥‥‥‥‥‥‥‥‥66 V.

(9) 参、論 Habermas 西方公共領域形成的脈絡及歷史‥‥‥‥‥‥‥‥‥68 肆、公共領域構成要素‥‥‥‥‥‥‥‥‥‥‥‥‥‥‥‥‥‥‥‥‥77 伍、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83 陸、公共領域與社區發展之相關研究‥‥‥‥‥‥‥‥‥‥‥‥‥‥‥8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94 第一節 研究方法‥‥‥‥‥‥‥‥‥‥‥‥‥‥‥‥‥‥‥‥‥‥‥‥94 壹、文獻分析法‥‥‥‥‥‥‥‥‥‥‥‥‥‥‥‥‥‥‥‥‥‥‥‥95 貳、參與觀察法‥‥‥‥‥‥‥‥‥‥‥‥‥‥‥‥‥‥‥‥‥‥‥‥96 參、深度訪談法‥‥‥‥‥‥‥‥‥‥‥‥‥‥‥‥‥‥‥‥‥‥‥‥97 肆、三角檢驗‥‥‥‥‥‥‥‥‥‥‥‥‥‥‥‥‥‥‥‥‥‥‥‥‥99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範圍 ‥‥‥‥‥‥‥‥‥‥‥‥‥‥‥‥‥‥10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03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105 壹、資料整理 ‥‥‥‥‥‥‥‥‥‥‥‥‥‥‥‥‥‥‥‥‥‥‥‥105 貳、歸納整理及意象重現 ‥‥‥‥‥‥‥‥‥‥‥‥‥‥‥‥‥‥‥10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106 壹、訪談前的告知後同意 ‥‥‥‥‥‥‥‥‥‥‥‥‥‥‥‥‥‥‥106 貳、訪談過程中保密原則 ‥‥‥‥‥‥‥‥‥‥‥‥‥‥‥‥‥‥‥106 參、訪談後的回饋及相互尊重 ‥‥‥‥‥‥‥‥‥‥‥‥‥‥‥‥‥107. 第四章 水碓社區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108 第一節 水碓社區公共議題的產生 ‥‥‥‥‥‥‥‥‥‥‥‥‥‥‥‥108 壹、公共議題產生的前導因素 - 鎮南地段土地價值的浮現‥‥‥‥‥109 貳、引發社區公共議題產生的事件 - 土地強制分割官司‥‥‥‥‥‥113 參、社區公共領域形成的過程 ‥‥‥‥‥‥‥‥‥‥‥‥‥‥‥‥‥118. VI.

(10) 肆、社區公共領域的確立‥‥‥‥‥‥‥‥‥‥‥‥‥‥‥‥‥‥‥123 伍、小結‥‥‥‥‥‥‥‥‥‥‥‥‥‥‥‥‥‥‥‥‥‥‥‥‥‥127 第二節 公共領域的運作:社區發展的實質行動與議題公共化的過程‥‥129 壹、打造水碓社區的知名度‥‥‥‥‥‥‥‥‥‥‥‥‥‥‥‥‥‥130 貳、引進外援協助建立水碓文化歷史特色‥‥‥‥‥‥‥‥‥‥‥‥137 参、水碓社區的公共空間營造‥‥‥‥‥‥‥‥‥‥‥‥‥‥‥‥‥144 肆、把市民大眾帶進水碓體驗農村生活‥‥‥‥‥‥‥‥‥‥‥‥‥155 伍、小結‥‥‥‥‥‥‥‥‥‥‥‥‥‥‥‥‥‥‥‥‥‥‥‥‥‥162 第三節 公共領域的的萎縮與停滯:社區邁向公共化行動的矛盾與衝突‥164 壹、水碓社區向公部門申請聚落登錄行動‥‥‥‥‥‥‥‥‥‥‥‥164 貳、功敗垂成的聚落登錄‥‥‥‥‥‥‥‥‥‥‥‥‥‥‥‥‥‥‥169 參、持續擴大的衝突‥‥‥‥‥‥‥‥‥‥‥‥‥‥‥‥‥‥‥‥‥174 肆、至今仍動向未明的水碓社區‥‥‥‥‥‥‥‥‥‥‥‥‥‥‥‥180 伍、小結‥‥‥‥‥‥‥‥‥‥‥‥‥‥‥‥‥‥‥‥‥‥‥‥‥‥1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6.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6 壹、水碓社區面臨的公共事務議題 ‥‥‥‥‥‥‥‥‥‥‥‥‥‥‥186 貳、水碓社區面對公共事務議題所採取的策略 ‥‥‥‥‥‥‥‥‥‥191 參、影響公權力實踐上的考驗 ‥‥‥‥‥‥‥‥‥‥‥‥‥‥‥‥‥195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97 壹、持續凝聚社區共識、增進居民溝通互動關係‥‥‥‥‥‥‥‥‥‥198 貳、提倡保護文化資產重要性、促使公部門提出解套多方角力現況的策略 ‥199 參、開啟地方社區產業的可能性 ‥‥‥‥‥‥‥‥‥‥‥‥‥‥‥‥200 第三節 研究省思 ‥‥‥‥‥‥‥‥‥‥‥‥‥‥‥‥‥‥‥‥‥‥‥200. VII.

(11) 參考文獻 ‥‥‥‥‥‥‥‥‥‥‥‥‥‥‥‥‥‥‥‥‥‥‥‥‥‥203 附錄ㄧ:訪談聲明書及訪談大綱‥‥‥‥‥‥‥‥‥‥‥‥‥‥‥‥‥212 附錄二:水碓活聚落永續保存聯署書 ‥‥‥‥‥‥‥‥‥‥‥‥‥‥215 附錄三:台中市傳統聚落登錄申請表-水碓 ‥‥‥‥‥‥‥‥‥‥‥‥219 附錄四:南屯區水碓聚落申請登錄聚落文化資產現勘會議紀錄與意見陳述‥224. VIII.

(12) 表次 表 1-4-1 水碓社區居民居住情形紀錄表‥‥‥‥‥‥‥‥‥‥‥‥‥‥‥‥10 表 2-1-1 Baker 的社區工作者十三種實務角色‥‥‥‥‥‥‥‥‥‥‥‥‥40 表 2-2-1 我國社區發展重大事紀匯整重點表‥‥‥‥‥‥‥‥‥‥‥‥‥‥56 表 2-2-2 國內 2000 年至 2014 年之間社區發展個案研究之相關論文‥‥‥‥58 表 3-2-1 預計訪談名單及相關資料 ‥‥‥‥‥‥‥‥‥‥‥‥‥‥‥‥‥102 表 4-2-1 水碓社區相關新聞整理 ‥‥‥‥‥‥‥‥‥‥‥‥‥‥‥‥‥‥133 表 4-2-2 客家電視水碓社區相關新聞整理 ‥‥‥‥‥‥‥‥‥‥‥‥‥‥135. IX.

(13) 圖次 圖 1-3-1 研究架構圖‥‥‥‥‥‥‥‥‥‥‥‥‥‥‥‥‥‥‥‥‥‥‥‥6 圖 1-4-1 鎮平里區位圖‥‥‥‥‥‥‥‥‥‥‥‥‥‥‥‥‥‥‥‥‥‥‥7 圖 1-4-2 水碓社區區位圖‥‥‥‥‥‥‥‥‥‥‥‥‥‥‥‥‥‥‥‥‥‥8 圖 1-4-3 水碓社區規劃公園用地示意圖‥‥‥‥‥‥‥‥‥‥‥‥‥‥‥‥9 圖 1-4-4 水碓社區植栽分布圖‥‥‥‥‥‥‥‥‥‥‥‥‥‥‥‥‥‥‥‥12 圖 1-4-5 水碓社區內至今老樹林立‥‥‥‥‥‥‥‥‥‥‥‥‥‥‥‥‥‥13 圖 1-4-6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一)‥‥‥‥‥‥‥‥‥‥‥‥‥‥‥‥14 圖 1-4-7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二)‥‥‥‥‥‥‥‥‥‥‥‥‥‥‥‥14 圖 1-4-8 水碓社區建築測量圖‥‥‥‥‥‥‥‥‥‥‥‥‥‥‥‥‥‥‥‥15 圖 1-4-9 水碓社區中的土埆厝建築‥‥‥‥‥‥‥‥‥‥‥‥‥‥‥‥‥‥15 圖 1-4-10 土埆厝建築微觀圖 ‥‥‥‥‥‥‥‥‥‥‥‥‥‥‥‥‥‥‥‥16 圖 2-1-1 社會資本的三種形式‥‥‥‥‥‥‥‥‥‥‥‥‥‥‥‥‥‥‥‥28 圖 2-3-1 布爾喬亞公共領域結構圖‥‥‥‥‥‥‥‥‥‥‥‥‥‥‥‥‥‥72 圖 2-3-2 公共領域形成條件結構圖‥‥‥‥‥‥‥‥‥‥‥‥‥‥‥‥‥‥83 圖 2-3-3 公共領域運作流程示意圖‥‥‥‥‥‥‥‥‥‥‥‥‥‥‥‥‥‥85 圖 3-3-1 研究流程圖‥‥‥‥‥‥‥‥‥‥‥‥‥‥‥‥‥‥‥‥‥‥‥‥104 圖 4-1-1 鎮南休閒專區土地使用計畫圖‥‥‥‥‥‥‥‥‥‥‥‥‥‥‥‥109 圖 4-1-2 高鐵台中車站門戶特區土地使用計劃圖‥‥‥‥‥‥‥‥‥‥‥‥111 圖 4-1-3 水碓社區地籍圖‥‥‥‥‥‥‥‥‥‥‥‥‥‥‥‥‥‥‥‥‥‥114 圖 4-1-4「水碓土地分割否,今日宣判」‥‥‥‥‥‥‥‥‥‥‥‥‥‥‥‥122 圖 4-1-5 社區環境打掃‥‥‥‥‥‥‥‥‥‥‥‥‥‥‥‥‥‥‥‥‥‥‥123 圖 4-1-6 巷弄內整理落葉的水生伯‥‥‥‥‥‥‥‥‥‥‥‥‥‥‥‥‥‥123 圖 4-1-7 水碓活聚落生活空間管理公約‥‥‥‥‥‥‥‥‥‥‥‥‥‥‥‥126. X.

(14) 圖 4-1-8 水碓社區傳統生活空間示意圖‥‥‥‥‥‥‥‥‥‥‥‥‥‥‥‥126 圖 4-2-1 繩紀水碓-生活歷史聚落故事手札 ‥‥‥‥‥‥‥‥‥‥‥‥‥‥136 圖 4-2-2 水碓原型示意圖‥‥‥‥‥‥‥‥‥‥‥‥‥‥‥‥‥‥‥‥‥‥138 圖 4-2-3 主婦聯盟組織示意圖‥‥‥‥‥‥‥‥‥‥‥‥‥‥‥‥‥‥‥‥139 圖 4-2-4 復原第一座水碓模型‥‥‥‥‥‥‥‥‥‥‥‥‥‥‥‥‥‥‥‥139 圖 4-2-5 水碓模型復原參考圖‥‥‥‥‥‥‥‥‥‥‥‥‥‥‥‥‥‥‥‥140 圖 4-2-6 左一為排灣族藝術家林新義(拉阿浪)‥‥‥‥‥‥‥‥‥‥‥‥140 圖 4-2-7 水碓模型裝置運作與原生池‥‥‥‥‥‥‥‥‥‥‥‥‥‥‥‥‥140 圖 4-2-8 水碓模型運作與原生池‥‥‥‥‥‥‥‥‥‥‥‥‥‥‥‥‥‥‥141 圖 4-2-9 水碓社區於鎮南休閒專區使用計畫圖‥‥‥‥‥‥‥‥‥‥‥‥‥142 圖 4-2-10 水碓社區於鎮南休閒專區使用計畫圖 ‥‥‥‥‥‥‥‥‥‥‥‥143 圖 4-2-11 水碓北巷景觀廊道 ‥‥‥‥‥‥‥‥‥‥‥‥‥‥‥‥‥‥‥‥146 圖 4-2-12 水碓北巷景觀廊道 ‥‥‥‥‥‥‥‥‥‥‥‥‥‥‥‥‥‥‥‥147 圖 4-2-13 居民於水碓北巷聊天一隅 ‥‥‥‥‥‥‥‥‥‥‥‥‥‥‥‥‥147 圖 4-2-14 水碓前庭景觀圖 ‥‥‥‥‥‥‥‥‥‥‥‥‥‥‥‥‥‥‥‥‥148 圖 4-2-15 水碓前庭景觀圖 ‥‥‥‥‥‥‥‥‥‥‥‥‥‥‥‥‥‥‥‥‥149 圖 4-2-16「繩與水的對話」- 南屯河畔景觀步道‥‥‥‥‥‥‥‥‥‥‥‥149 圖 4-2-17 水碓齋堂早期樣貌 ‥‥‥‥‥‥‥‥‥‥‥‥‥‥‥‥‥‥‥‥150 圖 4-2-18 水碓齋堂改善前的水泥牆面外觀 ‥‥‥‥‥‥‥‥‥‥‥‥‥‥150 圖 4-2-19 心靈捕手完工樣貌 ‥‥‥‥‥‥‥‥‥‥‥‥‥‥‥‥‥‥‥‥151 圖 4-2-20 藝術家林新義於心靈捕手下合影 ‥‥‥‥‥‥‥‥‥‥‥‥‥‥151 圖 4-2-21 繩繼年代尺木雕圖表 ‥‥‥‥‥‥‥‥‥‥‥‥‥‥‥‥‥‥‥151 圖 4-2-22 水碓放送頭 ‥‥‥‥‥‥‥‥‥‥‥‥‥‥‥‥‥‥‥‥‥‥‥153 圖 4-2-23 水碓守護園 ‥‥‥‥‥‥‥‥‥‥‥‥‥‥‥‥‥‥‥‥‥‥‥154 圖 4-2-24 水碓守護園中的自然體驗教室 ‥‥‥‥‥‥‥‥‥‥‥‥‥‥‥154 XI.

(15) 圖 4-2-25 自然家屋生活體驗客房通鋪 ‥‥‥‥‥‥‥‥‥‥‥‥‥‥‥‥156 圖 4-2-26 自然家屋生活體驗-紅眠床‥‥‥‥‥‥‥‥‥‥‥‥‥‥‥‥‥156 圖 4-2-27 自然家屋生活體驗-古宅翻修後的衛浴空間‥‥‥‥‥‥‥‥‥‥157 圖 4-2-28 自然家屋生活體驗-客房一隅‥‥‥‥‥‥‥‥‥‥‥‥‥‥‥‥157 圖 4-2-29 自然生活體驗教室-社區生態導覽‥‥‥‥‥‥‥‥‥‥‥‥‥‥158 圖 4-2-30 自然生活體驗教室-社區生態導覽‥‥‥‥‥‥‥‥‥‥‥‥‥‥158 圖 4-2-31 舊時水碓社區公媽節盛況 ‥‥‥‥‥‥‥‥‥‥‥‥‥‥‥‥‥160 圖 4-2-32 2010 水碓公媽節活動盛況‥‥‥‥‥‥‥‥‥‥‥‥‥‥‥‥‥160 圖 4-2-33 社區媽媽替水碓公媽節準備佳餚 ‥‥‥‥‥‥‥‥‥‥‥‥‥‥161 圖 4-3-1 鎮平國小體驗教學暨水碓申請聚落登錄牽手聯署活動‥‥‥‥‥‥168 圖 4-3-2 水碓申請聚落登錄記者會現場‥‥‥‥‥‥‥‥‥‥‥‥‥‥‥‥168 圖 4-3-3 南屯水碓聚落登錄公聽會現場-列席市府官員 ‥‥‥‥‥‥‥‥‥171 圖 4-3-4 南屯水碓聚落登錄公聽會現場-社區居民與土地所有權人 ‥‥‥‥171 圖 4-3-5 南屯水碓聚落登錄公聽會現場-社區土地所有權人的表達意見 ‥‥172 圖 4-3-6 2012 年底水碓復原模型及生態池一景‥‥‥‥‥‥‥‥‥‥‥‥177 圖 4-3-7 2013 年中水碓復原模型及生態池一景‥‥‥‥‥‥‥‥‥‥‥‥177 圖 4-3-8 水碓社區前庭土地整治工程-建築核發執照 ‥‥‥‥‥‥‥‥‥‥178 圖 4-3-9 水碓社區前庭土地整治工程範圍示意圖‥‥‥‥‥‥‥‥‥‥‥‥178 圖 4-3-10 水碓社區前庭正在進行土地建築工程的圍籬 ‥‥‥‥‥‥‥‥‥179 圖 4-3-11 影響水碓社區現況-居民、公部門、外來所有權人三方角力關係圖‥182 圖 4-3-12 台中市政府回函水碓社區陳情案 ‥‥‥‥‥‥‥‥‥‥‥‥‥‥184. XII.

(16) 第一章、緒論. 台灣社會在經過 60 年代後期的快速經濟發展,開創東亞地區史無前例的經 濟發展,高度經濟成長下導致城市人口快速成長,間接導致周邊土地因經濟利益 考量及都市開發的規劃下規模逐漸擴大,快速的人口成長及經濟繁榮,導致城鎮 居住型態改變的現象,又稱之為都市化的過程(葉至成,2008)。劉克智、董安 琪(2003)指出都市化與經濟發展有關,因早期台灣傳統以農業為主社區,多是 以姻親及血緣關係的居民形成的傳統農村形態,工業化建設將促使經濟成長及人 口往都市聚集,亦瓦解農村原有的社區型態。 台中市南屯區水碓社區,也同樣受到都市化所帶來的衝擊,2001 年的共有土 地強制分割官司事件,迫使水碓社區居民凝聚起來,共同面對社區即將被開發、 傳統社區風貌將不復存在的公共議題。在過程中試圖發揮社區特有的文化歷史價 值,輔以社區營造建立起水碓獨有的社區特色,來極力爭取社區的永續保存,以 抵擋都市計畫下所導致的土地開發的衝擊。而這樣ㄧ個透過公共議題建構而來的 社區發展歷程,與 Habermas 所論述之公共領域形成與運作存在著相同的概念, 實為眾多社區發展範疇中,值得關注及探討的個案。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為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逐一說明如下。. 第一節、研究背景. 高度經濟及都市化的結果,促使社區型態的轉變,邊陲鄉村地區及傳統農村 社區受到都市化的影響改變其風貌,探討其影響可分為人口、產業及文化三大層 面。在人口結構上原居住鄉村地區之人口,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遷移至都市地 1.

(17) 區,成為了都市成長人口的主要來源,亦造成傳統農村社區人口銳減及空洞化; 產業結構的層面則會影響傳統農業活動,農業技術升級及工商業蓬勃發展,取代 傳統社區以農業為主的產業型態;以文化層面來看,傳統農村社區文化將會被新 興的城鎮文化所取代。因而在都市開發快速成長的今天,許多傳統農村型態的社 區,在都市計畫剷平式的土地開發下逐漸消失。 水碓社區目前正面臨著這樣的處境,社區位於臺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清朝時 期舊名為水碓庄,因庄內往昔於聚落北側水圳旁設置一具水碓,利用水的沖擊力 沖擊水碓自動不斷的舂米而得名,該社區乃台中最先開發的傳統庄頭之一。台中 市自從 90 年代後期開始都市往周邊鄉村擴張後,隨即展開五都中最大範圍的市 地重劃,範圍包含了以南屯區為主的城鄉交界地帶,因南屯區早期並未納入都市 規劃開發範圍,尚未有現代公共建設執行於該地區的市容景觀,使得南屯區呈現 一個多元複雜、傳統農村社區與土地開發共存的地景風貌。 客委會於 2009 年委託雲林科技大學進行「台中市水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 規劃設計」計畫報告中指出,水碓社區具有 300 多年的歷史,其歷史文化價值是 被確立的。但因社區所在的南屯鎮平里地段鄰近台中市高鐵站,高鐵站的營運使 其納入「高鐵門戶特區專案」計劃中,幾年前這個區域仍然有許多未被開發的傳 統農村社區,現今社區周遭大部分區域隨著道路開闢、都市開發與土地重劃,環 境風貌已快速改變中,沿著鎮平里與環中路銜接黎明路的方向一直走,不難看見 四處都是因都市開發下即將被剷平,或是已被剷平等待建設的土地重劃區。 事實上水碓社區本應難逃剷平式開發的命運,幸好這幾年有部分在社區工作 者及地方仕紳的積極奔走下,持續推動傳統社區風貌保存與活化的社區發展行 動,期望能夠在都市化過程中,保留一塊早期台灣移墾社會的傳統農村社區;透 過與政府部門的周旋下,讓水碓社區本身暫時尚無被拆撤的立即性危機,因而社 2.

(18) 區內稀有的老樹、土角厝、舊巷道及古建築群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但未來仍得持 續面對文化資產維護以及土地開發權益等相關問題。 可以發現到社區採取各項行動的目的,是為了因應外來衝擊所下所產生的公 共議題,在因應公共議題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居民對外來事件的關注,進一步產 生集體意識的匯集,這即是社區中「公共性」的呈現;所謂的「公共性」指的是 具備共同的規則與公眾的意識,而「公共領域」即是催生「公共性」的場域空間。 在 Habermas 公共領域的論述中談到,18 世紀歐洲封建體制下的「公共領域」 ,是 由國家為主體代表的「群體公共性」,爾後資本主義的出現瓦解了階級專制,產 生出以自由經濟主導下的「市民社會」,市民社會以大眾傳播作為表達公共言論 的媒介,對「公共性」的制度及現象提出批判,最終形成公眾認可的「公共意見」 (張世昆,2002) 。 同樣在水碓社區發展的個案中,公共議題是居民面臨到社區的共同問題而產 生;因都市計畫的劃定下,導致居住權益和賴以維生農地面臨消失的危機,促使 社區居民不得不聚集在一起共同面對衝擊;當都市開發將導致社區風貌因而消 逝,居住的家園即將遭受重劃開發的危機,大家都想守護自己的家園並維護自身 的利益時,所有居民的個人需求全都反映在這樣的共同議題之上,使得社區開始 作出行動,推動社區發展並投入社區公共事物之中,凝聚成一股替社區解決公共 事務、為社區權益發聲的力量,此時水碓社區的「公共領域」便因孕而成形。 在這樣的社區發展脈絡中,存在著影響社區公共領域的個別因素,可能是社 區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個體事件,或者是參與者意識形態不同產生的個別行為;這 些個別因素將反映在社區共識的產生及社區發展行動的呈現,在最終將影響到社 區公共領域的運作及質變。也可以說公共領域形成與運作有其相關因素的存在, 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也相互牽制著,因而探究一個社區透過發展歷程中,公共領 3.

(19) 域如何形成與運作,正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 第二節、研究動機. 研究者於 2013 年初,因修習課程需要實地走訪社區,進行社區風貌田野調 查的過程,進入了本研究的主體範圍水碓社區,並認識了水碓社區發展的主要推 手江慶洲先生。據研究者本身與江先生晤談的過程中大致了解,江先生於 2001 年回歸故鄉後便開始投身在水碓社區發展的推動之中。 整個社區發展的脈絡,從一開始居民面對到共有土地強制分割官司,以致於 社區議題的凝聚與成形,接著透過社區發展的相關行動,包含社區文史調查、空 間營造、體驗活動,到後期的申請聚落登錄,研究者皆與這些行動者及居民密切 接觸,收集相關資料進行關注並參與其中,因而感受到水碓社區居民力求傳統社 區文化保留的精神,以及面對土地開發下捍衛家園及居住權益的韌性。 由於台灣社會晚近提倡的社區發展,係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 然而台灣公共領域的發展,卻長期受到我國早年戒嚴的政治性因素給抑制。本文 所欲探討的水碓社區發展歷程,在此一社會背景下,想藉由西方學者 Habermas 公共領域的理論來驗證,我國社區發展是否體現了西方社會所訴求的公民參與。 Habermas 是以環境及經濟結構的變遷,探討社會結構的轉變,藉由「公共領域」 為主體架構,分析個體的參與行為動機及因素、公共意見的表象、公共意見的會 合及運作等相關要素(張世昆,2002);對水碓社區而言,面對土地強制分割官 司,以行動維護社區利益為整個事件的起點,居民從了解自身的鄉土文化開始, 進而投入社區營造建立起水碓社區特有的價值,一路走來水碓的文化價值及公共 空間營造,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經驗與成果;然而水碓社區的公共領域如何形成? 是社區內居民有甚麼共同需求而形成的嗎?社區間的公共意識如何凝聚?社區 4.

(20) 公共領域形成過程中有甚麼樣的人事物投入社區發展行動?這些相關因素都是 本研究想了解的。因為社區的公共領域不僅僅是實體的硬體空間,也是一種由內 心集結而成的社區共識,能夠讓每個社區居民都能夠參與社區議題與行動的公共 空間。 進一步去回顧整起事件,可以發現水碓社區發展是相當具有故事性及戲劇性 的,近年來台灣也出現許多都市開發過程中,牽涉到文化、土地開發影響居住權 的議題,例如曾經受到新聞媒體大肆報導的苗栗大埔拆遷案,以及面臨北捷新莊 機廠建設下的樂生療養院拆遷抗爭,甚至就在台中南屯鎮平里附近,也有同樣面 對開發而遭地主蓄意破壞的瑞成堂事件;這些案例都是透過公共議題的論述下, 形成一個與公權力抗衡的公共力量。 回歸到投入這份研究的初衷,應該是在這樣一個在公共議題的背後,更隱含 著守護家園的故事存在,面對剷平式的都市開發機器一步一步的侵蝕,仍舊堅守 自己土生土長的社區,透過各種在地行動讓社區內的歷史文化及鄉土情感傳承下 去,那份堅持與韌性是具有感染力的,因而覺得若能經由學術研究的角度,探討 這樣的公共事務議題,並運用文筆的撰寫,記錄下整個水碓社區發展的歷程及故 事,也許能夠讓這份對於鄉土情感的共鳴繼續傳遞下去。.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目的希冀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完整建構出水碓社區發展的歷程,並 進一步探討社區中公共領域的形成其運作。 社區發展是否能運用 Habermas 論述「公共領域」的概念進行分析?由於社 區面對公共議題採取的行動,需要透過居民對於個別事件的共同討論,以取得社. 5.

(21) 區內部之共識,此一過程可視為「公共領域」的運作;透過居民個體面臨事件後, 私人意見匯集成公共輿論,讓社區議題獲得公開而理性的辯駁機會,進一步形成 合乎社區普遍利益需求之公共領域。在水碓社區發展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到一 些現象,並試圖運用公共領域的觀點來解讀,因而在探討社區公共領域形成與運 作的成因,則需瞭解到社區發展行動背後隱含的情感、文化、居民關係之間等相 關因素,所以本研究將針對水碓社區發展的個別事件進行討論分析,來進一步建 構出社區內公共領域的形成與運作機制。綜合所述,逐提出本研究架構圖如下:. 圖 1-3-1 研究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繪製 綜融以上觀點,將透過社區發展歷程中的社區公共議題、居民與社區工作者 關係、公共空間、及個別事件要素,來討論社區公共領域的運作與成形,並出本 研究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水碓社區因土地利益所產生的公共議題,其事件背後的意涵為何? (二)水碓社區因應社區發展議題所採取的策略為何? (三)由水碓社區發展行動中,反思公共領域在台灣社會實踐的可能性?. 6.

(22) 第四節、研究場域簡述. 本研究乃選定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社區進行研究,水碓社區位於臺中市 南屯區鎮平里內,位於鎮平里的東南方,地理位置靠近南屯溪、筏子溪流域,四 面道路銜接環中路四段、黎明路一段、永春東三路,為鎮平里第八鄰。舊時南屯 區又稱之為犁頭店,為台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茲就 該社區的地理位置、人口組成、歷史背景、景觀特色之特徵加以說明。 壹、地理位置及土地開發使用概況 水碓社區位於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東南方,東與豐樂里,南與楓樹里、中和 里,西與春社里,北與新生里劉厝、永定里為鄰;根據雲林科技大學於 2009 年, 針對水碓社區的客家資源調查中,所劃定社區範圍扣除掉周邊道路約 1.33 公頃 (實際數值為 13,348.6984 M2 );該筆土地經雲科大調查結果目前為私人產權, 屬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里內居民共有。. 7. 圖 1-4-1 鎮平里區位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 水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 計》(2009;1-7).

(23) 圖 1-4-2 水碓社區區位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 水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 計》(2009;1-7) 由於水碓社區所位居之南屯區,鄰近中山高速公路南屯、中港交流道以及 2007 年通車的台中高鐵烏日站,兩大便利交通建設使得南屯區成為台中市長途運 輸幹道的交通樞紐,水碓社區離台中烏日高鐵站更僅有三公里之遙,除了南來北 往的交通便利之外,更是台中市西部交通聯結的門戶(黃慧卿,2013)。 因應高鐵的興建及位居台中市交通樞紐,鄰近台中高鐵烏日站的南屯區鎮平 里便成為了台中市政府都市開發的焦點,在 2005 年台中市政府都發局提出在南 屯區建構「鎮南休閒專區」的構想,緊鄰台中高鐵站並將其規劃成高鐵站的腹地, 規劃出與台中市區連結建設的門戶意象。劉耀華(2009)認為「鎮南休閒專區」 的規劃係台中市因應交通變革所建構的第三都市核心區;依照市府擬定的計畫,. 8.

(24) 鎮南休閒專區規劃五大專業區: (1)時尚商店街(2)金融及經貿商務(3)複合 式商業空間(4)都會餐飲(5)大型綜合娛樂區。 然而台中市政府提交計畫案至內政部都市發展委員會後,審查結果上兩者看 法並不一致,內政部都委會對於鎮南休閒園區的發展定位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並 質疑台中市是否需要此種商業市場的高度需求;2009 年台中市政府提出修正計 畫,大幅修正原計畫發展方向,將原有高強度的商業機能建設趨緩,並加以結合 公園綠地與濕地系統,重塑計畫區中水綠共存的意象,以期打造出都會生態環境。 經都市計畫通盤規劃及斟酌內政部都委會的意見,台中市政府將原「鎮南休 閒園區」更名為「台中市高鐵門戶特區」,水碓社區也經台中市文化局及民政局 的協商下,以保留「水碓社區」之建築群為宗旨劃定為公園用地,分別為「公 136」 及「兒 193」,未來將可由文化局研擬相關規劃、建設及管理(劉耀華,2009)。. 圖 1-4-3 水碓社區規劃公園用地示意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碓客家 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1-8) 貳、水碓社區人口概況 水碓社區所位居的鎮平里,截至民國 103 年 1 月為止,經台中市政府人口統 計系統中得知,里內戶籍人口數有 1,846 人,人口分布男女平均;若僅以研究範 圍水碓社區,現住 16 戶,約 59 人,早期社區人口以農業生產為主,隨著工商業 9.

(25) 化發展快速,現在區域內從事農業活動已漸型式微(引自雲林科技大學,2009: 4-2) 。 表 1-4-1 水碓社區居民居住情形紀錄表 住址 水碓巷 1 號 水碓巷 2 號 水碓巷 5 號. 居住戶數 2 1 2. 人數 11 1 8. 2 1 1 2 1 4 16. 4 3 6 6 3 7 59. 水碓巷 6 號 水碓巷 8 號 水碓巷 9 號 水碓巷 10 號 水碓巷 11 號 水碓巷 13 號 數量統計. 備註 5 人,6 人 黃○○ 2 人(劉○○、劉○○晚上不住在水 碓),7 人 2 人,2 人. 5 人,1 人 3 人,2 人,1 人,1 人.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2009)引自江慶洲 2009 年 5 月匯整資料 社區內人口老化程度偏高,青壯年人口隨著產業結構、居住形態改變,大多 外出工作、求學,社區中平時僅有長者族群及幼童。此一現象也反映出社區人口 外流的警訊,使得自身社區所固有的文化、歷史逐漸被忽視,並且社區內部解決 議題的能力及資源有限;因而在社區行動過程中曾結合民間組織單位與運用媒體 操作,促成社區議題公共化來獲得更多得關注及認同,也可以讓我們去思考在社 區發展的歷程中,如何喚醒居民的認同感以及強化其對鄉土的關懷。 参、水碓社區歷史背景 水碓社區的歷史背景,必須從整個犁頭店街市(台中市南屯區)開墾脈絡談 起;康熙年間由於岸裡社(今日台中市神岡區)的開發,進而促使台中盆地形成 一個重要商業性聚落-葫蘆墩街(今日台中市豐原區) ,而台中盆地最早開墾的斜 貫通路,為連結半線(今日彰化市區)至葫蘆墩街路程約三十里的古道,犁頭店. 10.

(26) 街則位其中樞點,乃南北往來商旅必經之地,乾隆四年,逐置巡司衙門,開始行 政,至此已成中部有名之市集。 犁頭店街市的漢人聚落在康熙、雍正年間已形成多處據點,如水堀頭、劉厝 庄、藍張興庄、鎮平庄、水碓庄、下牛埔仔庄、楓樹腳庄等;此外,更有商業性 聚落的興起,當時貓霧栜社地方拓墾興盛,移民爭先湧集,而來此之漢民多從事 農業稻作生產,因應農業生產所需,農造農具的工所應運而生,故雍正、乾隆年 間打靠犁頭等 農具之店鋪林立,成為附近農具產品交易中心,帶動本地繁榮之 景象, 「犁頭店」之地名隨之而生。根據雲林科技大學針對水碓社區的調查,水 碓社區的形成乃康熙 49 年(西元 1710 年)武將劉源沂駐紮開拓,感於貓霧栜地理 環境優雅土地肥沃,就在景色優美的南屯溪潭北側建宅定居,劉氏宗親於西元 1712 年遷台同居,漸漸族親繁衍,形成現今社區規模(引自雲林科技大學,2009: 3-1) 。 隨著歲月流轉一代傳一代,從 1710 年至今水碓走過了近三百個年頭,如今 居住水碓社區的居民隨著時代變遷逐漸福佬化,劉家後代子孫不會講也聽不懂客 家話,直到土地分割官司開啟社區發展的契機,以及雲林科技大學的客家資產調 查報告,才有機會讓後代探究到自己的根在哪裡,並更進一步去瞭解、親近自身 傳統文化的意涵及價值;水碓社區不但見證了客家人開發台中的歷史,也是台中 市最古老的傳統社區(水碓守護園,2011)。 肆、水碓社區的景觀及文化特色 雲林科技大學(2009)針對水碓社區的客家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水碓社區 的景觀特色為社區中特有的都市原生林,以及具備的客家空間景觀特色的建築 群,以下針對自然環境及客家建築特色進行個別描述。. 11.

(27) (一)自然環境-都市原生林 社區內至今仍老樹林立,自然環境相當豐富,為城市中獨樹一格的都市綠 地,樹種以可食用之果樹及防衛作用的刺竹林為主。水碓社區依照「中市公園綠 地園道及行道樹管理自治條例」中「樹齡 70 年以上或樹木直徑達 1.5 公尺以上 或樹幹胸圍 4.7 公尺以上」 ,建議認列為珍稀老樹的植栽目前共有 37 棵(黃慧卿, 2013) ;其餘植栽還有刺桐、尤加利樹、荔枝樹、龍眼樹、芒果樹、柚子樹、蓮 霧樹及楊桃樹等,週邊亦有百年莿竹林及果園,社區內之原生林相相當完整。. 圖 1-4-4 水碓社區植栽分部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3). 12.

(28) 水碓社區的自然環境也呼應了早年社區先民生活的型態,有別於一般植物園 的教材樹種,社區內的植栽多為可食用的果樹植栽,還有外圍為保護社區安全所 築成的天然刺竹林屏障,可以體會到早期農村社區蘊所含自給自足、師法自然的 智慧及精神。當地居民及政府單位皆有保育老樹的共識,也試圖透過立法將社區 內植栽進行保護及認列,但水碓社區臨近台中市第十三期都市重劃區建設工程範 圍,涉及環中路拓寬工程及南屯溪河道整治,周邊行道樹面臨需辦理移植的窘 境,對社區自然環境亦造成衝擊,尤其老樹移植過程中容易造成植栽腐朽、水分 蒸發,錯誤的移植修剪將導致老樹的死亡,更何況社區中許多老樹為淺根性的, 移植成功也不見得能夠存活。正因豐富的都市原生林為水碓社區固有的價值及特 色,則老樹保育便成為社區發展歷程中所關注公共議題之一。. 圖 1-4-5 水碓社區內至今仍老樹林立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二)客家特色空間建築 水碓社區的另一項特色是具有濃厚客家文化的空間建築,劉氏宗親於西元 1712 年遷臺定居後,便在現今南屯區開墾設庄落地生根,共同合作打造出獨特客 家文化的建築群。. 13.

(29) 根據文史調查報告中指出,水碓社區設庄建築格局,係遵循傳統客家人建築 規範,所謂:「神在廟、祖在堂、人在屋、畜在欄」的格局,在營造房屋時採取 了空間嚴格區別的準則,尤以客家人的正廳,僅作為祭祀祖先的空間,功能上非 常單純,燈樑的下方並無開門可通往左、右次間,必須出了正廳,再由左、右次 間的獨立門戶進入,這種在正廳只供奉祖先牌位而不兼奉其他神明,為客家人非 常重視的神聖空間,廊間有門通往後院、祖堂、及其他左、右護龍的房子,起了 承轉功能,都是傳統客家建築的重要特色與功能。而後居住空間隨著子孫繁衍轉 變為居住的家屋,空間分部則依據長幼輩分關係來排序,顯示出水碓社區是以宗 族群居單位而設立,為重視傳統親族倫理關係的建築形式(引自雲林科技大學, 2009:4-9) 。. 圖 1-4-6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一)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12). 圖 1-4-7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二)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14.

(30) 圖 1-4-8 水碓社區建築測量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18) 水碓社區內現有傳統建築材料,係是以土埆、卵石作為基底,屋頂則是以茅 草、紅磚瓦;不同於鋼筋水泥建材,土埆牆的材質是屬於透氣性的環保材料,使 得建築會隨著外在環境的溼度和溫度做適當的調節;土埆建材係取自鄰近稻田的 泥土,夯實成型後成為土埆再予以堆砌成屋牆,因而建築壞朽需要修繕時,幾乎 所有替換的建材都取之於自然環境,最終亦可回收再利用或是回歸土地(引自雲 林科技大學,2009:4-12)。. 圖 1-4-9 水碓社區中的土埆厝建築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15.

(31) 圖 1-4-10 土埆厝建築微觀圖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而社區的空間組合周邊空隙尚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庄 園四周地區廣植果樹與刺竹林,除了防風及保衛庄園的功能外,還可供給社區內 族親及家畜食用,飼養的家畜成了人的食物,廚餘殘渣成了天然的堆肥,最終建 構出一個「能量再生」、「自我維持」的生態平衡系統。此種建築工法符合現代 訴求永續環保社區的理念,獨特的空間運用體現了共工共活、自給自足的精神, 居住空間的分佈展現出了族人重視倫理的輩分關係,也凝聚了家人與族親的情 感,因而水碓社區的建築又被稱為共伙、共工、共活、共享的水碓自然家屋(水 碓守護園,2011)。. 16.

(32)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以下將根據研究主題與目的,先從社區發展的相關概念談起,進而整理 社區發展在台灣的歷史脈絡,並探討社區發展相關研究,最後則針對公共領域的 概念進行分析,以哈伯瑪斯的論述理論架構為主軸,輔以相關研究進行討論。將 區分為三小節進行論述,第一節為社區發展相關概念之探究,第二節為台灣社區 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社區發展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公共領域相關概念之探討與其相 關研究,遂提出以下三節之文獻探討. 第一節、社區發展相關概念之探究. 本章先探討社區相關名詞之概念,其中包涵社區、社區組織與發展及社區工 作,最後則討論社區工作者的相關概念,來瞭解其角色任務與特性。. 壹、社區. 社區(community)一詞在約莫 60 年代引進我國,最早出現於拉丁語系,意 旨ㄧ群人共同居住、互享互動,滿足基本需求(林萬億,2002) ,英國思想家 Williams 認為社區ㄧ詞早在 14 世紀時就已具體概念化,並有兩種意義上的區分,第一種 指的是實質的社會團體與組織,相對於某一地區的國家、軍隊、人民團體,第二 種則是一種抽象的關係性質,指的是人民團體基於利益或需要而產生的共同認同 感(引自周思萍,1996)。 隨著社會科學研究的興起,1887 年德國社會學家杜尼思(F.Tonnies)在其論 著的社會學名著 Community and Society 中,提出民俗社區(Gemeinschaf)和法 理社會(Gesellsghaft)的概念,用以解釋社區中社會變遷與人際互動的趨勢,杜 17.

(33) 尼思(F.Tonnies)也因而被譽為社區概念的創建者。民俗社區(Gemeinschaft) 指的是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性人口所組成,是一種關係密切、富有強烈人情 味的社會關係之社會團體,類似過去早期農村聚落,以親屬、血緣、地緣關係所 建構出的傳統社區;法理社會(Gesellsghaft)則是異質性高、不同價值觀念的人 口所組成,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是靠分工及契約,重理性而不重人情,其特徵具有 更多的理智作為及多元型態,類似於現代都市快速發展下人口密集的社區型態, 亦指國家的社會關係是透過立法、法治所形成(引自葉至誠,2010)。 爾後美國社會學界將杜尼思的概念運用在英文的 Community 之中,參酌美國 於 1974 年出版的『社會百科全書』之中,可以發現到社區一詞被定義為具備空 間或地域性的社會組織,並強調是以心理凝聚力及共同情感的要素下結合在組織 之中(徐震、莫藜藜,2007);隨著美國社會學研究的興盛,研究城市、聚落、 人口社群的過程中,諸多社會學家開始注意到社區內組織、互動關係與地域之間 的相關性;人們會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各自區域的生活共同體,而整個社會即是 透過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共同體所組成,為組成社會結構中相當重要的元素(葉 至誠,2010) 。 何謂社區?又如何定義社區?社區的定義極多,社區ㄧ詞雖常常使用,但認 知及意涵上是存在著模糊地帶。美國芝加哥學派學者 Hillery(1955)整理過去社 會學研究的相關文獻中,發現社區ㄧ詞具備 94 種以上的定義,其中 69 種定義包 含了以下三種元素,即:ㄧ特定區域、共同規範與目標、人與人的互動。爾後其 他學者針對社區的詮釋,亦提出相似的觀點,例如 Keller(1968)認為社區為都 市發展的基本單位,運用共同的公共設施,此一地區居民具有同等情操、興趣及 利益;林瑞穗(1981)認為社區應包含地理單位、共同生活環境、居民的地緣集 體意識的要素存在;高強華(1997)則對社區的特徵提出描述,認為社區具備的. 18.

(34) 特徵,是一群人在一定的區域內,以相互關係為共同的生活基礎,並以彼此認定 的風俗、規章制度或規範,形成相同的歷史因素、文化傳統、社會發展經驗,因 而在心理及情感上有認同與歸屬感;經由以上的觀點大致上描繪出社區所包涵的 概念,是可以被詮釋為ㄧ種歸屬感、ㄧ種生活方式,以及多樣性的共同目標。 學者徐震(1992)匯整包含派克(Robert E. Park) 、麥奇威(Rolst M. Maciver) 、 斯坦納(Jesse F. Steiner)、華倫(Roland L. Warrer)等歷來學者社區的要義,歸 納出ㄧ套應用性之社區定義:「社區居住於某ㄧ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 互動及服務體系的ㄧ個人群。」換言之,社區是ㄧ個人群,它們包含. 1.居住於鄰近的地區,彼此常有往返. 2.具有若干共同利益,彼此需要支援. 3.具有若干共同服務,如:學校、交通、市場等. 4.面臨若干共同問題,如:經濟、環境、教育等. 5.產生若干共同需要,如:生活的、心理的、社會的等 提出社區應用性的基本概念之後,徐震對於社區的描述仍嫌不夠具體,進而 提出下列建構社區本質的五大要素: 1.居民: 「人」是社區中的第一要素,必然先瞭解社區居民的需求,探討社區內部 的共同利益及需要,進而喚醒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集體意識;因此社區發展 認為「人」才是發展的主要目標。. 19.

(35) 2.地區:社區通常會有ㄧ個明顯的區域疆界,包含到以自然地勢、人口集中、公 共交通建設等,共通生活在同一區域中做為劃分;但在現代都市中互動網路複 雜,以其各種服務為範疇亦可劃定出一個社區的疆界。. 3.共同的關係:先天上在同一社區中,居民具備相同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後天 形成則可能是透過共通的利益關係,有共同的問題及目標。. 4.社區的組織:Park(1921)認為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型社會,社區居民中必然 形成代表其共同關係的社區組織團體,可能是正式(社區理事會)或非正式(社 區守望相助隊)的,替社區解決共同議題,做為目標達成的管道。. 5.社區的意識:居住在社區中的人對於社區產生心理上的認同,也可稱之為向心 力、同屬感,亦如對於一個人對於故鄉、國家的情誼及歸屬感,此種對社區的心 理認同即成為社區活動的正向動力。 本研究中之研究對象水碓社區,所具備的特徵囊括了上述學者對社區定義的 與詮釋,居民間具有認同感及共同利益,亦存在著解決社區議題的組織;因此本 研究欲探討之社區定義,乃綜融各家學者、徐震的觀點及個人之淺見,建構出「社 區」之基本架構,做為本研究後續探討社區的解釋範疇,而社區所應具有的意義 與功能如下:. 1.居住在地域性區域的ㄧ群人,具有共同的目的與目標,彼此交換訊息共同合作。. 2.具有實質的公共空間,能夠進行公共性的活動,構成互動的行為環境。. 3.彼此之間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互動關係,互動、互助行為過程中產生依附關 係。. 20.

(36) 4.某一範圍內由社區居民與社區共同意識為基本元素建構而成,可以是一條街、 ㄧ個村莊、ㄧ個鎮、ㄧ個市區,都可以是社區。. 5.範圍內之人、事、物皆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與相互依附關係,若有環節鬆動, 將會對社區中互助、互相依賴的關係造成實質性的衝擊。. 貳、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探討社區發展一詞的概念,必須先瞭解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的之間的關聯 性,因社區發展一詞的運用可以說是來自於社區組織方法的延伸(徐震,1992), 亦有學者提出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中的社區工作,乃是結合了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與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兩個概念下獲得的綜融性名 詞(蘇景輝,2009),但社區組織及社區發展這兩個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不過的名 詞,卻常常被混為一談,有鑒於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之間的概念及相關定義, 有進一步澄清的必要存在(李易俊,2008)。 (一)社區組織 徐震(1992)指出社區組織的思想起源甚早,是人類為解決共同問題、適應 共同環境而產生的一種集體性社會行動,透過協調合作、群策群力的方式改善環 境,可以說人類有組織行為能力時,社區組織這個詞彙就已經存在了。而將這種 思潮形成運動,甚至成為工作方法運用在實務工作上,可以追朔到十八世紀末德 國的漢堡制度(Hamburg System)、愛柏福制度(Elberfeld 與睦鄰組織 (Settlements and Neighborhood Centers)運動的發展(徐震,1992) ;有鑒 於慈善組織與睦鄰行動的迅速發展,1939 在全美社會工作研討會中(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cial work) ,藍尼(Robert P.Lane)提出「藍尼計畫書」 (Lane. 21.

(37) Report),其中將社區組織定義為社區工作干預方法之一,爾後社區組織便成為 社區實務工作方法中,協助人們結合社區力量解決社區問題的一個過程媒介(蘇 景輝,2009) 。 學術界之所以看重社區組織的價值,主要是源自於社會工作中所強調的均衡 發展及社會正義,尤其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趨細密繁 複,因此在人與人之間有建構聯結網路的必要性存在;徐震(1992)指出社區組 織是社區工作的過程之一,目的在於適應高度開發下的社區,調解其人口、衝突、 犯罪、失業、文化流失等社會解組問題;可以從上述瞭解到,社區組織乃透過計 畫及統合,協助社區居民釐清社區需要及目標,協調與發展社區個體、團體、組 織,運作社區內外資源,來滿足社區需要與達成社區目標,適應快速變遷之社會 環境(李增祿,2004)。 (二)社區發展 而社區發展的時空背景,則是起源於二次大戰之後各國民窮財盡,許多國家 戰後經濟衰退,面對貧窮跟失業無力應付,當時世界的經濟社會遭逢戰爭衝擊, 乃至必須尋求民間的力量以求自立更生的方法(王忠融,2006);1951 年聯合國 為協助各國經濟復興,進而推動的社會改造運動,正式成立社區組織與發展小 組,協助鄉村經濟落後地區改善貧窮現況,自此社區發展的概念將普遍的運用在 社區改造的運動之中;依據聯合國的定義,社區發展是指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與政 府聯合一致,改善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過程(徐震,1992)。 1955 年聯合國於經社理事會通過議案,提出「社區進步經由社區發展」 (Social Progress Thor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的相關概念,文中有提及到企圖運用 工業國家社區組織工作中(community organization work)的社區福利中心. 22.

(38) (Community Welfare Center)設施,作為各國經濟社會同時發展的依據;由此可 以看出社區發展的最初構思是源自於社區組織,並經由農業國家中的基礎產業推 廣、社區民眾教育、鄉鎮建設等工作加以融合,形成一種以社區為單元的工作模 式;1960 年聯合國出版「社區發展與經濟發展」 (Community Develope & Economic Develope),定義社區發展為個人透過參與社會及政府的配合下,改善社區的經 濟、社會、文化環境;國內學者亦提出相同看法,曾華源、高迪理(2007)認為 社區發展是幫助個人透過參與更多社區的社會和經濟情況改變,來改善其生活情 況。 (三)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 探討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之間的異同,徐震(1992)針對兩者的起源及作用 上提出了看法,由於兩者同樣是因應當下的社區問題而產生,時間點來看社區組 織在先,社區發展則繼承了社區組織的理論,進而擴大社區組織的概念,鑒於兩 者同為應付社區生活變化以解決社會問題,故在性質上列為同一種工作方法;兩 者的相異處為社區組織發生在工業地區,社區發展則起源於農業地區,因此兩者 各自應付變動的工業社會以及靜止的農業社區,兩者在作用上有著明顯的不同。 徐震(1992)更進一步的將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放到更大的社經結構之中來討 論,認為前者因改善濟貧制度而引起,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後者則是與協助經濟 復興,為地方建設相互配合的結果。因此可以解讀社區組織走的是專業化、服務 導向的微視路線;社區發展則走向普遍化、生活變遷導向的鉅視路線。但就廣義 而言社區工作與社區組織、社區發展都可視為相同的的概念,學界及文獻上針對 名詞上多屬相同的描述,在很多時候都是能夠相互調換來使用(甘炳光、莫慶聯, 1996) 。. 23.

(39) 在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組織兩者關係的相關研究之中,有特別談到以非營利 型態的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之間的密切關係。所謂非營利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又稱第三部門,是在民主社會中代表多元、開放的象徵,也是先進 民主國家與社會價值的守護者,根據 salamon(1992)的定義,非營利組織為一 民間的法人組織,以追求保健、教育、科學進步、社會福利、多元價值等促進公 共福利之目的為主的組織,具有以下六點特性(1)正式的組織(2)民間所設立 (3)不從事營餘分配(4)自主管理(5)從事自願服務(6)公益的屬性,所以 非營利組織在目的及功能上,乃是以公共服務為出發點調解各式社會問題,因此 其性質尚可視為社區組織的一種。 林淑馨(2008)指出台灣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的密切關係,與台灣政策民 主化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我國 90 年代的解嚴促使民間力量的解放,戒嚴前被禁 止的人民團體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公民社會逐漸成熟加上人民團法的修訂,人民 團體成立的名義宗旨在數量上已不受限制,因應現代社會問題的團體逐漸轉為非 營利組織模式經營;所以民間的社區發展協會即是解決社區公共事務的非營利組 織,另外亦有其他關注公民議題的非營利組織挹注資源在社區發展的歷程之中。 而台灣社區的個案研究中不乏探討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夏秀琴 (2007)在探討台中市后里區泰安社區發展協會的研究中,提到社區發展協會在 社區中,能夠增進居民積極參與在社區議題之中,並有效結合外部資源運用在社 區建設之中;張詠羚(2006)以屏東縣林邊溪右岸聯盟為例,探討社區發展與社 區組織關係的研究中,發現落後地區推行社區發展上,居民主動規劃的能力較為 薄弱,但藉由社區與社區組織的「合作行動」,不僅可以排解社區能力不足的問 題,亦能取得相當具體且亮麗的發展成效,可以說社區發展的推行除了社區工作 者的操作外,社區組織的合作關係也是社區發展推行成功的助力之一。. 24.

(40) 綜融以上的論點,可以說社區組織是解決社區問題、提供社區服務的基本單 位。而社區發展則是運用了社區組織的工作方法,將其運用在社區促進與改革的 工作上;在本研究中探討水碓社區發展歷程中,村里間的社區發展協會便是調解 衝突、提供助力的社區組織,有鑑於社區組織在社區發展歷程中扮演的相關性角 色,在未來研究的過程中,社區組織與社區工作者的互動關係,將會是探討社區 發展歷程的重點要素之一。. 參、社會資本. 從上一段落社區發展概念彙整中,我們得知社區發展是一項永續性的工程, 透過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方式,以達到地方社區促進與改革。然而一個永續的社區 需要以「社區能力」 (community capacity)作為基礎,包含了社區內的人力資本、 組織資源及社會資本與社區之間的互動,有形的人力與組織資源固然是社區發展 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缺乏無形的社會資本為後盾,將難以為社區永續奠定穩固的 基石,因而社會資本被視為是社區穩定及建構社區自主能力的基礎,缺乏社會資 本將可能導致鄰里社區出現衰退的徵兆(黃源協、劉素珍,2009),有鑑於社會 資本對於社區發展的重要性,特別針對社區資本的概念進行討論。 社會資本的概念最早出現在 19 世紀,當時著名政治學者巴伯(Benjamin R. Barber)提到,美國民主的成功是來自於豐富的社團生活與組織,並指出社會關 係(solidatity)的重要性;由於 19 世紀時美國政府作用有限,具有經濟主宰力量 的大企業並不多,因而該時期被視為美國公民社會最強大的年代,自此之後工業 化的開展,經濟領域開始入侵生活領域,產生經濟壟斷及政府的集權擴張;關注 此一現象的女性進步主義學者漢妮芬(L. Judson Hanifan) ,於 1916 年提出「社會 資本」 (social capital)一詞,力倡恢復社區參與精神對於維繫民主發展的重要性,. 25.

(41) 她談到「社會資本」一詞的運用,使用「資本」的名稱僅取其比喻,並非指涉現 實的社會階級,也不是生活中有形的金錢物質,而是在人們日常生活裏更為重要 的東西,所謂的善心(goodwill)、夥伴關係(fellowship)、同情(sympathy)和 社會單元間的交流(social intercourse) ;基本上漢妮芬在 20 世紀初期對社會資本 的說明已經詮釋了當代社會資本的概念,但當時並沒有獲得其他社會評論者的聲 援,直到 1980 年代後期學界才對於社會資本的關注才真正趨於熱絡(何明修, 2002) 。20 世紀後期以社會資本闡述社會關係、規範與網路的研究熱潮出現,尤 其是運用在研究第三世界國家的社會關係,以及民主國家日益衰退的制度化福利 措施,其範疇包涵到了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相關領域,對社會資本的定義 與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其中學界對社會資本界定引用最多的為 Putnam 的 概念,故本研究以 Putnam 論述之社會資本概念作為理論範疇。 根據 Putnam 給予社會資本的定義,認為「社會資本是藉由促進協調的行動, 來改善社會效率之社會組織特性,例如信任(trust)、規範(norms)和社會網路 (social network) ,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促使參與 者能夠更有效地一起追求共享目標(薛峪霖引自 Putnam,1993;167)」。Putnam 將社會資本視為一種公共財(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其本質也是為了追求 大眾的福祉(黃源協,2009) 。對 Putnam 來說,信任、互利互惠規範和社會網路 是社會資本中不可或缺的建構成分,以信任為核心的社會資本,來自於互利互惠 關係以及公民參與網路相互聯繫下而產生,公民參與網路除了建構穩固的互惠互 利規範之外,也構築了社會信任的基底,社會資本便在此情況下產生了人際關係 之間的水平連結(薛峪霖,2013) 。 簡單的來說,社會資本就是為期望在市場中獲得回報的社會關係投資,也可 以說社會資本就是透過社會關係獲得的資本,藉助於行動者所在的社會網路,或. 26.

(42) 所在群體的聯繫和資源起而作用;當個體投身在社會網路的行動中,人與人之間 因為信賴構成個體的聯繫與人際互動,同時還伴隨著共享的價值概念,進而形成 規範並透過社會網路集合成一個共同體,產生共同運作的行動能力,最後達成集 體行動的目標,故可以將社會資本視為鑲嵌於個人社會關係網路中的資源。所以 說社會資本即是個體在組織結構中,運用社會關係獲得利益的能力,而社會關係 所指的,就是個體互動間的信任、互惠下產生的連結,若個體能夠從這些關係中 獲得的利益越高,則其所能運用的社會資本則越多。 黃源協、劉素珍(2009)進一步匯整了 Putnam 論述,並談到社會資本並不 只有單一的層次概念,它可能因社區成員的身分與互動網路而有不同的層次,透 過人與人以及人與團體之間不同關係的緊密度,將社會資本區分為三種主要形 式: 1.結合(跨接)式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 基於一種共同或相似背景下緊密關係的結合,彼此間具有強烈的相互承諾, 屬於同質性高的網路關係,在獲得認同與整合上比較容易,通常結合型社會資本 在互動上是較為密切的,例如家人、親屬、鄰居及親密團體。 2.橋接(內聚)式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 基於共同利益或目標所形成的聯繫,主要建立在異質性的個人或團體間的網 路關係,由於是異質性的網路,相較之下社會關係比較微弱、鬆散,然而此種橫 越式的連結,具有一種社會潤滑(social oil)的特質,例如不同族群結盟、鄰里 間、同儕或參與社區間的各種團體。 3.連接(貫聯)式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 基於不同權力層次或社會地位的連結,跨越既有的界線、地位的互動,使人. 27.

(43) 能夠發揮影響力,從既有的社會關係外獲取資源。. 圖 2-1-1 社會資本的三種形式 資料來源:何明修(2002):26 從三種形式的社會資本中可以發現到,結合式社會資本偏向於非正式關係的 互動,而橋接式與連接式社會資本,則偏向於群體與組織網路建構;不論是何種 形式的社會資本,皆提供了不同的觀察面向,因此社會資本的類型化將有助於我 們去瞭解及掌握對社區的影響,亦有助於在後續研究中,協助研究者觀察社區如 何採用介入方式,來促進社區成長與發展的目標。. 肆、社區工作. 社區工作的運用概念上,大多數都會將它歸納在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中,是 協助人們在以自動自發的集體行動,來改善自己社區的過程,在這樣的概念之中 人民是主體,工作者本身只是一個從旁協助者的角色,透過組織社區內部居民及 集體行動,去釐清社區的需要,合力改善生活環境,進而解決社區問題(甘炳光,. 28.

(44) 1996) 。許多文獻在探討社區工作的淵源時,多指向十九世紀英美的慈善組織協 會(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及社區睦鄰中心(social settlement house),蘇景 輝(2009)認為若將社區工作視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工具,最直接影響歷史淵源的 應該是社區睦鄰中心,而非慈善組織協會,原因在於慈善組織協會的成立是「為 社區福利而生的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 for welfare),相較之下社區 睦鄰中心則提供了行動,較符合社區工作介入服務的工作方法。 社區工作最早被確立為一項專業工作方法的時間,是在 1939 年美國的全國 社會工作研討會中,當時 Lane 在會議中提出「藍尼報告書」 ,該文闡述社區工作 是社會工作的干預方法之一,爾後才逐漸確立社區工作的專業性,相較於個案工 作及團體工作,社區工作是較晚期才被確認為社會工作的一種方法(甘炳光、莫 慶聯,1996) 。 廣義上來看社區工作,名詞運用上可以是實務工作的統稱,並包含社區組織 與社區發展的兩個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面貌。歐美地區 使用社區工作或社區發展雙元用語來交互使用,中國則是在 1980 年代中後期以 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的方式來呈現。現今學術界傾向於將社區工作及 社區發展相互運用。雖然在辭彙的字面上,隨著不同國家工作方法運用產生差 異,基本上所呈現的都是以一個社區為主體,替社區提供問題的解決及改變。換 句話社區工作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籠統的名詞,亦非從事社會工作相關的專利,廣 義而言任何人或組織,只要在社區內從事任何人群服務的活動,即是在進行社區 工作(葉至誠,2010)。 而社區工作的實務工作上,常因對於社區工作問題的假設不同,而延伸出不 同的工作策略,進而形成不同的工作模式(蘇景輝,2009),1968 年 Rothman 提 出三大社區實踐模式,將社區工作區分為社區發展模式(locality development) 、 29.

(45) 社會計畫模式(social planning)、社會行動模式(social action)三種實踐類型; 而泰勒與羅伯特(Taylor & Robert,1985)在工作方法中增加了方案服務、社區 聯絡、政治行動,提出社區工作的五種模式;蘇景輝(2009)將各家學者的論點 匯整,認為樓斯曼的概念仍為最核心的工作模式,其他論述皆衍生至樓斯曼的論 述,並整理出樓斯曼的三大社區工作模式,以下將針對蘇景輝整匯出樓斯曼的社 區工作模式進行詳述。 (一)社區發展模式 社會發展模式的假設,是期望能夠透過社區成員積極的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來共同決定社區社區目標與行動方案,以獲得社會變遷的目的,解決社區問題; 因此社區發展模式主要的重點包括了民主參與程式(democratic) 、志願合作 (voluntary) 、自助(self-help) 、培養在地的人領導人才(developement of indigenous leadership)以及教育工作(educational objectives)等。 社區發展模式典型的例子,在台灣有各村裏社區中的守望相助隊、社區自治 委員會、社區合作方案等,國外則有睦鄰中心的鄰裏工作坊以及跨國和平工作 團,其中的共通特點皆為社區能力的整合性發揮,透過團結、自動自發的合作來 解決問題;社區工作者在其中的角色主要為使能者,使能者的角色是在促成一個 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民眾表達自己的訴求並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以達成組織 團結並關注共同目標的結果。 (二)社會計畫模式 社會計畫模式的假設,是期望以理性、審慎的計畫來解決社區上的實質問 題,因此需要投入專門執行者、計畫者,透過技術能力上的運作,來引導複雜的. 30.

(46) 社會變遷過程;社區成員的參與要求會因實際的社區問題而有不同,有時期望社 區成員多參與,有時則否。 社會計畫模式典型的例子,便是提供具體方案的決策過程,由專家評估問題 並提出實質解決方案;另外像政府部門如衛生福利部以及非營利組織中的社區聯 合勸募協會,皆可發現社會計畫模式的影子;社區工作者在其中則是扮演專家的 角色,專家的角色包含了社區診斷、研究、資訊提供、組織運作、評估等,與其 他模式不同的是,社會計畫的工作者是「為社區民眾而做」而不是與「與社區民 眾一起做。 (三)社會行動模式 社會行動模式的假設,是秉持社會正義與民主的理念,透過組織的方式與他 人聯合起來,替處於弱勢地位的群眾發聲;有時社會行動會希望從社會制度本質 上變革,改變既有的權力地位模式,使得權力及資源能夠擁有重新再分配的過程。 社會行動模式典型的實例,例如女性權益倡導行動團體、公民福利運動團 體、人權維護團體等,其共同特色皆著重在任務目標,將問題具體化,以基進主 動的方式來推動議題的改革,參與在社會行動模式中的工作者其角色將會是以行 動者、倡導者,亦即工作者的角色將會透過行動來組織案主團體,去爭取屬於自 身的利益。 本研究探討社區發展歷程中,探究社區工作者運用何種策略推動社區發展為 相當重要的課題,上述的概念中可以發現到運用不同的策略,角色及行動方式亦 有所差異,社區工作者必須適度的辨別問題類型選擇正確的工作模式;蘇景輝 (2009)所區分三種模式,是有助於工作者針對不同的狀況,運用不同的模式替.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An n×n square is called an m–binary latin square if each row and column of it filled with exactly m “1”s and (n–m) “0”s. We are going to study the following question: Fin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所、臺中市北區區公所、臺中市西屯區公所、臺中市南屯區公所、臺中市北屯區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