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乃選定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社區進行研究,水碓社區位於臺中市 南屯區鎮平里內,位於鎮平里的東南方,地理位置靠近南屯溪、筏子溪流域,四 面道路銜接環中路四段、黎明路一段、永春東三路,為鎮平里第八鄰。舊時南屯 區又稱之為犁頭店,為台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茲就 該社區的地理位置、人口組成、歷史背景、景觀特色之特徵加以說明。

壹、地理位置及土地開發使用概況

水碓社區位於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東南方,東與豐樂里,南與楓樹里、中和 里,西與春社里,北與新生里劉厝、永定里為鄰;根據雲林科技大學於 2009 年,

針對水碓社區的客家資源調查中,所劃定社區範圍扣除掉周邊道路約 1.33 公頃

(實際數值為 13,348.6984 M2 );該筆土地經雲科大調查結果目前為私人產權,

屬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里內居民共有。

圖 1-4-1 鎮平里區位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

由於水碓社區所位居之南屯區,鄰近中山高速公路南屯、中港交流道以及 2007 年通車的台中高鐵烏日站,兩大便利交通建設使得南屯區成為台中市長途運 輸幹道的交通樞紐,水碓社區離台中烏日高鐵站更僅有三公里之遙,除了南來北 往的交通便利之外,更是台中市西部交通聯結的門戶(黃慧卿,2013)。

因應高鐵的興建及位居台中市交通樞紐,鄰近台中高鐵烏日站的南屯區鎮平 里便成為了台中市政府都市開發的焦點,在 2005 年台中市政府都發局提出在南 屯區建構「鎮南休閒專區」的構想,緊鄰台中高鐵站並將其規劃成高鐵站的腹地,

規劃出與台中市區連結建設的門戶意象。劉耀華(2009)認為「鎮南休閒專區」

的規劃係台中市因應交通變革所建構的第三都市核心區;依照市府擬定的計畫,

圖 1-4-2 水碓社區區位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 水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 計》(2009;1-7)

鎮南休閒專區規劃五大專業區:(1)時尚商店街(2)金融及經貿商務(3)複合 式商業空間(4)都會餐飲(5)大型綜合娛樂區。

然而台中市政府提交計畫案至內政部都市發展委員會後,審查結果上兩者看 法並不一致,內政部都委會對於鎮南休閒園區的發展定位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並 質疑台中市是否需要此種商業市場的高度需求;2009 年台中市政府提出修正計 畫,大幅修正原計畫發展方向,將原有高強度的商業機能建設趨緩,並加以結合 公園綠地與濕地系統,重塑計畫區中水綠共存的意象,以期打造出都會生態環境。

經都市計畫通盤規劃及斟酌內政部都委會的意見,台中市政府將原「鎮南休 閒園區」更名為「台中市高鐵門戶特區」,水碓社區也經台中市文化局及民政局 的協商下,以保留「水碓社區」之建築群為宗旨劃定為公園用地,分別為「公 136」

及「兒 193」,未來將可由文化局研擬相關規劃、建設及管理(劉耀華,2009)。

貳、水碓社區人口概況

水碓社區所位居的鎮平里,截至民國 103 年 1 月為止,經台中市政府人口統 計系統中得知,里內戶籍人口數有 1,846 人,人口分布男女平均;若僅以研究範 圍水碓社區,現住 16 戶,約 59 人,早期社區人口以農業生產為主,隨著工商業

圖 1-4-3

水碓社區規劃公園用地示意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碓客家 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2009;1-8)

化發展快速,現在區域內從事農業活動已漸型式微(引自雲林科技大學,2009:

街則位其中樞點,乃南北往來商旅必經之地,乾隆四年,逐置巡司衙門,開始行 政,至此已成中部有名之市集。

犁頭店街市的漢人聚落在康熙、雍正年間已形成多處據點,如水堀頭、劉厝 庄、藍張興庄、鎮平庄、水碓庄、下牛埔仔庄、楓樹腳庄等;此外,更有商業性 聚落的興起,當時貓霧栜社地方拓墾興盛,移民爭先湧集,而來此之漢民多從事 農業稻作生產,因應農業生產所需,農造農具的工所應運而生,故雍正、乾隆年 間打靠犁頭等 農具之店鋪林立,成為附近農具產品交易中心,帶動本地繁榮之 景象,「犁頭店」之地名隨之而生。根據雲林科技大學針對水碓社區的調查,水 碓社區的形成乃康熙 49 年(西元 1710 年)武將劉源沂駐紮開拓,感於貓霧栜地理 環境優雅土地肥沃,就在景色優美的南屯溪潭北側建宅定居,劉氏宗親於西元 1712 年遷台同居,漸漸族親繁衍,形成現今社區規模(引自雲林科技大學,2009:

3-1)。

隨著歲月流轉一代傳一代,從 1710 年至今水碓走過了近三百個年頭,如今 居住水碓社區的居民隨著時代變遷逐漸福佬化,劉家後代子孫不會講也聽不懂客 家話,直到土地分割官司開啟社區發展的契機,以及雲林科技大學的客家資產調 查報告,才有機會讓後代探究到自己的根在哪裡,並更進一步去瞭解、親近自身 傳統文化的意涵及價值;水碓社區不但見證了客家人開發台中的歷史,也是台中 市最古老的傳統社區(水碓守護園,2011)。

肆、水碓社區的景觀及文化特色

雲林科技大學(2009)針對水碓社區的客家資源調查報告中,指出水碓社區 的景觀特色為社區中特有的都市原生林,以及具備的客家空間景觀特色的建築 群,以下針對自然環境及客家建築特色進行個別描述。

(一)自然環境-都市原生林

社區內至今仍老樹林立,自然環境相當豐富,為城市中獨樹一格的都市綠 地,樹種以可食用之果樹及防衛作用的刺竹林為主。水碓社區依照「中市公園綠 地園道及行道樹管理自治條例」中「樹齡 70 年以上或樹木直徑達 1.5 公尺以上 或樹幹胸圍 4.7 公尺以上」,建議認列為珍稀老樹的植栽目前共有 37 棵(黃慧卿,

2013);其餘植栽還有刺桐、尤加利樹、荔枝樹、龍眼樹、芒果樹、柚子樹、蓮 霧樹及楊桃樹等,週邊亦有百年莿竹林及果園,社區內之原生林相相當完整。

圖 1-4-4

水碓社區植栽分部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3)

水碓社區的自然環境也呼應了早年社區先民生活的型態,有別於一般植物園 的教材樹種,社區內的植栽多為可食用的果樹植栽,還有外圍為保護社區安全所 築成的天然刺竹林屏障,可以體會到早期農村社區蘊所含自給自足、師法自然的 智慧及精神。當地居民及政府單位皆有保育老樹的共識,也試圖透過立法將社區 內植栽進行保護及認列,但水碓社區臨近台中市第十三期都市重劃區建設工程範 圍,涉及環中路拓寬工程及南屯溪河道整治,周邊行道樹面臨需辦理移植的窘 境,對社區自然環境亦造成衝擊,尤其老樹移植過程中容易造成植栽腐朽、水分 蒸發,錯誤的移植修剪將導致老樹的死亡,更何況社區中許多老樹為淺根性的,

移植成功也不見得能夠存活。正因豐富的都市原生林為水碓社區固有的價值及特 色,則老樹保育便成為社區發展歷程中所關注公共議題之一。

(二)客家特色空間建築

水碓社區的另一項特色是具有濃厚客家文化的空間建築,劉氏宗親於西元 1712 年遷臺定居後,便在現今南屯區開墾設庄落地生根,共同合作打造出獨特客 家文化的建築群。

圖 1-4-5

水碓社區內至今仍老樹林立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根據文史調查報告中指出,水碓社區設庄建築格局,係遵循傳統客家人建築 規範,所謂:「神在廟、祖在堂、人在屋、畜在欄」的格局,在營造房屋時採取 了空間嚴格區別的準則,尤以客家人的正廳,僅作為祭祀祖先的空間,功能上非 常單純,燈樑的下方並無開門可通往左、右次間,必須出了正廳,再由左、右次 間的獨立門戶進入,這種在正廳只供奉祖先牌位而不兼奉其他神明,為客家人非 常重視的神聖空間,廊間有門通往後院、祖堂、及其他左、右護龍的房子,起了 承轉功能,都是傳統客家建築的重要特色與功能。而後居住空間隨著子孫繁衍轉 變為居住的家屋,空間分部則依據長幼輩分關係來排序,顯示出水碓社區是以宗 族群居單位而設立,為重視傳統親族倫理關係的建築形式(引自雲林科技大學,

2009:4-9)。

圖 1-4-6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一)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12)

圖 1-4-7

水碓社區空間建築鳥瞰圖(二)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水碓社區內現有傳統建築材料,係是以土埆、卵石作為基底,屋頂則是以茅 草、紅磚瓦;不同於鋼筋水泥建材,土埆牆的材質是屬於透氣性的環保材料,使 得建築會隨著外在環境的溼度和溫度做適當的調節;土埆建材係取自鄰近稻田的 泥土,夯實成型後成為土埆再予以堆砌成屋牆,因而建築壞朽需要修繕時,幾乎 所有替換的建材都取之於自然環境,最終亦可回收再利用或是回歸土地(引自雲 林科技大學,2009:4-12)。

圖 1-4-8

水碓社區建築測量圖

資料來源:雲林科技大學《臺中市水 碓客家聚落資源調查暨規劃設計》

(2009;4-18)

圖 1-4-9

水碓社區中的土埆厝建築 資料來源:水碓生活工坊提供

而社區的空間組合周邊空隙尚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庄 園四周地區廣植果樹與刺竹林,除了防風及保衛庄園的功能外,還可供給社區內 族親及家畜食用,飼養的家畜成了人的食物,廚餘殘渣成了天然的堆肥,最終建

而社區的空間組合周邊空隙尚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著各式農作物,庄 園四周地區廣植果樹與刺竹林,除了防風及保衛庄園的功能外,還可供給社區內 族親及家畜食用,飼養的家畜成了人的食物,廚餘殘渣成了天然的堆肥,最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