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校園休憩活動空間之規畫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二節 校園休憩活動空間之規畫

二十一世紀全球競爭的時代中,如何培育優質的下一代是維繫國家競爭力的 重要課題,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優質校園空間是教育建設 的基礎,黃世孟(2000)曾指出校園規劃的一點一滴,若未能激起任何教師、學生 的正面反應,任何的校園空間規劃也是枉然。曾旭正(2008) 指出營造良好的校 園環境不僅是追求機能充實,更是提供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刺激,可讓師生平日 在校園內學習、休憩與互動順利進行。

因此本節將從校園休憩空間特性、校園休憩空間規畫、校園靜態性休憩空間 規劃及校園動態性休憩空間規劃等方面來探討。

壹、校園休憩空間特性

由於學生大部份的時間生活在學校環境中,學校能提供適當休憩的空間有助 於學生學習與身心發展。湯志民與廖文靜(2002)指出校園生活空間是情感的匯 集點,也是人性化發展的主軸與園地,因為有生活才有休憩,有休閒才有活動,

有活動才有互動,有互動才有交誼,有交誼才有情感,因此校園生活休憩空間有 朝向(1)生活性:以個人發展的生活情境營造為重點,學校應該像個家,在校園 環境設備上施於人安全、愉悅、便利的感受;(2)舒適性:在環境設計與佈置上 應力求營造舒適溫暖的氣氛;(3)近便性:休憩設施應具備近便的特性,讓人可 以容易到達;(4)社交性:由於中小學的課程安排緊湊,因此缺乏與本班之外的 人際接觸,因此休憩活動空間的安排更應重視社交性活動;(5)自律性:休憩空 間應為學生發揮自由自律精實的自我管理空間,應讓學生培養用畢自行歸位,以 利他人下次之使用,減少管理員不足的問題,並且學會自律自制的精神;(6)吸 引性:休憩空間應能吸引人的注意或引發個人參與的慾望,因為人群的活動會吸 引其他人的目光,人民便會移向他、接近它,且空間設施越能高度支援空間功能,

則此生活休憩空間越具有吸引性;(7)多樣性:休憩空間的規畫,應配合不同使 用者的多元需求,提供多樣的活動場地。

馮佳怡(2005)認為校園生活休憩空間是指課餘及課後在校園中能提供休憩 與活動的場所,可以讓教職、學生自由選擇從事可以放鬆身心的活動,進而促進 師生間、同儕之間的人際交流和互動空間。

張珩與衛聿芃(2008)認為校園休閒空間規劃應貼近學生休閒參與的需求,因 為活動與空間的配套是相關,提供良好的休閒活動空間,才能展現學生的熱情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活力。綜上所述,可歸結校園休憩活動空間的特性如下:

一、人性舒適化

休憩活動空間的佈置與營造本身應以使用者為考慮,因此人性化的特性就是 對人的尊重與關心,在空間營造上需注重舒適性、私密性使用達到放鬆之效果,

此外學校應設計宜人的物理環境,注重環境的色彩、採光等因素。

二、距離近便化

近便化指休憩活動空間的配置讓人容易抵達,所以在空間配置上應符合學生 的課餘動線上,以提高使用率,特別是都會區學校高樓層情況明顯,因此休憩空 間的設置宜在不同樓層設置,讓學生不會因距離因素造成使用不便。

三、人際社交化

社交是休憩活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國中生處於同儕發展期,設置良好的 社交空間有助於同儕之間的情感互動與培養。

四、空間多樣化

校園生活休憩空間需滿足學生多樣性,應考量性別、年紀的不同,規劃適當 的休憩空間,並且針對校園中漫無目的潛在使用者,吸引它們在空間中停留或是 直接針對有明確目的使用者提供空間,使學生有不同選擇的場域進行多樣化的休 憩活動。

貳、校園休憩空間規劃

休憩應以自由為前提,特別是校園生活中有學習、有休息、有生活、有獨處、

有群聚等各種時間,如何透過適當的規劃讓學生得到身心的舒展,並且善用休憩 活動達到放鬆與平衡,是學校休憩空間規劃之核心。

湯志民與廖文靜(2002)認為校園休憩空間應以(1)「人際-流動」:其中的流動 系指個人對人際距離機制的掌握,亦是個人藉著此種干預與引退的機製來掌控人 際距離,其中包含個人的私密性、領域性和個人空間等重要概念,與人際距離機 製的掌控密切相關,普遍影響個人對於環境舒適和品質的感覺。(2)「休閒-活動」: 其中的活動系指個人對休憩活動的多元選擇,由於校園休憩活動的對象以師生為 主、家長為輔,擴及鄰里及社區人士,因使用者的多元性,而使活動內容有多元 發展的傾向,校園空間規畫上應考量提供彈性與多元選擇的生活休憩空間。(3)

「校園-互動」:互動系指校園各種人際交誼的催化與促動,由於校園亦是學生 生活空間,亦是人際互動的匯集點,因若能營造溫馨的陶冶性情空間、知性啟迪 空間和人性交流空間,將能促動人性交流(如圖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圖 2-1 校園生活休憩空間要素

資料來源:校園生活休憩空間之規畫(第 137 頁),湯志民、廖文靜,2002,載 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主編,優質學校環境,臺北市:中華民國建 築學會。

盧智敏(2003)認為校園環境的自然美要素不必僅於景觀,而應滿足朝向生活 休憩空間努力,創造一個學生心目中理想豐富的學校環境。因此在校園休憩活動 規畫上,學校不應忽視學生對於環境設施「質」的感受,可採取學生參與式規畫,

以貼近學生休閒的需求。

馮佳怡(2005)認為校園生活休憩空間內可應設置適當的座椅,提供學童短暫 休息之用,校園生活休憩空間在不影響教學活動及考量男女學童需求後做適當調 整,此外學校可考慮延長校園生活休憩空間的開放時間,以提升校園生活休憩空 間的使用效能。

王蒲寧(2005)研究國中校園中學生下課最喜歡的地點是個人的班級教室、

籃球場,空間行為以靜態的聊天與動態的打球居多,主要受距離、運動因素的影 響;最常去的地點也是班級教室和合作社與籃球場,以靜態的聊天與動態的購 物、打球居多,受距離、運動與人際因素影響;最不常去行政區如:校長辦公室、

訓導處,則是受經驗、距離因素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楊明與王國義(2007)認為在中小學校園規劃中,應強調以學生為本的特性重 視公共空間與室外空間的創造,並創造出多層次的交流場所。

王洪海與 趙健彬(2007)談到今日學生不能再循過去封閉保守的學習模式,而

應接受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滿足多元的需求,特別像是人際交流的場 所,或是營造一些親切的小空間讓學生能夠停留討論學習的空間或是聊天場所,

甚至透過場地的設計使學生激發興趣及增進長才,成為學生們喜歡的空間。

張珩與衛聿芃(2008)認為學校除了是學習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殿堂外,也是培 養休閒習慣讓身體和心理都更健康的場所,提出對於校園休閒空間的幾點建議如 下:

一、休閒空間規畫應貼近學生休閒參與需求

學校在規畫休閒空間應特別著重學生較常參與的活動,畢竟活動與空間配套 是直接相關的,提供良好的休閒活動空間,才能展現學生的熱情與活力。

二、強化特色活動空間營造

不同學校的學生對於休閒的需求可能有所不同,學校可透過空間使用的情形 進行了解,打造屬於符合學校空間的休閒空間。

三、休閒活動空間可特別著重使用者的特質

由於學校內包含不同年級、性別的學生,進行活動空間規畫時應注意不同背 景所需要的空間使用頻率或是使用公平性等細節。

四、休閒活動空間設置須注重相互關係

進行休閒空間規畫時應注意使用者的動線與場地之間的相互關係,否則容易 有空間但路線規畫不良或是設置距離過遠等因素,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綜上所述,可歸結校園休憩活動空間應以學生為主要使用對象,在空間規畫 原則應注意個人、團體、時間、距離、性別、年級與活動等不同層面的需求規畫,

並注重空間多樣性的運用,因此本研究依據以上的原則與校園空間的特性將校園 休憩活動與空間的不同,分為(一)靜態休憩活動空間,指較少運用到身體肌肉的 活動,室內包括:教室、圖書館、交誼室、合作社、走廊、交誼平臺為主,室外 包括:庭園、戶外劇場、屋頂花園等為主;(二)動態休憩活動空間,強調身體肌 肉的運動空間,室內包括:體育館、風雨操場、樂活空間等,室外包括:田徑場、

球場、攀岩場、休閒活動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参、校園靜態休憩活動空間規劃

校園中空間的使用與活動有很大的相關性,校園靜態性休憩空間需要有人性 化、隱密性等特性,可使個體能單獨享受自我空間,並進行充份休閒,另一方面 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寶庫,也是知識創造、生產、傳遞和運用知識的大本營,

無時無刻進行知識的啟迪(湯志民、廖文靜,2002)。 因此談到的靜態性空間 設置上主要以室內為主,室外空間為輔,室內方面以教室、圖書館、交誼室、合 作社、走廊為主,室外空間方面以庭園、戶外劇場、屋頂花園等為主(湯志民、

廖文靜,2002;馮佳怡,2005)。

一、室內空間 (一)教室

一天24小時中扣除睡眠時間,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遠比家庭多,教室是學生在 學校中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因此教室空間與設備應該朝向家庭化與生活化的方向

一天24小時中扣除睡眠時間,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遠比家庭多,教室是學生在 學校中最重要的生活空間,因此教室空間與設備應該朝向家庭化與生活化的方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