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園休憩空間之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第三節 校園休憩空間之相關研究

本文主要探討國民中學校園休憩活動空間,由於校園休憩活動空間之研究在 國內較少,因此本節透過相關校園空間規畫之研究進行分析,此外校園空間範圍 較大,包括室內與室外各種設施,因此空間分類上以靜態休憩活動空間及動態休 憩活動空間,並探討學生下課活動空間之相關研究進行討論。

壹、靜態休憩活動空間的相關研究

校園休憩空間有別於一般休閒場所,具有濃厚學習與教育環境之意味,所以 在規劃休憩空間需考量不同對象的需求與用途。以靜態休憩活動通常指較少運用 到身體肌肉的活動及需要特定場所像是室內活動如:學生待在教室看書、休息、

聽音樂、圖書館閱讀或是室外活動如:庭園休憩、涼亭聊天、散步校園步道等(李 晶,2001;湯志民、廖文靜,2002)。因此以下將整理校園靜態型休憩的相關研 究如下:

一、邱華玉之研究

邱華玉(2000)研究臺北市麗山高中學科型教室,在研究方法採用用後評 估研究方法,並輔以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與訪談法;研究結果可知學生下課主要 活動以睡覺、聊天、玩樂、看書、吃東西等活動;因此研究建議在開放空間中可 充實學習角、資訊區、討論區之類的佈置,吸引學生駐足運用,使學生除了聊天 睡覺外,更願意到這開放空間進行學習或休憩活動。

二、陳琦媛之研究

陳琦媛(2001)研究臺北市健康、新生和永安三所開放空間的學校進行研 究,對其教學之影響,在研究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與觀察法;研究結果可知學生 下課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班群教室」,其次是「運動場」、「走廊上的空地」,而不 同性別、不同年級的選擇有所差異,男生比女生喜歡去運動場,女生比男生喜歡 待在教室班級中;因此研究建議可豐富班群教室,增加學生和環境互動的機會。

三、薛方杰之研究

薛方杰(2003)以北部與南部各抽取五所國小進行班群教室教室研究,在研 究方法上以文獻分析、資料調查、觀察記錄、儀器測量、深入訪談及問卷調查等 多元調查與評估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下課時間長短、空間內容、同儕活動、教室 中之氣氛與配置狀況會直接對學生選擇下課活動空間與型態產生影響,在學生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分,班級教室、多用途學習空間與走廊(包含走廊附設開放空間)為學生下課最 常之活動地點;因此研究建議可用以佈置各類主題角及獨立學習、探索學習之環 境,可作為團體活動之場所。

四、陳殿禮之研究

陳殿禮(2004)以臺灣地區九二一地震南投縣境內全部重建之國小為研究範 圍,在研究方法上以問卷調查法、觀察訪與訪談法為主;研究結果發現重建國小 之學童課間活動場域,以教室與走廊為主;當教室位於較高樓層時,學童利用教 室作為課間活動場域之比率明顯高於低樓層者,反之則以戶外空間作為課間活動 場域之比率為高;在學童課下課活動形式以看書、玩遊戲、聊天、做自己功課或 和同學討論功課為主,因此研究建議教室宜佈置各類主題角及獨立學習、探索學 習之環境,可作為團體活動之場所。

五、林韋秀之研究

林韋秀(2006)以國立政大附中學科型教室之規劃理念、學生使用現況、使 用滿意度、使用感受與學生學習自我效能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透過問卷調 查、觀察法與訪談法;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下課活動中以在班級基地從事活動為 主,此外到置物櫃拿取物品與同學聊天或自由活動比例甚多,其次為飲食、休息、

與同學討論功課或班級事務,其中女生選擇最多隻活動為到置物櫃取放物品,男 生則是與同學聊天或自由活動,最少人選擇之活動為閱讀,顯示男女學生活動選 擇人數的比例有所異同;因此研究建議實施學科型教室,教室應有充分教學設備 與動線之便利性,並考量下課時間彈性調整。

六、劉傳鐘之研究

劉傳鐘(2006)探討苗栗縣國中生使用圖書館之調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 問卷調查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在使用時間方面以下課為主,其次為放學時間,使 用以借還書籍為主,較少以圖書館作為休憩場所,有八成的國中生同意學校圖書 館能提供足夠之休閒讀物如:漫畫、小說、報紙雜誌等,並能提供視聽座位給學 生聽音樂或欣賞影片,有七成的國中生同意學校圖書館能提供電腦讓同學上網聊 天;因此研究建議圖書館能提供充足的漫畫、小說、報紙雜誌等,並能提供視聽 座位給學生聽音樂或欣賞影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七、王丹怡之研究

王丹怡(2007)以臺北市一所國民小學學校圖書館空間進行調查評估,在 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參與型觀察、半結構式為主;研究結果訪談發現學生下課 使用圖書館主要以閱讀、找書、借還書籍為主;因此研究建議能增設功能附屬空 間,提供視聽、休憩、個人隱私空間等設置。

八、黃裕熙之研究

黃裕熙(2000)以三所大學交誼室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利用問卷調查 與使用者訪談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宿舍中交誼空間的設置能實際增進學生的互動 及人際關係的拓展,此外交誼空間的設備充足與否,往往會影響到住宿生使用交 誼空間的意願,各類型交誼空間中的使用與學生互動情形,會因為交誼空間類型 的不同而受到影響,因此建議應強化交誼室的設備充足,強化交誼空間的使用意 願。

貳、動態休憩活動空間的相關研究

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明訂:「人民(學生)為教育權的主體,教育之目的在培 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 造能力之多元智能」。因此提供享受校園運動休閒之機會是屬於學生的權利之 一,提供完善的運動場地設施及休憩活動環境則是學校的義務(林昭璿和雷文 谷,2007)。

此外國中學生處於身體快速發展時期,對於動態性的活動有其需求性,李晶

(2001)談到所謂動態休憩空間強調參與時較常運用到大肌肉的活動,如:戶外 活動、球類活動、水上活動等,因此以下將整理校園動態型休憩空間的相關研究 如下:

一、洪昭坤之研究

洪昭坤(2002)探討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在研究方法上以 問卷與觀察法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活動以籃球、排球、直排輪、撞球等為主,

在使用場地方面高中職學生對休閒性運動場所需求高於競技項目場所,此外性別 在使用場地上亦有所不同;因此研究建議運動場所的規畫可徵詢學生意見,並考 量男女對參與運動設施需求各有不同需考量差異,以滿足學生場地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二、陳啟誠之研究

陳啟誠(2003)研究臺北市國中生使用校內運動場地設施,在研究方法上以 問卷調查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動態運動使用空間方面以室外球場和田徑場為 主要,學生多數選擇同班或社團同學為運動同伴,其次為鄰居或朋友。對校內運 動設施之滿意度方面,學生對校內運動場地設施的整體性使用滿意度為普通,不 同的性別、年級、成員身分、學校區域、使用時段、使用次數及學生對校內運動 場地設施整體性使用滿意度有顯著的差異存在,並且學生對校內各項室內外運動 場地設施感到不滿意的原因依序為:器材不好、課餘不開放、數量不足、骯髒雜 亂及通風不良;因此研究建議能改加強或改善現有運動場地設施的功能,提高使 用率。

三、賴協志之研究

賴協志(2003)對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對運動場使用情形進行研究,在研究 方法上以問卷調查與觀察法為主;研究結果發現下課時間學童在學校運動場地的 使用頻率、友伴人數、興趣高低上,因性別、年級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男生較 喜歡室外球場和遊戲場,女生較喜歡遊戲場和教室,在活動方面男生較喜歡打躲 避球和打籃球,女生較喜歡和同學聊天和到遊戲場玩」年級方面低年級學童喜歡 去遊戲場玩,高年級較喜歡去打球,有伴人數方面,大多數學童下課喜歡跟大團 體及小團體,一起運動遊戲;因此研究建議規劃動態空間應考量兩性使用運動場 地的差異性,並增加鞦韆、溜冰場、棒(壘)球場、滑水道等室外活動設施,充實 多樣化。

四、吳永安之研究

吳永安(2006)主要以桃園縣新設國民小學運動遊憩設施進行用後評估之研 究,在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觀察法與訪談法為主,研究結果發現學生有超過五 成的學生整體對運動遊憩設施的好玩程度感覺是普通,近六成的學生滿意室外球 場的位置,也有大約三成的學生不滿意室內球場的數量,在遊憩設施的位置看法 上男生的滿意度明顯大於女生;因此研究建議根據學生意願希望未來能增設的運 動遊憩設施依序是游泳池、小小動物園、室內球場、烤肉區、涼亭,以滿足學生 需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参、學生下課活動使用學校空間的相關研究

校園休憩活動空間與學生課餘活動息息相關,國內的實證研究也越來越多,

茲將介紹有關於學生課餘使用學校空間的相關文獻如下:

一、湯志民之研究

湯志民(1991)研究臺北市國小學生的行為,在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與觀察 法;研究發現學生下課最喜歡的前五項活動空間為教室內、樹蔭下、走廊上、圖

湯志民(1991)研究臺北市國小學生的行為,在方法上採用問卷調查與觀察 法;研究發現學生下課最喜歡的前五項活動空間為教室內、樹蔭下、走廊上、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