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教學視導的微觀政治分析

第三章 校長教學視導的實施

第二節 校長教學視導的微觀政治分析

翁福元(2007)認為當前教育研究方法與重點的改變主要在於,從巨觀的研 究轉而偏重微觀的研究,從教育知識或原理原則建立之傳統研究方法,轉而強調 教育問題立即解決之行動研究方法的運用。因此,本節從微觀政治觀點分析校長 教學視導時,校長與教師間因意識形態的差異、利益之糾葛所造成之衝突,及權 力互動之政治策略。以下分別就微觀政治研究崛起之背景、微觀政治的意涵、學 校組織中的微觀政治現象、校長教學視導的權力行使及教學視導的微觀政治分析 分別敘述之。

ㄧ、微觀政治研究崛起之背景

微觀政治學領域的興起,乃是對傳統以 Taylor 和 Parsons 為首所倡導的理性 -功能取向的組織理論,提出批判與反動論點(Achinstein, 2002)。微觀政治的研 究主要相對於「巨觀」研究而來,對學校內部的政治現象進行「微觀」分析。蔡 璧煌(2008)提出微觀政治學起源有幾個主要背景因素:

(一)學校行政組織理論忽略學校組織的政治性

傳統研究學校組織理論往往將學校組織視為一個理性的、可預測性的、可控 制性的世界,而缺乏將理論基礎建立在學校成員每日生活的實際情境上(Blasé &

Anderson, 1995)。這種假定使得長久以來的學校行政研究,不僅無法說明學校教 育每日進行的實際狀況,也往往忽略實存於學校情境中的組織生活(胡士琳,

2003)。事實上,若從學校每日生活的情境中來觀察,可以發現學校實際上是ㄧ 個迷你政治體系,學校成員必須處理因之而生的衝突,透過以不同方式和不同領 域的權力運作過程,做成資源分配的決定。

(二)巨觀政治研究不能掌握政策的執行面

教育政治學的巨觀研究一直十分重視教育政策作決定與立法的過程中,各方 政治力量和各種意識形態對政策形成的影響,但卻少深入了解政策在學校內部實 際的執行面(蔡璧煌,2008)。Marshall 與 Scribner (1991)即指出:諸如教師經 常在執行政策時,對政策加以修改或重訂,以符合他們自己的想法。許多國家都 曾經驗過「教改進不了教室大門」的苦惱(蔡璧煌,2008),決策者即使有權威 的制裁能力,但對政策執行者的控制有其極限,政策執行者仍有足夠的空間不必 然支持決策者宣稱的改革目標(Hoyle & Wallace, 2005)。尤其近年來的教育改革 主張權力下放,學校層級的政策決定權更深受重視,學校必須整合外部家長及內 部教師的不同訴求。

(三)一般學校組織管理理論對非正式與自利層面缺乏關注

微觀政治將學校組織當成ㄧ個政治體系,其中包含有衝突和合作的元素,

誠如 Achinstein(2002)所言:衝突、合作、共識乃是ㄧ個微觀政治的連續體。

學校中的個人或團體在衝突與競爭中,為了達成其在組織中的目標,便同時會運 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權力(Blasé,1991)。同時考慮學校組織中個人或團體的利益,

這種利益不僅是專業的議題-諸如課程的準備,更有者私人的議題-諸如改善個人 的地位或工作條件(Wirt & Kirst, 2001)。

(四)後現代思潮激發對於組織多元型式的重視

相對於現代主義強調整體性、普遍性、確定性及統一性,後現代主義提倡多 元意義、尊重差異。傳統的組織理論往往將學校放在單一的形式中思考,也往往 將學校定位為理性的決策體系,而微觀政治跳脫傳統上對組織定義的普遍認定,

基於組織分析實際運作的複雜本質而強調學校微觀政治研究的多元變異性。

Iannaccone (1991)指出:不同的學校會展現出本身獨有的生活型態、學校氣氛、

組織文化、士氣,以及在相互依存的關係中追求自己合法利益的次級體系。對於 這種學校組織的真實面貌,唯有透過微觀政治研究,從學校成員細微的日常生活 互動情境中才能加以掌握。

綜上所述,學校微觀政治研究跳脫了一般管理組織僅關注學校階層結構中專 業的、正式的面向,也將注意力放在學校生活情境中個人的、非正式、多元的面 向。它是關注學校利害關係人間的利益競逐,聚焦於個人和團體在利益競逐時,

所採取的政治策略和技巧。

二、微觀政治的意涵

在探討微觀政治之意涵時,有必要和巨觀政治學一併了解。Lindle(1999)

將巨觀政治和微觀政治分別以「大 P」及「小 p」作為實質上的區分。巨觀政治 著重的是學校之間或學校與各級政府、其它機構等外在體系之間的各種關係。相 對於巨觀(macro)分析,微觀政治(micro-politics)的研究主要在將組織當成 政治實體,從組織內部的利益衝突、合作結盟、權力競爭以及各種政治交換行為

的分析來探討組織功能與運作的過程(蔡璧煌,2008)。因此,學校的微觀政治 主要聚焦於學校內部和外圍成員及團體的社群網絡中,透過協商、談判來競逐有 限的資源及權力。Iannaccone(1975)認為學校的微觀政治研究涉及兩個範圍:(1)

學校中內在組織次體系的關係,亦即由行政人員、教師與學生所形成的社會網路 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政治意識形態;(2)學校與外在團體關係,亦即學校組織內專 業人員與學校所在地非專業人員之間的互動關係。Hoyle(1986)認為微觀政治 看重在不公開的、在正式結構和程序之外的、運用非正式影響力的部份,強調利 益取向、結盟、影響力和策略;Ball(1987)強調團體層次和衝突動態過程的分 析,主要從學校組織中不同成員對學校的觀點,來探討「各個角色的利益」、「組 織控制的維持」、「政策上的衝突」等三個微政治面向。

Blasé(1991)認為微觀政治是組織內個體和次團體透過正式和非正式權力 的使用和政治行為來獲至目標。依 Blasé(1991)的看法,微觀政治包括法定和 非法定權力的使用,個人和團體所追求目標的達成與成員所考量的利益、偏好、

需求、價值和意識形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個人或團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則可能 和需求、價值、信念、目標和意識型態有關。為了獲致目標,成員運用微觀政治 策略與技巧,以建立、維護或爭取與本身息息相關的工作條件(Kelchtermans &

Ballet, 2002)。所採取的行動若是有意識動機,則可能是刻意的、經算計的、有 策略且帶有目的的;若是無意識動機,即是指日常的、非決定性的、不經意的、

習慣性的舉動(陳幸仁,2007;蔡璧煌,2008)。這些學校微觀政治現象的行動 者包括校長、教師、學校行政人員、社區家長和學生,他們之間的正式和非正式 溝通涵蓋日常互動、協商與談判,其焦點在學校內的世俗活動上(Lindle, 1999)。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微觀政治可以說是:學校組織成員對育教育事務存在 著不同的價值判斷、信念和意識形態,對於組織內的資源與權力分配常考量其需 求與利益,學校成員在正式或非正式之互動過程中,透過協商、談判、聯盟、對 話等權力運用策略,以獲得權力的維繫和保障自身的利益需求。上述學者對於微 觀政治現象構成要素的看法雖不盡相同,但仍有其共通之處,如權力、意識形態、

利益、衝突、決定等要素。茲將微觀政治的重要內涵歸納如下:

(一)權力的運作:權力(power)在人類社會是指「某種不對等關係中,較 強一方使較弱ㄧ方依從己意的能力」(任德厚,1999)。與權力類似的概念有影響 力(influence)和權威(authority)。權力的種類多樣,但不脫離影響力的發揮,

在組織團體中,只要能發揮影響力就是權力的運作;權威則是因行為者職務或角 色而獲得的能力(謝文全,2003;簡賢昌,2004)。微觀政治所關注的焦點是組 織中權力的運用情形,包括組織整體運用權力以達成組織目標,或是組織成員運 用隱諱的權力以提升各自的利益(林君齡,2001)。

(二)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個人或全體所相信的或是所堅持的信仰、信念或 價值等,而且為了守護或實踐這些種種,會採取行動,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另外,

也很有可能造成人與人、團體與團體、社會與社會,以及國家與國家間的衝突與 對抗。當然,如果意識型態ㄧ致的話,會有可能產生合作的結果(翁福元,2007)。 傳統學校行政理論往往認為,學校行政體系具有高度價值一致性,卻常忽略學校 體系成員來自於不同的生長環境與背景,彼此擁有不同的價值及社群意識型態,

學校的權力生態便形成擁有各種多元與紛歧的利益、權力角逐關係(Ball, 1987;

Marshall & Scribner, 1991)。

(三)衝突:微觀政治學乃偏向衝突的立論基礎,組織運作之過程產生衝突行 為,乃是組織欲獲致共識的過程,其中透過合作行為以減緩衝突的發生,所以有 衝突必然有合作的可能性,有合作亦可能產生衝突,二者是一體兩面(陳幸仁,

2007)。

(四)結社活動:以微觀政治觀點分析,學校人員的結社活動通常以志同道合、

志趣相同為基礎,其主要目的在解決學校中利益分配衝突、利益維護等問題。學 校教師會的組成便是代表教師群體的力量,以此為基礎為教師全體爭取權利,參 與決策等(簡賢昌,2004)。

(五)利益與利益團體:學校本來就是由不同利害關係人組成,組織中成員由 於自身經驗背景、社會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等因素,會形成個人間的目 標需求及利益差異。因利益的紛歧,利益相近者便結成正式或非正式團體,利益 團體於是形成。這些利益團體會行使權力以影響學校的決策、資源分配等。

(六)參與及決定:做決定是行政的心臟,任何行政運作的過程中,做決定歷

(六)參與及決定:做決定是行政的心臟,任何行政運作的過程中,做決定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