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學校教育的良窳是一個國家教育品質的具體指標,因此教育改革必須從學校 教育著手。近三十年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風潮迭起,隨著社會的多元與開放,

民眾對教育品質的關心也愈來愈殷切。因此,世界先進國家皆致力於學校組織績 效的管理與教育績效責任的落實。諸如布希總統的《美國 2000 年策略》(President Bush’s America 2000 Strategy)、柯林頓總統的《2000 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

(President Clinton’s 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都致力於學生學習成就的 提昇。英國近年來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也著重在學校組織績效,例如《教師-面 對變遷的挑戰》(Teachers: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hange)綠皮書(DfEE, 1998)、

《學校-追求成功》(Schools:Achieving success)白皮書(DfES, 2001),其重點 均透過績效導向的途徑來提升學校辦學品質。台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也深受英、

美兩國重視教育績效的影響,諸如《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 變革》(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行政院教改會],1996)、《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教育部,2006),都以提升教育品質為主要目標。

(一)校長「校務繁忙」能否聚焦於教學視導,在於其對教學視導的角色認知 教育品質的提昇首在學校的教學,「教」與「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

故教學是整個教育的核心(呂木琳,2002)。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 妥適的課程、安排有效的教學,課程與教學應是學校行政的重心,而影響課程發

展與教學品質的關鍵人物是校長與教師。「校長」(principal)一詞原為首席教師

(principal teacher)之意(Renner,1986),校長的辦學理念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

而教師的教學品質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俗云:「有怎樣的校長,就有怎樣的學 校」,校長負學校教育成敗之主要責任。《國民教育法》(教育部,2000)規定「國 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置校長一人,綜理校務」,過去校長的工作著重在行政管理 層面,但近年來對於校長回歸教學本質的呼聲日盛,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 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對於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的認定,強調「校長是首席教 師兼行政主管,應重視教學領導」;1999 年《國民教育法》修正公佈(教育部,

2000),校長任用由派任制改為遴選制,而校長繼續遴聘之依據以辦學績效為主,

教學領導已列為校長評鑑之重要指標。因此,身為首席教師的校長,教學視導就 顯得格外重要。而校長「綜理校務」,凡學校大大小小事情都是校長的職責範圍,

校長能否聚焦於教學視導,則和其對教學視導的角色認知有關。因此,本研究之 首要動機即在瞭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的角色知覺。

(二)校長必須清楚知道教學視導的工作內容,才不會淪為走馬看花

教學視導的目的在增進教學效能,其具體工作內容為何?學者的看法並不ㄧ 致,審視學者的說法,以 Harris(1985)的主張較為完整。Harris(1985)認為教學 視導可分為三種不同性質的工作重點:包括教學前所需預先準備妥善的工作,如 發展適當的課程、提供合適人員及設備;與教學運作相關的工作,如教學組織

(organizing for instruction)、提供材料、發展公共關係、使成員適應、有關特殊 學生的服務;促進教學的發展性工作,如安排教師在職進修及評鑑教學等,皆屬 廣義的教學視導工作內容。國內的研究也顯示,理想的教學視導內容應包括課程 發展層面、教學發展層面、教學評量與評鑑、成員發展層面及行動研究層面(江 文雄,1999;呂淑芝,2003;張宗憲,1999;許馨瑩,2007)。在教學視導的實 施上,林明地(2000)以參與觀察及訪談的方式,探討ㄧ所國小校長教學領導的 實際,發現該校長教學領導的具體內容有巡視教室與校園、協助教師在職進修或 專業成長、表達較高的期望以提高師生表現的標準、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實踐行

政支持教學的理念、及塑造英雄以建立楷模等六大領域,每ㄧ領域各有數目不等 的具體作為,雖然多元廣泛,但仍以教室巡堂為主。校長要以「首席教師之角色」

發揮專業的知能,重視教學領導,積極參與教學方面的工作,協助教師進行有效 之教學。因此,校長教學視導有其必要性與功能,校長在進行教學視導時必須清 楚知道其教學視導的工作內容,才不會淪為走馬看花,失去教學視導的意義。因 此,探討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的具體內容是本研究動機之二。

(三)校長教學視導的專業知能是影響教學視導工作成敗的核心因素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改會,1996)指出:我國當前的視導功 能不彰,欠缺教學專業視導。學校教學視導的實施,校長的的專業知能與領導力 對發揮教學視導功能影響甚鉅。Dean(1991)研究指出:學校變革的成功與否是靠 許多人的努力,但其中以校長與教師最重要,校長更是關鍵人物。面對社會變遷,

校長不能以昨日的技能來應付今日的工作,校長的知識和技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 使學校有效能。教育部(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在「改進教育內容」

議題上,與會學者達成「校內需建置視導體制,並加強校長及相關行政人員課程 與教學視導知能」。劉仲成(2005)的研究也指出:校長本身的專業是校長教學 視導的首要關鍵。因此,校長教學視導的專業知能是影響教學視導工作成敗的核 心因素。本研究動機之三乃在探究國民小學校長的教學視導專業知能。

(四)校長與教師間之意識型態差異、利益之糾葛造成彼此的衝突

校長教學視導技巧的運用與權力展現的方式,會形塑其教學視導行為。對於 教學視導行為的分類,學者各有不同看法。Ralph(1991)認為教育視導人員的 行為有獨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種類型。Glickman 、Gordon 與 Ross-Gordon

(2001)則根據教師的專心投入程度(levels of teacher’s commitment)與概念思 考發展程度(levels of conceptual thinking)來判斷教師的發展層次,再衡量教師 的專業知能、政策責任與解決問題的義務等因素,從主導控制式、主導資訊式、

合作式及非主導式中選擇適當的行為模式,進行教學視導。但校長與教師的互 動,牽涉到校長視導權力的運作,校長教學視導的行使,除因校長職位所賦予的

視導義務與責任外,更隱含著因校長教學專業而來的領導權力,並因校長本身的 個人特質與老師的因素,及彼此間的意識形態、利益考量的差異而展現出不同的 視導行為。

長久以來傳統學校組織運作注重理性-功能取向的研究(陳幸仁,2007),過 分重視共識模式的探討,假定組織運作是沒有問題的,忽略實際的組織運作中的 衝突行為(Blasé,1991)。所以無論校長採取何種視導技巧,在教學視導過程之 中仍然免不了會出現衝突與緊張的現象。面對上述的現象,理性的組織理論無法 充分解釋,更無法闡明在缺乏具體規定的現況下,校長如何進行教學視導。近年 來的國外文獻顯示,在後現代思潮的推波助瀾下,以微觀政治研究學校領導已成 為一個頗受重視的研究領域(陳幸仁,2007;蔡璧煌,2008),而當前教育研究 方法的主要改變也從巨觀的研究轉而偏重微觀的研究(翁福元,2007)。微觀政 治關注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利益競逐,聚焦於個人和利益團體在利益競逐時,所採 取的政治策略與技巧(陳幸仁,2007)。雖然微觀政治學的緣起乃偏向衝突論的 立論基礎,但 Achinstein(2002)認為衝突、合作、共識乃是ㄧ個微觀政治的連 續體(Continuum),意即組織運作的過程中產生衝突行為,乃是組織欲獲致共識 的過程,其中透過合作行為以減緩衝突情事發生。透過微觀政治學的透鏡,可以 進ㄧ步地進入教育職場內,對學校成員與次團體進行更細微觀察,權力關係是如 何的改變、利益關係是如何形成與轉變、價值信念是否因教改政策而改變(陳幸 仁,2007)。

儘管學校和學校領導的微觀政治研究在過去十年已經產生許多研究結論,校 長、教師及家長們常利用一系列的技術策略去達到他們的目標和保護他們的利 益,但在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方面的微觀政治研究似乎相對的缺乏(Blasé &

Blasé,2002)。所以,使用微觀政治觀點去理解學校教學視導的關鍵元素,例如在 教師發展、學生學習、促進學校教育工作者間的合作等方面,現有的知識基礎是 不夠的(Blasé & Blasé, 2002)。因此,從微觀政治觀點分析探討校長教學視導時 與教師之權力互動現象,瞭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與教師互動時之意識型態或

利益差異,並尋求解決教學視導微觀政治現象所蘊藏問題之政治權力策略是本研 究動機之四。

(五)現在教學視導仍存在許多問題,致使教學視導功能不彰

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指出:教育評鑑及視導功 能不彰,教育發展需要評鑑與視導機制,以發揮檢視的功能,目前我國教育視導 大都偏重行政考核性質,缺乏教學專業的視導。Goldhammer、Anderson 與 Krajewski (1993)也認為:近半世紀以來,視導功能相當低落,許多老師也認為教 學視導只是校長或其他人員每年突如其來的ㄧ兩次進入教室察看教學而已,對教 師的教學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再加上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未能重視教學視導工作,

教學視導人員欠缺專業素養,教師對教學視導人員存有高度的不信任感等主客觀 因素(行政院教改會,1996;邱錦昌,1995;楊振昇,1998),致使教學視導總

教學視導人員欠缺專業素養,教師對教學視導人員存有高度的不信任感等主客觀 因素(行政院教改會,1996;邱錦昌,1995;楊振昇,1998),致使教學視導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