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節先說明研究者本身的行政經驗、學術背景及田野研究經驗,繼而說明焦 點團體訪談大綱及深度訪談大綱的編製過程。茲分述如下。

一、 研究者本身

研究者本身是現場觀察、紀錄的重要工具,因此有必要對研究者本身的認 知、背景作ㄧ番描述。研究者是帶著什麼樣的個人背景與經驗進入場域呢?研究 者個人所處之情境脈絡如何?這是在研究者進入現場前須澄清的問題。

(一)研究者的行政經驗

研究者 1976 年畢業於臺中師專,從事教育工作近三十五年,經歷導師、

組長、主任等工作,現職為國民小學校長。記得初任教職,第一次月考班上成績,

明顯落後隔壁班成績(該班導師為資深優良教師),深深感受到初任教師需要有 人協助,以提升教學效能的需求性與迫切性。當時學校級務分配都是資優教師與 初任教師搭配在鄰近班級,以方便同儕相互觀摩學習,也因為這樣的級務安排,

初任教師得以方便向資優教師學習,可見那時的校長已初步具備同儕協助的概 念。

2000 年開始擔任校長工作ㄧ職迄今已十年,這段時期適逢教育改革運動風 起雲湧,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校長教學領導的角色益形重要。憶起初任教職時,

教學技巧的生澀與無助,如能適時得到協助,不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或者教學者 的專業發展,都有如久旱逢甘霖的渴望。現在身為校長,更感覺協助教師提昇教 學效能責任的重大,而教學視導的實施就是提昇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 式。擔任校長期間,曾運用教學觀摩、課堂巡堂、課程發展、專業對話、週三在 職進修等方式來協助與支援教師。2002 年研究者參加張德銳教授主持的「發展 性教學輔導系統」初階研習,更感受到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教室觀察與回饋,來協 助教師改進教學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研究者的學術背景

在質性研究理論方面,1994 年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進修,

曾修習個案研究課程;碩士論文雖是準實驗研究設計,也輔以質性的半結構式訪 談;2005 年於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就讀博士班,在教育學方法論課程中,對 於現象學、詮釋學、批判學等理論,在黃隆民老師指導下也努力去涉獵學習;實 務方面,也曾參與質性研究課程的研習並實際操作 WinMAX 的質性研究電腦輔助 軟體。

(三)研究者的田野研究經驗

在研究方面,近年來曾參與二篇以訪談為主的質性研究學術論文發表的投 稿,有幸都獲得錄取發表。第一篇是 2008 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主辦的「校長專 業發展學術研討會」,於 2008 年 7 月 6 日發表,題目是「國民小學校長法職權權 力行使之探究究」;第二篇是 2010 年國立暨南大學主辦的「第四屆教育政策育行 政前瞻發展研討會暨 2010 第十一屆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於 2010 年 5 月 8 日發 表,題目是「校長教學視導之微觀政治研究」。

在上述的資料中對本研究的助益甚多,不僅有助於本研究的信、效度的提 升,同時也使得本研究有更厚實的資料去詮釋研究對象及情境脈絡。

二、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依據文獻探討,由研究者與指導教授討論後編製成「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 實施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及「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深度訪 談大綱,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訪談時,以大綱為主幹,再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ㄧ 步提出探索問題,以了解校長教學視導的實施情形。

(一)編製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焦點團體訪談工具為「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大 綱,如附錄一,係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結果進行編製,編製過程如下:

1.擬定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擬定焦點團體訪談大綱初稿,經與指導教授 討論修正,定出大綱的內涵,包括: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角色的知覺、校長教 學視導的內容、校長教學視導的方式、校長教學視導專業知能、校長教學視導的 困境與解決策略、其它意見與想法。

2.擬定細目

根據大綱,研究者進ㄧ步發展較為詳細的細目,經與指導教授反覆討論,焦 點團體訪談細目如附錄一。

(二)編製深度訪談大綱

本研究的訪談工具為「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實施之研究」訪談大綱,分為 校長部份及主任、教師部分如附錄二、附錄三,係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的結 果進行編製,編製過程如下:

1.擬定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結果,擬定訪談大綱初稿,經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正,

定出訪談大綱的內涵,包括: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角色的知覺、校長教學視導 的內容、校長教學視導的方式、校長教學視導專業知能、校長教學視導的困境與 解決之道、其它意見與想法。

2.擬定訪談細目

根據訪談大綱,研究者進ㄧ步發展較為詳細的訪談細目,經與指導教授反覆 討論,訪談細目如附錄二、附錄三。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質性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同時持續進行的,且與之後的報 告撰寫交互進行,像螺旋狀般的循環,它不是ㄧ個階段或ㄧ次事件,而是持續的 歷程(鈕文英,2007)。本研究先以錄音蒐集完整的訪談資料,然後謄寫逐字稿,

再以 WinMAX98 電腦輔助軟體處理訪談資料。以下說明訪談資料處理分析的步驟:

ㄧ、原始資料編碼

1.設定資料編碼的原則:為了隱匿研究參與者身分及隱私內容,通常用代號 來表示每ㄧ位參與者,並設定和說明資料編碼的原則。ㄧ般來說,此編號乃是研 究採用的資料蒐集方法和範圍,可以顯示資料的來源(哪一位研究參與者提供資 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如果使用多種方法時加註)、收集或建立資料的時間或次 第(若有多筆同類資料時加註)以及單位號碼。設定完成後,研究者便可依此編 號原則謄寫和整理研究資料,而此編號及未來研究者在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時,

為引註之描述性資料後所標示的來源(如表 4-5)。

2.發展編碼類別:研究者閱讀收集的資料,檢視資料中呈現的主題或規則,

寫出或從資料中直接引用能代表這些主題或規則的詞句,這些詞句即是用來分析 資料的「編碼類別」。編碼類別可以數字 1.2.3……等作為代號。例如:(1)視 導角色;(2)視導內容……。

3.資料的編碼:反覆閱讀逐字稿,如果發現某ㄧ句子、一段話、一段描述或 幾段對話描述,呈現出某個已初步形成的「編碼類別」,即將之標示為一個「資 料單位」,並在這個資料單位字句邊緣空白處寫上初步編碼類別的數字代號。將 最後形成的編碼類別列表編號,再依照這些類別將全部資料編碼,並在每個資料 單位上寫上此資料的原出處頁次。

4.本研究使用 WinMAX98 軟體(齊力、林本炫,2006),協助資料的編碼與 分析。

二、資料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資料的呈現,分為焦點團體訪談及深度訪談兩部份。焦點團體訪談部 分,GI1 為第一次焦點團體訪談,GI2 為第二次焦點團體訪談,GI1-1-99/4/15 表 示 99 年 4 月 15 日第一次焦點團體第一位參與研究校長,GI2-7-99/5/6 表示 99 年 5 月 6 日第二次焦點團體第七位參與研究校長。

深度訪談部份,P 為校長,A 為主任,T 為教師。P1I-99/2/8 表示 99 年 2 月 8 日接受深度訪談的第一位校長,A1I-99/3/19 表示 99 年 3 月 19 日接受深度訪談 的第一位主任,T2I-99/4/12 表示 99 年 4 月 12 日接受深度訪談的第二位教師。

訪談資料的呈現方式整理如表 4-5。

表 4-5 訪談資料呈現方式

資料來源 範例 代表意義 焦點團體訪談 GI1-1-99/4/15

GI2-7-99/5/6

表示 99 年 4 月 15 日第一次焦點團體第一 位參與研究校長

表示 99 年 5 月 6 日第二次焦點團體第七 位參與研究校長

深度訪談 P1I-99/2/8

A1I-99/3/19

T2I-99/4/12

表示 99 年 2 月 8 日接受深度訪談的第一 位校長

表示 99 年 3 月 19 日接受深度訪談的第一 位主任

表示 99 年 4 月 12 日接受深度訪談的第二 位教師

三、資料分析與詮釋

分析資料以描述樣本開始,分析資料的方式最常被使用的是記錄和編碼。研 究者先將訪談錄音資料轉譯成逐字稿,再進行編碼與分類。將已經按照每個類別 編碼的資料單位組合在一起,亦即將相同類別的訪談記錄放在已標示類別名稱的 ㄧ個資料夾內,以便能建立一個整體的架構,歸納研究結果。

詮釋包括描述性以外的東西,意指對研究所找到的資料的重要意義,加以解 釋,進而得出結論。本研究以分析的文獻為基礎來進行詮釋。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由於質性研究過程中,沒有隨機分派受試者,也很難對無關干擾變項加以控 制,所以其信度效度不能以量化研究的標準來衡量。以下從質性研究信度、效度 的角度來說明本研究確保研究品質的努力。

ㄧ、研究信度

(一)研究者先廣泛閱讀校長教學視導相關文獻,並剖析研究者自我背景可能 之預設立場,避免流於主觀或產生盲點。

(二)訪談過程中使用錄音機,協助訪談資料之收集,並採取立即回憶、轉寫 的原則,力求訪談紀錄之正確完整。

二、研究效度

(一)分別對不同對象包括校長、主任、教師訪談,不同訪談對象所獲得的資 料加以交叉比對,以檢核資料的準確性和詮釋的有效性。尤其對熟識者所提供的 資訊,仍抱持小心檢證的態度。

(二)訪談大綱編定時,審慎考慮發問問題與研究主題的關連性及周延程度。

在訪談過程中,也請受訪者對研究者發問問題的適切性與周延性提供建議,作為

在訪談過程中,也請受訪者對研究者發問問題的適切性與周延性提供建議,作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