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長變革領導困境、推動策略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校長變革領導困境、推動策略及相關研究

本節先探討「校長變革領導困境」,困境的產生可能肇因於校長個人專業知能不 足、人格特質的差異;組織成員的抗拒、習性的固著;組織結構的慣性、從眾的行為 等。其次,探討因領導困境而衍生的解決策略。最後,分析相關的校長變革領導現況 的研究,以確定本研究之方向。

壹、校長變革領導的困境

在學校情境中,由於教育改革迅速、教育政策推陳出新、政策推動時形式重於實 質的改變;教師在面對變動的教育環境,角色定位不明、工作壓力、資源不足等是都 造成教師抗拒變革的因素。而學校編制人員不足,教師除了教學之外,還得處理龐大 的行政業務;教學與行政立場衝突,究竟是行政支援教學亦是教學配合行政;各種教 育改革規劃實施時間過於急促,缺乏適當的配套措施等,均使校長領導學校組織變革 困難重重。而近年來,教育政策搖擺不定,隨著不同的教育部長上台,有不同的教育

政策推動重點,這些因素,都增加了變革的不確定性。校長在領導變革時,若能明確 地掌握可能遭遇的困境,選擇適當的策略加以因應,當可降低衝擊,提高變革領導成 功的機會。

廖志德(2001)在其研究中指出組織變革時容易犯下的謬誤如下:

謬誤一:目標不明確,導致病急亂投醫,缺乏配套與整合。

謬誤二:為了短期利潤,犧牲長期的發展。

謬誤三:高階主管未能促使屬下產生同等的危機感。

謬誤四:員工心理恐慌,改革失去方寸。

謬誤五:缺少強而有利的變革團隊。

謬誤六:貿然採行超乎自己能力範圍的措施。

謬誤七:改革流於口號,未能貫徹始終。

廖春文(2004)指出在推動組織變革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若干抗拒變 革的阻力,為使變革順利推展,瞭解組織成員抗拒的原因,澄清組織成員對變革的疑 慮及化解組織成員抗拒變革之力量,實乃組織變革成敗之關鍵。

廖志德(2004)認為抗拒改革的人就像是組織中的基本教義派,抱持著一種既定的 思考模式來思考未來,從特定的角度來堅持自己的意見,他們多半是良善之人,但是 由於缺乏開放的心靈與視野,無法學習與不易接受新的觀點,導致自己與改革活動格 格不入,甚至不惜搞得兩敗俱傷。

研究者整理專家學者的看法加以綜合歸納,將校長變革領導的困境分為校長個 人、學校成員及學校組織等三方面的因素。

一、校長個人:

包括校長未能給予學校成員明確的願景、未能充分授權、與學校成員溝通不良、

推動變革過份躁進等。

Kotter提出組織領導人在帶領導組織進行變革時常犯下列八種錯誤(邱如美譯,

2002):

(一)自滿程度太高:主事者自信過高,企業轉型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員工沒 有危機感,就不會投入更多心力,更不願意做必要的犧牲。

(二)缺少有力的變革領導團隊:組織往往低估變革的困難度以及強而有力的領導 團隊的重要性,後果通常就是宣告失敗。而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團隊應具有四項特 質:權力地位、專業能力、信譽、領導能力。

(三)低估企業願景的重要:願景在變革的成敗上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它能幫忙指 引,結合以及激發公司內部大部分成員的行動。

(四)變革願景未作充分溝通:有效溝通願景的要素包括:簡單易懂、比喻類推實 例、多重溝通管道、不斷重複、以身作則、澄清表面的不一致、交換意見。

(五)坐視問題叢生:主管再聰明、再盡責,如果不肯排除障礙,就會使員工喪失 動力,破壞變革行動。

(六)欠缺近程成果:變革缺少近程成果時,很多員工不是選擇放棄,就是加入反 對陣營。

(七)太早宣布勝利:在未將變革深入組織文化時,太早宣布勝利,會使成員產生 自大自滿的心理,使成員失去警戒心,無法因應內外在環境的新改變。

(八)扎根不實:除非新做法能深植入企業的行事模式和共同價值中,否則很容易 在變革壓力解除後跟著退化。

二、學校成員:學校成員對未知的恐懼、個人習慣的改變、原有社會關係的調整、對 改革方案之不瞭解、缺乏參與變革計劃之機會、既有利益受損等。

Yukl(2002)提出九種組織成員抗拒變革的原因:1.成員對變革缺乏信任;2.深信 變革並非必要;3.認為變革並非合理;4.對組織原有價值與理念產生威脅;5.推行變 革的成本比利益還高;6.對組織成員個人的經濟威脅;7.個人對學習新知或新技術的 恐懼 8.成員原有身份與權力的遺失與移轉;9.厭惡被干涉與控制。

Kotter 和 Schlesinger(1990)指出:組織成員抗拒變革的因素包括有狹隘的自 我利益觀、了解不足或缺乏信任、評估方向的角度差異、對變革缺乏容忍力等四項。

三、學校組織:學校未能成立有力的變革團隊,未能建立危機意識、學校組織結構的 慣性、既有權力受威脅、資源分配的影響、從眾的壓力行為等。

根據Robbins(2001)的觀點,組織變革發展抗拒的形成,可分為外顯、立即與內 隱、延遲兩類。對管理者而言,外顯與立即的抗拒最容易處理,比較大的挑戰在於處 理內隱且延遲的抗拒。惟探究其抗拒來源,大致上有個體及組織兩種:

一、個體的抗拒:基本上源於知覺、性格及需求等人類特質,包括個人習慣、安全考 量、經濟因素、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及選擇性的處理資訊等。

二、組織的抗拒:包括組織結構慣性、變革範圍之限制、團體慣性、對專業人員之威 脅、對既有權力關係之威脅及對既有資源分配的威脅等。

貳、校長變革領導困境的推動策略

校長在實施變革領導時,難免因組織成員的心態、固有的組織文化或成員之間的 溝通不良等因素,而使變革領導陷入困擾。校長在面對困境時,應就既有的學理知識,

發展出一套推動策略,以克服困境,使組織變革成功。所謂的「策略」是為了幫助組 織實現其期望目的,所擬定的計畫或是已經採取的行動(蘇哲仁和林家五譯,2002)。

而廖春文(2004)也認為組織在推動變革的歷程中,因為攸關個人及團體的未來發展,

會出現抗拒變革的阻力,此乃自然現象,惟組織領導者必須運用適當的方法和策略,

發揮高度的經驗和智慧,將抗拒的力量降至最低,甚至化阻力為助力,化悲觀為樂觀,

化干戈為玉帛,化悲憤為力量,使組織成員願意配合,主動進行變革,則組織定能因 應社會變遷而不斷蓬勃發展。

Drucker(上田惇生、齊思賢譯,2005)曾說抗拒變革源自於無知,以及對未知世 界的恐懼,我們必須把變革視為機會,才不會感到恐懼。但是人不能管理變局,只能 走在變局之前。因此變革成功的第一個良機,通常也是佳的機會,就是要發掘、並建

立在本身的成就上。就如同在持續地改良下,不斷的探索,遲早會變成真正的創新。

許多小小的腳步會累積成一次主要、且十分重要的變革。換句話說,也就是帶來一種 全新、且截然不同的事物。Kotter(周旭華譯,2000)則認為變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人 們在面對變革時,不會因為相信,是因為他們真的看到某些行為、行動以及成果,導 引他們做出結論,認定改革計畫行得通。

學校校長在變革領導時,不能採取威權的方式要求學校成員去做改變,因為對於 知識工作者而言,服從權威將是他們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能夠激勵他們的,乃是經 過有效的溝通,讓他們內心感受到願景的意義和價值,然後自動自發地去努力達成(潘 東傑譯,2002)。。

面對組織成員抗拒變革的阻力,謝文全(1987)提出以下因應措施:

一、讓成員參與改革的設計。

二、利用團體影響力造成風潮,以帶動革新。

三、進行充分溝通,使成員儘速瞭解革新措施。

四、適時使用雙面提示原則。

五、改革必須合理可行,並須在成員能力及範圍之內。

六、採取漸進改革方式,以緩和成員適應之困難。

七、平時加強成員的在職進修。

Yukl(2002)提出兩大領導變革方針供變革領導者參考,以協助降低組織成員的抗 拒與不安:

一、政治與組織上的行動方案:

(一)確定誰是變革的抗拒者或促進者。

(二)建立廣大連結以支援變革。

(三)在重要位置上任用有能力實行變革的人才。

(四)利用任務小組引導變革的實行。

(五)創造能達到成效的戲劇性、象徵性變革。

(六)監控變革的過程。

二、人員導向的行動方案:

(一)製造改革需求的迫切感。

(二)讓成員有適應改革的準備。

(三)幫助成員處理改革造成的不適。

(四)提供成員早期的成功機會。

(五)讓成員知悉改革的進展訊息。

(六)持續表現出的改革的支持。

(七)對成員增權賦能以執行變革。

當學校成員能接受變革,並且願意主動配合領導者進行變革時,謝文豪(2004a) 提出以下策略供學校變革領導者參考,以協助校長能成功的領導變革:

一、以領導取代管理:以領導的方式帶領教師面對衝突,激發創新產生變革。

二、實施道德領導:校長必須使自己所倡導的變革方向具有道德意義,以學生的福祉 為依歸,展現追求道德目的的決心以作為教師的楷模。

三、人員的改變應先於組織的改變:組織中的「人」若未改變,組織的變革無從產生,

成員的認知信念及價值觀的改變應先於組織結構的改變。

四、建立有利組織變革的組織結構:其結構特徵是領導方式具有彈性,人員不會固守 僵化的角色,組織的運作方式也能敏捷反應組織變革任務之要求。

五、進行組織的系統性改變:包括了對組織的技術、權力結構及組織文化進行改變,

五、進行組織的系統性改變:包括了對組織的技術、權力結構及組織文化進行改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