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核能溝通實務之提問與回應

在文檔中 核能安全之風險溝通 (頁 60-64)

工作坊當天,研究團隊邀請與會之科技官僚,分享其實務上所遇到的溝通困 境與疑問,作為了解核能風險溝通困境的重要依據。透過當日的逐字稿,研究團 隊將科技官僚所提出的問題,綜整成五大問題面向。並針對其問題分析背後的意 涵,梳理出科技官僚對核能安全風險溝通的想像框架與可能的回應策略。茲分述 如下:

(一)面對有既定立場者(環團、自救會等利害關係人)時,應該如何進行 對話?

從工作坊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對核能抱有既定的立場的民間團體,可以說 是所有進行核安溝通業務的核能科技官僚相同的主要困擾:

「...覺得跟這些有既定自己不喜歡核能的人,你怎麼溝通...(中略)...你再 講說危險度是很低,他其實是不太能接受的人。所以我覺得在跟民眾溝通的時候,

我覺得怎麼改變他的心態其實是,如果他的既定心態已經存在的話,你再怎麼樣 跟他說,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難的部分。(A5)」

對核能科技官僚來說,這些民間團體或利害關係人,因為已經「不喜歡核能」

了,因此很難溝通、也很難說服他們接受溝通者意圖傳達的資訊,形成核能安全 溝通者的一大障礙。除了傳遞訊息及改變心態的困難之外,與會的核能科技官僚

亦表達他們對溝通範圍的疑惑:

「我對那些他根本骨子裡已經不願意再跟你溝通的人,還需不需要再跟他做 溝通?就是因為我覺得政府資源非常有限,那你一直重複在對這些人,其實根本 我們現在講連要對話的焦點都沒有了,對話的基礎都沒有了,那我還需不需要跟 他再做溝通?(C7)」

從上述引文可了解,核能科技官僚認為這些有既定立場的民眾,本身是「不 願意溝通」的,因為他們的心態無法被改變、被影響。在政府資源有限、人力受 侷限的情況下,核能科技官僚期盼能從學界得到一個解決方案,或是得到能排除 與這些民眾對話的正當理由。

然而,研究團隊發現,核能科技官僚在闡述問題時,是將「說服」及「影響」

視為溝通之目的。不過,從學理層面觀之,風險溝通的目的不應僅建立在說服、

以及影響他人態度之上;換個角度想,溝通過程協助掌握公權力者,理解更多利 害相關人的意見與擔憂。遇到持反對意見者,或許先不要急著「辯護式」的溝通,

嘗試去「理解」對方真正的擔憂。誠如工作坊將風險建立在不同層次(價值、制 度、技術)上,用意在於提醒進行核能風險溝通之相關部門,公眾對於風險在不 同層次上的認知,政府需要先理解並區別,從中發展不同的回應方式,而非著力 於知識或政策的灌輸。

(二)對話用的語言問題,如出現資訊被斷章取義、誤解時,應該如何解 決?

「過去我們一直在思考就是說,有時候比方我講一個東西及數據出來以後,

反而是他不相信,可是我跟他講我講的是真的,我們學科學的人一定要講求證據,

他認為我們都在欺騙他;可是這個問題我一直拿回來思考以後,是不是我們真的 有人給他一個錯誤的訊息,或是其他人給他一個不正確的訊息,或是有人惡意的 在扭曲這個訊息?(A2)」

在訪談過程及工作坊進行過程中,可以發現,核能科技官僚在論述和溝通過 程中,非常注重發言背後的事實依據與科學基礎,誠如A2與會者所言:「學科學 的人一定要講求證據」,這似乎是核能科技官僚在核安溝通所依循的重要指標。

然而,核能科技官僚這種「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溝通準則,似乎不為民眾所 買單;因而會出現被誤解的情形,如以下的引文所述:

「有反核團體的民眾會問說,欸我們剛剛簽名的那個簽到表,是不是就是同 意核四要蓋在我們這邊啊?我們會跟他解釋,就是要簽名才能核銷宣傳品...(中 略)...經過了解釋以後,下一場,他來慫恿民眾說,你們知道嗎?你們剛剛簽的 名,都是他們要同意你們蓋核四的,就是會覺得說,會有人故意放一些錯誤的訊

息給民眾,當場民眾就翻臉、很生氣。(A4)」

上述困境的產生肇因於民眾對於公部門作為的詮釋,或是民眾對於政府機關 的不信任。而這些不信任產生的原因,是基於過往有過不好的經驗所致,一如政 府官員對於民眾質感到無奈與不解一般,都是因為兩者之間並無互信基礎存在,

也沒有站在一個同理基礎相互溝通。

若欲建立良性互動,確實是需要一些時間;然而,研究團隊發現,一些行政 程序的要求,如為核銷宣導品要求簽名之行為,是有可能致使溝通流於形式之爭。

要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中進行良好的溝通,如果制度本身沒有提供一些促進溝 通與信任的要件與彈性,對於公務員來說,的確是形成左右兩難的困窘。

因此,在遇到上述民眾質疑時,政府官員或許盡量敞開心胸表示理解,甚至 也可以針對過去讓民眾有不好的經驗表示歉意。說明在程序中一些請參加民眾

「協助」的必要性,也可承諾會把過程中民眾提出的問題,或顯現出來制度缺漏 等問題帶回檢討。

(三)如何在時間較短、或道具較少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除了在民眾的態度與對政府之信任問題外,能否有充足的時間與道具來加強 核能安全溝通的效果,也是部份核能安全溝通者所在意的問題:

「我在演講的時候常常會跟台下的觀眾用眼神來判斷,那比較挫敗的經驗跟 場合大概是時間比較少,或是我道具比較少的時候,有時候我的道具可能只有麥 克風的時候,沒有簡報,沒有簡報就沒有圖像,沒有辦法充分說明的時候,其實 由台下觀眾的眼神就可以判斷說不是那麼OK。(D4)」

溝通之前作好準備,並以讓民眾能充份理解為目標的想法,本研究對於這些 核能科技官僚的努力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確實,要促成溝通有所成效,完善的 準備是絕對有必要的,提供科學事實與正確資訊亦極為重要,然而,這些完善準 備應以瞭解民眾及溝通對象的想法為出發點,據此與民眾交流互動,才是增進風 險溝通效果的根本。

除此之外,風險溝通最重要的,在於傾聽、理解與尊重他人的問題,以及共 同解決問題誠意的展現。誠如前述,政府在核安溝通推動上成效不彰,常是肇因 於民眾和政府之間缺乏互信,因此,本研究認為,核能風險溝通應以增加互動、

提升誠信為首要目標,充份的溝通時間與道具則為其輔助之用。

(四)台灣當前氣氛對於擁核等正方立場態度不友善,如何解決這個情形?

在工作坊與訪談過程中,不少核能科技官僚反應出他們對核安溝通的悲觀態 度,如同此位與會者所述:

「我覺得目前我看到的國內的溝通,已經走到應該說很難再突破了,最主要 我覺得第一個是民眾的外面的氛圍是有理說不清的。(B7)」

受到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福島核爆事件影響,國內輿論嘩然、媒體一面倒 地報導核能發電潛在的危險,亦積極的揭露我國核能電廠運作過程的缺失,這樣 的外部環境氣氛,對許多進行核安溝通的科技官僚來說,是極為艱鉅的挑戰,誠 如與會者B7所言:

「我常常上網站去看核能議題,已經是像放火一樣,燎原啦到處放火,網路 上你搜尋通通都是反核的輿論、意見,在裡面我都會找到一些他們立論不對的地 方,可是我們出去跟他吵也沒有用啊...(中略)...我們國內一片的反核聲,其實 我還滿擔憂的,核能是我們所必要的,可是核能竟然是被大家誤解到這麼嚴重...

(B7)」

面對這樣的情形,許多核安溝通推動者亟欲想知道的,是如何破解國內如火 如荼的反核浪潮。受訪者(B2)反應了她對於工作坊的期許:「我並不想要跟他 們這種反核團體,就是直接正面衝突。因為正面衝突,你後續完全是沒有可以溝 通的空間。可是要怎麼樣去,讓他們calm down下來,去想後續的問題?」能夠得 到消弭國內反核風潮的方法,是核能科技官僚的一大期許。

然而,公部門可以做的或職責所在之處,或許不在於消除或鼓舞某種輿論的 氣氛,而應致力於設計一個好的制度平台,讓不同的見解、資訊、價值可以理性、

聚焦的溝通對話。這種理性對話的平台及程序,需要相當專業而細緻的安排,從 資料的準備到相關主持訓練、以及後續的回應追蹤,透過程序理性的安排,重拾 民眾對政府政策制訂的信任與信心。透過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政府從中關 照到擁核反核不同層次面向,可以反思原有政策未能照顧到的部分盲點,提供政 策修訂的參考。

(五)我國行政組織架構,以及法律面向的缺乏,對於溝通並無助益、甚至 造成侷限。

「我們的制度是疊床架屋,所以很多地方都很難動,東砍西砍不見得閃得過,

就會在很多地方打折。(B7)」

透過工作坊與訪談,本研究發現,政府內部的組織架構、法律規定都是造成 核能溝通成效不彰的原因。核能與輻射相關的政策,爭議性相當的大,易引起政 府和民眾之間的衝突,造成一些政府機關為了能夠避免民眾抗爭所帶來的壓力、

或是不願意承擔處理抗爭這樣的燙手山芋,僅管自己的業務範圍與輻射源相關,

卻透過修法、將這些棘手政策推給原能會。與會者(B2)進一步舉例說明:

卻透過修法、將這些棘手政策推給原能會。與會者(B2)進一步舉例說明:

在文檔中 核能安全之風險溝通 (頁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