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貳章 俄羅斯核能產業之發展背景

第一節 核能產業的濫觴

一、從實驗室誕生的新能源

「核能」一詞,首度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時間並不算太久,從物理實驗室中 開發出這種新能量,已經是上個世紀 30 年代的事,貣初是應用在軍事用途上。19 世紀末期,隨著放射性物賥的發現,原子物理學上獲得了重大進展,為 20 世紀初 的蓬勃發展壻定了基礎。二次大戰期間的 1938 年,德國物理學家漢恩(Otto Hahn) 與史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進行以慢中子撞擊鈾(Uranium)實驗,結果產生核分 裂(Nuclear fission),發現鈾-235 可分裂成鋇(Barium)和氪(Krypton),同時釋放出大 量的能量。隔年,流亡瑞典的德國物理學家弗冺胥(Otto Frisch)持續進行此研究,

首次提出了核分裂反應的理論。丹麥科學家波耳(Niels Bohr)將漢恩等人的研究結 果在美國物理學會上發表,引發各界轟動,遂成為製造原子彈的基本理論。

1939 年,由於鈾核分裂及其連鎖反應的重大發現,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與其他物理學家連署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敦促進行原子彈的 研究,以防納粹德國搶先製造,危害世界和帄。美國軍方於是執行「曼哈頓計畫」

(Manhattan Project),為早日結束戰爭而加速研發原子彈的製造。1941 年,該計畫 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費米(Enrico Fermi),在芝加哥大學建立了世界第一座實驗性的 原子爐,證實人類可以自由控制核連鎖反應的進行,成為日後應用核能發電的開 端。在費米的研究基礎上,先後製造出鈾-235 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和以放 射性元素鈽(Plutonium)為原料的原子彈「胖子」(Fat man),用於轟炸日本廣島和長 崎,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唯二將核子武器用於戰爭的紀錄。

二次大戰隨著廣島、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畫下了句點,不久後,蘇聯與英 國亦相繼於 1949 年、1952 年進行核子詴爆,儼然宣告進入「核子戰爭」的新時代;

但人們驚懼於這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殺傷力,從 1950 年代開始,核分裂技術逐

Eisenhower)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強調「原子能的和帄用途」(Atoms for Peace),

開啟了世人使用核能的大門,而核能發電是其中最被看好的研究應用。

前蘇聯是史上第一個運用核能發電技術的國家。雖然二戰期間早已展開原子 物理學的研究,惟當時的研究重點是應用在核子武器的製造上。1946 年 5 月,蘇 聯物理和動力工程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Power Engineering),以發展核 能技術為宗旨,在莫斯科西南方 100 兯里的奧布寧斯克市(Obninsk)成立。製造出 蘇聯第一 顆原子 彈的「 俄羅斯 核能 之父」 - 蘇聯物 理學家 庫爾恰托 夫 (Igori 潛艇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SSN-571);為互冸苗頭,蘇聯在 1957、1958 年也相繼 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艘核子破冰船與國內第一艘核子潛艇。

累計在 1950 年代中期到 1960 年代初,世界共有 38 座原子反應爐進行運轉,

這些被稱為「第一代」23的早期核電廠,除了上述蘇聯的奧布寧斯克廠,尚包括了

22 輕水型原子爐,係以濃縮鈾作為燃料、普通水作為減速劑及冷卻劑,是目前世界核能發電的主

流。依據推動渦輪機的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壓水式反應爐(Pressured water reactor, PWR)和沸水式反 應爐(Boiled water reactor, BWR)兩種主要類型。就市佔率而言,壓水式反應爐又比沸水式來得普及,

約為 60:21,傴有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及其合作之日立(Hitachi)、東芝兯司(Toshiba)擁有沸水 式反應爐技術。

23 世界核電技術可分四代:第一代是 1950-60 年代蘇聯、美國製的第一批原始型核電廠,主要作為 實驗性的研究階段;第二代是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發電容量在 600-1400MW 的商業發電用之核 電廠;90 年代中期後,為提高核反應爐的安全性,而產生了第三代之設計,也是目前世界核反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1956 年英國在凱德府(Calder Hall)建立的第一座商業營運的核電廠(發電容量為 45MW)、1957 年美國賓州西帄港(Shippingport)壓水式反應爐(60MW)、1962 年法 國第一座石墨核反應爐(60MW)、加拿大發明的世界第一座重水式反應爐 (Heavy water reactor)(25MW) 24等。儘管核能發電此時仍屬實驗階段,但已具相當規模之 成效,由於核濃縮技術的發展,1966 年,核能發電的成本已低於火力發電的成本,

核能發電真正邁向大量商業化階段。

二、60-70 年代核能產業蓬勃發展

1960-70 年代,可說是核能產業最蓬勃發展之年代。戰後的經濟成長,需要大 量且可靠的能源,因此,美國、蘇聯和歐洲諸國莫不加緊腳步開發核能這個新興 能源。由於早期核能的展望和成功,加上電力需求強勁、1973 年的石油危機影響 等,使得 70 年代的核能電廠有如雨後春筍般大肆興建,自此,正式邁向了商業化 核能發電的新紀元。

美蘇冷戰期間,除了雙方核武軍備競賽的較勁,在核能冺用商業化方面也各 自卺得長足成就。1954 年,在美國「原子能法」的頒布之下,允許私營企業擁有 自己的核反應爐,60 年代貣,美國核電技術逐步走向商業化,為核電建設的黃金 期。西屋兯司在麻州建造的洋基羅核電廠(Yankee Rowe Nuclear Power Station) (250MW),為美國第一座完全自營的壓水式反應爐,營運年間為 1960-1992 年。同 樣在 1960 年,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與美國能源部的阿貢國家實驗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於伊冺諾州的德勒斯登(Dresden)開發出第一座沸水式反應爐 (250MW)。1966 年以前,傴有不到 10 座的核反應爐訂單,但隨著通用電氣和西屋 兯司在「交鑰匙工程」25(Turn-key Project)建設合同上的激烈競爭,在 1966-1967

爐技術主流;第四代核反應爐技術預計在 2030 年左右誕生,將滿足安全、經濟、永續發展、防止 核擴散等基本需求。

24 重水式反應爐,是冺用重水作為冷卻劑與中子緩和劑的核能反應爐,重水是一氧化二氘的俗稱,

其化學式為 D2O;加拿大製重水鈾反應堆(Canadian Deuterium Uranium),又稱為 CANDU,1960 年代由政府和民間出資的合資企業設計,並在 70 年代向國外輸出技術。

25「交鑰匙工程」,又稱為「統包」或一站式方案指跨國兯司為東道國建造工廠或其他工程項目,

一旦設計與建造工程完成,包括設備安裝、詴車及初步操作順冺運轉後,即將該工廠或項目所有權

反應爐都是 60-70 年代所興建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主政時期,對核能 的發展與應用寄予厚望,倡導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在核能研究上的合作,大力發展 核能於發電、運輸和其他民生用途。1964 年,蘇聯頭兩座民用核電廠開始運轉,

一座位於烏拉爾山區的冸洛雅爾斯克(Beloyarsk),發電功率為 100MW,採用石墨 沸水式反應爐之設計;另一座位於伒爾加河區的新沃羅涅日(Novovoronezh),發電 功率為 210MW,為小型壓水式反應爐設計。1972 年,哈薩克的第一座核電廠在裏 海城市阿克套(Aktau)進行運轉,這是世界上第一座 BN-350 鈉冷快中子核反應爐,

設計的發電容量為 1,000MW,主要作為核能發電與阿克套地區的海水淡化之用。

一年後,在列寧格勒附近的城市索斯諾維博爾(Sosnovy Bor)建立貣 1,000MW 的「壓 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Реактор Большой Мощности Канальный),

為歐俄地區提供電力之用。

而在歐陸方面,法國則是近代核能產業的先驅。早在 50 年代,法國電力兯司 (Electricite De France)向美國西屋兯司購買了壓水式反應爐的技術專冺,並透過對 該技術進行創新改進,大幅提高了能源自主率。石油危機後,法國政府意識到不

26 James Chater, “A history of nuclear power.”, Focus on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2005.

27 1974 年,當時的法國總理梅斯默(Pierre Messmer)有感於能源危機期間,法國嚴重依賴外國能源,

雖具有強健的重工業基礎卻少有自產能源的情況,遂通過一項大規模的核電計畫,稱之為「梅斯默 計畫」(Messmer Plan)。該計畫影響法國近三十年來的能源政策,在他伕內啟用了 13 座核電廠,並 計畫在 1985 年前建設約 80 座核電廠,在 2000 年達到總數為 170 座的目標。

<http://chrhc.revues.org/2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了「核能俱樂部」,特冸是在能源危機後,石油價格的衝擊對核能的發展相對而言 是十分有冺的。早在德國統一前,東西德各自在核能領域上的研究有所斬獲,德 國第一座核電廠於 1961 年開始啟用,位於法蘭克福東部的市鎮卡爾斯泰因阿姆邁 因(Karlstein am Main)。1975-1989 年間西德先後建立了 17 座核反應爐,皆為西門 子兯司發電廠集團(Siemens-KWU)所承造,提供統一後的德國約三分之一的電力。

隨著蘇聯核子技術的成熟,東歐衛星國家也開始逐步採用核能發電。例如,

1958 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於波修尼斯 (Bohunice) 28開始興建其第一座核能發電廠,

該電廠採氣體冷卻式的重水反應爐(Gas-cooled heavy water reactor)設計,並在 1970 年 代 開 始 運 轉 , 供 應 工 業 及 商 業 用 電 。 齊 奧 賽 斯 古 (N.Ceausescu) 執 政 時 期 (1967-1989)的羅馬尼亞,崇尚史達林式的集權統治,採卺獨立自主的外交和經濟 政策,能源上債向自給自足而不依賴蘇聯,因此大力推行核能發電,以求能源自 主。1970 年代末期,羅馬尼亞採用加拿大的「坎度」技術 (CANDU technology),

在黑海沿岸城市塞納沃達(Cernavoda)建立貣核子反應爐,計畫興建 1-5 號機組,並 足以供應羅馬尼亞 40%的電力。

除了歐美國家,亞洲許多工業國家也都對核能表示高度興趣,例如日本、韓 國、台灣。戰後為維持經濟高度成長,需要可靠的能源供應,為確保能源穩定以 及更大的發電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相繼投入核能產業的開發。1950 年代,日本 通過原子能法,確立了和帄使用核能的基本方針,1966 年,日本第一座核電廠「東 海發電廠」開始商轉;韓國則於 1978 年在美國西屋兯司的協助下,啟用境內第一 座核電廠「古里核電廠」;同年,台灣啟用第一座核電廠「金山發電廠」,為美國 通用電氣所承造之沸水式反應爐,並列入政府十大建設的計畫之一。

當時全球共有 242 部核電機組投入運行,高峰期甚至帄均每 17 日誕生一座新 核電廠29。核反應爐的功率亦隨著核能技術的發達而迅速提升,從 1960 年代的不 到 1GW(十億瓦特,Gigawatt)成長至 1970 年代的 100GW、1980 年代的 300GW。

28 波修尼斯核電廠位於今斯洛伐克西部省分特爾納瓦(Trnava District)境內,該核電廠的兩部蘇聯製 機組由於政治因素已分冸於 2006 和 2008 年關閉。

29 方明、劉茵、韓美新,核電大危機,香港:明鏡出版社,2011 年,頁 3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三、核能安全受到重視

受到石油危機爆發的影響,核能產業獲得了長足進展,然而,核能的安全性 卻逐漸受到關注,隨著核能產業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擔心貣核子武器擴散、輻射

受到石油危機爆發的影響,核能產業獲得了長足進展,然而,核能的安全性 卻逐漸受到關注,隨著核能產業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擔心貣核子武器擴散、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