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概念構圖

研究者認為進行概念構圖研究,必須確實掌握「概念構圖」的相關理論基礎,

所以,以下將針對概念構圖的「相關理論基礎」、「內涵」、「學習與教學」進 行探討:

壹、概念構圖的相關理論基礎

一、訊息處理理論

(一) Atkinson & Shiffrin 的訊息處理模式

由 Atkinson & Shiffrin 在 1968 提出,此一模式為訊息處理理論的前期代表,

指出人類的訊息處理系統包含兩大主體:

1.結構層面:如記憶容量、運作速率等皆有其一定的容量與限制,而結構層 面又可包含三個部份:感受器、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如圖 2-4)

2.控制層面:有如電腦軟體,它控制並指示了訊息處理的運作過程,是後天 習得的且會因人與情境而異。

圖 2-4

Atkinson & Shiffrin 的訊息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方吉正 (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二) Carifio 的訊息處理模式

Carifio(1993)建立了一個學習與學習過程的標準訊息處理模式如圖 2-5,為訊 息處理理論的後期代表,其結構與運作方式如下所述:

1.外在刺激:指來自於環境中的各項訊息。

2.感覺記憶:位於感覺器官上的神經細胞,它可以補獲外在刺激的訊息並 轉 換成神經脈衝,以傳達至腦部進行更進一步的處理。

3.注意:僅著重在感覺記憶所捕獲功能刺激中具有特別關鍵的部份。

4.知覺:是對於功能刺激的推論與詮釋。

5.短期記憶:只暫存有限的知覺性編碼訓息,儲存容量是 7±2 個串節。

6.工作記憶:將短期記憶中的訊息稍加處理和運作,運作時必須利用到長期 記憶中情節式與語意式的訊息,並透過執行控制器支配整個處理運作。

7.反應製造器:是將來自於工作記憶中的結果轉換成適當的反應。

8.執行控制器:負責監控和控制所有的處理活動。

9.長期記憶:為先前的學習和知識較長久的儲存地,其最主要的類型為─情 節性或程序性的、語意性或抽象性的長期記憶。

圖 2-5

Carifio 的訊息處理模式

資料來源:方吉正 (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由方吉正(2003)提到上述二種模式的探討可知訊息處理理論包含結構與運 作兩部分,整個歷程自外界刺激為起,個體反應為訖。一方面揭開了刺激 與反應之間的黑箱,另一方面著重於個體在刺激反應歷程中的主體性與認 知性。Atkinson & Shiffrin 的訊息處理模式言簡意賅,而 Carifio 的訊息處理

模式較完整精緻,並嘗試與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相結合,有助於認知理論 的結合。方吉正(2003)在著作中的提及訊息處理理論在學習策略上的應用與 在教學上的啟示有四,分別為「注意力策略」、「串節策略」、「編碼策略」

及「記憶提取策略」,其中與本研究較相關的部分是「編碼策略」,研究者 整理如下:

1.複述:主動陳述或重複學習材料的各個刺激項名稱,依複述內容複雜度不 同有不同的策略:累積複述、部分複述、叫出名稱。複述為較低層次的 策略,在教學上的啟示,適用於學生缺乏背景知識以及學習序列性材料 時。若學童不知如何使用策略,可透過直接教導的訓練方式,再訓練他 們學會分辨何時使用複述。

2.組織:將學習材料加以分門別類,並找出各部份之間的關係,如概念構圖。

在教學上的啟示可透過組織策略訓練(分類策略、記憶塊法)、組織文章策 略(大綱、樹狀組織圖)、新材料的處理可透過比較、對照和引出連結等活 動來進行。

3.意義化:指就新的學習內容做進一步聯想或延伸,目的在使新的學習內容 和個人長期記憶中的知識進行有意義的連結,以增進記憶。可分為:(1) 心像意義化,將學習材料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圖畫,如位置法、字鉤法、

關鍵字法。(2)語文意義化,以語言的方式進行有意義的連結,如首字法、

諧音、詩歌韻文法。在教學上的啟示要配合學生發展階段,低年級提供 心像連結的意義化練習;高年級鼓勵學生自行創造心像。

(三) 小結

人類從小就必須學會選擇性的注意外在訊息,並且透過有組織、有意義、

有系統的編碼過程,將訊息轉換成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習得「選 擇」重要訊息及有組織、有意義編碼的能力,是研究者一直關注的焦點,本研 究所主張之「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即能符合上述學習理論之教學理念。在繪 製概念圖過程中學生須提綱挈領的篩選主要學習概念,然後學習找出概念與概 念間的關係,分析事件的因果關係及評估差異步驟,如此學生將所習得的訊息 轉化成有意義的知識,存在長期記憶,形成有意義的認知結構。

二、Bruner 發現學習理論(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依邱上真(2003)所探討《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內所論述相關理論,

整理如下:

(一)認知發展:

1.階段性:分成三階段。

(1)動作表徵期:二歲以前,透過動作理解。(2)形象表徵期:二至六歲,

透過視覺影像理解。(3)符號表徵期:六歲以後,以抽象符號進行理解。

2.統整性:知識的獲得是將動作的、影像及抽象符號的訊息統整而得的。

3.連續性:不同階段認知發展在質的面向有所不同。

4.文化影響:會因所處的物理及社會環境不同,思考有所不同。

(二)認知結構(知識結構):

當學生經由協助而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會有較好的記憶、較深的理解及 有效的學習遷移。

(三)概念與分類:

1.分類的五好:

(1)減少環境的複雜性。(2)有助於我們分辨這世界的事物。(3)減少老 師教學負擔,不用每樣都教。(4)幫助我們對外界環境做適當的反應。(5)

讓知識顯得更有順序、有組織。

2.分類的層次:

(1)層階式分類法:依所有事務中一項或多項共同的屬性還做為分類的標 準,並形成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如:香蕉、梨子、蕃茄→「都可以 吃」→「食物」。

(2)複合式分類法:依原始型態分類,並未形成抽象性該念。如:香蕉和 梨子同類,因為皮是黃的。蘋果和梨子同類,因為是圓的。

3. 分類有助於概念學習。

4. 概念五元素:

(1)名稱:在分類之後,會給每一項目或類別命名或標記。如:狗、食物、

政府。

交通工具、電器。

(3)屬性:分為主要的、非主要的。如:主要的-鳥類有羽毛;非主要的

-羽毛顏色。

(4)屬性價值:分類時考慮屬性的變異程度範圍,需多種或一組為依據。

如:身高高矮、智商。

(5)規則:概念透過前四項,可以明確界定為某一概念。如:烹飪-生的 可以吃的加熱或冷凍過程。

(四)編碼系統:

將有關聯的概念階層化。上層為一般性及抽象程度最高者,下層為較特定 的概念。

(五)歸納思考:從許多實務或細節中形成一般的原理原則。

1.實例-規則法:老師舉實例,學生進行歸納思考。

2.直覺或直觀思考:先猜再確認。

(六)認知歷程:

1.學習三歷程:(1)獲得新訊息(2)轉換新訊息(3)檢查訊息。

2.Bruner 重視:(1)人類對所接受的訊息做了什麼?(2)如何超越訊息有 更一層的領悟與發現?

3.Bruner 認為:人類會主動參與獲得知識,選擇並轉化知識,結合新舊知識 主動建構知識。

(七)發現式學習的主要內涵

1.發現式學習的意義:「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教師的教學要 提供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由發現中學習,教學不在於給 學生灌輸知識,而在於學生主動求知和學習,幫助學生學習問題解答的 各種策略,將各種認知資料轉換為更有用的。它是一種過程,不是一種 結果。

2.發現式學習的教學目標:(以思考為中心,除知識成長,更重視群育。)

(1)學校教育應鼓勵學生肯定自我,並對未來有信心。

(2)學校教育應幫助學生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校教育應幫助學生自我推進的工作。

(4)學校教育在於發展學生有效學習與思考的能力。

(5)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誠實的美德。

3.發現式學習的教學理論:(五個問題方向)

(1)提供給學生什麼經驗,使其易產生學習?(提供學習經驗減少學生盲 目探索)

(2)如何建構知識,使學生易於理解知識的結構?(知識結構是透過編碼 系統,有階層性的)

(3)如何安排教材的順序,使學生產生有效的學習?(Any subject can be taught any child in some honest form.主張課程安排採螺旋式、有階段的)

(4)如何處置學生的成功與失敗的學習?(增強系統強調內在動機)

(5)如何激發學生思考的能力?(除發現未知外,並要思考已知)

(七)發現式學習的評價

1.Skinner 認為此種教學是為了避免失敗。

2.部分學者:不能幫助學生精熟學習。

3.優點:

(1)更容易瞭解教材內容而產生有意義的學習。(2)可以幫助記憶。(3)

可以產生最大的學習遷移。(4)可以學習如何學習。

4.缺點:

(1)發現是需要時間的。(2)有能力的學生獨霸學習成果。

5.不能毫無節制使用發現學習,要折衷使用最為恰當。

(八)小結

布魯納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主動發現找出原理。學生透 過觀察、分類、組織與標記知識的結構,或發現一般性的原理原則,進而找到新 知識與舊知識間的聯結性,以便主動建構知識,並作為解決問題的基礎。本研究 以「概念構圖」策略,其運作模式即是強調學生自我建構概念,學生感覺自己是 一位主動學習者,自覺自己的學習狀況是愈來愈好,而使自己在思考、感覺和行 動上朝向更有意義的學習方向發展。

三、Ausubel 有意義的學習理論(meaningful learning)

「有意義的學習」是 Ausubel 理論中主要的核心理念,主要以認知結構和同 化學習為基礎。換言之,只要學習者有意識的將新知識與其已經知道的概念 或命題(即先備知識)相聯結,有意義的學習便告產生(Ausubel, 1963, 1968b;

Ausubel, Novak, & Hanesian, 1978)。以下依張新仁(2003)所探討《Ausubel 有意義 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內所論述相關內容整理如下:

(一)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個人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已經學習與保留 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和原則。人類腦中有一個組織層級的結構或架

「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個人在大腦神經系統中已經學習與保留 的學科知識,包括事實、概念和原則。人類腦中有一個組織層級的結構或架

相關文件